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我发现:
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分清主次的人,通常都能获得成功。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重要少数法则」。
任何一件事,你只要抓住它最重要的 20%,就能够获得 80% 的成果。
有两种人喜欢说「慢慢来」。
一种是心里没数的人,当他看到周围人进步都很快的时候,会安慰自己,慢慢来不要急,一步一个脚印。
实际上他根本没有高瞻远瞩的能力,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与其说一步一个脚印,不如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想到什么做什么。
另一种是心里有数的人,这种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路径,有属于自己的做事节奏和速度,全心全意地向着自己的目的地奔跑。
因为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并不会被周围人影响。
第二种人当然是少数的聪明人,第一种人就是「伪踏实人」。
踏实是个好品质,但是有时候我们赋予它的赞美,掩藏了问题本身。
许多人就在这种思维之下,踏踏实实地做了许多无用的事情。
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当下最值得做的事情。
产品质量管理当中有一个法则叫作「重要少数法则」。
这个法则是由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提出的,他的名字有点长,我们就叫他朱兰好了。
朱兰认为,大多数品质不良的问题能够形成,可以归因为重要的少数,其余的小瑕疵,才是属于不重要的多数造成的。
所以我们在处理质量问题的时候,应该先处理重要的少数。
他用大量的统计分析证明,在发生质量问题的时候,20% 的问题是由基层操作人员的失误造成的,但是 80% 的问题是由领导者造成的;而 80% 的领导问题,又是在 20% 的重要环节上造成的,这就是质量管理当中的「二八原则」。
这个原则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每次开始做一件新的事情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刚开始大家总是漏洞百出。
比如那时候去参加《超级演说家》的比赛,发现自己从发型到着装,从演讲气场到演讲内容,通通不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会做出两个选择:
第一个,告诉自己慢慢来,先从发型开始改变,再改变着装,再去抓演讲内容的质量等等。
第二个,抓瞎,手忙脚乱。
但其实这两个选择都不够明智,当你方方面面都在崩塌的时候,你应该静下来想一想,接下来的精力到底花在哪里,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多数问题。
我当时的选择是改变内容。
自己说话的节奏还不错,加上好的内容,还是有取胜的可能的。
果然内容改变之后,大多数问题都被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一些不影响大局的瑕疵。
人很容易落入「只要有用」的陷阱。
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情只要有用,不管是能提升生活质量还是工作效率,就值得去做,你会很容易陷入努力的沼泽。
无论怎样投入,都得不到想要的收获。
有用不等于值得。
我在《非你莫属》上遇见过这样一个选手,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编,考了两年结果都没有考上,当主持人问他浪费了这两年是什么感受时,他说:「这段时光也是很有意义的,并没有浪费,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很多,所以觉得值得。」
可是不能有一点收获就觉得值得,不管多么错误的事情,人类都能从中思考出意义来,但如果没有做这样错误的选择,我们本来可以收获更多。
所以值不值得,要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我也曾经落入过这样的陷阱。
大学期间比较迷茫,觉得自己处处不够好,处处是问题,所以总是盲目地要求自己去关注很多信息,我的电脑里收藏了许多新闻网页,从政治到娱乐,从经济到军事,仿佛每天看这些就可以打开所谓的格局,拓宽所谓的眼界。
我还要求自己学许多东西,寝室的墙上贴着「要学英语」,但其实也不知道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要求自己读书,可是读书的范围也不确定,在图书馆只要看到好书,就觉得对自己有用,借回来之后乱看,并未形成什么知识系统。
毕业以后才发现,那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做,能够改善未来命运最关键的 20% 的事情没有做。
那就是去寻找未来的职业方向。
我应该多去尝试、了解和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定未来的职业道路;为自己的选择做充分的准备。
这个问题遗留到大学解决其实已经很晚了,然而大多数人仍然没有意识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我邀请过一位成功的职场人来做讲座,她是一家世界 TOP20 的跨国公司的高管,说到自己的大学生涯,她说从大二就开始搜集各种求职信息,去接触学长学姐,了解到了一些行业和职位的情况,最终结合自己的英语特长和专业锁定了几家外企,充分地研究这些企业的招聘要求。
大四一毕业,轻轻松松地就从上千名应聘者里脱颖而出。
为何你的努力和别人的努力总是有差别?
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它重要的 20%,二八原则告诉我们:80% 的成果都是由 20% 的努力产生的。
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环节,就可以以更少的投入,收获更大的回报。
这并不是教大家怎么投机取巧,我们只是在追求有效。
人的专注力、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件事我会在本书当中反复提及,一直到它成为你全身每个细胞都记住的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有节制的、更专注的努力方式,去追求更高的效率,追求有用功。
带着这个思路去做事情,就能排除那些不重要的事,甚至排除很多根本就不必要的事。
我来举个具体操作的例子。
昨天我的粉丝提问。
他说,自己的性格很懦弱,总是被别人欺负,就连刚来的新人也看不起他,人际关系让他很苦恼。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业务做得也不够好,加上不太会说话,导致领导也不喜欢他。
这一切导致他很自卑,他问我应该怎么改变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应该去学习一下沟通和表达?
我说,不要轻举妄动。
你先分析一下,在这些问题当中,性格懦弱,跟同事处不好,不会说话,业务不好,领导不喜欢,自卑苦恼,哪个部分是关键的 20%,解决哪个部分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我认为关键的 20% 是把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只要把业务能力提高,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当中的 80%,就可以增强自信,得到同事跟领导的尊重。
如果天天去讨好同事,那就南辕北辙了。
所以在不知道什么问题是关键问题的时候,要把通往目标遇到的所有问题全部列举出来。
问自己:
是哪些问题,导致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
其中的哪些问题是你认为的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可以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
通过自问自答,圈定其中关键的部分,然后在这 20% 的领域,投入专注的卓绝努力,去得到 80% 的收获。
改掉只要有用就去做的思维,也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只做三件事,我应该做哪三件?
如果只做一件呢?
这一件对促进解决其他问题是不是有用的?
我们这辈子都在和问题打交道,一堆问题向你涌来的时候,你必须识别出关键的问题;一堆事情要做的时候,必须确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才能赢得更快。
每年,别人都在定目标的时候,我一直在收缩目标。
在定目标上我最大的经验就是,少定点目标。
你回过头来想想,为何你的目标经常实现不了?
首先被怀疑的就是自己的执行能力,是我太懒了,我不坚持,我不努力。
但实际上出问题的是制定目标的能力。
我也是最近两年才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时间没有概念,没有人不会看表,但是很少有人对时间有感知力。
之前遇到过这样的一位求职者,说自己两年内换了一百份工作,稍微计算一下就知道,几乎三天就要换一份工作才能做到两年一百份。
更让人生疑的是,他的简历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其中有一份工作超过了半年,这意味着他一天或半天就要换一份工作,才能达到他说的数字。
然而,这不可能。
一天半天的,面个试还差不多。
到最后求职者也没有解释明白这个数字。
我还见过一个求职者,说自己一年读三百本书。
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他是真的觉得读三百本书是很正常的,否则他不会这样明目张胆地撒谎。
面试官让他说说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他又说不出来,很明显没有读过。
如果对时间有正确的感觉,就会知道,真正用心读书的话,一天读一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只是随便翻翻,除非你看的是一本很薄的小说,并且只看书,不做任何笔记。
之前就有一个著名作家闹过这样的笑话,在微博上吹牛说自己大学四年看了两万本书。
这就意味着他一年要读五千本书,一周要看一百本,一天要看十四本。
真是说谎不打草稿的典范。
后来我想,可能是他做过读两万本书的计划吧。
之所以有那么多离谱的计划,是因为:
首先,对自己要执行的事情根本不了解。
那些做读书计划的人都不怎么读书,他们不知道读一本书的时间大概是多长,就好像好些人立志一周减重二十斤,因为他们不懂得减肥的原理,所以不知道掉一斤肉到底需要多长时间。
其次,对时间也没有概念。
一年的时间并不长,起码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长,一年真的干不了那么多事情。
我每次想要定一个年度计划的时候,都逼自己把年度任务分配到周,发现一周根本不可能做完那么多事情,所以在做计划的时候就会放弃不合理的任务。
再次,对自己的执行能力更不了解。
一般情况下,我们预设的时间都是极高效情况下所花费的时间,根本不会算上自己拖延以及不专注所浪费的时间。
以上这些因素便共同造成了目标完不成的悲剧。
所以每年,别人都在定目标的时候,我一直在收缩目标。
我在定目标上最大的经验就是,少定点目标。
首先,你的目标真的不能太多,而且目标之间需要保持统一。
很多人定的目标之间是冲突的,又要减肥,又要读书,又要学习英语,又要考研,又要保持一些生活乐趣,等等。
这些都是互相冲突的目标。
人生已经有许多平衡的命题,可能花费一生也无法掌握其中的诀窍,比如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你还要再增加许多矛盾的目标,造成的结果就是越多冲突,越多迷茫。
要减肥就不要考研,要考研就不要减肥。
否则你会变得一点行动力也没有,做这个不行,做那个也发慌,勉强把所有事情都往前推进,但是通通做不好。
还是那句话,毕竟你的时间、精力、意志力都是有限的。
很多成功人士真的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天生就自制力强,干什么都成功。
奥巴马能够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但他总是戒烟失败。
成功的人懂得去选择目标,集中精力。
一段时间内,我们只要集中完成一个目标即可,千万不要把目标捆绑在一起。
其次,把你的目标分解为关键结果,就可以看出是否有可能实现。
在定目标的时候,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目标看,要盯住实现目标的步骤。
比如有些人减肥,特别喜欢把模特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或者放在电脑的桌面上。
激励大师都喜欢跟人说,你要把你想买的车贴在你家的墙上,这样有朝一日,你真的能实现梦想。
我本人就是这种励志型高手。
高考的时候,我的抽屉里面塞满了励志书;
打工的时候,我会天天上看房软件看房,选出一套喜欢的,我甚至连如何装修都想好了。
这样盯着目标看确实是有效的,它会让人充满热情,充满动力,让人行动起来更积极。
但是也会带来一种恶果,就是减弱你的行动力。
你会把看到目标时候的激动,偷偷代替自己的行动。
你什么都没干,但是看到目标就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
这就是你常充满动力,却无行动的原因。
因为励志本身就已经让你爽了。
更好的做法是这样的:
以前我经常看着房子,想着自己一定要努力,我要给我妈买这套房。
现在我不这么干了。
现在我会把买这套房需要做的事情,总结成几个步骤,然后我在看这套房的时候,就会想起来自己列出的步骤:「如果我要在两年内买到这套房子,那么我必须在各个阶段达成的关键结果是什么?」
什么是关键结果?就是这些结果实现了,目标就实现了。
比如要买套房子,就必须当上主管,当上主管,我就需要把手头这个项目做好,让老板对我满意。
所以看到房子的时候,被提醒的不只是目标,还有必须达成的关键结果,这样就会增强行动力,而不是减弱。
因为你看到目标不只是激动,目标还在一遍一遍地提醒你,必须做到哪些事情。
把结果分解为关键结果,还可以看出目标到底是否可能实现。
我前两年定目标,说自己想在一年内把公司收入做到一千万。
当时还暗暗想,一千万也不多,去年做了五六百万,今年起码要翻一番吧。
只要还有时间,就有人类的想象空间。
在想一件事的时候,常常觉得不难,所以特别敢想。
但是真的分解一下,就会发现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结果,都不是你在预期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
如果想要一年内做到一千万,一季度起码要做到二百五十万,一个月要八十多万。
而三个月过去了,我只做到了一百多万。
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在未来的九个月内做到九百万呢?
不分解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定得有多离谱。
再次,目标要艰巨,但是千万不要太遥远,越遥远的目标越完不成。
把五年之后公司上市作为目标,就不如把三个月赚一千万作为目标好,你可以有长期的计划,但是如果只有长期的计划,会很容易完不成这个计划。
因为计划越遥远,出现偏差的概率越大。
心理学有个实验,大概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一组实验对象从下周就开始进行,这个组给任务规划了八十二小时来完成它。
心理学家告诉另外一组人,你们一年之后再做这个任务。
然后这个组给他们的任务只规划了六十小时。
眼下在做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还能够比较理性地去评估它的艰巨程度,给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
但越是未来的事情,我们规划的时间越少。
好像对于未来的时间有一种错觉,总觉得事情在未来会更容易完成。
这就是离你的目标越遥远,你的计划就可能越离谱的原因。
但是同样,目标太近也不好,没有任何想象空间,也会让人没有动力。
反复尝试之后,我发现最好的时间长度是以季度进行。
季度计划,既不遥远,也不短暂。
一年四个季度,清清楚楚,让你觉得有希望马上完成,但还是要等待和期待。
对了,还有一个小技巧。
制定目标的时候仪式感越强,对目标的忠诚度越高。
仪式感和忠诚度的关系很微妙。
入党宣誓、公司年会,都会提升你对组织的忠诚度。
这个也是我自己开公司以后发现的,以前我不是很明白,公司耗费大量的金钱开年会,难道只是为了让员工开心一下?
其实这些会提升员工对公司的依恋和忠诚度。
意识到这点以后,我每次制定目标任务,都会认认真真开个季度会议,虽然我自己本身不是什么有仪式感的人。
有仪式感的目标,你会看得更重要,对这些目标,你也会更忠诚。
以上就是我制定目标的经验。
掌握这三个技巧,就足够制定出合理的目标了。
别让你的目标从开始制定时就失败。
想错比做错更可怕,因为事情一旦想错了,就不会实现了。备案号:YXA1RmE8KKyHdkPnK2EURl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