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越来越好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聪明,也不是勤奋,只是他们坚持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比早上聪明了一点点,变得越来越自信,战斗力和执行力也越来越强。
你只要现在行动起来,就能战胜 80% 的人,因为很多人仍旧不会行动,而你正在慢慢赶超他们,加油吧,因为小而明智的选择+坚持+时间=绝对的不同啊 ~
最后,分享几句我很喜欢的话送给大家:
- 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 当下每一次想要努力的念头,都有可能是未来的你,在向现在的你求救。
- 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做任何事都能从中发现乐趣,这是两种很了不起的能力。我们一直在追求前一种,可能真正实现前一种的途径,只有后一种。
花了两天敲出来的回答,觉得有用就点个赞吧,这样我才有动力写出更多对你有帮助的干货呀 ~
黛西希望你们能一直不放弃精进自己,最后,送上思维导图 ~
如何摆脱胡思乱想,做啥都能快准狠?
先来看几个生活日常,看你是否也曾有相似经历:
- 朋友今天没给我递纸,我是不是哪里惹到她了?
- 学习时开始走神:昨晚番剧真赞、中午吃什么、做个废人不好吗?
- 到晚上思考人生:活着好难、为啥没人懂我?究竟有没人爱我?
一天下来,明明没做什么,却累得不行,还会一个劲数落自己:是不是要废了?
我猜,可能现在就有同学在心里叨叨:wc,这不就是我么?
你瞧,这是不是又开始胡思乱想了。
没事没事,我们一步步来。
先分析你会胡思乱想的本质原因,再一点一点深入,如何摆脱胡思乱想。只有这样,才能让你从内到外的跟胡思乱想说拜拜 ~
一、「胡思乱想」的本质原因
容易胡思乱想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人长期形成的敏感性格;二是不够忙。
我们来详细了解第一个,通常这类人有这些特征:
敏感、自卑、胆小、易焦虑、没啥朋友、讨好型人格。
黛西之前全中,一旦情绪泛滥了,就在内心疯狂加戏,如洪水崩塌,止也止不住,我甚至想过琼瑶阿姨要是能找我拍戏,我肯定能完美还原矫情人设!
不过后来才发现,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脑袋,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 在用错的方式控制思想
需要强调,想法只可引导,不可强压。
心理学有个「讽刺进程理论」表示:「当我们越是想压抑某个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越可能冒出来。」
所以当我们试图遏制想法,很难成功,只会更加胡思乱想。
- 比如学习,越不想走神,越会静不下来;
- 比如失恋,越强迫不去想 ta,越发会想起 ta 的好。
这导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抗「不走神」上,对工作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困扰,效率低得可怜。
因此第一步,不要抗拒胡思乱想的现状,先接受:胡思乱想是人正常的情绪。
2. 正视胡思乱想的根本原因,学会「洗脑」
回归上文所说,我们喜欢瞎想的原因:
一是过于敏感,导致人际关系上的胡思乱想。
把所有人的不开心都算在自己的头上,觉得「我太差劲、我不配被爱」。
二是太闲了,闲到玩微博/抖音等软件消遣时间,毫无收益。
看 xxx 结婚了我好酸,xxx 考上名校我好垃圾,xxx 好瘦好美我好胖……
省下这些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能大幅度减少你脑子里的胡思乱想,还会让你迅速提升硬实力。
事实上生活中 90% 的事情都与我们无关,只不过是内心的过度在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担。
想化解这些烦恼带来的胡思乱想,就得学会洗脑,改变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将会一身轻松。
方法有点简陋,但十分管用——「啥事大法」,也有两种方式:
· 用「关我啥事」解决生活中 80% 的烦恼:
- 别人结婚了
- 考北大
- 朋友翻脸了
- 你怎么看待 xxx……
通通和我们无关,对生活毫无帮助,那为什么还关注呢?
· 剩余的 20% 用 「关你啥事」解决:
- 怎么还不结婚?
- 怎么分手了?
- 怎么还不减肥……
对于看你笑话的人,大胆说一句「关你啥事」,简直不要太爽!毕竟我们才是生活的主人,别人没资格指指点点。
抛开闲言碎语,解决这个根本原因后,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去做感兴趣的、重要的事情,突破个人能力和职业天花板,慢慢变得自信强大起来。
所以第二步:改变自己对身边事物的态度,让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二、远离「胡思乱想」实用小技巧
上面两个步骤,可以很好帮助我们转变态度,接受该有的情绪,学会肯定自己,不过这是渐进过程,需要时间过渡。
接下来我分享 6 个很有用的行动小技巧,可以当场见效果,立马减轻症状,实操性强行动难度低,强烈安利~
1. 敲下你天马行空的想法
不要手写,太慢了,不要录音,太长了。
直接打开手机或电脑的备忘录,把自己想法一五一十敲下来,怎么写得爽怎么来,不需要逻辑和文笔,带粗口都没关系。
当你坚持写几天后,发现敲的都是重复内容,自然没了兴趣,慢慢不再胡思乱想。
平常郁闷时记录想法,也能帮你极快调整、梳理情绪,亲测有用,写完不要删除,等心情平复后翻回去看,会觉得自己很傻缺哈哈 ~
2. 转移注意力,去运动或倾诉
当拒绝不了负面情绪时,不要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也不要盲目去打鸡血,让身体或情绪找到发泄口,减少焦虑。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曾分享,每周 4-7 次慢跑,每天冥想 20-30 分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放松身心。黛西亲测超有用!
在做号的时间里,写稿/运营/管理公司的压力让我掉了不少头发,压得我踹不过气。但每天抽半个小时做 keep,睡前冥想,不仅发泄了情绪,更是锻炼了我的专注力,从而控制住焦虑,才能每天元气满满 ~
3. 找到能让你停止瞎想的幸福活动
当你控制不住想法时,证明你正在一个自己不喜欢、感到压迫的地方,有两个改变方法:一改变你正在做的事情,二改变你所在的环境。
- 当你学不下去时,可以听听音乐、吃爱吃的、和朋友聊会天……(事情)
- 或者散散步、晒晒太阳……(环境)
比如,黑色笼罩的夜里,孤独感来袭,总容易瞎想,所以黛西会在睡前看会书,有静心安神的效果,文字的魅力会吸引你不断往下读,沉浸其中,根本想不了其他。
4. 专注排序你的痛苦事情,并尝试面对它
每当我明明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就是不想开始,一旦拖延到后面,完不成又干着急,如下图,我相信很多人也有这种感受!
想解决这个办法,最关键的办法就是开始行动,如果不动起来,只会继续责怪自己。
教大家个看似普通但超级实用的方法——列清单:
(1)把所有想要做的、学习的内容,全部写出来。
(2)按重要程度、难易程度排序。
(3)按这顺序解决:做重要但简单、重要但困难、不重要但简单、不重要但困难。
在拆解事情的难易重要程度的过程,能迅速集中我们的注意力,获得对大脑的控制感、对自己的信心,就不会再继续拖延和瞎想啦。
为了提高执行力,黛西再分享安藤俊介的 2 分钟定律和 10 分钟定律,能避免一心多用。
· 2 分钟定律:
现在就能直接做的事情,花 2 分钟解决,不要一拖再拖。比如倒垃圾、洗碗、扫地等。
· 10 分钟定律。
这个和 5 分钟起步法同理,分享过很多次啦,那些比较费劲、没那么容易完成的事情,专注做 5-10 分钟,缓冲进入专注状态,就不会再心神不宁啦~
5. 每天从活力状态中重启
起床后的心情,决定了我们一整天的状态,如果起床后还躺着玩手机,磨蹭到 12 点吃饭,那下午绝大可能是不会学习工作的,而是睡到晚上怀疑人生。
所以,起床后避免娱乐活动,做能产生良性循环的事情,如看书运动听 BBC 等,自然进入元气满满的工作学习状态,整个人变得积极起来。
6. 制定近期目标,有方向性地去努力
常说忙碌能够冲淡一切情绪,是有道理的,失恋失意的人,会用工作填充所有空闲时间,让大脑没有精力去难过伤神。
而容易胡思乱想的人,没有强烈的工作和生活追求,每天不知道做什么,才会不受控制地走神。
所以,找到近期达成的目标,向大脑发布命令,全身心投入、有方向性地去努力,是最好的选择。
比如学习写作、美妆、编程、考证、实现工作晋升等,每天醒来都有目标感,才能不断迭代自己。
当你找到价值后每日充实,经过时间和努力的沉淀,变成一个还不错的人,就不会再迷茫无助、情绪由他人掌控,被动焦虑。
而是练成强大的内心体系,成为稳定的情绪控制大师、小有成就的自律达人啦~
三、写到最后
黛西明白,「胡思乱想」费心又费力,还容易打击自信,一旦我们觉得控制不住自己,就会有深深的挫败感。
我也常在写稿时想着: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难道我不能偷懒吗,每天都这么逼自己有什么意思啊,好想做个积极废人啊。
也会在文章发布后怀疑:
怎么大家不愿意主动给我点赞?是不是写得不好?是不是退步了……
但不论如何,都会及时停止负面情绪,不再胡思乱想,重新出发。
因为我明白,我并不是时刻打了鸡血的机器,而是拥有真实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不会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工作也不会一直满分。
我可以允许自己难过一会,但不能一直委靡,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空想和空闲,只会一步步掏空我们的自信和斗志,唯有行动才能翻转结局。
看到这的同学,都是非常优秀的阅读者,相信你也一定报着极大的决心,想跟胡思乱想说再见,愿你也能接受现在的不完美,准备好和我一同优秀升级,最后奉上思维导图 ~
如何快速摆脱坏情绪?
先告诉你一个 3 分钟摆脱坏情绪的小方法:
如果突然莫名情绪低落、干啥都不 děi 劲,空出三分钟,写下情绪产生源头和解决方法。
- 本应高效工作的早上,却没法集中、超烦躁,为什么?是昨晚看了小视频,太兴奋没睡好。那今晚就手机免打扰,放到离床 2 米远。
- 明明工作排满了,却依然动不起来、没精神,为什么?是早上看了 1 篇丧文,负能量爆棚。那以后早上就多听喜欢的歌,远离低气压。
每当情绪低迷,记录梳理原因,观照内心真实感受,再想好对策。这样能增强情绪把控,也更拎得清事实,不会被情绪触因裹挟。这也是黛西一直在刻意练习的:「对情绪深层抽丝」的心态。
好心态,是做成一件事的核心基础。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通过请教心理学大牛和身边大神,以及亲身经验总结归纳的 8 个「5A 级心态」,花 5 分钟,认真看完并执行,会推翻你对很多事情的刻板印象,极大改变你的生活现状,亲测有奇效!
一、「保持信息回溯」的心态
大部分人看到讲台上口若悬河的演讲者、奇葩说对答如流的辩手,总会非常羡慕、跃跃欲试。轮到自己的时候,随感所想上窜下跳,却变成了「呃,就是那个……」,磕磕绊绊逻辑混乱。
前辈们聊天,商界传奇、金融操作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想要插一句嘴,昨天看的公众号推文已经像风捉摸不透,变成一句「隐隐约约有听说过啦」。
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输入到脑中,主要问题并不出在阅读量上,而是很多人只在接收:
太多人一直坐等信息跳到自己的脑子里,再眼睁睁目送它离开。
就好像一首歌: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是否……」当然不在了,宝贝。
信息,就像陈年老酿,需要品后回味,只顾输入就好像——
拿一瓶 82 年的拉菲,大吼一声「来,干杯!」接着一口闷。
真正品酒的人,绝不会喝了勃艮第,举个大拇指就完事,他们会不断探寻和回味,留存记忆。
今天你学到的知识又是一瓶 82 年的拉菲哟,嘻嘻 ~
信息,除了看,也需要在脑海中回放,才能抓住精髓,把它转化为内在的知识价值。
一味输入,就像酗酒,看小说成瘾、熬夜刷剧等,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沉迷于短期快感中。
回溯信息并没想象中这么困难,不是只有爆文才算输出。从写日记开始,总结今日感想,就是有意识地回溯信息;再慢慢开始写一篇回答、文章,通过回溯信息,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4 个 1」的心态
先来看弗兰克·怀特的「总观效应」:
一些宇航员在航行太空时,会因从太空或月球表面看地球时的经历,产生认知转变,如世界之大而人类纷争及边界的狭小的感慨或想法。
我把这个效应用到了看人看事上。回想一下这些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
- 吵架放了狠话、摔了东西,结果吵完原因都不记得了;
- 考试考砸、比赛失误,如鲠在喉、郁郁寡欢好几个月;
- 面对一堆 ddl、「收到请回复」,情绪崩溃。
「当局者迷」——人是易于被困住的生物,被过去束缚、被情绪局限。走着走着,人在现在,思绪却停在过去、留在低谷。
想要最快解决不愉快,俯瞰人生,把人生拍平,变成一个标杆尺,问自己「4 个 1」:
1 天、1 星期、1 个月、1 年后,放到整个人生,这件事还对我影响很大吗?
现在觉得天都要塌下来的事,放到漫长几十载的人生标尺中回看,你会发现—竟然在坐标轴上找不到这个不起眼的时间点?
每次遇到让人不开心的事,深呼吸三次,让思绪逃离过去。想象着你的人生已经走完,变成一条漫长的时间轴。你是个局外人,俯视着这条时间轴,问自己「4 个 1」。
它能帮你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也能助你迈过许多当下看似艰难、实则微不足道的事情。
另外,人的心理也会因仪式感而变得积极。看到这,可以双击屏幕点个赞,通过特定小动作给自己一个暗示:我会抛下过去所有不开心,努力做全新的自己!
三、「击碎躲避点」的心态
来做几道选择题:
- 炎热的夏日,冰奶茶 or 白开水?
- 休闲的下午,炸鸡 or 水煮青菜?
- 放松的周末,《青春有你》or《大国崛起》?
80% 的人都会下意识选择前者。
弗洛伊德在深度心理学(the depth psychology)中把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潜意识包含了人背后的隐蔽意图。
人的潜意识非常机智,你本能避开的,是你最不情愿做的事,但往往也是让你进步最快的。
- 给未完成的事排序,先把最难的列为优先级,避免每次都拖到最后,总进入下一轮待完成;
- 挑选读物时,别老想着看爽文,选挖掘人性、阅读起来比较费力的深度书籍;
- 想静心学习时,放不下手机,果断把手机留在宿舍人去图书馆。
找到躲避点,和自己对着干、采取强制措施让安逸点消失,都是很好的击碎方法。
另外,这些年我通过对这种心态的反复练习,发现一个能最直接找到「躲避点」的方式,就是复盘。
通过复盘,你能在宏观对自己有全盘把握,还能敏感洞察细节上的局限,准确抓住薄弱点,和自己对着干。
坚持「击碎躲避点」,你会发现生活少了 80% 的拖沓、散漫,很多以前觉得辛苦、想回避的事,不知不觉能轻松面对了,长期下来,也会突飞猛进。
四、「制造自我闭环空间」的心态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常常和我说,他们害怕一个人。
- 一个人吃饭,边吃边看手机;
- 大家在聊天,一个人插不上话;
- 别人三五成群结队,一个人插着耳机走路。
他们总觉得这样子很难堪,好像被排挤、性格孤僻、不正常。
每次我都会跟他们说,没必要表演用餐、营造热络、强装合群。
其实独处是构造自我闭环的最好机会,可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必强融不感冒的八卦、也不用把时间耗费在一群人的磨蹭中。
再想想,其实大家也不会特意去留心,谁是自己一个人吃饭、谁总干自己的事。就算看到独自行动的人,大多觉得他特立独行、很有想法。
别人看你,亦是如此。
乐于独处的人,大多都是有自己想法和态度的人,不制造空虚的喧嚣,在该发声时也会勇敢表达。比如他们看到好内容,也会果断地点个赞表示认同。
闭环空间,是精进自我的必要沉淀。小到日积月累的读书充电,大到至关重要的人生思考,都是舍弃过度社交,在独处中享受孤独、自我对话而来。与其追求虚假繁荣,不如建造自我闭环国度,猛虎总独行,牛羊才成群。
五、「从低起点到高起点」的心态
- 年幼读书时:考上大学就好了
- 出来工作时:找份稳定的就好了
- 日常赶 ddl 时:忙完这一阵就好了
人总是有打完一仗人生翻盘的希望,总觉得苦一阵,就能到达山峰,坐下休息了。
「熬完这阵就好了」心态,是对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麻木,会加重人生的苦涩。
要是没有想象中容易、舒适,会产生极大的落差,最后抱怨:
「为什么生活总对我一个人拔刀?」
要是达到了预期,就主动设限,以为跑到这就完事儿了,翘着脚睡大觉,躺平休息,成了中途休息的「兔子」。
维斯特洛大陆首席权谋家兼人生导师,培提尔·贝里席曾说过:
人生就如阶梯, 唯有阶梯真实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
人生不是 200 米的短跑冲刺,而是没有终点的持续长跑。读初中、上高中、考上好大学、找到安稳工作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但高度在逐渐上升。
始终学习技能、不断精进自我,过往经历才会成为你的上推力,让你能打破人生界限。
霍金曾说过,最让他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持续努力的人,哪怕不相识,也会凝成一股向上的力量,在无形中陪伴彼此。
积极的你,点个赞吧,让攀爬中的人知道,在奋力往前的,不止是「我」,而是「我们」。
六、「光脚就别逼自己跑」的心态
迅速回答三个小问题:
- 1 支铅笔和 1 支钢笔,总价 22 元,钢笔比铅笔贵 20 元,请问铅笔多少钱?
- 5 台机器 5 分钟能生产 5 个零件,那么 100 台机器生产 100 个零件需要几分钟?
- 湖里有片睡莲,它的面积每天都在扩大 1 倍,如果睡莲覆盖整个湖泊需要 48 天,那么它覆盖半个湖泊需要多少天?
如果按直觉作答,会说出「2 元、100 分钟、24 天」。
上面是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恩·弗雷德里克做过的一项调查,即便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也很容易得到上述错误答案。
当新信息和旧理解冲突时,人们就会习惯性将它过滤掉,或视而不见,心理学上叫「自我认识偏误」。
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比如人类经历数百万年的野外生活,看到黄黑条纹的生物,下意识觉得是老虎,然后开始躲藏。哪怕判断失误,只是条毛色混杂的大狗,最大的代价不过是虚惊一场,总比反应晚了被吃掉好。
这就导致人类在遇到状况时,会立即反应,希望尽快解决问题,而不是花时间好好思考、确认,再做决定,沉不下气。
常见的心理误区
我有个朋友,曾跳进无良微商的巨坑,白掏两千多块。当我问他为什么会相信微商伎俩时,他说:
最近失业,不知该怎么办、特迷茫,看到他说能赚钱逆袭,我怕错过机会,就交钱了。
遇到难事,心中满怀焦虑和不安,总希望能找到拉自己上岸的绳子,实现迅速逆袭、一周暴富,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
这时更该做的是,让自己喘口气,已经光着脚,就别逼自己玩命奔跑。
遇到问题,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静心梳理一下: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再理性做出解决对策,你会避过 80% 的不必要难关。
而浮躁时,让自己静下来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
持续大量阅读,能让你通过思维连线,和许多有深度、有沉淀的前辈先人进行对话,逐渐洗去身上的焦虑和迷茫,明晰未来方向。
七、「静心寻求爆发支点」的心态
年轻人,肉眼可见的资本太少了,存款、房子、豪车,似乎都和年轻毫无关联,身上最强的资本,是无形却宝贵的健康身体和大量时间。
但看不见的资本让人没有实感,内心欲望又那么炽热,常常就让人走进急功近利的路——消耗自我:在不自知中,想拿自身富足的资本,更快地兑换看得见的诱惑,还被「所谓的努力」模糊了判断。
- 想赚更多钱,打两份苦力工;
- 赶完大任务,熬到三四点;『
- 为了省开支,不开灯、吃泡面。
你以为的精打细算、努力拼搏,实际上在出卖时间、健康和生活。
这种「消耗性行为」,利用数量去换取质量,是十分廉价的资本转换。花费大量时间却没提升、利用身体去完成任务、拿健康去省吃俭用。
不仅转换性价比不高,还可能给未来留下难以承受的后果。白费了时间、熬坏了身体、省出了病,得不偿失。
- 多余时间去学习技能、提升自我,工作待遇也会更好;
- 规律作息保持精力、合理规划,完成任务的效率更高;
- 早睡早起自己做饭,也能省电费外卖钱。
从质量而非数量出发积淀自己,也许短期内好像走慢了。但长期下来,规律作息、健康身体、高质时间,会成为你人生的爆发支点,它会让你走得更远更顺利。
八、「我就是最佳 C 位」的心态
想想看你生活中是不是常发生这样的情况:
- 「你的专业课笔记能给我看看吗?」其实自己没看完,但先满足对方;
- 「可以帮我打印一份资料吗?」哪怕没时间,也委屈自己;
- 很害怕和别人有矛盾,一有冲突就轻易妥协;
- 做错事情第一反应是责怪自己。
这是一种讨好型人格,讨好者的内心是个敏感脆弱的小孩,能捕捉到他人细微的情绪变化,但过分在意,只会卑微地希望「我对你这么好,你可以也对我这么好吗?」
有共情能力是好事,但是过度共情会变成一种负担。
我身边好多朋友,都是这样。总想着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希望得到认可和回应,可事实往往令人失望,最后委屈自己、丧失自我,变成「出气筒」和可有可无的「隐形人」。
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埃里希•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中》提出了「新人」这一概念,其中一条特征是:
相信自己的存在,自己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需要和兴趣、爱和世界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安全感、同一感和信心,而不是建立在占有欲和控制世界欲望的基础上,从而成为自己占有物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