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时候心率160算正常吗?

我们都知道慢跑好,但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跑得是不是够慢呢?什么时候应该加速、什么时候应该减速呢?这样的速度跑下去会有什么样的训练效果呢?

所以,我们还需要对速度进行定义。

而以上那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在「速度」里,而在你的「心率」里。

同样的速度,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意味着不同的训练强度。即使对于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身体状态下,跑同样的速度,也意味着不同的训练强度。

所以,按照「速度」指标来跑,是很不精确的,甚至可能与你预期的效果适得其反,这也是很多人跑了却瘦不下来,或是越跑越累,难以坚持,或是明明辛苦训练了马拉松却难以突破 PB (Personal Best,个人最佳纪录)的原因。

你能跑多快,你应该跑多快,由你的心率说了算,而不是由你的肌肉 or 大脑来决定,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想跑多快就能跑多快。

1. 心率与跑步的关系

简单来讲,心率就是你每分钟的心跳数,它反映了你活动的剧烈程度。

当你跑 800 米测试时,是不是感觉心快跳到嗓子眼了?但我打赌你平时走路时,肯定是感觉不到心跳存在的。活动强度越大,心跳也越快,这道理很好理解。

心率是一个被动数值,它反映出你目前身体对血液需求量的大小。当你跑得更快时,你会大口呼吸,肌肉收缩剧烈,此时身体需要更大的供血量来输送氧气和运走代谢副产物,于是你的心率就会升高。

可想而知,随着速度加快,当心率爬升到顶点时,也就达到你身体所能负荷的最大训练强度了。换句话说,此时是你能跑出的最快速度,你会感觉自己的心脏就快要爆掉了,必须马上停下。

因此,当你跑步时,配速只是一个表面数值,心率是反映你费力程度的真实数据。它会告诉你:你现在是不是跑得太快啦(心率很高)、你是不是还可以再加速(心率适中)、你是不是可以继续跑很久(心率平稳)。

2. 心率区间决定训练强度

一个人的心率有最高点——最大心率,也有最低点——安静心率 。

所谓「最大心率」,并不是那些公式(「220 - 年龄」之类)里说的哟,而是你在实际运动中,心跳可以达到的上限,这个数值是先天固定的,需要通过跑步测试来获得。

所谓「安静心率」,就是当你进入睡眠或刚睡醒时的心跳值。这个数值会随着长期运动而降低,一般来讲,普通成年人为 60 到 70,而常年运动的人为 40 到 50。安静心率越低,代表心肺功能越强。

每个人的心率高点与低点都是不尽相同的,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区间,就是你的心率区间。心率越接近高点,速度越快,强度越大,越难以坚持;越接近低点,速度越慢,强度越小,越轻松易坚持。

用心率高点减去心率低点,得到的这个心率区间,叫作储备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储备心率)。

将这个心率区间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有氧区间与无氧区间。

我们可以把处于最底层的 E 强度跑步,称为「慢跑」;把处于最顶层的 R 强度和 I 强度跑步,称为「快跑」。

当然,这个界定并不是很精确,但在跑步中很实用。

3. 跑步中的三种能量代谢系统

(1)无氧区间

无氧运动,比如 100 米、200 米、400 米短跑,主要以糖类为能量供应来源,会产生大量乳酸,此时你的心率基本上会处于储备心率的 88% 以上。

当你跑步处于这个心率区间时,乳酸会迅速堆积,你会感觉到腿越来越沉重、酸胀,呼吸越来越急促,分分钟想放弃。这也是很多人日常跑步锻炼身体,却每次都坚持不下来的原因——跑得太快了,心率太高了,只能感受到痛苦,无法体会到跑步的快乐。

这个区间又可以细分为 A 强度(Anaerobic,无氧)、I 强度(Interval,间歇)、R 强度(Repetition,反复)。对于短跑运动员,或是想要提高马拉松成绩的精英跑者,将心率拉高到无氧区间,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最大摄氧量,获得更快的速度,提高跑步经济性,并磨炼意志力,这也是无氧训练的主要目的。

(2)有氧区间

有氧运动,比如全程马拉松、LSD(Long Slow Distance,长距离慢跑)等,主要以脂肪为能量供应来源,这一状态基本上处于储备心率的 59%~84% 之间。

当你跑步处于这个心率区间时,身体不会产生大量乳酸,你会感到呼吸舒畅,肌肉放松,跑得很轻松,可以持续跑很久都不累,这也是我们喜欢跑步的原因吧——我们喜欢的是舒适的慢跑,而不是折磨死人的 400 米、800 米。

这个区间是我们业余跑者主要的训练强度区间,它可以细分为 E 强度(Easy,轻松)和 M 强度(Marathon,马拉松)。

顾名思义,E 强度就是轻松跑,它处于 59%~74% 储备心率值之间。E 跑是有氧能力的基础,所有的业余跑者,都应该从 E 心率开始练起,并且在跑了一段时间后,不要急着加速,而是适当将距离加长。在 E 心率区间内的长期训练,可以帮助你打下扎实的有氧基础,并且提高肌肉端燃脂有氧的能力,增强心脏收缩的力量,并使肌纤维变得强韧,避免受伤。

一般来讲,对马拉松跑者而言,E 跑 30 分钟以上才会有训练效果,最长不超过 2.5 小时。

M 强度更好理解,就是马拉松跑,它处于 74%~84% 储备心率值之间。这也正是前文所说的,全马比赛时的推荐心率区间。M 跑可以帮助你模拟比赛强度、提升掌握配速的能力,作为有氧跑,它的强度比 E 跑更大,单次训练时间建议不要超过 110 分钟。

(3)过渡区间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无氧和有氧运动之间,还有一个很小的过渡区,我们称为 T 强度(Threshold,乳酸阈值)——乳酸阈值区,它位于储备心率的 84%~88% 之间。

这个区间,意味着乳酸临界点,乳酸生成的速度与排除的速度相当。当你经常训练 T 跑,你的乳酸临界速度就会提升,你的有氧区间也会跟着扩大,这也正是长跑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成绩的「秘诀」之一。

所以,综上,不同的心率,代表了不同的训练强度,有着不同的训练目的。

先来看看目标心率的计算公式——

目标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储备心率 %+安静心率

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想慢跑 10 公里减脂,那么你应该将心率维持在【储备心率 59%+安静心率】~【储备心率 74%+安静心率】之间,这样既舒适轻松,又达到减脂效果,这也是「货真价实」的慢跑。当然,如果你没有心率装备,用前文所说的「体感检测」方法也是可行的。

心率跑的原理,适用于任何场景——路跑、越野跑、跑步机等,所以,跑步就需要一个能看心率的装备,比如光电心率手环、心率带、GPS 运动手表, Apple Watch 等。

如果你觉得跑步时既要计算心率,又要随时监控很麻烦,那么推荐你用专业的 GPS 运动手表,可以设置好心率值,跑步时只需要关注心率区间即可。

备案号:YXA1JDZNp3KS5D4e8mbtJgo9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