金门炮战:主权不容侵犯,台湾属于中国

出自专栏《胜败背后 Ⅱ:国际争锋中的冰与火》

1958 年 8 月 23 日,一个平静的夏日星期六。

下午 5 时许,东南炎热的暑气还未褪去,距离大陆咫尺之遥的金门岛仍然艳阳高照。

驻扎在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金门防守司令部,正在举办一场聚餐,岛上的国民党官兵一面推杯换盏,一面听着中国台湾来的「国防部长」俞大维训话。

下午 5 时 30 分,金门太武山下的翠谷湖心亭,餐会已散。酒足饭饱的俞大维和金门防守司令胡琏,正沿张湖公路漫步。赵家骧、吉星文、章杰三位副司令,正站在翠谷湖的桥头上聊天。

突然大陆方向传来一阵嘶哮声,掠过太武山头,驰落翠湖,紧接着是山摇地动的不断爆炸声,整个翠谷烟雾弥漫,弹片横飞,炮火彻底撕掉了金门岛上用酒肉粉饰出来的太平——

震惊世界、影响两岸局势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金门炮战,从这个平静的星期六下午开始了。

炮弹落下在一瞬间,事情却要从八年前的 1950 年说起。

自 1950 年,美国派第七舰队横行中国台湾海峡后,一直在中国台湾岛上保持驻军,占据中国领土,武装干涉中国内政。

1955 年杜勒斯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坚持要求中国承诺放弃对中国台湾使用武力,即在事实上承认「两个中国」;国民党当局又拒绝谈判合作统一,还对沿海地区频频轰炸袭扰。

不仅如此,风云变幻的 1958 年春,因「长波电台」事件,中苏国家关系又出现阴影,赫鲁晓夫频频在中国面前显示「老子党」的姿态。

要想保持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势必还要展示中国强硬的军事力量。

面对美帝国主义在中东和中国台湾的侵略,强调它是「纸老虎」,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同它斗争。

可在 1958 年当时那个形势下,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国家,并不打算以大规模军事行动解决统一问题。

说白了,搞建设第一,不打大仗了。

对面频频搞事,大规模战争惩戒不可能;昔日的国际伙伴屡屡刁难,外交争取还无效。

如何解决台湾问题,貌似成了一个死局。

该怎么斗争呢?

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人民解放军打出了「四张牌」,完美破局。

第一张牌,先炮轰。

早在 1957 年,此前解放海南的韩先楚就已经走马上任福州军区司令(副司令皮定均,政委叶飞)。

韩先楚是我军最早成功指挥大兵团渡海登岛作战的指挥员之一,他的上任,剑指中国台湾的用意不言而喻。

这也令东南台岛上的蒋军立时紧张起来。

到了炮击筹划阶段,由最高领导人亲自指挥,国防部长彭德怀、总参谋长粟裕督阵,国防委员会委员林彪、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列席讨论,指挥阵容格外强大。

遣将的同时,也得调兵。

十万大军从福建各地集中,秘密进入厦门前线。

1958 年 7 月 27 日晚,空军首先行动起来:在朝鲜上空作战经受过考验的 5 个航空兵师第一批转场入闽,以 23 个歼击机团共 520 架歼击机进入第一线和第二线机场。7 月正值台风季节,连天阴雨,国民党空军并未发现解放军空军的入闽行动;

7 月 30 日晚,海军也行动起来:在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陶勇的指挥下,海军鱼雷快艇六支队一大队的快艇由上海张华浜军用火车站装车起运。为隐蔽企图,随车的指战员一律着陆军军装,快艇装上平板车后,用篷布把快艇盖严;8 月 2 日晨,专列到达厦门后,又隐蔽于铁路隧道内,直至入夜后才将平板车开抵海军码头,用火车吊杆将快艇一一吊放入海中。

为达到隐蔽性,海军走陆路进行机动,也是世界海战史上的奇观了。

到 8 月 21 日晚,预定参加炮击金门的解放军炮三师、第二十八军和第三十一军所属各炮兵团、福建省军区和第二十军所属炮兵共 36 个营,连同海军的 6 个海岸炮兵连共计 459 门火炮均已隐蔽进入发射阵地,并在 23 日拂晓完成了射击准备;

同时,由高射炮兵 6 个团又 5 个营组成的 2 个高炮群也进入阵地,担负起对厦门、莲河这两个炮兵群的对空掩护任务。

为了达成射击的突然性,炮兵一律不事先进行试射,而以精密法确定射击诸元,精心安排,力求使各炮群的首批炮弹同时落达指定目标。

由于隐蔽进入阵地,十万大军整天生活在 7 月份的潮湿阴雨之中。

福建老百姓竭尽全力,在泥泞中奋力抢修道路桥梁,送粮送饭送肉,一开始抬的大猪慰问,到后来连四五十斤的小猪也抬过来,在当时尚不发达的福建,这是怎样一种情怀和力量。

但命令是一再推迟发动,继续熬着。

为什么呢?

等时机。

中央致电彭德怀和黄克诚:

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

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这个主意,你看如何?找几个同志议一议如何?

政治挂帅,反复推敲,极为有益。一鼓作气,往往想得不周,我就往往如此,有时难免失算。你意如何?如彼来攻,等几天,考虑明白,再作攻击……如你同意,将此电发叶飞,过细考虑一下,以其意见见告。

终于,时机到了。

此前西方军队占领黎巴嫩,中东局势一触即发;8 月初联合国调停,英美撤出黎巴嫩,从中东抽身,中东局势缓和了;这让老人家找到了机会。

你不是刚中东抽身吗?

我就再让你陷入亚太,让你焦头烂额。

1958 年 8 月 23 日下午五点半,「开始突击」令下,解放军战史上最大规模炮击开始。

  • 第一波用陆军炮兵对着大小金门打了 2 万发,海军岸炮 1000 发狂轰料罗湾运输舰;
  • 第二波休息 5 分钟,让海风吹散硝烟,17 点 50 开始,轰敌军试图反击的炮兵阵地;
  • 第三波是短促疾袭,轰那些出来抢救、维修、灭火的敌人。
  • 许多送弹手连续送弹上百发,胳膊都肿了,连碗都端不动;有的炮手为了加快速度,不用送弹棍,直接胳膊上缠块蘸水白布,用拳头把炮弹顶上膛。

    战斗英雄安业民,其所在的海军海岸炮第 150 连在被敌 5 个连的重炮反击,阵地起火后,他坚持在炮位上死战不退,一人在火里烧了 40 分钟,全身 70%重度烧伤,不治牺牲。

    战争之神的狂怒,让金门三个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吉星文当场炸毙,台「国防部长」俞大维脑袋开花,被福州军区指战员重点关注的金门防卫司令胡琏钻洞快,只炸了骨折。

    猛烈的炮击让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陷入一片混乱,岛上的有线通信网完全被摧毁,指挥中断。

    8 月 23 日当天,金门陷入瘫痪。

    第二天,金门料罗湾幸存的国民党军运输舰试图逃离,我海军 6 艘鱼雷艇出击追杀,延续了陆战的惊世骇俗,冲到敌舰 300 米距离才发雷,惊得敌舰船员哇哇大叫。

    由于距离太近,射雷后的鱼雷艇都转不过弯来,只好原地刹车。爆炸冲击波把小艇险些震翻,当场击沉敌 4000 吨运输舰「台生」号,重创「中海」号。

    战斗中,解放军的鱼雷艇也有一艘中弹沉没,12 名海军官兵落水,在海上奋力游水 30 多个小时后,有 5 人被渔民救起,其余因体力不支壮烈牺牲。

    第三天的 8 月 25 日,国民党空军出动 48 架 F86 战斗机妄图报复,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 9 师 1 个大队起飞迎战,结果大队未发现目标,只有落在后面的刘维敏和 4 架敌 F86 遭遇。

    刘维敏毫无惧色,立刻单机与 4 架敌机空战,从 1 万米高空打到 1800 米,击落敌机 2 架。

    海陆空全面发威。

    但这样是不够的。

    「打仗」在中国谋略里只能算下下策。

    初见成效后,甩出第二张牌:提出 12 公里领海线。

    炮击后两周的 9 月 4 日,福建前线休息。

    同日,中国宣布领海线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 12 海里,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

    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各直线为基线,从基线向外延伸 12 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此规定同样适用于台湾及其周围各岛……台湾和澎湖等地尚待收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收复这些地区。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

    这就是厉害的地方:先让你看看我的拳头硬不硬,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为后世今天打下一片海洋权益。

    你以为我仅仅是盯着金马小岛?不,我眼光看的更远,那就是未来几十年的领海线。

    不让对手看清楚自己的炮有多大,谁听你的?

    指东打西,也是领导人的拿手好戏。

    此前西方国家掌握制订的《海牙公约》是领海线 3 海里。

    这显然是欧美愿意看到的。

    明摆着,美国海岸 3 海里,别人没能力去也不敢去;但美国舰队却可以随意怼到别人 3 海里的地方。

    你跟他讲道理,他拿出这个海牙公约「3 海里」来跟你「谈国际法」。

    妥妥的流氓行径。

    于是中国在轰了半个月大炮后提出 12 海里领海。

    英美日虽不承认,但也不敢进。

    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岸炮真能轰 12 海里,并且敢轰。

    事实证明,提出 12 海里的领海线是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

    这一宽度既没有影响他国沿海的利益,也保护了我国近海的资源。

    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我国海军力量较弱,12 海里(21 公里)正是我海岸炮的射程,可以实现 12 海里内的军事控制。

    如果领海线画的太宽,自己当时又没有足够海军力量去控制,最后只能是被洞穿得千疮百孔,成为一纸空文。

    12 海里不大不小,正好满足了当时我国的国防需求。提出领海线声明的日期又选择在炮击金门的高潮期,也警告了西方列强:第七舰队在场,中国都照轰金门不误;谁敢藐视新中国的 12 海里领海线,有紫石英为鉴,谁敢来碰一碰?

    据叶飞回忆,当时在中国台湾海峡的美军地面指挥严禁美军飞机飞入 12 海里领海线,一旦发生飞机误越领海线,其地面塔台总是大骂——解放军在福建前线的监听站听得清清楚楚。

    所以随后美方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里声称:「你们宣布的 12 海里领海,我们是不会承认的,但我们的军舰也决不会进入 12 海里。」

    这是炮击金门里,中国又一个成功实施的阳谋。

    领海线目的达到,再甩第三张牌:打蒋舰不打美舰,试出美国战略底线。

    9 月 4 日炮击停止,休整三天,领海线声明宣布。

    蒋介石惊魂未定,请求美国出动军舰为其护航,向金门运输物资。

    艾森豪威尔同意了。

    但美国人还留了一手:美国军舰虽然护航,但是停在金门海滩 3 海里外(即美国自己承认的领海线以外)的海上。

    美国人的这一手很阴险:既履行了《共同防御条约》帮助中国台湾,又对大陆实行武力威胁,还维持了自己「3 海里的面子」,恶心你一把。

    就让大陆猜不透,把球踢到了解放军这边。

    最高领导人考虑了一下,因为美国同国民党订了《共同防御条约》,防御范围是否包括金门、马祖在内,却没有明确规定(因为金门、马祖属福建行政区划);美国人是否把这两个包袱也背上,还得观察。

    怎么观察呢?于是他指示「打蒋舰不打美舰」。

    为什么呢?就要打一下蒋舰,看看你美舰到底「协不协防」,还不还击,帮不帮忙,你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究竟管不管用。

    不是不敢打美舰。

    是如果像在长江打英国紫石英那样打了美舰,就分不出美舰是在自卫还是在协防,就试不出美国底线了。

    9 月 7 日,美蒋混合编队出发,包括国民党军 2 艘运输舰、5 艘作战舰,美军的 2 艘巡洋舰、5 艘驱逐舰。

    解放军炮兵放了美蒋一马,没有射击,让其平安运输,使敌麻痹,误以为美国护航天下大吉(欲擒故纵也是领导人的拿手好戏);就在美蒋混合编队大摇大摆的卸下物资、洋洋得意时,前线的炮兵指战员正在研究美蒋混合编队的队形、各舰相互距离、航速,重新核算发射诸元。

    9 月 8 日,解放军突然发威,以 43 个炮兵营和 6 个岸炮连砸了 2.17 万发炮弹,当场击沉「美乐」号登陆舰,重创 3 艘,再次炸得金门岛一片狼藉。

    果然,美舰纷纷拔锚起航,转身逃出金门海域,一直退到领海线 12 海里之外。

    美国军舰的光速下线,当时使交战前线的国共双方人员都感到有些意外。

    叶飞后来回忆说:

    当时我正在厦门云顶岩前线指挥所里,还准备应付美舰向我军开火呢,当从望远镜里看到美舰在我猛烈炮火之下溜走的情形时,真感意外。

    事后在蒋「国防部新闻局」任职的刘毅夫回忆:

    我站在旗舰姚道义支队长身旁,悲惨地看着我四艘孤立无助的运补舰挨炮,再用无可形容的眼睛回头看美国兵舰,他们好像根本无动于衷,他们好像本来命令就是来金门参观,而美其名曰「护航」,哎,狗臭屁的护航啊!

    9 月 8 日的「美国舰队光速下线」,让中央初步摸到了美国的底。

    但出于谨慎,还得进一步证实。

    三天后的 9 月 11 日,又有 4 艘美舰掩护国民党军的 11 艘舰艇向金门驶来;解放军炮兵又以 40 个地炮营和 6 个岸炮连猛烈射击。

    这次国民党军舰吸取了三天前的教训,不再等待美舰掩护,一响炮急忙转舵逃走,只被击伤 1 艘;美舰和之前的表现一样,解放军开炮时马上退向外海,不敢还击。

    这下美国的战略底牌彻底真相大白了:

    什么条约,什么协防,不过是维持表面,美国根本不敢因为 1000 万人口的小小台湾岛,贸然与中国大陆的 6 亿人开战。

    摸清了这个对手底牌,我们此前一直担忧的美国登陆开战的场景不会出现,我们就可以在 50 年代末大胆裁军,削减军费,加强工业化,搞经济建设了。

    于是在 1958 年和 1959 年内,全国大幅压缩军队数量,全军总员额降至建国以来的最低点,军费开支降至国家财政的 11%,国家得以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经济建设。

    党中央的这一阳谋何其有远见!

    时至今日,台岛内有些人还做着「美国护航协防」的黄粱一梦,整天上蹿下跳,他们应该问问 60 多年前的国民党军,美舰当时跑路速度快不快。

    最后第四张王炸,甩出「绞索」。

    炮击金门这一「侦察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该怎么走呢?

    1958 年的形势已经很明朗,美蒋条约包括中国台湾,短时期内是难以解放了;蒋介石也不可能「反攻」成功,他只是喊口号来要美援罢了。

    现在金门的形势变得很微妙——国民党军想在金门岛上继续坚挺下去,利用金门把美国拖入中国内战;美国想脱身,企图压迫国民党放弃金、马,造成中国台湾和大陆的彻底分离。

    那么问题是,金、马怎么办?

    周总理进行了推理,分析美国可能提出 3 个方案:

    一是让我们停止炮击,蒋减少金马兵力,美蒋防御包括金马;

    二是让我们停止炮击,蒋减少金马兵力,美蒋防御不包括金马;

    三是让我们停止炮击,蒋从金马撤退,双方承诺不再使用武力。

    3 个方案都不能同意。

    因为 3 者的实质都是要制造分裂,让美国霸占中国台湾合法化。

    为什么呢?

    一二条是「停火」,二三条是「撤军」,说白了就是要让蒋弃金门,断掉在大陆的最后一点联系,达到让中国台湾「孤悬海外」、美国自己霸占的目的。

    中国拒绝了美国的 3 个方案;同时在波兰的大使级会谈里拖住美国人,力求避免美方把台海问题提到联合国去;对亚非朋友也要讲清楚,免得他们不明真相,帮了倒忙。

    然后按最高领导人的设想,甩出绞索,这个绞索就是金门和马祖。

    我们要知道,金门、马祖不属于台澎,而属于福建行政区划,是国民党在大陆仅剩的两个岛,也是和大陆唯一的政治纽带。

    没了金马,国民党当局就彻底「孤悬海外」了,美国就可以更露骨地支持「台湾独立」活动,甚至有可能直接把中国台湾给「国际托管」,那对中国主权将是极其巨大的损害。

    金、马对大陆构不成多大威胁,不收金、马,对我们也影响不大;收了金、马,就少了一个对付美蒋的凭借,因为这样就会让国共之间的地理距离由不到 10 公里变成了 100 多公里。

    所以这两个岛给蒋介石留下,让他有个在大陆维持存在的象征,维持一下所谓「正统」,免得被台毒给断了后。

    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而考虑的。

    并且时不时炮击一下(提前通知金门一方),既未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又让凯申有了拒绝撤退金马、在岛内维持「正统」的底气。免得哪天轰怕了他,他还得跑路。

    于是,10 月 13 日凌晨,中央军委发布对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同志们:

    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借以观察敌方动态,并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兵不厌诈,这不是诈,这是为了对付美国人的。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我们这样做,就全局说来,无损于己,有益于人。

    有益于什么人呢?有益于台、澎、金、马一千万中国人,有益于全民族六亿五千万人,就是不利于美国人……呆在中国台湾和中国台湾海峡的美国人,必须滚回去。他们赖在那里是没有理由的,不走是不行的。

    ………美国人想在我国的内战问题上插进一只手来,他们叫做停火,令人忍俊不禁。美国人有什么资格说这个问题呢?请问他们代表什么人?什么也不代表。他们代表美国人吗?中美两国没有开战,无火可停;他们代表中国台湾人吗?中国台湾当局没有发给他们委任状。

    台、澎、金、马整个收复过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我们六亿五千万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外人无权过问,联合国也无权过问。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通通都要被埋葬掉,为期不会很远。他们一定逃不掉的。他们想躲到月球里去也不行。寇能往,我亦能往,总是可以抓回来的。一句话,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切切此令!

    一篇荡气回肠的雄文震慑了东南沿海。

    虽是国防部长彭德怀签发,但这样的文风出自谁的手笔,不言而喻。

    于是,解放军又因此规定了对金门的「四不打」,即不打机场、码头、海滩和船只,是希望自己包围中的对手能长期固守,实属罕见;甚至在 10 月 25 日的《再告中国台湾同胞书》中提出愿意向金门国民党军提供补给品,更是古今中外战争中的奇闻。

    到了 1958 年 10 月 31 日,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今后逢双日对任何目标一律不打炮,使国民党军人员能走出工事自由活动,晒晒太阳」。

    这种单日打、双日停的奇特作战方式,一时使全世界的舆论感到惊奇。

    单日打,是用炮火反对美国的「停火」阴谋和蒋介石拒绝谈判的顽固态度;双日不打,是有意让国民党军固守金门,把美蒋继续拖在金、马上不能脱身。

    这样,绞索就给美国套上了。

    什么时候需要紧张就拉紧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和就放松一下,不死不活的吊在那里;美国如同睾丸被我们捏在手上一般,时不时就得听听金门的炮声,一炮击就紧张一阵,耳边就得响起中国台湾求救的呼声。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 1959 年元旦过后,金门岛国民党军炮兵突然对大嶝岛滥施炮击,造成幼儿园中 31 名儿童死亡,17 人受伤;解放军于 1 月 7 日以 28 个炮营和 8 个炮连施以惩罚,开炮 2.6 万发,迅速压制了国民党军炮兵。

    这也成为金门地区最后一次真正的炮战。

    至此,自 1958 年 8 月 23 日开始的为期四个多月的金门炮战,实际上已经结束。

    金门、马祖也成为了国军服役都不愿去的「干!我一定是拉屎没洗手才抽了个金马奖」的存在。

    和蒋介石全程求救美国不同,我们炮击金门的战略全程未通报苏联,以示对「联合舰队」和苏联「老子党」的反对。

    这是我在处理内政,没必要告诉你。

    更是向美苏再次强调:台海问题是中国内政,外国无权干涉,也无权过问。

    四个多月的炮战,不仅试出了美国战略底牌,宣告巩固了领海线,打破分裂阴谋,维护中国主权,还给美蒋套上了绞索。

    1960 年 6 月,艾森豪威尔访问中国台湾,为了表示抗议,人民解放军又集中 35 个炮兵营对金门来了次「反美大示威」的炮击,两天发射 6.8 万发,金门守军仅还击千余发。

    由于双方都事先告知,炮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种双方都故意不打死人的炮战,不仅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更体现了普通中华儿女对实现祖国统一、共同驱逐外敌的殷切期盼。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美国与中国台湾断交被提上了日程表;

    1979 年 1 月,中美建交,美军撤出中国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之间的问题更便于和平解决;

    同年 1 月 1 日,国防部长徐向前正式发布声明,停止对金门等沿海国民党军所占岛屿实行炮击。

    以金门炮击为标志的国共之间象征性战争,至此完全结束。

    金门国民党军向大陆打宣传弹的行动,在五年后的 1984 年也完全停止。

    在这场以金门炮战为舞台的政治斗争中,党中央表现出高超的谋略艺术和巧妙的斗争方式,做出一着着拍案叫绝的历史决策,始终掌握着斗争主动权。某些方式在当时虽然让常人难以理解,但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检验,终看出其远见卓识。

    回顾历史,当年在金门炮战中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英雄们将永远被后人怀念。

    主要参考资料

  • 徐焰《金门之战》,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缔造和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年版。
  • 《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第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版。
  •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5 年版。
  • 吴冷西:《文仗和武仗》,《传记文学》,1994 年第 1 期。
  • 叶飞:《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版。
  •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
  • 备案号:YXX1be2eOKzFXnOy6XAFAjEY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