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公有又进一步具体到国有、集体所有。
而为了运行起来更明确,还得更具体(否则,只说国有、集体所有,岂不是你指望我,我指望你,谁都不管事),这就更是一步步具体到政府所有,政府下设的具体机构主管,明确由某某(官员)负责。
至于计划……你再怎么「计划」,你能计划到美国去?
人家说了,我知道你需要这套设备,但我不管你苏联地盘上是什么规矩,起码在我这,这里是市场经济,除非拿钱买(至于怎么挣钱,那是你的事),否则不给。
你能「划拨」自己国内的,还能划拉到我家来?难不成你打我?
更何况,「需求」这个东西的弹性是很大的,好比我早上起来想吃香蕉,然后在办公室看到同事呕吐了,恰好是黄色的呕吐物,一恶心又不想吃香蕉了,想吃苹果,然后在下班路上看到一朵紫色的花,联想到葡萄,又觉得更想要葡萄。
这怎么「计划」?
人类就是这么跳跃,这很正常,这总不能寄希望于「素质极大提高」吧?
所以,计划经济往往容易陷入僵化、保守。
苏联之所以热衷于重工(尤其是军工),就是因为这一类的需求更为刚性,相对较少弹性,可以尽量避免不确定和可变因素,更便于计划。
而复杂多变的轻工,生活消费品,娱乐等领域就是短板了(不方便计划)。
最后就是,公有——国有——官有——实权人物窃取——解体——寡头私有——(更腐败的)市场。
还是没解决问题。
其一,这解决不了人类生物属性天然的不平等。
有些人就是能力强一些嘛,你还能按着他不让全力发挥?
有些人就是弱一些,刀架在脖子上也就那些能耐,逼死也没用啊。
再说了,就算有了更新更好的设备和工具(比如我很前面举例的「超级镐头」),是优先给劳模,优秀职工,先进分子使用还是给后进分子使用?
说是社会主义,身体还不是很老实的「优化」?
普通人就是玩个游戏,也是橙色武器配橙色英雄吧?谁舍得给绿色英雄?
这样的分配方式,跟姓资姓社无关吧?
其二,既然解决不了人类生物属性的天然不平等,那最终还是会走向社会不平等(对立、撕裂、解体)。最终还是消灭不了差距。
苏联还没解体的时候就已经是三六九等了,解体后更是不得了。
由此可见,很多疗法的效果是达不到预期的。我们必须有新的探索。
七、要治「异化病」,必须认识到,要想对抗资本主义,绝不限于所有制领域公有与私有的较量,也不限于高福利式的收买。而更在于更深刻(哲学)领域的「人本主义」。而这就又必须锚定基准点——真正的「平等」,寻找人类社会本质上的「一般等价物」,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
大家都说「资本是天生的平等派」。
但这句话的意思是「资本以增殖为一切准则,平等的制造并对待一切不平等」。
任何的差距和不平等,它都能平等的找到理由——别问,问就是自由、流通、竞争、奋斗、风险、市场……
所以,请记住前文那句话,资本主义并不仅指「资本私有主义」,而是「资本以增殖为第一及唯一要义」。
那么,资本的平等就是以增殖为衡量标准的平等,本质上是物的平等,而非人的平等。
说到这里,我就必须亮明观点了:
既然资本主义的平等是被掩盖的物的平等(称为「资本主义」),那对抗资本主义就必须跳出「物的平等」的境界,立足于「人的平等」。
人哪里平等呢?
你要是找西方的一些著作,反正是从人格平等谈到尊严,总之就是车轱辘话反复绕,越扯越糊涂。到底还是没能简单说明哪里平等。
而我文章一开头也承认了人类无论是从自然(生理)属性还是社会(活动)属性,从条件到能力都是存在客观上的不平等的,现在又提平等,岂不是自相矛盾?
难道平等是个伪命题?
不是的。
我说的平等,不是指向外部表征,而是指向内核本质:
人的需求本身是平等的(这不是我说的,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的)。
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几个层次的需求,没有例外。
不论能力实际上能否满足,需求本身是平等的。
不论是秦始皇,马云,瞎子阿炳还是我,都是人类。
我们都只有几十年寿命,即便有差距,不会出现几百几千几万倍的差距。
我们的每一天都是 24 小时,而且,不管谁做事都要花时间。管你秦皇汉武,总没本事一天过出 48 小时吧?总不至于他们做事就是「时间停止」,我做事就「岁月如梭」吧?
我们都要吃饭。
我们都喜欢美女。
等等等等。
哪怕地位,资产相差亿万倍,上面我所列举的需求,都是平等的。
而不平等的,只是实现和满足需求的能力。
这就挖到了人类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
需求是人人平等的,但是,需求本身还不是产品,还不能直接拿来使用、消费,还需要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劳动)来实现和满足,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类基于自然(生理)属性以及社会属性来「实现」(生产、分配)产品的不平等会体现出来,并且,被「物的平等」(资本主义)所掩盖。
人的「需求平等」VS 人的「属性不平等」。
看起来,这都是人类自己的(也是自找的),就好比被篡改过的基因,被癌细胞压制的免疫系统。
这岂不是没治了?绝症?
我不同意。
我觉得还有救。
从人类社会的基因——劳动,入手。
我们把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两个层次。
- 一个层次为「生产」,产生具体的产品。
- 一个层次为「劳动」,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
「生产」涉及到的是物,什么生产资料啊生活资料啊,都属于这一层次。
「劳动」则专属于人。只有人能劳动。只有人能产生需求。即便是再「无能」的人,哪怕瘫痪在床发呆,也时时刻刻产生需求。就算是再先进的机器,也无法产生需求,只能生产(制造)产品。
- 人负责「劳动」,物用于「生产」。
- 「劳动」产生需求,「生产」产生产品。
一切劳动都毫无例外的产生需求,真正的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
按需分配就是「按产生的需求而非按等待满足的需求」分配。
劳就是(产生)需,(能产生)需就是劳。
消除了一切脑力的,体力的差别,大家都是平等的劳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过)。是个人都会(谁还没需求呢)。
人类产生需求,以需求为动力推动,发展,解放生产。
再也没有人的时间会被浪费(因为每时每刻都能产生需求),人类的任务也不再是从事直接生产产品并交易增殖。
将劳动(产生需求)锚定为平等派。
人人都能产生需求,相当于人人都在劳动,真正的人人平等。
「工作是为了活着」变成「活着本身就是工作」。
「人对人的压迫」变成「全人类对物的支配」。
也就不存在剥削。
八、上述第七点提出了治「异化病」的观点(哲学)基础,而生产力的发展将提供现实的客观物质条件
最关键的一点是: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为缩小人类自然属性差距对劳动本身的影响拉开了序幕。
马列等前辈在创立理论体系的时候,世界还在享受第二次(甚至第一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成果,而今天的人类都走到了第四次工业(科技)革命的门槛。
前辈们所处的时代,还只能在理论上提出「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这一概念,而随着现代的发展,「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正越来越走向现实。
在十九世纪,工厂就是工厂,车间就是车间,拧螺丝的、挥镐头的、浇铁水的……泾渭分明。
抽象的「劳动」与具体的「生产」,几乎完全重合,看不出分离。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具体的「生产」在外部表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有可能大家都变成了按电钮的、敲键盘的、搓手柄的。
在以往,飞行员是非得要亲自坐进驾驶舱的,身体不好还当不了呢。
而现在,喝快乐水的宅男都可以用手柄操作无人机把炸弹扔敌人头上。
真实的战场上,士兵必须手脚健全,能跑能跳。
而在《使命召唤》这个游戏里面,哪怕玩家腿断了,只要手能动,在鼠标键盘的操作下,屏幕里的人物照样飞檐走壁。
在十九世纪的车间里,搓棉纱和拧螺丝是完全不同的,对应不同性别、年龄、技能、身体素质的工人。
而在智能手机的网游里,「每日任务」(不论是采矿,扫荡,还是摸鱼,种菜)都只需要点击「一键实行」。
所谓的「职业」,也不过是属性和技能面板有差别,玩家自己还不都是点屏幕按按钮?
又不需要玩家背着镐头、大剑、铁炮、神臂弓等等乱七八糟的玩意儿亲自上。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不同意了,「你那说的都是游戏,不是现实」。
可问题是,未来呢?再往前一步呢?
如果游戏作为虚拟镜像链接而存在,背后都接通了实体呢?
假如《使命召唤》背后链接的是人形战斗机器人呢?
假如你玩的网游背后,链接的是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矿山呢?假如你的每一击「一键实行」都抽象概括成了「生产」指令呢?
敢不敢畅想一下,人工智能、自动化、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科技的未来?
正是有了上述科技的铺垫,人类在具体「生产」上的差异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将「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凝炼出来。
这才有了我在前文中提出的:产生「需求」而非「产品」的劳动,才是最本质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才是真正的「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
只有认清楚这一点,才能迈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从根本上消灭剥削。
这不是靠被动「享受」产业升级能解决的问题。
我历来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上。这仍然只是缓解症状,不是根治。
因为,再怎么产业升级,还是基于对「物」(资本增殖)的价值,并不一定体现人的价值,甚至与之相违背。
比如,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带来自检、自我维护、自主控制、自我修复,反而减少了工作岗位。
甚至于连程序员都面临失业的风险(有人研究高智能自主编程)。
换言之,越是升级,科技越是发达,资本(资源)越是集中,所流经的渠道和程序越少,增殖效率越高。
这固然符合资本主义,但是,这是人本主义所需要的吗?
同样是一个亿,是拿地、盖厂房、招工、办工厂更繁琐,还是雇几个操盘手敲键盘投入股市回报更快?
当一条街上都是小店铺的时候,每家店总要养活几个营业员和收银员,而当集成为大商超的时候,一层楼都只需要几个营业员,只在出口布置几个收银台。
以前是几亿人,每人种几亩地。
而未来是一百万人(甚至更少)就可以种十几亿亩地。
那「多出来」的几亿人怎么办?就业机会呢?
然而,这就是资本运作的规律,这就是产业升级的趋势,这就是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的局面。任凭你怎么叫「避免脱实向虚」,「增加就业」,它就是这么个趋势。
能怎么办?总不能开倒车吧?回到原始时代?那就业问题确实是解决了,生产力完了。
总不能为了保就业率,把几亿农民都锁在田间地头吧?
既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怎么办?
这就又回到我前文说的,转变观念,改进理论。
跳出资本主义框架下「工作」,「就业」这些概念的限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框架下的「劳动」。
打鱼是「工作」,吃鱼和想鱼吃是「劳动」。
再啰嗦一遍,「工作是为了活着」转变成「活着本身就是工作(劳动)」。
从生产产品转变成产生需求。
这才是人类区别于物的内在本质属性。
人类只要活着,就一般无差别的产生需求,然后由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带来的工业科技革命「处理」成某种「力」(这个具体实现的过程我真做不到,有赖于具体科学领域的努力,这是远期目标),再用来驱动生产,最终实现满足人类需求。
人类不灭,需求不灭,不断产生需求,不断驱动生产,如此生生不息。
以「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实现全人类对物的支配。彻底扭转「为了使资本(物)增殖而工作」对人的压迫与异化。
只有真正实现了「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才是真正的自由——人类支配自身的时间。
只有真正实现了「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才能消灭剥削——为资本(物)增殖而耗费时间(还不一定有回报)。
若是实现不了「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则时间「不可重叠,不可倒流,不可撤回,不可再生,不可增殖」。那么,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搬砖无法抱你,放下砖无法养你,加班就不能过生日。这就是最真实,最本质,最残酷的剥削。
若是能实现「一般无差别人类劳动」,则「时间本身虽不可重叠,但同一时间段内的事情可以同时进行」。
那么,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
不论是在过生日还是抱着你,我都时时刻刻产生需求,驱动生产。
从此以后,不再有上班,加班等概念,也就不再有失业。这就是最彻底的自由和解放。
九、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些假想
(一)中长期,主要探讨经济运行体制的突破
简要概括为以「全领域,全行业交叉投资持股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的改版来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
既然任何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终究会影响到全社会,那就干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比如说,我前面举的例子,建筑商老板去西藏谈成几千万的项目只掏几百块火车票钱。
如果铁路公司以基建作价入股建筑公司呢?那铁路公司是不是建筑公司的股东?建筑公司做项目挣到钱要不要给铁路公司分红?这是不是就不止挣几百块票钱了?
没准到时候铁路公司看不上那点儿小钱,索性免费乘车,专心投入基建搞好服务挣股东收益去了。
与此同理,不管是饭馆,奶茶店,医院,研究所,烧烤摊,学校……但凡一点儿产业都算做入股别的产业,但凡别人的产业也都是自己所在行业的股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个人认为,这样的好处是尽可能刺激消费(反正现在社会是生产过剩,消费不足)。
当全社会是全社会的股东(我股东我自己?)时,任何投资和消费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毕竟,别人挣到钱就相当于增加了你自己的股东收益,你前脚花了钱,别人挣了钱,也算你所在行业一份(因为算股东嘛),后脚你所在行业就领年终分红,算是效益好,你作为打工人也跟着加薪,基本上,只要整个国民经济是正增长,那大家都有钱赚。
这就叫「大家都抬桩」。
吐槽:这 TM 不就是超级托拉斯和利维坦加全民传销么……
我还说是「真正的全民所有制」呢。
好吧,不深究这个了,大概就这个意思,大家凑合着脑补吧。
现在的关键还不是细节(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能设计得出来的),而是先开阔思路,我们需要在国民(社会)经济中把大家的利益都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路。
话说,骗人网贷透支消费算个鬼的「消费主义」,我这样设想把消费与投资完全重合才是真正的「消费主义」……
注意!这个跟苏联解体前搞的每一个国民都持股不一样。
那就是修正主义到家了,等同于全民私有(而且是平均主义私有)。
也不同于我国之前的国有制企业(那个比较条块分割),我这个是宏观上的行业交叉投资持股,具体到个人,大家都还是劳动者,无产阶级,不具体占有生产资料。
只不过是以交叉投资持股方式保证各个行业都能从国民(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利(稳赚不赔)。姑且算是「宏观盈利法」而非「账房经济学的微观盈利法」。
特别提示!上述观点极其仓促!极不严谨!之所以提出来,不是说非要按照这么搞,而仅仅是为了刺激大家开阔思路,不去钻各种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和 MAGA 的牛角尖。
理由如下:
长远来看,生产力是一定会也一定要发展进步的,这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力的过剩(如自动化,智能化)。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跟姓资姓社无关。
基于经典的三大产业分类,主流的,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劳动力的分流与转移,尤其是向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转移。美国不就老是吹牛嘛,一百万人种田,养活剩下来几亿人唱,跳,rap,篮球。但是,这条路也越来越难走。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这是第一和第二次产业革命时还达不到的),使得服务业的劳动力都被挤压出来了,比如,无人机,无人车的推广,未来搞不好就会挤掉快递小哥的饭碗。啥?你说劳动力转移到设计,制造,操作,维护无人机,无人车?可惜,新创造的岗位未必与挤掉的就业机会等量代换,科技的发展往往是以需要少量劳动力的高端取代耗费更多劳动力的低端,兴许,人家挤掉 1000 个快递小哥的同时,只提供 100 个新的运维岗位呢?剩下的 900 个怎么办?怪他们不努力?
其二,第三产业的畸形旺盛会反过来挤压第一,第二产业,可能导致脱实向虚(这点不需要展开讲,大家都懂)。
所以,传统的「转移法」越来越面临「耐药性」。管你凯恩斯主义也好,罗斯福新政也好,MAGA 也好,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生活消费)还不够旺是客观事实。
总之,真要论具体制度,有赖于专业人士的探索!
(二)如果能在上述第(一)点所铺垫的道路上稳步发展和积累到更遥远的未来,那我就畅想(狂想)「实人类社会,虚人际关系」
1.在劳动和生产层面,实打实的人类社会
一切都以需求为动力。
全凭想象啊,真到了那个时代,人类的任何需求和欲望(包括但不限于吃饭,穿衣,看电影,医疗,谈恋爱等等),全都被「某种高科技系统」(超算?脑机接口?别的什么?)抽象成高度概括的若干类指令,用来驱动生产。
比如啊,你想吃米饭、苹果、香蕉、羊肉、牛肉,这个想法不会被「系统」直接当做指令,而是先抽象成「需要主食、水果、肉类」,再用这个抽象和概括过的,「需要主食、水果、肉类」的指令,来(模糊)驱动生产。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人类的头脑过于天马行空(这跟素质无关,这就是人类的特质),客观生理需求和主观心理需求之间的差距和弹性大到不可理喻,不可能做到精确,只能模糊处理。
否则,若不加以高度抽象概括,那要是有人想一茬是一茬,想象出一个不存在的「九转还魂清冽果」,这到哪去弄?系统不得崩溃了?所以,只能抽象,概括,模糊。
那么,若是按上面说的,高度抽象概括,模糊驱动的「系统」,则实际的产量就也不会追求精确,而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上限和下限之间弹性浮动。
下限就是当时现存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总量(这个是算得出来的),不能比这个更低(除非生产力遭受巨大破坏,比如被小行星撞了)。
上限就是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准。
至于具体数量和种类,不依据个体想法。
不管你、我、他是想吃苹果还是「九转还魂清冽果」,一律抽象成「水果」这个指令,基于当时客观物质条件的配置(原料,产地,工具,设备等等),每一种能生产的水果都投入生产。
至于前面所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弹性浮动」如何实现,初步考虑的是产生需求时脑电波总量(或其他什么)的强度吧(姑且胡诌个概念叫「主观能动性的力度量化」)。
最后,大家会得到「九转还魂清冽果」之外(因为实在是没有),所有实际能生产的水果(包括真正想吃的苹果)。
也别计较是否浪费了,这个做不到「海量专,精确算」的。
好歹追求的是「物质极大丰富」,若是没有「多出来的」,还计较是否浪费,还算个什么「极大丰富」?算什么「英特纳雄耐尔」?
上面只是拿水果举例,其他的就不一一细说了,大家自行脑补。
2.落实到生活层面,构建起虚假的人际关系
在上述第 1 点的基础上,若是人类都能通过将需求抽象成指令来生产了,那生产力水平就到了「有业无职」的阶段。
也就是说,工业、农业之类的「业」还在,但不存在工人,农民这样「职」的区分。
你想吃(需要)饭、肉、果子,你的需求就会被抽象概括成「农产品、食品」,然后被「系统」用于驱动生产,你就算工作了,就算从事农业和食品行业了,不用去具体就职。
哪怕你日常随便干点啥,不管是看个风景,跑个步,出于好奇看本书,摇个试管,都能刺激大脑有针对性的不断产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