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先来看一张图。
回避型的人就好像图里的那只猫。
你越接近,它越逃避;你不去理它,它又会主动过来,时不时挠你一下。
所以有人会把回避型依恋称之为「猫系恋人」。
在我看来每个回避型依恋者都有着精分的灵魂,他们个个都可以称得上是伪装高手。
我认为回避型依恋可分为完全型回避和不完全回避两种状态。
但无论是哪种状态,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一、回避型依恋的人都有什么特征?
1、自我界限过于僵化,很少敞开自己的内心
你是否很少会信任一个人并且对他敞开心扉?
你是否经常压抑自己的感情需求,即使面对喜欢的人亦是如此?
你是否常常感到独孤但又怯于寻找解决方法,因为害怕受到伤害。
如果以上的心态都符合的话,那就是自我界限僵化的直观表现。
其实回避型的人大多不擅长表达,这也是他们不愿与你沟通的原因之一,更多时候他们是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
完全的回避型不仅仅在恋情中,哪怕在其他人际交往中也是非常孤僻的状态;
而不完全的回避型往往只是在亲密关系中呈现出孤独,在职场,交友圈中却是混的如鱼得水。
2、很难从固定的亲密关系中获得稳定感
回避型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去喜欢上人,因为他们的天性是对亲密关系有所向往的,但是他们很少主动或完全不会主动。
和回避型的人相处,不管是在追求还是确立关系的阶段,基本都是由你主动。
假如你们真的成为了恋人关系,也谈了一段时间的恋爱,明明你很爱 ta,你们的关系很稳定,但他们也会本能地开始怀疑起这段关系是否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他们是不相信长久的亲密关系会存在。
他们普遍认为:爱情很短暂,很容易转瞬即逝。
即便他们遇到了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亲密关系,也会不受控制地、人为地破坏掉这份稳定。
比如明知道长时间不回你信息是不对的,但就是不想回;
又比如明知道谈了这么久的恋爱,面对你关于未来的规划时应该有所回应,但是就是不会回应。
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一方面是源自于他们本身对独立空间的需求很高,即便恋爱了也会时常强调独立的重要性,大部分事情都想着自己一个人去完成;
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关系没什么安全感,对伴侣没什么信任度。
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破坏了关系的稳定性后,假如另一半依旧是不离不弃的话,才可以证明对方是真的爱自己,是真的可以值得自己去依赖的。
他们在肆无忌惮实施破坏的同时,丝毫察觉不到这种极端自我的行为,会给另一半带来多大的伤害,还理所应当地为这种行为贴上了「独立化」的标签。
很多不理解回避型的伴侣,都会把这样的行为误判为对方「不爱了」的标志。
但对于回避型来说,这只是他们践行「亲密关系是不稳定」的认知罢了。
于是悲剧的分手结局,在回避型的恋情中像是巫师的诅咒般反复重演。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不少回避型的人,他们每一段恋情分手的原因都是如出一辙的相似。
同时,回避型也非常害怕争执,只要发生争执,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我要离开这个人,我要躲过这个矛盾」。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是回避型的内在保护机制开启了,只有离开他们才会获得安全感。
3、恋爱经历有可能很丰富
在回避型依恋群体中,恋爱经历丰富的人应该是不在少数的。
在他们的思维认知里面,亲密关系等同于伤害,他们不断地开启全新的亲密关系,是逃避伤害的一种表现形式。
「哪里丢了东西,就去哪里找」,这种心理机制的建立,是他们在遭遇伤害时,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4、自我价值常摆在情感需求之前
回避型依恋者的价值观普遍是「重利益轻感情」的,与焦虑型完全相反(在焦虑型的世界中,更看重感情,更看重责任和担当)。
因为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所以回避型大多有着不错的外在条件,比如一份好的工作、不错的学历、看起来比其他人更稳重的性格。
5、害怕做决定
回避型的原生家庭里,大多会有一个强势的父亲或母亲,并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很少得到过来自父母的认可,这也是回避型依恋者会自卑的本质原因。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极度敏感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的。
回避型在原生家庭中,很难拥有自主选择权,哪怕是想要买一件衣服,也得经过强势父母的同意才可以。
有时候明明自己不喜欢,但也要为了让父母的高兴而委屈自己。
长期形成的此种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成年后,一方面害怕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再次被夺走,另一方面他们又擅长做选择,害怕做决定,于是常常会对某件事的取舍陷入纠结的状态。
总言之,回避型依恋者,不少会有选择困难症。
打个比方,假如在生日派对上,收到了好友送的礼物。
普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开心自己能被人惦记;但是回避型往往在收礼的同时,脑海中就上演了一出关于「回礼该送什么」的内心大戏了。
他们觉得无条件的好反而是负担,急于想要通过回报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但又因为不擅长做决定而常常陷入纠结的境界。
所以,在和回避型相处的过程中,明确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6、倾向于对伴侣做出负面的评价
回避型更倾向于对伴侣做出负面评价,也会很容易挑对方的刺。即使恋人给了他们支持、温暖和关爱,他们依然毫不留情地对恋人加以贬损。
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源在于:回避型很难相信稳定的亲密感。当他们感受到恋人真切的关怀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贬低恋人关心的价值,以便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继续排斥亲密关系。
二、回避型依恋模式的成因
回避型依恋的形成,不仅仅与幼年时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同时还与社会经历有关。
社会经历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所产生差异的,主要指的是人生遭遇过重大的挫折、感情经历过重大的背叛等,都有可能诱发回避型依恋的形成。
幼年时的成长环境主要指的是回避的原生家庭。
在婴幼儿时期表现出的回避型,往往都是因为被无视或长期处于关心不足的环境所导致的。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曾经经历过一段被关爱的时期,而后面这份关爱消失了,也有可能诱发回避型的形成。
这种情况,以离异重组家庭居多。
当然如果能够出现一个代替缺失方的人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的话,那他们心目中「不再渴求被爱」与「过度渴求被爱」的部分就会发生混合。
这样一来,成为「回避型依恋」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很尽力给予了照顾,但是由于父母自身属于不稳定的依恋类型,所以也会让孩子呈现出不稳定的依恋类型。
当回避型的需求被及时给予的时候,他们心目中才会产生安全感,才能慢慢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
最后还有一类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导致回避型成因的关键。
那就是完全不顾本人的意愿,父母单方面地强迫给予照顾和期待。
稳定的依恋关系,是需要当本人有需求时,被给予应答性反馈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
但是如果本人并没有需求,却被强行干涉的话,这等于就是无视了「应答性」的原则。
这样一来,给予回应的一方也就不再是回避型的「安全基地」了。
如果是动物的话,也许只需要基于「应答性反馈」就足够了,但是我们是情感高度发达的人类,我们对于反馈有着更高的需求,那就是「共鸣式反馈」。
共鸣指的是:不单单能够给予反馈,还要能够体谅当事人的心情。
当他们感到悲伤时给予理解;当他们感到快乐时,给予强化,而非「泼冷水」。
即使回应方这么做是出于「为你好」的善意, 但是对于回避型来说,只是在错误的时机做出的多余的行为。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个体独立性受到了伤害,只能感受到痛苦和违和感。
虽说是善意,但最终变成了近似「虐待」的感觉,而这种「善意的虐待」,在近几年回避型的成因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如果父母的期待和完美主义过于强烈,或者父母很不擅长理解孩子的心情的话,也很容易发生这种善意的虐待,而孩子成人后会和父母的关系是比较疏离的。
如果是有可逃避余地的人,那么这种伤害还会比较浅,但是对于「亲子关系」这样「密封」的相处模式来讲,当事人是很难有可供逃避的余地的。
一直在父母的强迫与支配下长大的话,就仿佛是在接受强制收容所一样的教育。
所以他们成年后,通常喜欢上离家较远的大学,表现得较为叛逆,以便尽早从眼前的不快中逃离出去。
三、那么回避型人格应该如何自愈呢?
就像开篇说的,我认为回避型依恋可分为完全型回避和不完全回避两种状态。
根据我的咨询经验来看,后者占到了大多数。
这类回避型依恋者,他们可能在日常的交际圈内能够应对自如,甚至算得上是好人缘的代表,但是在亲密关系中却异常恐惧长久而稳定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不像安全型或焦虑型的人一样渴望亲密关系,他们甚至认为独立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往往比恋爱更为重要。
这样的思维模式也会使得他们在恋爱中是处于高敏感度+低需求度的。
也就是说在亲密关系中,身为另一半的人,常常感受不到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有时候甚至会怀疑他们是否真的爱你。
而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另一半的要求有可以用「苛刻」二字来形容。
一旦当伴侣做了一些触及到他们敏感神经的事情,他们就会对伴侣做出负面评价,并且会挑对方的刺,对伴侣加以贬损,严重的时候会采取放弃的举动。
为什么和回避型在恋爱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一丁点的小事就触发他们内心的分手机制呢?
这主要还是由于他们对伴侣的高期待(幻想完美恋人)所导致的。
因此我是非常建议回避型依恋者在自救之前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高期待的择偶标准。
降低自己的择偶需求,把它摆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更多的看到伴侣的优点而非缺点,这会更加有利于延长你对恋爱的耐心。
当然作为另一半,如果你能够尽可能的把自己控制在安全型的范围内,不作不闹,能够在回避型依恋者逃避的时候给予耐心、能够在他们自卑的时候给予赞赏,这样才会让他们对你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身为回避型的你们,当你们在爱情中开始真正的喜欢上一个人,但是又因为对方做的一些事是无心触犯你的「底线」的时候,千万不要任由主观思维控制你,一言不合就想着放弃关系。
此时你需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内心的压抑系统又开启了,你其实是向往亲密关系的,对方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恨」,你看到的并非全是事实。
你需要破除「寻找下一任新欢来作为备份」的刻板观念。
在对方没有犯一些常规的原则性问题(比如欺骗、出轨、暴力等)的前提下,多给自己一些耐心来看清楚对方的真面目,而不是任由主观思维来评价一个人。
压抑系统指的是:认为自己不爱对方,从而有意压制自己的情感。
当你对于伴侣的负面评价过重的时候,你需要勇敢的走出自己给伴侣随意贴标签的舒适圈了。
找到周围的朋友、家人去说说你们的恋情,请他们来客观评价一下对方的所作所为,也能够更好的帮你正视起伴侣的价值。
当然作为另一半的人,我知道此时你们会处于一种非常无辜的状态。
但是你们千万不能和回避型依恋者较真。
他们在诋毁你,在远离你,你就真的赌气离开了。
千万不能这么做。
因为你一旦开始冷暴力,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会让回避型依恋者内心对于「安定踏实感」的渴望落空,从而加剧他们对你的抵触情绪。
这时候哪怕外人已经在给你立正形象了,想要真正的说服回避型依恋者,他们走出来的时间也会更长一些了。
此外回避型依恋者常常把「依赖」和「独立」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在他们的观念里,依赖就意味着不独立,独立就意味着不能依赖。
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安全型的人会是怎么样的?
有时候会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于是会为了工作耽误陪伴伴侣的时间;
有时候有会把伴侣放在第一位,去刻意推掉一些其他的事情来增加两人之间的感情。
在亲密关系中,依赖和独立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只要你把二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两者是可兼得的。
你的事业、兴趣爱好、亲朋好友都是你自我价值的组成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回避型依恋者就往往会认为独立和依赖是相互冲突的,是不可双赢的。
所以你需要消除「凡事只能依靠自己,绝对不能依赖他人」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爱情里,既依赖又独立的关系,才能够更长远的维系,缺了谁,都是不健康的恋爱关系。
因此我非常建议回避型依恋者能够尽可能多的模仿安全型的处事方式去对待让你所恐惧的亲密关系。
在多次模仿后形成惯性,从而消除错误观念。
如果可以的话,我个人也是比较推荐回避型依恋者的另一半,如果是偏向焦虑型的话,可以先向安全型人士学习,再引导回避型也想安全型学习并远离回避的状态。
如果你们的关系长期处于「焦虑对抗回避」的相处模式下,这种「你追我赶」的恋情会对你们彼此的生活和健康都带来负面的影响。
身为回避型的人,多半是在已经分手或濒临分手的边缘,才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关系还没破裂的时候,他们常常是一个伪装者,假装开心,假装接受。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伪装状态,是因为骨子里的自卑心态所导致的。
因为我是低位者,所以我不配拥有亲密关系,所以我要处处「迁就」对方。
要让回避型依恋者正确认识亲密关系中是可以坦诚做自我的,这不仅仅可以通过伴侣的赞赏来实现,回避型本身的自我接纳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他们打心底里都不认可自己,那谈什么资本去让他们信任你的赞赏呢?
就像奇葩说的辩手陈铭在采访时说过:「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把眼神聚焦到糟糕的一面,糟糕就成了全部,你也会随之阴暗下去,但哪怕只有 1% 的事是光明的,你盯着那 1%,你就会开朗起来,」
如果我们把自己藏到阴影中,那么其他人就不可能会发现你独特的一面。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亲密关系中坦诚自己的不完美,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由此你可以允许身边的人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
这样的你反而会变得更加开阔,去看到世界不一样的美好。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气馁,而是知道和接受不完美后的豁然。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是的,枷锁很多,不止是来自身边人的偏见,很多时候更是因为你看不见真实的自己。
连你自己都不接纳自己,那么这个世界又怎么会接纳你呢?
你不用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刻意向对方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爱你的前提是接受你的不完美。
那个活得越发真实的我们,在接纳自己不完美的过程中,会慢慢变得更加完美。备案号:YXA1EvexJbyCwm6exYpCEY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