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占到越军消耗粮食的一半以上。
由于火炮太重,而且只能走山路,有时候 100 个人一起拉一门大炮,一天只能行军 500-1000 米。
所以,直到 1954 年 3 月 13 日,也就是法军占领奠边府整整 4 个月之后,越军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嗯,没错,是中共中央军委,对奠边府正式发起了进攻,其作战部署为:稳扎稳打、分割包围、逐步歼敌。
其作战过程非常简单粗暴,就是一句话:小伙睡凉坑,全靠火力旺。
56 天的时间内,越军一共发身了 35 万发炮弹,平均每天 6000 多发,把法军打出了「翔」。
刚开始,法军的飞机,每天会向奠边府投放 250 吨物资,法军大概能收到一半,但随着越军包围圈的不断缩小,到最后,法军几乎什么都收不到了。
不过,越军的伤亡也很大。其中一部分原因还是越南人自己作的,面对法军强大的火力网,中国顾问建议越军,要不断地挖壕沟,慢慢地接近法军工事,再扔手榴弹,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那样。
但是,越南人的脑子也不知道咋想的,他们竟然觉得太麻烦,也太累了,还不如他娘的直接冲。
结果,刚刚冲上去,他们就被打成了筛子。
后来,武元甲和前线指挥员们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们觉得伤亡太大,不如撤了,以后再打。
韦国清气不打一处来,只说了一句:「你们都撤吧,把我一个人留下来打。」这群人才闭上了嘴,接着继续打。
1954 年 5 月 7 日,双方对轰了 56 天之后,走投无路的法军,终于举手投降了。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战役中越军伤亡 13956 人。法军只有 78 人突围,剩下的 16000 多人中,大约伤亡 9000 人(其中法籍士兵 2000 多人),被俘 8000 人,但越南人对这些俘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最后只有 3000 人回到了法国。
奠边府战役结束的第二天,日内瓦会议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
胡志明觉得奠边府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应该趁机争取更多的利益,以北纬 14 或者 15 度为界,从而占有越南三分之二的领土。
但法国、美国则主张以北纬 18 度线为界,否则就接着再打。
最后,在周总理的调和之下,双方同意以北纬 17 度为界。
但是,胡志明、武元甲等人对此依然十分不满,这就为下一场援越抗美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埋下了伏笔。
古人说,斗米养恩,石米养仇。
也就是说,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从整个援越抗法的历史看,越南人就是如此,而且一直如此。
陈赓刚刚帮他打赢了边界战役,他们就不听陈赓的建议。毛主席和中国顾问团,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们往西北发展,但是他们一边拿着我国的援助,一边违背我国的意愿。
喝我的酒,打我的狗,这种狼崽子性格,放眼全球,实属少见。
越南军队战斗力被严重低估了吗? - 梁山微木说历史的回答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