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7为什么中国要保留伞降空降兵兵种?

2022年1月2日

讲个真实的历史细节吧。

2008 年汶川地震,15 名空降兵请战在四川的「死亡地带」降落。

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下面是一张看起来很普通的照片,拍摄于 2020 年 9 月 17 日,是中国空降兵成立 70 周年纪念日的当天。

15 名汉子在镜头前或面带微笑,或神情肃穆。

2008 年 5 月 14 日 11 点 48 分,他们在无地面引导指挥、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狂风暴雨的 5000 米高空,舍生忘死、纵身一跃,让身在炼狱的千万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中国空降兵成立 70 周年汶川 15 勇士再聚首

1、半夜铃声

2008 年 5 月 13 日凌晨 1 点 30 分。

正在睡梦中的李振波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睡眼惺忪的他赶忙拿起电话,一听,是作战值班室打来的,电话那头说话语气很急,命令他火速到作战会议室开会。

此时的李振波已经 48 岁,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空降兵」,首长半夜点将,必然是有紧急的任务,他不敢怠慢简单洗漱穿好衣服就赶去作战会议室。

就在李振波被电话叫醒前的 11 个小时,汶川,这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四川群山里的县城,因为遭遇一场新中国有史以来最强烈,破坏性最强的地震,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当时李振波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曾经还当过伞训教员、引导队队长、空降空投处处长。

既有研究理论知识,也有一线作战部队指挥经验,因此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落在这名老伞兵肩上:空降救灾。

2、汶川危急

此时的汶川以及周围的茂县、理县等灾区,已经是山崩地裂,房倒屋塌,4600 多万人受灾,一幅人间炼狱景象。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残缺的肢体随处可见,幸存的家畜吓得到处乱跑。有幸跑出来的人使用手边可以用到的一切工具,站在废墟上用力地挖着、刨着,试图救出压在下面的亲人,然而铁锹,木棍,甚至双手在钢筋混凝土面前是如此的无力。

地震后的废墟

更可怕的是由于地震的强烈破坏,信号基站坍塌,电话线中断,就连公路也全部损毁不能通车,求助信息发不出去,救援人员也进不来,这些地方成为灾难中的「孤岛」。

凄惨的深夜,终于有人忍不住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悲嚎,泪流满面抱头痛哭。恐慌、悲痛、无助、绝望如同黑夜一样笼罩在每个人的头上,生存的希望究竟在哪里?

埋于废墟下的肢体

3、出师不利

5 月 13 日早上 9 点,临危受命的李振波带领 100 多名空降兵,同时还有重达 40 吨的物资,搭乘一架伊尔-76 大型运输机,在四台大推力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飞离跑道,火速赶往地震重灾区。

由于汶川、茂县、理县的交通、信息完全阻断,已经成为灾区的盲点。中央需要尽早的获取这些地方的受灾情况,原解放军总参谋部便想到了空降兵这支「奇兵」。

动用空降兵,利用的就是其反应快,机动快的特点,正所谓兵贵神速。

而快在抗震救灾中更是尤为可贵。

根据以往地震救灾情况,受灾人员的存活率随着时间的消逝,呈逐渐的递减趋势。

24 小时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在 90% 左右;

48 小时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在 50% 到 60%,

72 小时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只有 20% 到 30%。

「早一秒下去,灾区人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坐在飞机货舱里的李振波一边忍受着飞机的颠簸,一边大脑里不断来回想着这句话。

然而这次任务的难度远大于他们以往的训练内容。

首先,汶川地震灾区高山林立、悬崖陡峭、河流纵横,多年来,这里一直被称为空降的「死亡地带」,跳伞员稍有差池,就可能有去无回。

汶川、茂县位于岷江河谷之中,海拔约 1500 米。岷江河谷两边都是高耸的群山,平均海拔 4000 米左右。

为保证飞行安全,飞机的空投高度必须在 5000 米左右,那么就意味着跳伞员在空中要下降 3000 米到 4000 米才能落地。

而这 4000 米的高度使得降落伞要漂移将近 10 公里的距离,跳伞员不仅集中难度大,而且有生命危险。

如果说这些困难战士们还可以想办法克服,接下来遇到的情况就连李振波这个经验丰富的老伞兵也感觉无力回天。

上午 10 点,运输机飞抵茂县上空。

这里因为地势相对开阔,距离汶川近,被选定为空降着陆地点。

飞机上的李振波透过机窗却看不到茂县,飞机下面只有一片片黑压压的积雨云。

此时他心里有了一些焦虑和不安,但是他心里依旧想的是:「群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要完成这个任务,要早一点让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了解灾区的信息采取有效的救援。」

很快运输机也开始冒着电闪雷鸣从 8300 米开始降高,如果顺利穿过云层,实施空降的希望还是有的。

李振波和战友们抱着伞包坐在机舱里,他们期待奇迹可以发生,他们渴望去完成肩负的任务。

然而老天给他们出了一道无解的难题。

飞机降高到 7500 米的时候,机体开始出现结冰现象,降到 6200 米的时候,结冰越来越严重。

到了预定跳伞高度,舱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动,可是响了两声,却没有打开,舱门结冰冻住了……

尽管飞行员已经打开了所有除冰装置,但是依旧无法化解每秒 6 毫米以上的结冰速度。

李振波明显感觉到机体的抖动越来越厉害,他心里很清楚:再这样飞下去,飞机就会由于结冰导致失控坠机,或者直接解体!

更可怕的是,此时飞机还在能见度不足 50 米的浓浓乌云中,如果再继续下降,随时都会有撞山的危险!

无奈之下,飞行员不得不拉高飞机飞出积雨云,重新回到 8000 米的高度。

第一次执行任务就这样被迫返航。

茂县地理区位图

4、整装再战

运输机降落在成都机场后,已经做好了跳伞准备的 100 多名官兵怀着焦急的心情,都期待着飞机尽快再次复飞!

时间就是生命,地震以及其他地震灾害发生的 72 小时之内是救援的黄金时间,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 20 小时,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同样也在流逝。

汶川灾区的情况可以说是越来越糟,震后天气突然恶化。

从地震当晚开始,灾区就开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成都军区两天试图派直升机进入救援,都因为天气受阻。

时间紧迫,等不是办法。李振波和空降兵部队的几位领导,在成都机场就地铺开地图,根据当前形势和川西气候特点,开始研究再次空降的方案。

首先要正视困难,茂县地形复杂,气象条件复杂。如果现在跳下去,天上的跳伞员得不到地面人员的指挥引导,看不见地面可以参考着陆的标志物,对茂县上空的风向风速一无所知。

试想一下如果 100 多名空降兵在这样的条件跳下去,无异于 100 多个随风飘荡的蒲公英,牺牲是无可估量的。

问题既然清楚了,李振波需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他首先想到的是「伞」,也就是空降兵跳伞的伞具。

第一次准备跳伞的时候他们装备的都是圆伞。

圆伞

圆伞的伞衣面积大,承受空气阻力也就大,减缓下降速度效果好,适合一般伞降,但是遍布高山密林的茂县,巨大的伞衣更容易被挂住,而且圆伞几乎没有自主水平移动的能力,完全是随风飘荡,降落地点完全不可控,以上种种都会给跳伞员带来生命危险。

相比之下,翼型伞就更适合灾区的复杂地形。

翼型伞

翼型伞的面积小,操控性强。降落伞张开后跳伞员可以操控翼型伞控制自己降落滑翔的速度和方向,既可以灵活躲避高山树林,也可以有效抗衡河谷之间的强气流,准确降落在预定着陆地点。

当然翼型伞操作难度大,更考验技术、胆量、反应能力。

相比圆伞它的运动速度更快,在选择降落点的时候,十分考验跳伞员的技术,容不得有半点差池。

李振波反复在地图前踱步,思考,最终他决定先从 100 名先遣队员中挑选 15 名跳伞骨干组成侦察小分队,操纵翼型伞先行进入茂县灾区,打开空中通道。然后在根据实际情况指挥大部队进行空降。

第二次空降计划,就此敲定。

那天,李振波面对 100 多名先遣队员,用洪亮的声音问道:「谁跳过翼伞?」22 名官兵举起了手。李振波心里有了底。

几经周折,25 具翼伞于当天夜里紧急空运到位。

听说要挑选第一批进入灾区的侦查小分队成员,广大官兵纷纷请战,写下了请战书和决心书。

而李振波第一个选定的人员就是他自己。

很少人知道,13 日凌晨在作战会议室里,李振波最初受领的任务是技术保障、与航空兵协调,选定跳伞时机,尽快把部队投下去。领导并没有同意他亲自跳下去的请求,因为他已经 48 岁了,超过了 45 岁跳伞年龄的上限。

当他把第二次空降方案汇报给部队领导,正带领官兵向灾区挺进的领导同意了李振波的方案。

李振波再次请缨第一个跳伞。电话那端沉默片刻,最终传来一声浑厚的声音:「好!」

李振波的请战书

最终选定的 15 人侦查小分队里年龄最大的是李振波,最小的是向海波,只有 21 岁。

李振波一开始不想选向海波,一是年龄小,二是跳的少、经验少。

但是架不住向海波整天跟在屁股后面死缠烂打,一定要参加这次行动,表示的决心非常大。

李振波考虑到向海波当时的专业是气象引导,对于后续大部队空降有很重要的作用,最终他还是决定了向海波加入小分队。

而这 15 封请战书,战士们在书写他们的时候何尝不是当作遗书来看待。

但是他们知道只有敢于面对死亡,才能换来灾区人民早日获救,就算下面是万丈深渊,就算眼前是一片漆黑,这一跳也势在必行。

5、惊天一跳

时间到了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 5 月 14 日,凌晨 5 点。

依旧大雨滂沱。

李振波已经两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但是他还是早早地起床。

他来到侦查小分队集合的地方,和准备跳翼型伞的战士们一起叠伞、整理装具,做好了随时出发执行任务的准备。

中国空降兵有一条铁的纪律:必须自己亲自叠伞,就算将军也不例外。

10 点 20 分,大雨开始减弱,能见度稍有好转,李振波和他的战友们奉命再次登上运输机,从成都机场起飞,飞往茂县上空待命。

很快,搭载着跳伞队员的大型运输机飞抵茂县。

这时,李振波焦急地注视着机腹下的云层,此刻他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一丝分神,因为他在寻找一个机会:寻找一道云层间的缝隙,要透过缝隙观察地面。

如果这个机会不出现,就会摸不清状况,有极大的危险!

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

11 点 37 分

机会来了!

漫天的云雾被拨开,一道道波光穿过云间射向天空,那是泛着阳光的岷江江面!

李振波非常兴奋,他顺着岷江搜索,肯快就找到了被夹在岷江和高山之间狭窄的茂县空降着陆场。

空降侦查小分队激动了,他们必须抓住这个短暂时机进行空降.

11 点 48 分,飞机舱门打开。

即便在舱门打开前飞行员已经往货舱内注入了氧气,但是在海拔 5000 米的高空,机舱内的队员们身体还是明显感觉到了异常。

李振波感到头晕,缺氧,全身乏力站起来十分困难,只能扶住飞机上的钢丝绳站起。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群众正期盼着我们。」

随着领导动情地动员,被称为中国空投之父的李振波面无惧色,回身对队员们大声喊道:「跟着我!」

然后半团着身体第一个从 4999 米高空中跃出机舱,扑向苍茫大地。

李振波全副武装准备跳伞

随后跟着李振波一跃而下的第一批还有 6 名队员。

但是云层的缝隙非常狭小,不足以一次跳下 15 名队员,剩下的 8 人只能等待飞机关闭舱门,在空中盘旋一圈后,回到相同位置再次实施伞降。

21 分钟后,飞机重新飞到缝隙上空,第二批 8 名队员鱼贯跃出机舱。

勇士跳伞

当李振波他们从机舱跃出的那一刻开始,与死神的较量也正式开始。

因为他们跳伞的高度太高了,空气中的氧分子含量太低,造成他的肺通气量增大。高速下降的过程中,李振波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气喘、头晕甚至恶心的想呕吐。

以上的身体不适还只是小意思,更要命的是,李振波的主伞没有打开……

就在离机倒数 5 秒时,李振波拉动自己的开伞拉环,然而,主伞没有任何反应。

不光是他遭遇了险情,由于高度过高空气稀薄、气压过低,还有好几位队员的开伞器没有正常工作,主伞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他们在空中自由坠落了 1500 多米!

当了 30 年伞兵的李振波头一次遇到主伞没有打开的特情。

在危急时刻,中国军人的高度素养得到了体现。他不并没有慌乱,冷静下来开始读秒,4 秒钟之后,把右手中的伞环交到左手,右手随即拉开了胸前的飞伞手柄。

「嘭」的一声,主伞飞伞成功,亮蓝色的备份伞自动张开。

稳住身形后,李振波努力转回头数了数身后的伞花,一、二、三、四、五、六,然后松了口气。

队员们全都靠着过硬的技术和超人的胆量,在下降的最后时刻,成功地将降落伞打开!无一出错!

躲过了空中一劫,马上迎来的是降落地面的困难。

空降场地形复杂,不仅有悬崖、有江河、有树木,还有从横交错的电线和直插云端的电线杆。

每一个危险都可以要了空降队员的命!

李振波操纵着翼伞不停地寻找着合适的着陆点,突然一片绿油油的空地进入他的眼帘,他以为这是一片庄稼地,作为着陆点再好不过了。

然而飞低李振波才看清楚这是一片修剪过的苹果树林。

电光火石之间,他只能操纵着翼伞选择苹果树之间的空档进行着陆。

从李振波跳出机舱的那一刻开始,飞机上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1 分钟、2 分钟…10 分钟过去了

15 名队员是否安全着陆,有没有受伤?

直到 17 分钟后,从地面传来消息,15 名队员全部安全着陆!

6、点燃希望

虽然 15 名勇士全部着陆了,但由于地理形势过于复杂,不适合后续大规模伞降,而后续人员装备的圆伞也不适合完成此次任务,李振波等人建议部队取消后续人员的跳伞任务。

而此时,已经被困了 2 天 2 夜的灾区群众,被灾难震惊得几近麻木绝望,他们突然看到空中飘荡的伞花,所有的感情就像瞬间复苏了一般,眼睛也有了光。

看到一位战士被挂在了树上,当地的民兵和灾民即刻上前将他救了下来。

见到战士们的脸被树枝刮得稀烂,人们留下了泪水。

一位中年男子紧紧抓住一名战士的手,一边颤抖一边喊:「解放军来了!」

这一喊,喊出了灾区群众的希望!

不论跳伞队员的降落地点有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地围上来帮忙。

收伞、集结、机动。

半个小时后,李振波带领小分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随后,他们开始灾情侦查,将情况上报。

随即,十五名勇士向震中汶川跋涉。

伞降时,跳伞队员每人负重 20 多公斤,总共带了 5 部电台,2 部卫星电话;为了多带装备,只给自己带了一点点伞兵干粮。

「干粮一定要留在最困难的时候吃。」每当饥饿感袭来,李振波都会将干粮让给队友,整整 6 天 6 夜,自己只吃了半块干粮。

一行人一路上忍饥挨饿,碰到老乡就一起喝点粥充饥,因为要给老乡省下口粮。

翻山越岭、披星戴月赶路。

但是,路途艰难。余震、泥石流,随时侵袭。

队员们要承受着寒冷与饥饿,艰难跋涉。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很多人免疫力下降,开始感冒发烧,甚至有人烂裆。

但是在顽强意志支撑下,大家相互鼓励,竟徒步走过 2 个县 7 个乡镇 50 多个村庄,收集了大量信息,及时向上级做出了汇报。

当他们行至汶川与茂县交界处的偏僻村庄牟托村时,发现巨大的山体几乎全部滑落,埋住了 20 多辆车,路上还滞留大量群众。

还有四川音乐学院的 47 名大学生,在村中的河对岸受困,多数人受伤,一人伤势很重。

此时,山体随时可能再次发生严重滑坡,把学生全部埋住。

生命危在旦夕!

李振波赶紧把这一情况上报,并建议派直升机前来救援。

战士们勘察、选点,找到一块净空条件较好的平地,紧急开辟了机降场!

首先定坐标,然后又组织群众和对岸的学生马上平整场地,画出十字形的直升机联络符号;接着,用对空电台与飞行员取得联系,引导直升机机降,运送物资,转送伤员;一气呵成。

紧接着,他们再次出发,不断开辟直升机机降场地 10 处,引导运输机空投 4 架次。

当一行人行至七星关景区时,发现竟然有 300 多人滞留在此处。

这些人是假期期间出来度假旅游的,遭逢天灾,无家可归。

不幸的是,既没有任何生活用品,又断粮缺水。

游客们想对外联系求助也不行,因为信号中断。走出去?谁敢走?都是外地人,对地形不熟悉,万一迷路或遇到余震呢?只能在胆颤心惊中度日如年,每一天都是煎熬。

获悉情况后,李振波迅速勘察地形,经过专业判断后发现,只要爬出险峻大山,就能去到安全的大路上。

李振波当机立断,作出决定:不能再等了,马上护送游客们出山。

就这样,几百人在解放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爬过大山;他们坚信,解放军一定会把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

直到望见通向外界安全的大路时,所有人欢呼了起来,得救了!

队员们又拿出卫星电话给游客使用,300 多名游客的家人们,终于在多日的不安中获得了他们还平安的消息,百感交集。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

空降兵研究所所长大校李振波,

少校王君伟、于亚宾,

四级士官雷志胜,

三级士官刘志宝、殷远、王磊、任涛,

二级士官郭龙帅、李亚军、赵四方、刘文辉、李玉山,

一级士官向海波、赵海东。

汶川 15 勇士昨天与今天

7、光荣历史

1950 年 9 月 17 日,来自全国 40 个军级单位的 5053 名精兵强将云集古城开封,加入新组建成立的「空军陆战第一旅」。

新中国的空降兵从此诞生!

这支部队刚一成立,就拥有 139 名战斗英雄、2895 名功臣模范,这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特别是各级干部,虽绝大多数降级使用、高职低配,但都义无反顾、踊跃加入。

上世纪 60 年代,中央军委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作出扩建空降兵的重大决策。

1961 年 3 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一战成名的陆军第 15 军,听令改建为空降兵第 15 军。

正在训练的解放军第一代伞兵

从此,特级英雄黄继光,一级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柴云振等,成为空降兵部队最闪亮的坐标。

70 年代中后期开始,空降兵在山地丛林、峡谷河流等各种复杂地形地貌环境下遂行军事任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大力贯彻军委「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1981 年 9 月,邓小平主席检阅了由 4000 多名空降兵官兵参加的「802」华北演习,空降兵方队迈着矫健的步伐,得到了称赞。

为了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将空降兵方队队列训练方法向全军推广。

1992 年,在全军缩编的情况下,中央军委果断作出扩编空降兵的重大决策并列入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重点建设,把空降兵由广州军区空军划归空军直接领导。

1998 年抗洪中,1.5 万名空降兵官兵战斗在最危险的荆江大堤,受灾群众的安全感,就来自与洪水战斗的中国军人们!

李振波和他的战友们,是 2008 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的空降兵典型代表,除了他们,还有 1.1 万名空降兵官兵奔赴灾区。

在救援进入最关键的时刻里,胡主席亲临什邡市蓥华镇慰问灾区群众和空降兵官兵,称赞空降兵的英勇和无畏。

空降兵跳伞瞬间

8、一脉相承

汶川地震发生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程强因为和小伙伴去游泳而逃过一劫。然而,他的一个小侄女和同桌不幸遇难。

程强见到不少身着军装的人来到村里救灾,他们头上戴着印有「空降兵」字样的头盔,高举旗帜,上写「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

程强知道,这就是解放军,是他们救了村里人。看到他们为了抢救被困的村民,不惜用双手与水泥瓦砾搏斗,哪怕血肉模糊;为了帮助村里人重建家园,冒着余震和泥石流随时可能爆发的危险,顶着高温酷暑推危房、挖深沟、搭帐篷……

小程强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我长大后也要当兵!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去帮助别人。

与解放军朝夕相处三个多月后,部队踏上归途,程强跟着父母、同学、老师,挤在道路旁送行。

无数人留下了不舍与感激的眼泪,程强和同学做出了一个令解放军叔叔们感动的举动:高举着「长大我要当兵」的牌子,立下了报恩的承诺誓言。

2013 年,程强考上了大学,就在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听说部队在征兵。

梦想就在眼前,与父母商量后,他毅然放弃了进入大学继续读书,选择了入伍当兵。

也许他的举动会令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不去读几年大学再去当兵呢?

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程强遇到过的灾难,没有设身处地的想过,一个懵懂的男孩亲历过的生与死,绝望后的感动,把挽救人生命的解放军当做了英雄;更体会不到,他的报恩之心。

如今,程强已是一名优秀的空降兵,昔日「黄继光班」第 38 任班长。

程强和小学生们

9、鱼水情深

从 2008 抗震救灾到 2020 抗击新冠。只要人民有难,子弟兵就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试问在这个星球上,哪一个国家的军队会像人民解放军一样,在和平时期为人民赴汤蹈火。

这是因为人民军队始终牢记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

战争时期解放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和平时期人民有危难,解放军就是靠山。

在灾难来临之时,只要看见那一身身军装,一辆辆军车,一面面军旗。

人们心中就会有希望,有勇气,有安全。

参考资料:

《国家记忆-中国空降兵》

《国殇》

《军旅人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空降兵 70 年发展纪实》

《李振波:伞降 40 年,见证中国空降兵部队发展壮大》

为什么中国要保留伞降空降兵兵种? - 人间陪审员孙达雱的回答 - 知乎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