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从「需求」到「目的」,剖析吸引力的本质

从「需求」到「目的」,剖析吸引力的本质

高能量青年养成记:10个心理工具送给开学的你

在本篇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一个有趣的案例,这是我一哥们的真实经历,他在已经有女朋友的前提下,被一个高段位绿茶勾引,后来彻底爱上了那个绿茶,后又被绿茶狠狠地玩弄与抛弃。整个事情之所以发生,完全缘于绿茶跟他说的一句话。

有一天高段位绿茶给我哥们买了瓶水,递给我哥们的时候,哥们说:「不用了,我女朋友给我买了可乐了。」

你猜那个高段位的绿茶,是如何接下来一句话让我哥们彻底陷进去的?

这里先卖个关子,文章后面会告诉你,可以这么说,非常无耻,却又非常有效,希望大家看后能引以为戒,不要那么轻易上当。

本文主要引用的是心理学界的两位泰斗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理论。目的并不是要你套路异性,而是让你避免被套路,让你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理解自己的情感,最后做到克己,成为精神强大的人。

现在,我们从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出发,剖析吸引力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谈策略。

首先一个重要的问题:爱情是什么?欲望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现实,你爱一个人的感觉是建立在错觉上面的。婚姻以前的「真爱」,其实只是一种错觉。

不妨回忆下,你所谓爱上一个人的感觉是什么?是觉得他(她)是这世界上最特别的人,你觉得非他不嫁或非她不娶,你觉得自己以后再也遇不上给你带来这种强烈冲动的人了——相信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感觉。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感觉本身从各方面讲都是一种谬误,理性点讲,他(她)怎么可能就一定是最特别的人呢?你怎么就确定自己以后遇不上更好更适合的?当然,你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你智商降低到接近负数,于是你无法做到理性思考,你只能顺应那强烈的感性直觉。

所谓「真爱」只是一种错觉,或是幻觉,是大脑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后产生的非理性状态。

关键是,该如何给异性制造这样的错觉?或者说,异性对你的好感是如何激发的?

什么是欲望?有一句简单粗暴的话直指其本质——「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欲望本质是你想填充自己,想占有你还没占有的,想去爬上还没到达的高处,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边界。

所以,欲望的对象只能是你还没得到的事物。

而根据阿德勒的目的论,所有的精神痛苦,都缘于你的目的,就是你想得到但又得不到。

而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实质,正是想要得到却没得到的痛苦,你为了摆脱这个痛苦,不得不渴望能让你「得到」的那个人。

我们可以把得不到的痛苦状态称之为「负多巴胺状态」,而得到后的满足感称之为「多巴胺状态」。

多巴胺是生物学意义上个体感受到快乐、喜悦等积极情感的本质。一件事让你快乐,本质是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大脑分泌多巴胺——不管是得奖、考试通过、获得爱情、升职加薪、按摩、美食等一切让你感到快乐、快感、舒服的事情,本质是那件事情的发生让你大脑分泌多巴胺。你对性的追求,本质也是对多巴胺的追求。

那么「喜欢」或「爱慕」这样的感觉实质,其实是你在负多巴胺状态下,对重新回到多巴胺状态的渴望,而如果这个过程跟某个人有关,那么你的这个渴望就会投射到那个人身上

——毫不夸张地说,世上所有的爱恋都是因为这样诞生的。

回到阿德勒的目的论,之所以这个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之一,是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实在太广,人类大多数的意识行为的成因,都可以拿它来解释。

人一旦产生了某个目的,就会为之付出,而如果回报达不到期望,或者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人会本能地继续为之付出,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无法自拔越陷越深。

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王者荣耀。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个游戏着迷?是因为游戏机制利用匹配机制,让你的胜率保持在 50% 以内,以至于你赢了几把后,系统就会给你安排坑队友。

你对这游戏着迷的本质,就是你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立了「要赢得游戏」的目的,并为之行动,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进入多巴胺状态,目的没达到就陷入负多巴胺状态。

其实仔细想想,哪怕你连赢十把,又能得到什么?除了浪费了大量时间外,你的存款会因此增加吗?不会,但你却无法自拔的重复它。

——这就是阿德勒目的论的强大,人一旦设立目的,就会本能地去摆脱目的达不到时的痛苦感,于是陷入了不断为目的服务的恶性循环,而这个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

再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在网购的时候有没过这样一段经历:你看上了一个商品,其实你并没有太过迫切地想要买它,甚至你还会犹豫,会纠结该不该买它。后来你终于决定还是买下它吧,于是前去付款了,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幻想把它拿到手上的感觉,但店家却告诉你,这东西太抢手已经卖完了,没货了。

这时候你心情怎样?有没发现更加需要这商品了?你比之前更加迫切地想要得到它,于是你去别的店家找,即使价格贵些也愿意买。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你给自己设立了目的,你决定下单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为目的服务,开始幻想着如何使用它,于是现在你是处于多巴胺状态。但当你以为触手可得的时候,却发现没得卖了,你所幻想期待得场景不会发生了,于是你就进入了负多巴胺状态,为了摆脱它,于是你更加迫切得想要得到它。

同时,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张力」,亦是「成瘾」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成瘾」是因为某个状态没达到时处于负多巴胺状态,于是不得不渴求某个状态。但还有一种成瘾是针对从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过程本身。就如同在大热天极度口渴的状态下来一瓶冰可乐,所带来的快感是平常状态下喝可乐所远不能达到的。

例如上面提到的王者荣耀,玩家在输赢之间的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切换,就会带来极大的张力,而这就是玩王者荣耀的人成瘾的原因,使得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那些看起来非常不合理的情侣,其实是非常符合这一原理的。

我先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的情节,别觉得说举电影作为例子会跟现实脱节,其实电影来源于现实,可以说导演非常了解女孩子的心思,毕竟导演就是个女的嘛,而且导演也说了,这是把她真实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我很推荐大家再去看看这部电影,会有很多启发。

电影有个情节是这样:郑薇(杨子姗饰)跟陈孝正(赵又廷饰)原本是近乎不共戴天的仇敌关系,而郑薇为了让陈孝正难堪,把他打的饭找个理由倒掉,被陈孝正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后,郑薇就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对方,并找对方表白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情节是不是太突兀了,原本郑薇是对陈孝正恨得牙痒的,怎么就突然喜欢上了呢?其实这样的例子,你回忆下高中或大学时代,肯定有遇过,例如一个女孩怎么就跟一个经常欺负她的小混混好上了?原本争锋相对的两个人怎么就突然变成打情骂俏了?其实这个情节的安排,恰恰彰显了导演或编剧深谙心理学,我们解构下整个过程,你就理解了:

一开始他们是怎么结仇的,是因为陈孝正为了维护他的模型,把郑薇推倒了,郑薇气的发狂,一直要陈孝正道歉,陈孝正拒绝道歉。

后来在校园路上郑薇再次撞见陈孝正,要求道歉依然被拒。

其实在这里,郑薇已经产生了「目的」,因为她觉得自己被对方伤害,这就是一种付出,于是要对方道歉,这就是寻求反馈,只不过还没到喜欢,或者说到这里郑薇还没觉得这是喜欢的感觉。然而陈孝正依然拒绝道歉,也就是依然不反馈。

这让郑薇更急了,对反馈需求更加强烈,那她是怎么解决呢?选择做出伤害对方的举动,意图这样能获得心理平衡,她把陈孝正的饭倒掉。本以为这样就能心理平衡,然而,陈孝正的回应,让她陷入了更大的负多巴胺状态。

陈孝正是这样对郑薇说的:「我向你道歉,算你赢了,麻烦你不要再出现我面前,我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你想玩,很多人喜欢陪你玩,但是别来烦我,我没有你那么多无聊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条件像你一样可以把一碗饭随便浪费掉,你这样真的很令人讨厌。」

陈孝正这段话对郑薇杀伤力极大,先是否定了她的人品,直接指出她玩世不恭的状态,那句「也没有条件像你一样可以把一碗饭随便浪费掉」把自己立于道德制高点,让郑薇陷于愧疚,然后那句「麻烦你不要再出现我面前」,直接把反馈的希望给断绝了。

这段话,成功地让郑薇陷入更大的负多巴胺状,以至于室友一旦提起陈孝正这个名字,她就会暴怒。

然而暴怒完,一个人走在校园里,却打电话给电台诉苦,承认自己爱上了陈孝正。

郑薇是这样说的:「紫娟姐姐,我想知道,要是我每天都想着一个人,我明明就很讨厌他,可是又偏偏很想见到他,我一见到他,我整个人神经都绷紧了,但我要是听见他,看见他跟别的女孩子在一起,心里就说不出的难受,他说我很烦的时候,我就很想哭,我想知道,我究竟是怎么了?」

以上整个过程,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被激发的教科书式诠释。简单总结,就是郑薇因为陈孝正的训斥,产生不安、不忿、心烦意乱等负多巴胺状态,同时亦是因为郑薇一开始给自己设立了「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想让陈孝正道歉,弥补她,而这个目的一直没有实现,于是陷入了极大的负多巴胺状态。而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途径,就只有找陈孝正,于是对陈孝正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感,而这个需求感最终会往性欲「异化」,于是对陈孝正产生了强烈的性冲动。

这时候有人就会傻傻的说,那我是不是只要伤害她,就能得到她的芳心呢?

随便去伤害一个人,对方只会觉得你是神经病,对你避而远之。

关键是结合阿德勒目的论,整个策略的出发点就是围绕着先让对方自己生成目的。正如前面所说,这个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可能是缘于对方的好奇、或是引起了对方的注意,只要对方自己生成了目的,并为这目的踏出了第一步,那么整个理论就开始生效。

对方是如何主动生成「目的」呢?这里就要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可以说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地位不输弗洛伊德,大多数人可能对这个需求层次理论有多强大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首先,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的动机都可以在这表里找到归纳,但这不算什么,我也可以简单的归纳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更好的繁殖呀,他真正厉害之处是点明了人类除了满足生理与安全需求外,其他所有的追求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交价值。

需求层次图里面,除了最底下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往上的都是跟社交相关——人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而需求层次图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不同层次间存在垂直关联的联系,而且上层需求必然包含下层,例如安全需求必然包含了生理需求,因为安全的意义在于人能更好的获取生理需求,同时又可以反过来说,下层需求的实现也隐含了对上层需求的追求,那么每一个需求其实都隐含了对最上层「自我实现」的追求。

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都可以看成是相互寻求反馈的关系。

现在可以给出一个更深层的结论——「情感」的本质是主体(我)对客体(单一个体或群体)能承认主体(我)社交地位的认可的需求,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交认定」。通俗点讲,就是我期望你能认可我的社交地位,不管是两性之间的情人地位,还是亲人或朋友间的身份地位。

那么,上面那句「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都可以看成是相互寻求反馈的关系」这句话可以转换成: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看成是一方追求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追求)对自身社交地位的认可。

怎么理解以上这段话呢?首先情感存在的前提必须有一个主体跟一个客体,如果你一个人在荒岛上就算有再好的生活条件,都不可能诞生出「情感」这种东西。而「自我实现」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所有的社交地位都必须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之上,甚至可以说社交地位的本质就是一种客体对主体的认可,我说我自己是皇帝没意义,要其他人认可我是皇帝才有意义,所以「自我实现」的需求本质是对客体认可主体(我)的需求,而这也是「情感」的本质。

有想过我们对「社交认定」的需求有多强烈吗?可能很多人对「社交认定」这样的概念很模糊,这里我们尝试具现化一下,不妨思考下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两性关系里,占主导的是对性的追求还是对社交认定的追求?或者说,你对另一半的需求感里面,是对性的需求占主要,还是对社交认定的需求占主要?

可能很多人凭直觉,说是对性的追求占主要,毕竟喜欢一个人是出于性欲嘛!但真的是这样吗?

那接下来尝试回答下面这两个问题:

1、你愿意接受你的另一半,在不减少与你相处互动时间的前提下,去跟别的异性谈恋爱吗?

2、如果现在有两个人给你选择做伴:一个是颜值不高、各方面都没那么优秀,但会对你忠诚与专一;而另一个是男(女)神,但非常花心,会同时有几个伴侣。但这两者陪你的时间不会有差别,你会选择哪一个?

相信大多数人在第一题里面会回答不接受,第二题选择前者。如果你也是这样,那问题来了,如果你觉得对性的追求是占主导,为什么不能接受另一半在不减少跟你相处时间的同时有别的性伴侣?你对性的体验不会有差别的啊,那为什么接受不了呢?

很显然你对性的追求并不是占感情的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对方的「社交认定」,你希望对方承认你是他(她)的唯一。

瞧,这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强大。

如果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跟阿德勒的目的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解释很多情感现象。

例如女职员爱上霸道总裁的故事经常会有。就我的经历,我遇到过不止一次有女性向我倾诉自己爱上了自己的上司,自己却控制不住自己。而她们的经历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在跟上司互动的过程中,都有经历过被上司斥责、打压、鼓励、赞赏、奖励。

——这就是很典型的负多巴胺与多巴胺状态的来回切换,她渴望被自己的上司认可,而这个认可又在不同层面都上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

首先,上司的认可直接实现了第四层「尊重的需求」,同时又跟自己的业绩挂钩,业绩又跟自己的收入挂钩,而收入是满足了第一、二层,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同时又跟最高层「自我实现」相关。

你瞧,一个认可同时涉及了四层需求,可想而知是能带来多大的多巴胺。于是自然而然,作为女下属就会渴望得到上司的关注,而正如前面提到,多巴胺状态有多强烈,负多巴胺状态就有多痛苦,于是上司的否定与责备就会带来强烈的痛苦与失落感,为了摆脱这种负多巴胺状态,于是就会更渴望上司的肯定。而当自己的努力被忽视的时候,又会掉入负多巴胺状态,会失落,会自责。

久而久之,女的会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他了,她满脑子都是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女学生爱上教官,或是男学生暗恋女老师等等。

如果上述例子你无法代入,那么就举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吃醋」:

如果你是个女生,你有个篮球队男朋友,赢了一场篮球比赛后,你正想跟他庆祝时,发现他跟别的拉拉队女孩欢乐的互动起来;或者你是个男生,有个女神女朋友,发现她却跟别的男的有说有笑。这时候你会感到吃醋,对吧?

相信类似的场景很多人都经历过,谁都吃过醋,不是吗?

现在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你这时候对他(她)的需求感更强烈了,还是被削弱了?

相信大家的答案都一样,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会更加强烈的需求对方,为此你甚至表现出愤怒、沮丧、茶饭不思,为什么?

是因为这时候的你,处于负多巴胺状态,因为你感觉自己的社交认定要丧失了,这种状态你会非常痛苦,你会渴望早点摆脱这状态,于是你会比之前更加渴望得到对方的社交地位的认可,也就是上面说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层,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负多巴胺——而这种渴望,会让你更加需求对方,只有对方才能让你摆脱负多巴胺,重新恢复正常多巴胺水平,你有多渴望,性冲动就有多强烈。

于是你会跟 ta 对峙,要求 ta 给个说法,要求 ta 在众人面前承认你是 ta 的唯一,(也就是要对方承认你的社交地位),而 ta 迎合了你的要求,真的这么做了,你感动万分。

这时候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你现在是更喜欢对方了,还是没那么喜欢了?

经历过的都知道,你会发现自己更离不开对方了,于是你就陷得更深了,而下一次同样事情发生,所产生的效果比前一次更大。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原理,那么你被异性吸引的过程,或者你吸引异性的过程就很简单:

1、一方自己主动生成目的;

2、一方的目的没有实现,或者没有完全实现;

3、这个目的跟社交认定,也就是跟马斯洛需求层次有关;

4、一方经常处于负多巴胺与多巴胺状态来回切换,形成「成瘾」。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我的哥们是如何被高段位绿茶一句话勾引的?

有不少朋友给了一些答案?像「介意换个女朋友吗?」「介意多个女朋友吗?」,但这些本质上是直接表白。你表白了,对方的确会很爽啊,然后十动然拒。因为对方已经得到了你的社交认定,对你已经没所求了,他不会因为这样就觉得你是最特别的那一位。

那个高段位绿茶是怎么回答呢?她先给我哥们制造幻觉,然后又让幻觉破灭。

她这样回答:「可我的水更解渴诶。」

这是一句兼备进攻与防御的一句话——这就是高段位绿茶的强大之处,能够让你模棱两可,不好捉摸,虽然很无耻,却又非常凑效。 其实言语上的性感,要比肉体性感杀伤力更强,因为她已经跟你产生了互动。

绿茶说了这句话后,不需要有其他举动, 我哥们自己就会给自己加戏,不断陷入赌徒黑洞。

为什么会这样?

男的会在一开始就陷入了困惑:这妹子这么说到底是啥意思啊?到底是不是在暗示什么啊?还是只是单纯地在说这瓶水而已啊?

这看似给了社交认定,但也可能没给。

这时候他会开始产生需求,或是目的,这需求是什么?这要回到马斯洛需求层次,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想要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每个人都渴望社交认定,不管这社交认定源于谁,这是每个人的本能。但记住重要一点,如前面所说,得到社交认定这个状态不是喜欢的感觉,而是渴望得到社交认定的这个「渴望」的状态才是喜欢的感觉,而一般只有在没得到的时候才会有渴望。

于是对方就会产生一种需求,就是想要知道那句话的具体意思,是出于好奇,也是出于想要知道自己的魅力是不是已经吸引到对方,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四层。

他想要知道,她抛出的这个社交认定,是不是真实的?还是说只是一个误会?

并且他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对绿茶产生幻想。因为他以为这是触手可得的事情了,开始幻想跟绿茶发生的一切,不断的因为绿茶那句话而想入非非。

你瞧,这时候他进入多巴胺状态了,因为性幻想是能够带来大量多巴胺的。

然而他脑海里却有另外一个声音告诉他,也许是你想多了而已啦,人家没那个意思。

于是,又自己陷入负多巴胺状态。

瞧,女的什么都不用做,他自己就开始多巴胺与负多巴胺状态的来回切换了。

后来他越来越纠结,终于会自己忍不住主动接近绿茶,为的是寻求答案,那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而这就是建立了「目的」。

当我哥们过去试探她的时候,她直接让我哥们的「幻想」暂时破灭,告诉哥们想太多了。这样我哥们直接进入强烈的负多巴胺状态。

从原本以为触手可得的多巴胺状态,一下子跌入到幻想破灭的负多巴胺状态,这样的落差感会让他非常痛苦,原来之前的喜悦都是假的。

我哥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会觉得绿茶是在骗他,觉得明明是对他有意思。

这时候,我哥们会更加强烈的想得到绿茶的社交认定

于是我哥们又再次陷入困惑了,从原本幻想破灭的负多巴胺状态,重新回到「说不定有戏」的多巴胺状态。

以上过程被不断重复,我哥们进入若即若离的状态,不断的在多巴胺与负多巴胺状态来回切换,他对绿茶的需求感会被不断的「训练」,于是不断提升。直到他最终哀求绿茶,向绿茶表白,要明确态度,这时候,绿茶才放过他,成全他,于是他们才在一起。

而这时候,我哥们已经被「训练」的离不开她了。最后被绿茶抛弃的时候,后悔万分,万念俱灰,想死的心都有了。

以上整个过程的关键,是让一方自己主动生成目的。正如前面提到,「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只要是主体自己主动生成的,那他就会为之服务。

类似的例子多如牛毛。如果你是一个男性,相信肯定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天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超级美女,你鼓足勇气向前搭讪索要联系方式,而对方却对你冷眼相对,甚至叫你「滚」,你会因此陷入困扰吗?会因此茶饭不思彻夜难眠吗?不会,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历,你不会陷进去,因为对方一开始就打消了你的念头,你打从一开始就认定从她身上不会得到任何反馈。

那什么时候你会陷进去呢?是你开始给自己设立了目的,产生「自己可能有戏」的幻觉。也许是因为那鼓足勇气的搭讪而她也回应你了,也许是送给已认识的她的一杯奶茶,也许是一次护送、一次陪伴等等,甚至也许仅仅是路上的一次眼神接触,你开始困惑对方是不是跟你一样也有心跳的感觉,这就是「目的」,一旦你为这目的踏出第一步,阿德勒目的论就开始生效,你离「万劫不复」已经不远了。

回到本文开头,此篇文章并不是让你学会去套路他人,而是避免被套路。

失恋的人,你所有的痛彻心扉,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付出毫无意义的现实的不甘心。

前几天我收到一位粉丝的咨询,大概意思是跟老公相处了那么多年,觉得自己老公没以前那么爱她了,她开始怀疑对方出轨,却又感觉自己越来越依赖对方,对方的一丝冷落会让她觉得焦虑,于是吵了很多次架,女方依然摆脱不了这样的状态。

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就如上述提到,爱情中大概率有一方会遍体鳞伤。因为要双方一直处于热恋期是不可能的,感情一段时间后必然会进入消退期,到达平稳期。而往往这时候,肯定有一方会消退的比较早,要两人同时同步消退在概率学上是不可能的,肯定有一方较早消退。

这时候问题就会出现,如果你是还没消退的一方,因为对方的消退,导致自己陷入了害怕社交认定丧失的负多巴胺状态。你开始紧张,开始恐惧,开始产生自己离不开对方的错觉,这错觉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你处于强烈的负多巴胺状态。

这时候往往你会更强烈地向对方索取社交认定,同时会更加付出,你会质问、逼问,开始怀疑,陷入了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

于是你会抑郁,会哀怨,会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对方会因此无所适从,会选择逃避。

你尝试代入下就知道了,如果你每天回到家,面对的不是温暖的笑脸,而是抱怨与质问,你会有欲望继续呆在那里吗?

你的步步紧逼,只会把对方推远,原本没出轨的,都可能出轨了。很多婚姻就是这么走到尽头。

其实并不是你配不上他,或是你不够优秀,只是你恰好处于消退期比较慢到来的一方,对方没跟你同步而已,如果角色互换下,你的消退期来的比较早,那么就是对方对你产生强烈依赖,你就是被依赖的一方。而这样的情况,在婚姻之前也有可能发生。

回到阿德勒目的论本身,世上所有的精神痛苦,都缘于自己设立的目的没达到。于是你会不甘,不断地跟自己较劲,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在感情世界里真正的赢家,就是那些能做到克己,不让自己陷入人性的弱点,保持精神独立与强大——你若能做到,那么你再也不会依赖他人,而他人会本能般的依赖你。

可以告诉女性同胞们一个关于男性的秘密,这个秘密是我跟我许多朋友交心、还有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得出的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男的向女的主动求婚,都是出于「不安全感」。

这里说的是主动求婚,除了主动求婚外还有被动求婚,被动求婚是表面上是男的主动向女的求婚,但其实是迫于各方压力,如家里人压力,或是女方施予的压力。

而主动求婚,则是男的发自内心的自己想要向女的求婚。

而动机其实是「不安全感」,其实就是觉得自己无法驾驭这个女的,感觉这个女的其实并不需要自己,很可能哪一天会被更优秀的男人抢走,出于这样的恐惧,自己先下手为强,先把她栓在身边再说。

而能让男方这么做的女人,必然是自身精神强大与独立。因为男方感觉不到女方的依赖,自然会更渴望得到女方的社交认定。

我们该如何成为那样的人?

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旅程,你会失去你的童年,会失去你的青春,你的儿女会跟你告别独自出去生活,而即使是那最爱你的另一半,终有一天会死去,你最终会走向孤独。人生总会充满遗憾,学会提前适应它,习惯它。

人所有的痛苦,都缘于尝试对抗注定的命运,你的不甘心让你无法静下心来去体验生命每一阶段的美好。成熟,就是不断跟自己「和解」的过程。

你遇到的人跟你产生再大的火花,最终只会成为你生命的过客,只是恰好有段路她(他)陪你走过罢了。为何不尝试经营它,感恩它,让这段经历成为你生命美好的见证。

双手放开,你便拥有这个世界。

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强大且富有的人,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一个有充沛的生命力去感恩值得感恩的人,去爱值得爱的人。

在这里,我祝福各位能够成为那样的人。

作者:干货逻辑

备案号:YX01zPLQYeGYkdW2v

普通人想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需要分几步?

高能量青年养成记:10个心理工具送给开学的你

熊七夕 等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