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要陷入「你以为」的自我循环陷进。
当面对别人的负面态度时,我们就会想:「他会这么对我,是不是我的问题?」
「如果不是我糟糕,为什么他会这么对我?之所以会让他这么对我,我想,一定是因为我很没用吧……」或许,你的内心是如此想的。
但实际上,「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
你的不安全感让你以为你会被这么对待是因为你自己有问题,你以为是因为你不够好,所以他这么对你;
你以为,如果你达到他的标准、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用你想要的方式对你。
于是,你很努力地想达到对方的标准、要求,以获得「被肯定的感觉」,希望让自己「自我感觉好一点儿」,想重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在这个过程中,可怕的是,我们可能会误用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评判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别人用什么方式对待我们,我们会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
当对方用尊重、欣赏的方式对我们,我们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尊重、被欣赏的人。
但如果对方时常用羞辱、伤害,甚至「非人」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就会感觉被这么对待的自己「很糟糕」。
慢慢地,我们会觉得是自己不好,应该被这么对待,而不是这么对待我们的人有错。
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透过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形成「自我概念」。
这种方式也常被使用在一些「洗脑」组织或犯罪行为中,借由贬低、责备的语言羞辱受害者。
让受害者感觉自己很糟糕后,他们再传达组织或犯罪者的理念,借此控制受害者的身心。
为什么这样的「洗脑」可以成功?因为,当我们相信「我们会被如此虐待、伤害,是因为我们真的很糟糕,而不是对方的错」时,我们会感到极度不安。
恐惧与自我厌恶的情绪会让我们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会让我们宁愿相信对方的评价与准则。
然后,我们就会用对方的方式做事,满足对方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得一点点的「肯定」,借此让我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一些,重新获得安全感。
如此,我们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但事实上,身处在一个主观的世界,你所认识的每个人,他们都会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你、对待你。
别人会怎么对待你,取决于他们是怎样的人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取决于他们自己是怎样的人,而并非因为你是怎样的人。
也就是说,他们会如此对待你,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你很糟糕,而是因为他们习惯用羞辱、贬抑、不尊重他人的方式对待别人。
所以,你发现有些人对你很和善,但有些人对你说话很尖锐;有些人很爱跟你比较,但有些人很愿意帮助你。
每个人对待你的方式不尽相同,而「他」会如此对待你,取决于他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以及他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
到底是不是我的问题?
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被这么对待,是否是自己的问题」,我想邀请你观察以下两点:
一、除了这个人之外,是否还有别人会用这么糟糕的态度对你?
例如,小环的父亲时常会对小环说:「你胖得跟猪一样!」而且还会对小环说出许多人身攻击的话。
但小环发现,除了父亲之外,身边没有什么人会这样对自己说话、攻击或批评自己。
如果是这样,小环需要注意:如果在我身边的人,只有这个人这样对我,那真的是我的问题吗?还是他的问题呢?
当然,如果今天你发现你身边的人都很害怕你,觉得跟你在一起压力很大,或是你发现你很容易重复相同的人际互动模式……
那或许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我跟他人互动的方式是否有问题,才会使这样的情况一再发生?
二、这个对你「不好」、时常「评价」你的人,他是否也会对别人有同样的行为?是否也有人被他这种行为伤害过?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更要提醒自己:
「原来,这是属于这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方式,是他的『负面情绪』『负面对待模式』,而不是我的问题。」
对方的情绪,是他自己的责任
如果你将所有被别人负面对待的方式以及别人的负面情绪都归咎在自己身上,你将无所适从、非常痛苦。
你将承担一些并非你需要承担的「情绪责任」,因而挣扎、忧郁、惶惶不安。
而当别人把自己的「情绪责任」丢到你身上时,你也会「不得不接」。
最终,负担过多情绪责任的你,将感觉越来越疲惫,心情也越来越忧郁,对生活毫无控制感。
什么叫作「把情绪责任丢到别人身上」呢?
当他说「我会这么生气都是因为你,我有什么情绪你就该负责」或是任意地在你身上发泄过激、令人难以忍受的情绪,这都叫作「把自己的情绪责任丢到别人身上」。
实际上,不论对方做出什么行为、自己会有怎样的情绪,那是自己要负责的,而非他人要负责的。
例如,你看了某人一眼。
这个人可能会觉得:嗯,这个人看了我一眼,是不是我认识的人呢?或者,他也可能会这么想:他看我的眼神,好像很讨厌我,是不是我对他做了什么?他甚至还可能这么想:他看我那一眼超挑衅的,看什么看,我要砍他!于是,你就被砍了。
你发现了吗?同样的行为,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过去经验与理解模式,造成每个人对同样的行为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于是出现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这也是知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情绪 ABC 理论」:
A(刺激)→B(信念)→C(结果)
刺激(行为)透过我们的信念,包含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的主观理解后,才会出现 C 的结果:我们的情绪与对应的行为。
因此,如果这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与他人是友善的,对于自己感觉是良好的,当遇到「刺激」(例如,你看了他一眼)时,他多半会用比较正向的方式解读:「对方是我认识的人吗?他觉得我穿的衣服好看吗?他好像很欣赏我手上的包包……」
如果这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友善的,甚至充满敌意的,别人都是会攻击自己的,那他就很有可能会将你的目光解读为恶意或是厌恶,因而产生愤怒情绪与攻击行为。
因此,这也就是我强调的:「不论对方的行为如何,自己的情绪责任是自己应该负责的。」
所以,即使你犯了错,你的主管仍然可以用较为和缓、对情况有帮助的方式与你沟通,而不是大发雷霆、破口大骂。
你并不需要因为他人的情绪,随时担心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显得战战兢兢、压力极大。
或许你会问:「我真的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吗?这样会不会变成自我感觉良好?会不会我真的特别容易引发别人的某些情绪?」
实际上,这并非要你「把错都怪在别人身上」。
面对你自己出现的感受、想法、行为,或是你对别人行为的反应方式等,这仍然是你必须负担的责任。
当你对别人做了伤害性的行为,或者你的确犯了错时,你当然需要为你的行为负责。
但是,当你将情绪责任还给对方,只对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负责任时,你会发现:
自己似乎感觉到的压力没有那么大。
而当你发现你不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时,你会感觉到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似乎更多了。
唯有划清人我界限,将不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还给对方,把心力与注意力放到自己应该负的责任上,也就是: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为自己的感受、情绪、行为负起责任。
如此,才能够更了解自己、强化自尊心,也减少把心力放在没有帮助的事情上,更能促进心理健康,不再容易随着别人的情绪、行为而起舞。
记住: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
建立自我的情绪界限
要怎样才能做到不去承担别人的情绪责任呢?
重点仍在于「建立自我界限」。
如有适当的自我界限,你会了解别人的情绪、行为跟你并没有关系,也不会如此容易被影响,甚至怀疑自己。
那么,要如何建立自我情绪界限呢?
建立自我情绪界限的方法为停、看、应。
停:停止对话、转移情绪、离开现场
当你感觉到你被他人评价、用言语伤害、对方用强烈的情绪压迫你或要求你时,你可能因而感觉到很不舒服,所以请你先做到第一件事情:离开现场。
「离开现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举动,这个举动可以帮助你不继续接受这个人的伤害,或是被动地留在原地,接受他的情绪炮轰……此举除了帮助你不再受对方的伤害,让你「保护」自己的完整性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你让对方知道,他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力如此伤害你。
你不允许,也不愿意给他这个权力。
也就是说,当你使用「离开现场」这个行为时,不仅保护了你自我的感受,还让对方无法无止境地在你身上发泄他的情绪。
他会因为你的离开而有「不舒服」的感觉。
让他有「不舒服」的感觉是重要的,因为这代表他没办法如以前一般,随意地把他的「情绪责任」丢到你身上了。
看: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当离开现场后,你离开了让你很有压力的地方,就有机会静下心来,抚平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然后问问自己:
「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我为什么会觉得这么不舒服?我希望对方这样对待我吗?或是,我想满足对方的要求吗?」
这个步骤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去感受自己不舒服的情绪,并且试着了解它、接纳它。
如果你感觉到有些愤怒、感觉到不被尊重,因此而觉得不舒服,那么请你接受你现在的感受就是如此。
有些人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太习惯,当出现愤怒、厌恶、难过等情绪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说:
「这又没什么……一点儿小事而已,也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这有什么好生气的?根本就不应该生气……」
如果你会这么做,我想邀请你,请你先停下来。
觉察自己的情绪之后,接纳、不批评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一旦你习惯于批评自己的感觉与情绪,你当然很难为了自己的感受做些什么,甚至尽全力去保护它。
因此,你可能会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的感受。
于是,你的感觉越来越迟钝,而这也会使你难以建立自己的情绪界限。
所以,在「看」这个步骤,请好好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不批评、不怀疑「这个感受对吗」,请接纳你的感受与情绪。
于是,你才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你才知道你「要什么」,你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
然后,你才有办法勇敢地表达。
应:拟定应对策略,练习并应用
当你觉察、接纳自己的情绪之后,你的内心才会知道你想被对待的方式以及你愿不愿意回应对方的需求。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与否」之后,你便能够开始拟定策略,决定如何回应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了。
请注意:当你决定要采取什么回应方式时,前提是你的决定是因为你「想要」,而不是因为你「害怕」而被迫选择。
所以,当你决定如何回应之前,请你先问问你自己:
「我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我『害怕』,还是因为我『想要』?」
以「害怕」作为驱使你做出某些行为的基础时,你会觉得无力、沮丧。
即使这个决定暂时可以安抚你的不安全感与焦虑,也会让做出这样决定的自己觉得失望、无奈,你还会感觉自己没办法掌握自己的人生。
但如果这个决定是出自你的「想要」,于是你做了这个决定,这代表此决定是你「有意识的选择」,而非「下意识的行为」。
即使你做的决定结果可能与你「下意识的行为」相同,但你对自己的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
你会感觉自己是有力的、能为自己做决定的,你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当你发现「原来我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时,你将会对自己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能感觉到平静与快乐。备案号:YXA19MwYlKEta1vYPEkF96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