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专栏《轻兵器 2021年11期》
射击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但打出好成绩却不太容易,需要不断训练。如何通过训练快速提高射击成绩?本文作者自创的口诀值得一试——
口诀,指根据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轻武器射击训练口诀是为了在轻武器操作应用中更好地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要领而编成的容易记诵的语句,是从轻武器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用词简练、确切地表达动作要领的一种特殊形式。口诀有语言精炼、形象生动、简明扼要、易诵易记、富有韵律等诸多特点。所以,在轻武器射击训练实践中不断去概括、总结、创编一些实用的口诀加以运用,有利于增强轻武器射击训练的艺术性、趣味性,统一射击动作,提高教学(训练)效果。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是轻武器射击训练的基本要求,讲解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是射击教官必备的教学语言艺术。故有经验的教官经常把轻武器射击训练目标、内容、动作要领及易犯毛病等创编成口诀,把讲与练生动地结合起来,使受训者「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不仅容易激发学员的学习训练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员养成正确的动作习惯,加速技能的形成。鉴于此,笔者将从事轻武器射击教学(训练)35 年来创编或收集的口诀进行整理、编注,与同行们商榷。
步枪无依托射击是应用射击、战斗射击的基础,分为卧姿、跪姿、立姿 3 种姿势射击。以前的全军运动会上,有一个被称为「步枪 3×20」的射击比赛项目,「3」即立姿、跪姿、卧姿 3 种姿势,「20」指每种姿势发射 20 发弹。这个项目包含了战场上步枪射击常用的 3 种姿势,熟练掌握这 3 种姿势的射击技巧,其他轻武器射击中的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一直以来全军各军兵种都非常重视该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列入现行训练大纲,称为「多种姿势射击」。笔者参加过该项目的组织训练和比赛,得以从教学中总结出「易于讲,易于做」的步枪无依托射击口诀。教官按口诀讲解,学员按口诀训练,效果立竿见影,很快就能练成常人所说的「爬着能打好,跪(蹲、坐)着能打好,站着也能打好」的技巧。这里以 95 式步枪射击为例,其口诀如下:
左手托握下护盖,小臂置于枪下方;
右手塌腕握握把,切勿左右乱推拉;
两手正直向后带,枪托抵肩要舒适;
保持眼到觇孔距,觇孔看圆误差小;
卧跪立姿同于此,定位定力好定型。
操枪射击无依托,枪身晃动难避免;
瞄准不求瞄准点,区域瞄准不怕偏;
瞄入区内既为准,有点偏差不要紧;
准星觇孔看清楚,目标看着很模煳。
食指一节扣扳机,先快后慢要熟悉;
快预压后均匀压,各部用力不变化;
击发之前想三定,击发过程要三边;
边瞄边扣边屏气,同时动作不分离。
瞄准区内加压力,晃出区外力不加;
精力放在平正上,无意枪响效果佳。
这个口诀前 5 句表述了据枪动作要领,随后 4 句表述了瞄准动作要领,再后面 4 句表述了扣扳机动作要领,最后 2 句是关于据枪、瞄准及击发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这个口诀默记于心,并应用在实际操作中,会取得良好的射击效果。
据枪注重位置关系
「左手托握下护盖,小臂置于枪下方」:指据枪时左手托握枪的下护盖,为减小左右推拉力而增大射弹方向散布,左小臂里合置于枪身下方,小臂与枪身在同一垂面上,手正直向上托着和轻握护盖。如果左小臂不在枪身下方,会因「撑」或「拉」而导致枪面倾斜。95 式步枪立姿精度射击时,可改为「左手托握前握把」。
「右手塌腕握握把,切勿左右乱推拉」:指右手适当用力握住握把,手腕下塌,不要往上鼓起,并且不要左右乱推乱拉。现代枪械的质量较轻,体积也不大,据枪之手的动作不一致对射击的影响较大,射击训练的重点是练就动作的高度一致性。如果动作不一致,随意地左推右拉或上抬下压,就会带来射弹偏差。如:右手腕「下压」或「上鼓」,会明显引起弹着「偏高」或「偏低」,「左推」或「右拉」,带来的是弹着「偏右」或「偏左」。
「两手正直向后带,枪托抵肩要舒适」:指两手的合力应正直向后,既不能向前顶得太紧,也不能向后拉得太重,通过调整抵肩的高低和左右,使枪托自然舒适抵于肩窝,腮部自然正直贴于枪托,没有任何不舒服感。比如:枪托抵肩太低时,头明显要往下压,脖颈紧张酸痛;枪托抵肩偏右,则要往右歪着头瞄准。这就是「不舒适」。
「保持眼到觇孔距,觇孔看圆误差小」:眼睛距觇孔的远近不一致,会带来高低偏差。所以,瞄准时应通过调整抵肩位置的高低左右,来保证腮部贴于枪托的位置固定,从而固定并保持眼睛到觇孔的距离,并且觇孔看上去圆圆的,才能有效减小瞄准误差。
「卧跪立姿同于此,定位定力好定型」:这是对据枪动作的总结,意思是卧姿、跪姿、立姿 3 种姿势的握枪、抵肩、贴腮及两肘与枪的位置关系基本一致,做到握枪、抵肩、贴腮的位置固定、力量恒定,不因卧、跪、立 3 种姿势的转换而发生变化。手握枪、枪抵肩、腮贴枪托及两小臂与枪的位置关系定位定力,无依托卧、跪、立 3 种射击姿势也就容易形成动力定型。
口诀中把据枪时两手握枪的位置、肘部与枪的位置关系、两手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抵肩位置、感受等形象地概括出来,加上教官从粗放到细节的边讲边做,与归纳口诀前教官平淡、寻常的讲解相比,学员更易于理解、记忆,能收到较好的教学(训练)效果 。
瞄准不必强调精准
「操枪射击无依托,枪身晃动难避免」:这句口诀讲的是无依托射击姿势的特点。立、跪、卧 3 种姿势射击,枪身无依托支撑,晃动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立姿晃动最大,卧姿晃动最小,通过刻苦训练,3 种姿势的晃动范围都会相对缩小,但要想绝对不晃则不可能。
「瞄准不求瞄准点,区域瞄准不怕偏;瞄入区内既为准,有点偏差不要紧」:因为无依托射击枪身晃动不可避免特性的存在,瞄准时,不要一味追求精准地瞄在瞄准点上。应根据稳定程度围绕瞄准点选择一个区域瞄准,只要瞄准线指向该区域就视为「准」,不必担心有点偏差,有那么一点偏差对于准确命中无关紧要。
「准星觇孔看清楚,目标看着很模煳」:这是射击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一次教学教官都会反复强调正确的瞄准景况是:「准星觇孔的关系清楚,目标模煳」,但是,在实际瞄准过程中,由于射手过分苛求好成绩的心理作怪,常常导致瞄准时只注意准星尖与瞄准点的关系,忽视准星尖与觇孔的关系,从而使瞄准变成了「准星瞄点很清楚,觇孔准星变模煳」的错误瞄准景况,引起瞄准误差而射手全然不知。由于 95 式步枪瞄准基线短,准星在觇孔内偏差 1mm,100m 距离弹着偏差 31cm,所以瞄准时「准星觇孔看清楚,目标看着很模煳」非常重要。
以上瞄准口诀,可适用于所有轻武器射击,尤其是瞄准基线短,姿势不稳固的射击,比如短步枪和手枪射击。
击发讲究快慢变化
「食指一节扣扳机,先快后慢要熟悉」:击发时用食指的第一关节扣扳机,先快速预压,后面慢压,把扣扳机的速度和力量放在预压环节。要想打好,必须反复练,直到练熟。这句口诀把用食指的什么位置扣扳机,扣扳机的过程、速度很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快预压后均匀压,各部用力不变化」:扣扳机应在快速预压之后才均匀正直压,在均匀正直压的过程中,身体的各个部位用力不能有变化,即「食指动,全身静」。
「击发之前想三定,击发过程要三边;边瞄边扣边屏气,同时动作不分离」:这两句口诀是心里应当「想什么」,动作应当「怎么做」的高度概括。意思是击发前要把心理上的「老想打好」转向集中去想据枪动作是否做到了「三定」——手握枪的位置固定、握枪的力量恒定、操枪的姿势定型;然后再想击发过程的「三边」——边回收视力看好准星和觇孔、边屏住唿吸、边扣扳机。「三边」同时,不能「准了」才想到扣扳机,也不能没屏住唿吸就扣扳机,更不能注意力不回收就扣扳机。
据枪、瞄准、击发三要素之关系
据枪、瞄准、击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射击动作。据枪是基础,瞄准是重点或前提,击发是关键。三者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共同贯穿于射击的全过程。只有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射击效果。所以,怎样用形象、易记、易于理解、利于动作的口诀来表述三者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射击成绩非常重要。
「瞄准区内加压力,晃出区外力不加」:步枪无依托射击枪身晃动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瞄准时只能选择瞄准一个区域,而不是瞄准一个点。瞄区域容易瞄点难,瞄区域会给射手带来一种宽松感,有利于减轻姿势不稳带来的压力;瞄准一个点难做到甚至不可能,会给射手带来紧张感,并且会导致射手将注意力转移到瞄准点上,引起瞄准误差和勐扣扳机。所以,据枪不稳的条件下射击,处理三要素关系的关键是处理好瞄和扣的关系,即:看着瞄准线指向预先选定好的瞄准区内就应当给扳机施加压力,瞄准线晃出瞄准区不松指也不加力。此口诀适用于无依托对近距离或大目标射击,如果目标小或距离远,则相对应的口诀为:「晃上靶子加压力,晃出靶外力不加」。「瞄准区内」或「晃上靶子」加压力,枪会响,但肯定响在「区域内」或「靶子上」;「晃出区外」或「晃出靶外」力不加,枪不会响,也就不会脱靶。
「精力放在平正上,无意枪响效果佳」:在「瞄准区内加压力,晃出区外力不加」的扣压过程中,主要精力应放在准星缺口(觇孔)的平正关系上,保证「准星缺口(觇孔)的关系清楚,目标模煳」,在无枪响意识的情况下枪响了,有走火感觉,才能获得良好的射击效果。
口诀式教学有生动形象、简明扼要、新颖别致等特点,能有效增强教学(训练)的艺术性、趣味性,但前提是教官要善于归纳、总结、提炼,要能化抽象为具体。在轻武器应用训练中,既要能把正常的动作要领、训练方法、练习过程创编成口诀,也要能把反向的、易犯的错误或毛病编成口诀。如讲、练上述口诀之后,仍有极少数学员在实际训练中会犯因太想打好而要瞄得很准才突然扣扳机的毛病,为了帮助其纠正错误动作,可顺口来一句「晃上靶心才加力,靶子边边都不扒」。意思是:如果我们看着瞄准线指到靶心的那一瞬间才扣扳机,此时大脑发出的是一个突然性指令,这种突然性必然导致勐扣扳机,结果「靶子边边都不扒」。通过创编朗朗上口的动作要领口诀并在教学中边讲边做,学员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新异的追求心理会自然加深对动作结构和各动作间相互关联性的印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训练)效果。
作者 王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