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类、整理资料?

如何更好地分类、整理资料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通过使用收藏技巧、笔记技巧和组织技巧三个技巧,这三个技巧是逐层递进的。

收藏技巧是输入的基础,也是打造个人知识仓库的基础。

笔记技巧是从知识仓库到个人知识体系的桥梁。

组织技巧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关键。

你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但能被沉淀下来真正转变为自己的,可能寥寥无几。

就像用漏斗接水一样,看似倒入的水很多,但最后真正留下来的也就是粘在内壁上的几颗水珠。

如何才能将这些知识和信息有效地沉淀下来,而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白地流失呢?这就是本章重点解决的问题。

知识和信息的沉淀有两种基本状态:① 知识仓库,就像一个粮仓一样,在一个防水防潮的地方妥善保存着;② 知识体系,不像知识仓库储存「粮食」,而是将这些「粮食」变着花样给吃了,转化成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

因此,没有知识仓库不行,没有知识仓库就没地方存储粮食,知识体系也就构建不出来;光有知识仓库也不行,如果不会将粮食加工成食物,哪怕粮食堆成山,也会被活活饿死。

本章的三节内容,先从知识仓库的沉淀开始,逐渐过渡到知识体系的构建。

· 收藏技巧:跟你分享如何以更便捷的方式打造个人知识仓库,让每一个有用的资料都做到雁过留毛。

· 笔记技巧:跟你分享如何以更高效的方式,将别人的知识记录、加工、吸收为自己的知识,这是从知识仓库转为知识体系的关键基础单元。

· 组织技巧:跟你分享如何组织知识,才能将知识仓库转化为个人知识体系。

第 1 节 收藏技巧,打造个人知识仓库

一个好的个人知识仓库,至少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1)能便捷地收藏一切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2)存储的知识和信息能够被良好地索引;

(3)能够被高效地检索出来。

其中,收藏技巧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收藏技巧,才能收藏足够多的知识和信息,收藏的知识和信息也才能被良好地索引起来(如打上标签)。

在电子笔记未成熟之前,打造一个自己的知识仓库,可是一件成本很高,而且很需要耐心和意志力的事。

例如,要收藏大量的图书(家里必须有个大房子才行)、剪报(不要小看这个技能,以前有的秘书就是凭借一手剪报的好功夫,从而得到领导的欣赏而平步青云的)等。

幸运的是,进入信息社会,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收藏的成本和难度急剧下降。现在只要凭借一款电子笔记,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打造出一个庞大的个人知识仓库。

目前,可以用作知识仓库的电子笔记主要有三种: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注:OneNote 不适合用作知识仓库,更适合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我们在第 2 节和第 3 节中具体解释)。

这三款电子笔记软件都很优秀,都能满足信息时代下的个人知识仓库要求:

· 都支持收藏绝大多数知识和信息,包括在网页上截图、备注等;

· 都支持云端同步,这样无论是在手机、电脑还是平板上看到的知识和信息,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收藏进来;

· 都支持良好地索引,无论是目录结构还是标签功能,都很完善;

· 都支持检索,而且检索功能都越来越强大,例如,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都支持 OCR 搜索(能检索图片、PDF 中的文字)。

关于这三款电子笔记的使用方法,网上都有大量的视频和文字介绍,你可以自己去看一看。还有不少人做了不同电子笔记的功能对比,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除了这三款电子笔记,我更想给你分享一个更便捷、更轻量级的软件:微信收藏。自从微信收藏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后,基本也能当作一个入门级的电子笔记使用了,如图 7-1 所示。

图 7-1 这个了不起的功能就躲在这里

微信收藏可以收藏你看到的一切内容。例如,你看到我写的一篇文章「老师,我入错行了,怎么办?」,假如很喜欢,就可以将它收藏到微信收藏中,并且打上标签,以便以后查找。具体操作如下。

(1)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收藏」,如图 7-2 所示。

图 7-2 点击按钮,选择「收藏」

(2)(可选)如果你要给收藏的内容打上标签,就可以点击右下角的「添加标签」。注意,这个提示信息只出现 2~3 秒,如果没点击的话,它就会自动消失,如图 7-3 所示。

图 7-3 给收藏的内容打上标签

(3)编辑标签。在这个步骤里,你可以选择已有的标签,也可以添加新标签,而且可以打上多个标签,如图 7-4 所示。

图 7-4 编辑标签

上面三个步骤完成后,进入「我的收藏」,就能看到已经打了标签的收藏内容,如图 7-5 所示。

图 7-5 被打了标签的收藏内容

以后,无论是通过文章内容还是标签,都可以搜索到刚刚收藏的这个内容,如图 7-6 和图 7-7 所示。

图 7-6 搜索文章内容示例

图 7-7 搜索标签内容示例

对于聊天记录、图片、音频、视频等,都可以用相似的方法,即选中它们后,选择「收藏」,如图 7-8 所示。

图 7-8 聊天记录、图片、音频、视频的收藏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微信收藏中全新创建一个笔记。在这个界面中,不仅可以输入文字(可加粗、加分割线、加项目符号和编号等),而且支持图片、音频、位置,以及其他附件,如图 7-9 所示。

图 7-9 微信收藏的笔记功能

例如,我就用这个功能建立了一个快速笔记,将一些临时要记的内容都放在了这个笔记里,如图 7-10 所示。

图 7-10 微信收藏的快速笔记应用示例

无论是用文字还是语音记录,都很方便。这个笔记还支持在移动端、电脑端同时编辑,如图 7-11 所示。

图 7-11 电脑端的笔记显示和编辑界面

除具备较为全面的电子笔记功能外,微信收藏还有四个特别的优点。

■ 优点 1 可一键收藏几乎所有信息

目前市面上,除了阿里系的极少部分应用,几乎没有哪个软件或 App 没打通与微信的接口。这就意味着,任何你看到的信息都可以被轻松收藏,如图 7-12 所示。

图 7-12 微信收藏入口示例

■ 优点 2 最轻量级的应用

任何一款电子笔记,你都需要单独安装 App 和配套的桌面软件,但在微信已经成为必备应用的前提下,你相当于无须安装任何额外的 App 或软件。

而且,如果你将微信收藏在微信置顶(见图 7-13 和图 7-14)后,那么每次都是 0 秒启动,无须再像其他电子笔记一样,还要去找到图标,等待打开,如图 7-13 和图 7-14 所示。

图 7-13 将笔记选择置顶

图 7-14 置顶后的效果

■ 优点 3 快捷的多设备同步

任何一款电子笔记都需要在云端和本地同步信息,每一次重新安装后(如换了手机或电脑)都需要重新从云端下载数据。

而目前,微信收藏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云端,腾讯云又是腾讯的战略方向之一,因此不但免费(有 2GB 的容量),而且多设备间后台自动同步。

根据我实测的同步速度,1MB 以内的内容,电脑端和手机端 1 秒内完成同步,也就是说,你在电脑端记完笔记,手机上立马就可以看到了,如图 7-15 和图 7-16 所示。

图 7-15 手机端新建笔记

图 7-16 电脑端显示

而且在手机端记录笔记,还有一个很棒的隐藏功能:自动保存。这就意味着,编辑再多内容、再长时间,也不用担心写了一半丢失的问题。

■ 优点 4 聚合的搜索

我们之所以要打造自己的知识仓库,就是为了在需要用的时候能更好地找到它,因此,知识仓库中的内容能否被很好地检索出来,就成了判断知识仓库质量高低的关键之一。

绝大多数的电子笔记软件只能搜索本软件内的内容(注:这里特别推荐印象笔记。使用印象笔记搜索时,会同时搜索网络内容和印象笔记的内容)。

但用微信搜索时,微信收藏的内容,是跟聊天记录、朋友圈、微信平台上的所有内容一起聚合搜索的,这就大大增加了知识仓库中收藏内容的使用价值,如图 7-17 所示。

图 7-17 聚合的搜索

当然,微信收藏还处于成长期,目前在使用上,还有三个不便利的地方。

(1)不支持多级标签。因此这就需要你自己在标签命名上运用一点小技巧,让标签名字体现出层次感(幸好,标签是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的)。例如,像我命名的标签是这样的,如图 7-18 所示。

图 7-18 多层级的标签命名示例

(2)不支持标签的删除和重命名。这是最大的一个不便利点,目前我找到的替代解决办法就是,在电脑版微信上,选中标签后,批量去除所有相关收藏的标签,增加新标签,再重新给相关收藏加回标签,如图 7-19 所示。

图 7-19 重新给相关收藏加回标签

(3)容量固定 2GB,没有扩容入口。这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万一未来收藏的内容超过 2GB,只能删除之前的收藏内容释放空间了。

不过,如果你采用的是跟我一样的「微信收藏 +OneNote」的组合方式,那么这个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收藏内容是很难超过 2GB 的。

第 2 节 笔记技巧,记录属于自己的内容

为什么要记笔记?记了很多年的笔记,但也许你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这个问题。

记笔记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点:

(1)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笔或打字记下来,比记在脑子里牢靠程度更高,而且难度更低。例如,记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你记在纸上或手机里,就比记在脑子里要靠谱得多。

(2)练熟。有些方法你光用眼睛看或脑子想,是怎么都不可能熟练掌握的。例如,某个 Excel 函数,或者某个做事步骤,以记笔记的形式动手写上几遍后,就很容易熟练掌握了。

(3)理解。有些内容如果只在脑子里琢磨,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有 23 个角色参与、14 个步骤的一个流程,如果你能将它画成一个二维图形(横轴是步骤,纵轴是参与角色),理解起来是不是就简单了很多?

(4)沉淀。有很多内容之所以要记笔记,目的是以后使用,或者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类内容就需要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并且事隔很久后还能方便地找出来。

■ 记笔记的常见错误

以上四点,就是我们记笔记的主要目的。但不少人在记笔记的时候,往往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导致记不牢、练不好、想不清、找不到。

常见错误 1 一字不差的抄写

这种记笔记的方式是绝大多数人最喜欢的,它既给人一种认真学习的充实感,同时因为不用动脑思考,所以大脑又很轻松、愉悦。

但这种记笔记的方式,是性价比超低的一种方式,不但对理解毫无帮助,甚至对记忆的帮助都不大,因为大脑要长时记住一个内容,靠的不是机械重复,而是不断地提取和回忆。

一字不差的抄写式笔记,不会调动大脑的提取和回忆功能,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借给没认真听讲的同学或同事抄写复习,同时顺便练一练字。

常见错误 2 密密麻麻的文字

很多人的笔记一翻开,就是密密麻麻的纯文字。这种笔记虽然看上去工整、丰满,但有价值的内容非常有限。

这种记笔记的方式:① 说明自己的理解不深,没办法以少量的语言提炼或转化为更形象的图表;② 以后回顾或复习时,也难以抓住主线和重点。

常见错误 3 满满当当无空白

从经济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节省的「好」习惯,用更少的纸记录了更多的内容。

但从学习角度来看,这种记笔记的方式特别不适用于需要反复学习和理解的内容,因为当第二遍、第三遍复习时,你完全没有地方填写新的理解和心得。

常见错误 4 固定装订的笔记本

绝大多数人使用的笔记本都是固定装订的。你可以看看你自己正在用的笔记本,再看看周围同事、朋友的笔记本,是不是如此?

固定装订的笔记本用于记录临时性的内容,完全没有问题。这类内容只是利用笔记临时过渡下,要么不需要长期保留,要么事后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如记录领导临时布置的一个任务等。

但如果要记录需要长期保留的内容,如某段学习心得、某个职场经验等,固定装订的笔记本就不适用了。关于固定装订笔记本的这个弊端,你只要想一下,上大学时使用的笔记本去哪里了就行了。

我相信当时一定有教授讲过很精彩的内容,你也满怀激动地记了下来,但现在除了能回忆起当时的激动情绪,你还能还原那段内容吗?

那么,到底如何记笔记,才能避免上面四个错误,达到记忆、练熟、理解、沉淀的四个目的呢?

下面我分别跟你分享下纸质笔记和电子笔记的笔记技巧。

■ 纸质笔记技巧

大约在 10 年前,也就是 2007 年,关于纸质笔记的技巧分享估计能单独写一本书。

但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成熟、各种电子笔记争奇斗艳的今天,纸质笔记的使用场景已经越来越少,很多技巧都可以完全被电子笔记取代。

目前,纸质笔记还能大展身手的地方有两个:

(1)不方便情况下的速记。例如,不允许或没带电子设备的场合,或者电脑在演示但又需要记笔记的场合等。

(2)需要深度理解的场合。有时候在纸上整理思路比在电子设备上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对 80 年代及 8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毕竟,上学的时候一直都靠纸笔,在这种情境下更能激发大脑的思考。

场景 1 不方便情况下的速记

在这种情况下记笔记,相较于电子笔记,需要克服中间新增内容如何添补、修改,以及如何快速总结的问题。

例如,你向一帮高管在投影上汇报一个项目激励的方案,因为议题很有争论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都有各自的看法,其中有 CEO、COO、CFO、CIO、CMO、CHO 以及其他副总裁,每个人的意见你都要认真听取。

最具挑战性的是,在这种会议上高管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是需要你立即总结出来讨论结果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记笔记呢?

如果按照传统的笔记记录方法,从上往下一条一条记录的话,就会出现两个问题:① CEO 前面讲了三条意见,CIO、CMO 中间插了两条意见后,CEO 又补充了两条意见,是不是同一个人的意见就被分开了;② 每个人的意见记录分开了,各位高管发完言后,你立即归纳出讨论结果的难度就很大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是最合适的,如图 7-20 所示。

图 7-20 思维导图记笔记

首先,将每个发表意见的人作为思维导图的一个二级节点,只要是他发表的意见,无论是第几次发言,都统一记录在相应的节点下,这样就解决了条目式笔记下的同一人发言不能记在一起的情况。

其次,记得将思维导图的右下角空出来,专门记结论。这里要留意下,结论不要等到所有人发言都结束后再做,而要在过程中就将能形成的结论记在这里。

哪怕一开始总结错了也无所谓,因为后面是可以修改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讨论一结束,你就能将讨论结果归纳出来。

会议或讨论的速记除了使用思维导图,还可以采用其他模板,如黄金三分法、YouCore 赋能本中的会议模板(见图 7-21)等。

图 7-21 YouCore 赋能本中的会议模板

这类模板的本质都是帮你更好地组织记录内容,使你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归纳出结论。

场景 2 需要深度理解的场合

除了速记,纸质笔记在帮助深度思考的场合下也很有用。

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 2008 年之前主要都是通过纸笔来学习、记笔记的,因此一些深度思考的内容用笔画在纸上,大脑更为习惯,也更容易想清楚。

另外,因为目前所有的电子笔记在手绘图上的功能都还不太完善,所以哪怕是手绘功能相对出色的 OneNote,相较用笔在纸上画图、构思,也有很大差距。

因此,在需要绘图构思的场合,如构思商业模式图、设计 YouCore 赋能本模板页,用笔在纸上构思的效率和深度都是优于电子笔记的,如图 7-22 所示。

图 7-22 业务模式图示例

这里有个小建议,在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场景下,用铅笔绘图构思会更好些,因为针对一些画错的细节可以用橡皮擦掉,或者用颜色更深、笔迹更粗的圆珠笔或墨水笔覆盖掉。

上面就是纸质笔记的两个技巧,为了能更好地应用这两个技巧,有两个小建议分享给你:

(1)前期尚不熟练的时候,最好使用方格纸。使用方格纸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降低你在页面布局以及画线、画图时的难度,因为可以将一个个格子作为参考。

等熟练了之后,无论是横线纸、空白纸、点阵纸对你的影响就都不大了。

(2)有条件的话,最好能使用提前印制好模板的纸张,这样能帮助你降低应用的难度,而且能用更短的时间在大脑里形成各种模板的图形化印记。

等熟练后,哪怕在一张空白纸上,你也能轻松地按照模板布局记录笔记,从而提升笔记的条理性,降低总结归纳的难度。

■ 电子笔记技巧

除了需要构图思考的场合,以及不得不使用纸质笔记的场合,在其他场合下我强烈建议你养成使用电子笔记的习惯,因为相较于纸质笔记,电子笔记更能实现笔记的四大目的:① 记忆;② 练熟;③ 理解;④ 沉淀。

第一,电子笔记的内容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而且可以在多设备间同步。因为记录在电子笔记中的内容,更容易被反复看到,从而被记牢。

第二,电子笔记的内容可以反复修改、重写,不会受限于纸张,因此使用电子笔记更容易练熟一个方法。

例如,你刚学习了一个绘制流程图的方法,其中有五种图标示意、三种线条含义,如果使用纸质笔记,因为要尽量记录在同一页上,肯定怕画错,因此要么不敢在纸上练习,要么就是挑最简单的画。

而如果使用电子笔记的话,就无须担心画错的问题,大不了撤销画错的图标或线条再来一次。

第三,纸质笔记受限于纸张页面大小,对一些复杂的内容(往往就是这些内容难理解)很难在一页纸上记清楚,哪怕有些经典的笔记技巧采用了更大的 A3 纸(两张 A4 纸大小),但依然会受到纸张固定版面限制带来的不便,从而影响对内容进一步的理解。

但电子笔记完全没有版面的限制,而且各区域的大小可以灵活调整,从而更有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图 7-23 所示的丰田一页 A3 纸报告,主要内容要记录在纸的四个角上,经常会出现两个角里内容很少,而另外两个角里内容写不下的情况。

图 7-23 丰田一页 A3 纸报告

还有不方便的一点就是,A3 纸太大,不方便保存、携带和翻看。

第四,纸质笔记难以保存和查找,因此在知识沉淀功能上的表现很不尽如人意。

使用活页本能解决几个月内的保存和查找问题,但相较电子笔记储存期限长达 10 多年、云端存储、几秒内海量检索的优势而言,差距依然很大。

那么,电子笔记到底有哪些具体的使用技巧呢?下面分享五个主要应用场景下的使用技巧。

场景 1 速记式笔记

电子笔记的速记功能远远领先于纸质笔记,因为它不仅支持文字,还支持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特别是需要快速记录大量内容时,无论是直接插入录音,还是启用搜狗拼音或科大讯飞两款输入法的语音输入,都很方便、高效,如图 7-24 所示。

图 7-24 速记式笔记

同时,一些功能更强大的电子笔记,可以记录待办事项,并且能单独筛选出来,甚至可以转为自动提醒。

场景 2 流程式笔记

当记录的内容是流程时,特别是复杂的流程时,纸质笔记是非常难以胜任的。此时,用 Excel 表格将复杂的内容转为流程图或流程表格就非常容易组织和理解,而且更方便以后的更新,如图 7-25 所示。

图 7-25 流程式笔记

像这种记笔记的流程表格,可以多多运用。横轴是用户角色或领域内容,纵轴是流程步骤或时间步骤(横轴、纵轴根据布局需要,可以互换)。

场景 3 梳理式笔记

当你在构思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准备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能使用思维导图做构思,效果会非常好。

例如,在动笔写这一章内容的时候,我就使用了思维导图工具。

第一,我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一章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收藏技巧、笔记技巧和组织技巧,并且将它们作为这一章的三个主要节点,如图 7-26 所示。

图 7-26 梳理式笔记(1)

第二,我将想写的内容都列了出来,并且将它们分别拖拉到收藏技巧、笔记技巧、组织技巧中。

第三,我按照时间、结构或重要性的逻辑顺序,将这些内容分层分组,最后形成这样的目录框架,如图 7-27 所示。

图 7-27 梳理式笔记(2)

场景 4 学习式笔记

在做学习式笔记时,电子笔记相较纸质笔记就更有优势了,不仅让学习更高效,而且知识的沉淀效果更好。

在做学习式笔记时,我强烈推荐你使用 OneNote,而不是其他电子笔记,因为目前只有 OneNote 能做到在页面的任意位置编辑,这就跟在纸上记笔记一样,而且它完美地解决了纸质笔记的三大「痛点」:

(1)不受页面大小限制,可以自由定制笔记区域的大小,从便笺、A5、A4、信纸到无限大;

(2)可随意擦写,不用担心写错不能修改的问题;

(3)携带和查找内容都很方便。

学习式笔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听课式的,另一种是阅读式的。关于这两种笔记,我分别跟你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示例。

1.听课笔记

我将听课笔记的 OneNote 页面分为三个区域:

(1)课堂区。这个区域位于页面的左侧,记录老师讲授的内容。在这个区域记录内容时,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和布局来记录,而且课后或以后再学习相同主题时,可以对这个区域的内容重新组织和整理。

(2)理解区。位于页面的右侧,用于记录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这个区域记录的理解内容主要是类比、应用举例和相关联的知识点。

(3)心得区。位于页面的右上方,这个区域用于记录个人的特别感想或关于本页面的概括性内容。心得区与理解区最大的区别在于,理解区是针对某个局部概念的理解,而心得区是关于本页面主题内容的心得和概括。

这个示例是我 2011 年 3 月的一份 OneNote 笔记。当时我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天的培训,是讲如何提升与客户沟通水平的,如图 7-28 和图 7-29 所示。

图 7-28 听课笔记示例(1)

图 7-29 听课笔记示例(2)

其中,课堂区是对培训内容的记录。你会发现我没有照抄老师 PPT 的内容,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和版面来组织的(刚开始应用时,你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可以先照抄老师的内容,课后再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和版面)。

理解区是我对左侧培训内容的理解。你可以看到我举了一些自己想到的例子,其中有零散的,也有一个完整的实际案例(参考右下方的记录)。

最后,就是右上方的心得区。我在这个地方记录了一些老师无意中讲的、却非常有启发的内容,以及听课过程中一些概括性的心得。

上面分享的这个听课笔记,对线下课程、网络直播课、视频课、音频课都是通用的。

2.阅读笔记

我同样将阅读笔记页面分为三个区域:

(1)阅读区。相当于听课笔记的课堂区,用于记录阅读材料(图书、研究报告、报纸、杂志、电影等)的关键内容。

这里同样建议用自己的语言和版面来组织,这样做,一是会逼着你停下来回忆和提炼,从而大大加深你对阅读材料的记忆程度与理解程度;二是事后复习和使用也更高效。

(2)理解区。这个区域的功能和用法与听课笔记的理解区完全一样,用于记录类比、应用举例和相关联的知识点。

(3)心得区。这个区域的功能和用法与听课笔记也是类似的,用于记录自己在阅读中的启发和心得,以及对阅读材料的概括性总结。

这个示例是我 2017 年 11 月阅读《追寻记忆的痕迹》这本书时,做的阅读笔记(截取了笔记页前 1/10 的内容),如图 7-30 所示。

图 7-30 阅读笔记示例

你可以看到,我在阅读区中是用自己理解的图表化方式记录书中内容的。

在理解区中,针对「学习改变神经突触强度和数量的三种方式之一:敏感化」,我增加了自己的理解「无休止的重复并非最佳方式,因为会降低神经突触的敏感度」。

这就好像你不停地寻求刺激一样,一开始一点点刺激都能让你兴奋,但这个兴奋的阈值会越来越高。要想得到同样的兴奋,你就必须寻找更大的刺激。

针对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机制,我在理解区记下了一个应用提示:重要的内容可以尝试睡觉前记忆。

在心得区中,我记录的是四点读完这本书后的概括性结论。

这个阅读笔记适合你在多重阅读的第二遍,以及主题阅读时采用。

场景 5 总结式笔记

总结式笔记与学习式笔记最大的区别是,学习式笔记是以输入为主的,而总结式笔记是以输出为主的。

因此,跟学习式笔记相对固定的三个区域划分不同,总结式笔记没有固定的版面形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输出内容确定合适的版式。

但二者有一个共性,一定要避免采用条目式的笔记样式(也就是 Word 文档 1、2、3 的形式),尽量采用图表化的展现形式。

这里与你分享两个不同版式的总结式笔记样式,如图 7-31 和图 7-32 所示。

图 7-31 课堂设计笔记(示例 1)

图 7-32 教学方法改进笔记(示例 2)

第 3 节 组织技巧,打造个人知识体系

在前面两节中,我们学习了收藏技巧和笔记技巧,这两个技巧其实都是某个具体点的运用,要真正做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还必须在收藏技巧和笔记技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组织好知识。

在这一节中,我会跟你分享应该如何组织电脑文件,以及如何组织 OneNote 笔记。

■ 电脑文件的组织

我们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很大一部分不是以笔记形式存在的,而是以各种各样的资料形式存在的,如研究资料、PPT 方案、项目计划、调研纪要、录音、视频等。

这些资料如果组织得当,对个人知识和经验就是很好的补充和沉淀;但如果组织不当,基本上就是一团乱麻,资料虽然都在,但当你想用的时候几乎很难用上。

组织良好的资料就像串好的珍珠项链一样,随便摸到哪一颗珍珠提起来就是一串,而且每颗珍珠都在项链的特定位置,想找到也很容易;

乱糟糟堆放的资料,就像到处散落的珍珠,既难以寻找,找到后对寻找其他珍珠也没帮助。

那么,如何才能将资料在电脑里组织成一串一串项链,而不是一堆一堆散落的珠子呢?这就需要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建立文件夹和存放文件。

电脑文件组织技巧 1 工作目录的组织

首先,可以按照个人能力体系组织工作目录(关于个人能力体系,可以在 YouCore 公众号回复 1003 查看「请将你的能力长成一棵树,而不是一片草」)。例如,我电脑中的工作目录就是这样的,如图 7-33 所示。

图 7-33 个人电脑中的工作目录

这个目录就是按照我个人的能力树来构建的:

(1)以 0 开头的文件夹,就是个人素质(01 Competencies)和核心能力(02 Capabilities)。

(2)以 1 开头的文件夹,就是通用技能。我的职业路径是从程序员转为 ERP 实施顾问,再转为管理咨询顾问的,这些职业无论哪个都很重视项目管理,因此项目管理就是我的通用技能之一(11 Project_management)。

同时,因为我之前基本都是在外企工作,因此英语也成了我的通用技能之一(12 English,但自从开始做 EYA 和 YouCore 后,我就不再将英语放在通用技能上了)。

(3)以 2 开头的文件夹,就是专业知识,包括行业知识(21 Industry_Knowledge),如房地产行业知识、物流行业知识等,以及领域知识(22 Specific_Knowledge),如财务知识、供应链知识等。

(4)以 3 开头的文件夹,就是我做过的职业,包括 ERP 实施顾问(31 ERP)、企业管理咨询顾问(32 Consulting),以及售前顾问和销售(33 Sales)。在这些文件夹中,我专门存放仅跟这些职业相关的资料。

例如,在 Consulting 目录下,我存放了各种咨询工具、咨询方案模板等。

(5)以 4 开头的文件夹,就是我待过的公司,如 41 IBM、42 HP。在这些文件夹中,我专门存放这些公司特有的资料。例如,在 IBM 的文件夹下面,我会存放入职指南、绩效记录、做过的项目等。

(6)以 8 和 9 开头的文件夹。一般在以 8 开头的文件夹中我会存放各种资源性的资料,如电子书;在以 9 开头的文件夹中我会存放各种备份文件。

也许,细心的你已经发现,我跳过了以 5、6、7 开头的文件夹。这是我在给文件夹或文件编号时的一个小技巧,会预留一些储备,这样可以保证文件命名体系的弹性,万一以后有新想法或新分类时,就可以使用这些预留的编号。

为了避免文件夹层次过多,使用不方便,对于一段时间内常用的资料,我会放在根目录下。

例如,当我在 HP 工作时,HP 这个文件夹其实是跟工作目录(01 Work)并列的;当我从 HP 离职后,我再把它转移到工作目录。

因此,我现在工作的公司目录(07 赋能)就是跟工作目录并列的,在 D 盘根目录下。

电脑文件组织技巧 2

当前工作的目录,可以按照另一种方式来组织,即按照管理和业务运营领域来组织。

例如,赋能的目录就是按这种方式组织的,如图 7-34 所示。

图 7-34 赋能的目录

主线是按照公司创办和业务开展的顺序,先做商业计划和战略(00 战略规划),开拓市场(10 市场及运营),规范内部管理(20 内部管理),再开展尔雅和 YouCore 的业务(30 YouCore、31 尔雅)。

有了一系列项目(40 Projects),开展了企业内训业务(50 企业内训,因为这个业务横跨尔雅和 YouCoere,因此把它独立列了出来),最后就是合作伙伴和资料备份(为了弹性和扩充,同样跳过了 6、7,从 8 开始命名)。

主线搭建完成后,具体的业务就可以按价值链搭建下一层的文件目录。例如,我就是按照业务链条的先后环节搭建「31 尔雅」这个文件夹的子目录的,如图 7-35 所示。

图 7-35 按照业务链条环节搭建的文件目录

以上就是电脑文件的组织和命名技巧。

关于电脑文件的组织,还要多提醒你一点:建立一个便捷的检索方式。

电脑文件组织技巧 3 检索

目前,我们建立的文件目录都是单一维度的,但其实这些文件资料在实际使用中都是多维的。

一个文件既可以属于这个目录,又可以属于另外的目录,因此你还需要建立一个便捷的检索机制,以便快速地将这些文件资料找出来。

这里我向你推荐一款叫作 Everything 的软件,它可以根据文件名称的关键字,快速在电脑硬盘里搜索所有文件,检索速度很快。

图 7-36 就是我用 Everything 检索「youcore」的结果,耗时不到 1 秒,检索出了我电脑里所有包含「youcore」这个关键字的文件夹和文件。

图 7-36 Everything 检索结果

当然,用 Everything 检索的时候还有很多小技巧,可以提升检索的速度和精确度。

■ OneNote 笔记的组织

结构良好地组织电脑文件后,还无法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要完整地建立个人知识体系,还必须借助 OneNote 对笔记进行组织。

接下来,我会以 OneNote 2010 版本为基础,演示我是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

2010 以后版本的 OneNote 布局可能跟我的演示有所不同,如果你想采用我这个布局方式的话(个人认为,2010 版本的布局方式是最适合体现个人知识体系的),可以先做如下两步调整:

(1)选择「文件」→「选项」,在弹出的「OneNote 选项」对话框中,选择左侧的「显示」标签,并且按图 7-37 所示勾选显示项。

图 7-37 OneNote 外观更改选项

(2)选择在侧面固定笔记本窗格,如图 7-38 所示。

图 7-38 在侧面固定笔记本窗格

做好以上设置后,你的 OneNote 的布局界面和我演示的就一致了。

用 OneNote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 1 画出个人知识体系

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可大可小(如人生的知识体系或某个项目的知识体系),也可从不同的维度来构建(如从能力提升角度或某个岗位角度)。

对于刚尝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新手而言,我个人建议先从岗位要求出发,搭建本岗位的个人知识体系。

这是因为,一是从自己相对熟悉的岗位开始,更容易搭建,而且有了第一次搭建的基础,以后再扩充个人知识体系会更简单;

二是搭建后的个人知识体系可以在工作中立即得到检验,根据应用效果反馈及时调整。

例如,我在 2010 年从 ERP 实施顾问转型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的时候,就针对管理咨询顾问的要求,搭建了个人知识体系,如图 7-39 所示。

图 7-39 个人知识体系示例

如果细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我电脑的文件目录其实也是按这个框架来组织的。

步骤 2 创建 OneNote 多层次框架

个人知识体系搭建好之后,就要将它设计到 OneNote 笔记中。

OneNote 笔记包括笔记本、分区组、分区、页面和子页面,这是一个逐层包容的关系(见图 7-40):

图 7-40 OneNote 笔记层次结构

(1)一个笔记本里面可以有无数的分区组。

(2)分区组下面可以有无数的分区。

(3)分区下面可以有无数的页面。

(4)页面下面可以有无数的子页面。

(5)子页面下面还可以有更低层次的子页面。

更重要的是,OneNote 支持页面内容与页面之间的自由链接,从而在知识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又很好地支持了在知识间广泛建立联系。

下面请跟我一起来尝试运用 OneNote 强大的层次结构和关联关系,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框架。

首先,我构建了「L&K 笔记本」以承载完整的顾问知识体系。图 7-41 是「L&K 笔记本」架构的全貌。

图 7-41 「L&K 笔记本」架构

其次,我在「L&K 笔记本」中建立了「Competencies」(素质)、「Capabilities」(能力)等分区,以及「PM Structure」(ERP 实施框架)、「Consulting Structure」(咨询框架)等分区组,清晰地呈现了个人职业及能力框架的总体架构(见图 7-41 左侧 ①)。

最后,以「Capabilities」(能力)分区为例,我在该分区下建立了「结构化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观察力」「领导力」等页面(见图 7-41 右侧 ②)。

通过分区下的页面及子页面设计的形式,结构清晰地呈现了「能力」维度的具体组成。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将新学到的知识快速地归集到知识体系中,而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同时,能够让我们系统、快速地了解到能力的薄弱环节,从而有目的地主动学习。

步骤 3 填充页面内容

OneNote 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随时可以在页面的任意位置进行编辑,因此可以将相隔较长时间的同类知识点和心得归纳在同一个地方。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每次编辑时都可以实现相关知识的反复参照,加强记忆。

(2)实现了知识的增量积累,彻底避免了知识点和心得经验随时间丢失的问题。

例如,我在「PPT 制作技巧」子页面中记录的内容(见图 7-41 中间 ③),就横跨了至少两年的时间。每次学到新的内容或有新的感悟时,我就进行修改、补充。

通过这种方式积累知识,可以随时分享相对工整的内容。这也是我创办尔雅和 YouCore 时,可以快速地开发出一套完整的顾问培养体系的原因。

建立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还可以帮你更好地碎片化学习,做到碎片化输入、体系化积累(我写过一篇「关于碎片化学习,看这一篇就够了」,限于篇幅关系没有收录在本书中,你可以在 YouCore 公众号回复 1011 查看)。

通过上面对电脑文件的有序组织,加上 OneNote 笔记,你就能完整地构建出个人知识体系。

其实,无论是电脑文件的组织,还是 OneNote 笔记的组织,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根据同一个个人知识体系来构建的,因此要做到良好地组织知识,首先要能画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结

这一章我与你分享了收藏技巧、笔记技巧和组织技巧,这三个技巧是逐层递进的。

(1)收藏技巧是输入的基础,也是打造个人知识仓库的基础。在收藏时,有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三款主流的电子笔记可以使用。如果你想追求更轻量级、更便捷的应用,微信收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笔记技巧是从知识仓库到个人知识体系的桥梁。

在电子笔记必然取代纸质笔记的大趋势下,我与你分享了纸质笔记在当今依然有价值的两个核心应用:速记与深度理解。

之后重点介绍了电子笔记的五个主要应用:速记式笔记、流程式笔记、梳理式笔记、学习式笔记和总结式笔记。

(3)组织技巧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关键。我分别给你演示了电脑文件的组织和 OneNote 笔记的组织方式,其前提是要先画出个人知识体系。备案号:YXA1lJwwxM8uX1mAgZvTlj1g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