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从容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甚至热爱不确定性?

你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么几种人?

第一种人,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安排下,选择了一份安定的工作,逃离一线城市,在老家安居乐业。

另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存在着大量相对高净值、低收入的年轻人,他们家里往往有好几套房子,身价都在千万以上,做着稳定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感觉生活很滋润。

前两年,人们都觉得小确幸是个挺文艺的词,那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真正思考过小确幸群体的背景。如果你压力无比大、经常焦虑到失眠,估计你不会给自己的生活打上小确幸的标签。

第二种人刚好相反,他们不是不焦虑,而是太焦虑了。他们每天都看财经节目,关注美联储是否加息、股市指数多少、比特币价格等信息。甚至还有人问我,美联储加息了,我要不要去买点美元?

我问他,你有多少钱?

他说,大概两三万吧。

这种人就是太焦虑了。前年流行 O2O,就学习 O2O;去年流行区块链,就学习区块链;今年流行知识付费了,就学习知识付费。他们像蚂蚱一样,上蹿下跳,看着就让人觉得焦虑。

第三种人比较有意思。他们知道追潮流没有意义,更愿意踏踏实实地学习。所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们还会报各种培训班,平时看书充电,周末就到处听课、学习,整天忙个不停,感觉自己很勤奋、活得很充实。然而,他们的人生往往无法取得突破,依然会遭遇天花板,很难实现进阶。因为他们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却没有努力到足以打破自己的瓶颈。

第四种人,他们每天都在梦想着自己一夜成名,然后环游世界,或者开始创业,打造出一个伟大的上市公司。然而,他们只负责畅想,却忘了落实行动。最终,他们依然心怀梦想,住着出租房,吃着泡面,从来就没真正做过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越是每天梦想着会成功,就越不愿意加倍努力,因为他们在幻想中已经爽过了一次,还有什么好努力的?

各位对照一下,你的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呢?

他们虽然是完全不一样的类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框架:追求一个确定的东西,而且迫切希望这个确定的东西可以长久拥有,幻想着它会马上到来。

追求安定生活的人,他们相信现在的生活就是确定的,以后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安于现状就挺好。

这让我想起纳西姆·塔勒布的作品《黑天鹅》里的一个故事:一个农夫养了一只火鸡,最开始 48 天,每天好吃好喝地喂养着。那只火鸡生活悠闲,舒服自在,坚定地认为农夫是真心爱自己的。可是第 49 天,感恩节到了,农夫这次带来的不是的饲料,而是一把刀。

那些过度焦虑的人,他们追求的确定是网络和媒体告诉他们的宏观趋势。美联储加息是确定的,A 股上涨是确定的,但这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有很多行业是逆潮流的,经济越不好就越繁荣。比如教育行业,经济萧条了,人们都想花时间提升自己;比如保险行业,社会越不稳定,保险行业就发展得越好。即使股市不太景气,也有一些逆市上扬的绩优股和蓝筹股。那些真正有眼光的投资人都不太在意宏观趋势,他们总能找到那些大家都不看好的价值洼地,从中获取利润。

再看那些学到知识瘫痪的人,他们追求的确定是他们的舒适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慢慢进入了舒适区。对他们来说,学习的过程其实很舒服,但它不是结果导向,而是过程导向。

他们想要追求的成功,真的和这些知识有关系么?我看也未必。就像我们这代人学英语,光背单词不一定管用。要想说好英语,就要多开口多说。

最后一种人,看着好像是在追求确定性。但其实呢?他们追求的也是一种确定的格局: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就像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套路:主人公本来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在机缘巧合之下,经过一组蒙太奇的画面,这个人抓住机遇,顺利融资、赚钱、上市,最终成为了富豪,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但是,这毕竟是电影啊,现实生活往往不会如此简单和顺利。白日梦想家们追求的确定是一组电影蒙太奇,中间环节被他们刻意忽略,只留下那些成功与荣耀的瞬间——走红毯、环游世界、上市敲钟、被记者围堵……至于中间的关键过程,他们并不在乎。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是 J. K.罗琳以前失业在家,现在她比英国女王还有钱;成龙大哥之前送过盒饭,现在是国际巨星;李安失业在家带孩子,现在是好莱坞大导演;比尔·盖茨辍学创业,后来成了世界首富。

几年前,我在罗辑思维做策划的时候,有人在微博后台给我留言:老师,我看了你写的节目,现在已经辍学了,请问我该做什么呢?

如果你去问一个每天梦想着当电影明星的人,他们知道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都是怎么考的吗?考试都有什么科目?学校都有哪些专业?哪个一线明星是这个专业出来的?今天的当红明星里,有几个是中戏旁边的速成班出来的?

再比如,这些明星每天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夏威夷海滨、红地毯这些故意让我们看到的,还是每天在苦哈哈地求着制片人、出品人让自己演主角?还是每天催着公司结算演出费用?

这些白日梦想家其实也就是梦想一下而已,如果被逼问急了,他们就换一个梦想,继续去用下一个梦想麻醉自己。

传记文学和成功类书籍特别容易给人一种幻觉——成功来自于坚持,或者来自于梦想和规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

阅读传记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注重细节或者描写作者早年经历比较多的自传。因为我想知道在光鲜的外衣背后,到底有哪些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比如,比尔·盖茨从辍学创业到成为世界首富,中间经历了什么人生转折和重要抉择?他遇到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让他的人生不断进阶?

当我读完这些细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他们人生的进阶都是来自于偶然的机会。因此,想要活出积木型人生(这个概念后面会解释),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偶然的机会。

创造信息链节点及增量

人们之所以喜欢确定性格局,是因为比较好掌控,一切看似早都定好了,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就可以了。而不确定格局不容易被人们接受,也是因为到底怎样才能从不确定中获益,这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

但是,从不确定中获益也有心法,而且操作起来比追求确定性更简单,过程也更容易收获幸福感。

从不确定中获益,最重要的一个心法是:跟着信息链走,你的信息链越多元,从不确定中获益的机会就越大。

我是学历史的,在历史学界有一本影响很大的书《叫魂》,作者孔飞力在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权力的本质是传递信息。信息没了,权力也就随之消失了。

比如说,如果公司的 CEO 可以不经过你的上司,直接听取你的工作汇报,那么你的上司的权力就消失了,他这个职位可有可无。

钱穆先生总结中国历史的时候,在《国史大纲》中也提到过一个规律:历史上临时用来传递信息的官职,会不断地固定化为新的部门,这是中国制度史的一种现象。皇上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会逐渐被固定成一种新的职能部门。当这个职位固定了之后,皇上又要派出新的人去打探消息,然后再直接上报给他,这些人会再一次变成固定官职。

如果皇帝彻底被官僚系统阻隔了信息链,那他就不是皇帝了,只是个傀儡。《三国演义》里的汉献帝,唐朝被太监把持的皇帝,都是因为信息链被割断了,成为了没有实权的傀儡。而中国历史越发展,皇权就越是强大到可以为所欲为,也是因为信息链系统越来越多元,到最后甚至发展出了东厂锦衣卫制度、密折制度和织造制度。

如果你想要建立一种像搭积木一样的人生,就得让自己的信息链变得更加多元,并且随着信息链的开拓,不断地用自己的能力和实力配合上新的信息链,这样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创造了一种很高级的生态。

通俗化一点的表达就是:你需要认识更多比你厉害的人,并利用你的优势和他们合作,把这种关系固化进你的生态系统里。

因此,关键不在于你「知道」了什么,而是和比你厉害的人一起「做」了什么,你们合作的这些事情,就是你的信息链节点。

确定性的人生最大的问题正在于无法建立这种信息链节点。前面谈到的四种人,他们都有这种问题。

那些追求安全稳定生活的人,他们的圈子就那么大,也没有动力寻找新的合作机会。那些学习到知识瘫痪的人和关注宏观趋势的焦虑症患者,他们只能和书本、课程、逻辑打交道,同样创造不出合作机会来。至于那些白日梦想家们,他们追求的是结果,不是过程,根本不会花时间去推动事情的进展。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提问:毕业多年,同学都不联系了,家长介绍的人我又不喜欢,我现在找不到女朋友,我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婚恋问题,而是信息链出了问题。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未必是前面几类人,他很可能是遇到了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系统、新工作、新城市甚至是新行业。在这个格局里短期内还没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不到扩大人脉圈的机会。

这种情况的主要缺点在于,时间不等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等着自己成长,如果不能在新环境里迅速找到信息链节点,事业就会遭遇瓶颈,甚至会在新环境站不稳脚跟,不得不败退下来。

但这种情况也有优点,就是你进入的新格局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第二种情况。原来的人脉圈长期稳定,几年来认识的都是那些人,再怎么维护也还是那样,无法创造新的信息链节点。

这种情况的缺点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温水煮青蛙,信息链困境会成为事业的瓶颈。但优点也很明显,因为这个圈子太熟悉了,所以它很稳定,有的是时间去尝试新事物。

第三种情况。在原来的人脉圈里触动了某些领导级人物的利益,得罪了某些人,或者大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新的领导级人物特别不喜欢你。

在封闭、稳定的环境里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假如你是一位普通的科员,新来的领导就是看不上你,所有人都开始孤立你,你又不能辞职,这就会让你处处受阻。

如果这种情况处理不善,你的处境会非常危险。但优点在于,某一个领导级人物并没有能力破坏掉你的全部信息链系统,你还有翻盘的机会。

出现这三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都很容易在一段时间里无法创造信息链节点。短期来看,会让自己抑郁,甚至怀疑人生;长期来看,这将成为你后续发展的瓶颈。

打破信息链困境的三个心法

如果你能够掌握打破这三种信息链困境的方法,今后的人生中遇到信息链瓶颈的可能性将会变得极小。下面三个心法,足够为你打开新的局面,创造新的信息链节点。

第一招:营造一个「围城打援」的局面。

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为了尽快地证明自己,往往会参与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项目,把它当作信息链节点来做。然而,这么做往往会让你陷入「九连环格局」之中。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破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和解放军常用的「围城打援」法,能够提供借鉴和参考。

所谓「围城打援」,就是制造一种「态势」,让四面八方的人涌向一个中心,我方在路上设置埋伏,等待对方的援军进入预设好的局中来。

围城打援的核心不在「围城」,而在「打援」。所以,你需要在新的环境里订下一个很长远的计划,但你的目标不是完成这个计划,而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与可能接触的人和机构建立一系列的信息链节点。

如果你很用心地在营造这一个个信息链节点,一两年之后,尽管你原本的目标早已经改变了,但你已经收获了无数个信息链节点。

桑德伯格在她的作品《向前一步》中,提到了「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 18 个月的小目标」,对此我深表认同。这个长远目标就是你的「围城」,而这个「18 个月的小目标」才是你要完成「打援」、建立信息链节点群的真实目的。

第二招:营造一个花园,慢慢培养几个不一样的信息链节点。

当你的人脉长期稳定,无法创造新的信息链节点时候,就不要再尝试「围城打援」法了,因为你身处的环境已经没那么多「援军」了,甚至连一个值得你去「围」的「城」都没有。而且,在这种环境里,如果你贸然扯一面旗帜,宣布自己要做一件大事,很可能会遭人白眼。

因为这种环境相对安全稳定,所以你可以尝试培养好多种可能,慢慢尝试。把人脉想象成一座花园,我们在这座花园里养了许多花草,定期浇浇水,看看哪个长得快一点。

你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与你认识的新的有趣的人尝试合作一些「小而美」的事情,时间一久,适合你转型的机会自然就出现了。

很多原本有稳定工作的职员想要离开体制,寻找辞职创业的机会,用的都是这个方法。

第三招:与其寻求和解,还不如投资一种长期的新可能。

如果你遇到的是第三种情况,那我建议你就不要尝试和解了。因为你得罪了大佬,他们在圈子里地位高、人脉广,还能决定你的命运,没有足够的筹码,他没有理由忽然转变对你的态度。

如果你想花钱讨好他们,我建议你趁早把这笔钱用在别的事情上。

我有个好朋友,微信大号「剽悍一只猫」的创始人猫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我们认识的时候,他还是一位生活在二线城市的法语老师。因为不想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利于自我成长的环境里,所以他想尝试写作。

在闭关写了几个月的文章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之路。他在「在行」APP 上约见了许多行业大咖,经常慷慨打赏感谢帮助过自己的老师。他有一次跟我说,他一年发出去了几十万元的红包。

其实,知识付费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和大咖产生链接的成本。在过去,如果你想认识某位行业精英,即使托了关系,人家还不一定见你。但是现在你可以通过订阅专栏、参加线下大课、在付费平台上约人咨询等方式,轻而易举地见到你想要见到的人。

所以,与其把钱花在那些不喜欢你的人身上,还不如多花在那些在未来有可能喜欢你的人身上。

这三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抛弃存量,因地制宜地创造增量。

如果你身处变动的新格局,最好「发明」一个增量。

如果你身处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格局,最好慢慢「培养」许多增量。

如果你现有的格局遇到了重大危机,最好迅速「投资」一个增量。

这也是拥抱不确定人生非常重要的原则。

把不确定的人生活成一种格局

前面的方法都属于战术层面,那么在战略层面,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种拥抱不确定的人生格局呢?

我通读了上千部人物传记,深入地研究了一些名人的成长经历之后,发现他们的成长路径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以赫本和施瓦辛格为代表的名人。他们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只向上走,并没有一个预设好的终极目标。就像电影《摆渡人》里面的台词:「人生没有尽头,只有路口。」这种人生就像是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树有多高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不断生长。这种人生格局,我称之为积木格局。这种人生就像搭积木一样,日益精进,越积越高,最终拼成一座高楼大厦。

可是另一种人生路径就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只有尽头,没有路口,以最终结果论成败,要么大获全胜,要么满盘皆输。这种人生格局,就像进了赌场一样,一次次地下注,每一次都是全部押上,结果要么满载而归,要么输光一切。所以,我称之为对赌格局。

对于后一种人生,其实我们很熟悉,因为中考、高考就是典型的对赌格局。

大学时期的考评制度基本上都是积木格局,而在中学时代的评级制度却差不多都是对赌格局。

上中学的时候,平时的考试只能推动结果,不能决定结果。在高考考场上发挥失常,或者碰巧那天身体不舒服,都可能让你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这与大学评奖学金的 GPA 加权成绩算法不一样。

历史上的那些「大帝」,比如亚历山大、拿破仑、成吉思汗、唐太宗,他们的人生就是典型的对赌格局。拿破仑一生创造了无数次军事神话,不仅在一次次战争中保卫了法国的安全,还摧枯拉朽地击垮了一批老牌君主国家,甚至差一点儿统一欧洲。但是 1812 年远征俄国失利,却让他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所有的成就转眼成为幻影。

现实中对赌格局无处不在,只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我们身处的项目里,也存在于我们和许多人的人际关系之中。你的成就和晋升,往往取决于一个订单或者上司对你的赏识,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败走麦城。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里打过一个比方,职场就像是在爬梯子,向上看只有领导的屁股,向下看都是别人的怒目。

如果你的回报和所做的事情是不挂钩的,只取决于上司的心情和人际关系,那么哪怕你是在一家小公司工作,也还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我身边有很多创业者,他们的人生也是一场对赌格局——要么公司上市,他们把原始股权套现;要么创业失败,血本无归,几年心血化为泡影。

这些对赌格局,都是人生中最常遇到的一种格局。人们之所以会进入到对赌格局里面,是因为这种格局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获得很大收益。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把人生分成三种类型:脆弱型,强韧型和反脆弱型。

脆弱型的人生,他们让自己暴露在负面黑天鹅之下,一旦出现大的风吹草动,就可能全盘失败。

强韧型的人生,他们有很强大的复原能力,外部环境改变不了他们,他们也不能从外部环境中获益。

反脆弱型的人生则是一种可以随时应变,并且能从环境中获益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想要实现快速成长,就应该抓住人生中的对赌格局的机会,尽可能地像反脆弱型的人生一样,从对赌格局中获益。

对赌格局还可以分成两种形态,一种叫九连环格局,一种叫棋牌格局。

棋牌格局就像是大家坐在一张桌上打牌,你出一张,我也跟着出一张,规则制定好之后,彼此心知肚明。只要不出现规则破坏者,就可以确保按部就班地达到目标,并从中获益。

而九连环格局不一样,这种对赌格局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九连环,拆开一个还有一个,再拆一个还有下一个。有的时候你已经拆掉了九连环的八个连环,只是差最后一个,但怎么也解不开。为了把那最后一个解出来,原来拼好的几块很可能也要被打破。玩魔方拼到最后一格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难的,搞不好就要从头再来。

九连环格局就像这种游戏一样,让我们一次次地投入,搏上一切,始终看不到尽头,直到把自己拖死,更有甚者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对应反脆弱理论,这种九连环格局就属于典型的脆弱结构;而棋牌格局是一种强韧结构;赫本和施瓦辛格式的积木人生,则对应着反脆弱结构。

就以招生制度为例。

众所周知,美国的大学招生是自主招生,而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的大学招生是考试招生。在我国的招生制度里,只有北京和上海的招生制度比较像积木格局,其他的基本都是对赌格局。

在北京和上海,虽然是高考分数决定你能上什么大学,但这场博弈从小学就开始了,你很难看到平时混日子、高三拼搏一年就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因为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在各种综合评分中确定了谁能进「普通班」,谁能进「重点班」。随之而来的是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在一场测试中获胜的孩子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越到后面,他们的压力也越小。

除了一线城市,绝大多数中国省份的考试,都是一种棋牌格局。这种教育模式虽然有一些问题,却是一种信息链开放的格局。美国的自主招生纵有万般好,却是一种信息链封闭的格局。

如果你想申请美国常春藤盟校,首先要具备足够强大的综合实力。然而,决定最终是否录取你的,并非综合实力。在招生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规则,主要取决于主观意识,人的因素变得很重要。

常春藤盟校都很看重英语语言能力,如果你的托福成绩接近满分,却不一定能够成为被录取的决定性因素,也许学校方面更看重你的学术能力,有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如果你的语言能力很强,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是否就已经足够了呢?也不一定。学校还要考察你的背景:你所在的学校和推荐信。

如果这两条也具备了,是否足够确保能申请到名牌大学呢?也不一定。学校还会衡量你参与或者组织过什么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这些因素也会提升你的录取几率。

那么,上面提到的因素都很完美,是否就足够了呢?也不一定。这还要看你申请的院系和导师当年的申请情况,甚至是导师的心情。

总而言之,这简直和拆解九连环是一样的,拆掉一个又出现一个,即使我们拼劲全力都拆掉了,也不一定能确保被录取。如果你没有被录取,那就是满盘皆输,前面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诸流水。

所以,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避免进入这种九连环格局,因为它有三个特点,足以把我们摧毁:

第一,每走一步都缺少反馈机制或者进度条,最终结果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无限地投入,最后陷入军备竞赛逻辑。

在一个中国高中的班上,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会形成一种反馈机制,这一次没考好,下次努力考好就是了。可是美国大学的申请机制,你完全无法了解当年的情况,尤其是校友捐款之类的情况,只能寄希望于运气。

棋牌格局的最终成败标准是对所有人公开的,因此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然而,九连环格局并非如此,它没有明确的标准,格局里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达标了。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出现不停刷分的现象,直到托福和 GRE 考到满分才算心安。但即使这样,捐款要捐多少呢?公益事业和社团活动要做多少呢?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只能是多多益善。

第二,最终结果依赖人不依赖事,信息链不开放,评判标准取决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心情和人际关系。

我怎么知道申请的导师那段时间心情怎么样呢?即使一线大明星杨幂、刘亦菲、刘德华都会有人粉转黑,我又怎么会知道他是否会喜欢我呢?其中的变数太多,而且完全是随机不受控制的。

第三,越到最后投入得越多,越到最后越输不起,没办法抽身而退。

吴晓波先生在他的代表作《大败局》里面提到的那些失败企业,基本上都有九连环格局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在企业发展到关键阶段时,把资金全部压上,要么投资在广告宣传上,要么投资在扩张上。在最后一个环节,资金链周转不开,「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导致整个大厦崩塌。

另一方面,他们做的项目工期特别长,中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无限制地投入,最终没有完成交付,就被资金链拖垮了。

另外,他们在核心项目增长放缓之后,就寄希望于靠下一个项目转型,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拼凑了一个长长的链条,到最后一环的时候,一条负面的媒体报道都足以轻易将其击垮。十几年前,经济学家郎咸平可以用一篇文章击垮德龙集团,近几年又持续地唱衰乐视,也是看准了九连环项目的这种特点。

所以,让自己陷入九连环格局,就等于把自己逼入一种境地,只有最终一次的成败,且这次成败完全靠运气。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差的一种格局了。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接下来,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格局是九连环格局?

以影视行业为例,这是一个高收益、高风险又充满不确定的行业,最终结果取决于上映期间的票房。这个行业虽然是结果定成败,但却不是那种需要无限投入也无法确保最终结果的行业。随着明星薪酬制度的确立和类型片的出现,再加上近几年 IP 的兴起,投资回报机制也基本固定下来了。所以从行业上看,这是个棋牌格局。

然而,在这个行业里,不同的职业之间又是充满差异的。比如说导演和明星,他们是猎人,四处寻找猎物,一旦得到机会,收入和回报是确定的。而且随着作品的积累和奖项的获得,收入也会随之快速增长,甚至是爆发式增长。

而剧组工作人员等幕后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要求执行项目,然后交付。虽然中间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但是评判标准是相对固定的,只要他们能保质保量把活做出来,一定可以拿到钱。

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两个职业却属于典型的「九连环」职业。一个是出品人,一个是编剧。出品人也叫投资人,负责确定选题、出资、对接资源确保收入。这个位置就非常符合九连环格局的三个特点:

第一,没有反馈机制。在影片成片之前,没有人能预料到外界环境的变化,能不能卖座也不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意愿。

第二,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意外情况。预算不够,或者平台要求很多,或者是已经签约的主角突然爆出丑闻。很多突发情况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

第三,影片能不能拿到理想的院线排片,或者是版权能否卖出好的价钱,比较依赖于个别人的主观意愿。因为拿不到院线的排片,很多好片子最后都被埋没掉了。

所以,这类职业一般都只是那种有雄厚资本和强大人脉的机构才有能力去操盘的,普通的投资人不会轻易涉足这样的行业。

编剧行业就更是如此了。

第一,写剧本的过程,并没有反馈机制,每个编剧都在孤军奋战。在最终完成之前,编剧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全凭个人的经验和判断。

第二,结局只有两种,拍或者不拍。可到底拍不拍,给不给编剧署名,在上映之前没有人知道。即使是知名编剧,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剧本最终未能进入市场。

第三,剧本写得好还是不好,绝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明确的标准。正因为如此,不少编剧抱怨自己被人欺骗了。为了让制片人满意,他们无数次地修改。然而,制片人是否满意,可能和那一天他出门时候的心情有关,和编剧本人没有关系。

再比如学术研究。

很多专业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调查、获取并分析数据,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工学和历史学。这种行业,付出多少就能有多少回报。只要你足够勤奋,愿意付出努力和心血,就一定能出成果。而且,这种专业的专家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样本库会越来越大,成就也越来越高。

还有一些专业的主要工作是专注于提炼理论、建立模型。比如数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天体物理学,都是如此。这种行业是典型的棋牌格局,前人的成就和思考方式都可以作为后人研究的样板。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并且付出大量的智力和时间,按部就班地做,就会出成果。

但是有很多专业,就是一种九连环格局。比如医学、实验物理学、化学。这类学科的主要特点是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很多有才华的专家学者在实验室潜心研究了一生,结果发现,提出的假设无法验证。而那些验证成功的,哪怕只是靠运气,也可以暴得大名,拿奖拿到手软。正因为如此,这些专业会出现学术造假和学术纠纷。

进入九连环格局的人就像是靠天吃饭的农民。他们只能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限期地投入心血和汗水,等待秋天收获之后、赶集的那一天才能知道当年的行情。很多人忙碌奔波了一年,才知道自己血本无归。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