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在 13 到 15 岁阶段,父母发展了他的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元认知的能力,那么所有父母焦虑的关于他学习的态度问题、学习的能力问题、学习的动力问题、还有游戏沉迷的问题,以及在谈恋爱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他对未来的思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轻松的去面对,找到策略。
但是如果没有发展这些能力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的状况出现都变成了严重的问题。
所以在 13—15 岁这个年龄阶段,父母不要总是关注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关注他们真正的能力的发展。
认识自我,独自相处
13-15 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渴望独立的空间,他们希望父母不要管他们,不喜欢和爸妈一起出去出席家庭活动,弄得父母对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心里很没有谱。这就主要表现在:
A: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很容易失控,普遍喜欢刺激和沉迷游戏。有些孩子对物质欲望开始增强,什么都想买高级的,限量版的,有些孩子虽然对物质没有太强的需求,但是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包括想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B: 对老师和家长表面敷衍,实际我行我素,甚至直接对抗,稍有不如意就离家出走。
C: 需要绝对的空间,完全没有办法接受父母的干涉,当学习碰到困难时,很容易放弃,破罐子破摔。不知道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所以作为 13 到 15 岁的孩子,在他们情感发展的阶段,需要做些什么,首先他需要了解自我,了解自我的情感特征,以及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充满价值感地成长,活出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有的人他生气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他愤怒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那有的孩子,为什么生气,不知道,为什么愤怒,不知道,当他不了解自己这些情感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完全活在一种无知无觉当中,它很容易受外界情绪的影响,所以外面一些风吹草动就会引发他特别多的情绪反应,那他不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那他在情绪的表达方面也就完全没有自主性。
其次,他需要去探索自己的价值观。
为什么要去探索呢?因为只有当他开始对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喜欢什么?我到底在意什么?什么对我来讲是最重要的?
进行这些方面的探索的时候,他才能够在这个世界有他的根基,否则他就像浮萍一样,别人让他开心他就开心,别人让他生气他就生气,别人的话语可以左右他的情绪。
如果他对自己想要的价值清晰,将有利于他在未来的人生当中很快就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道路。
人生最可惜的莫过于你真的努力奋斗了几十年,你现在做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甚至有的人会讲我的婚姻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很多人会说我就希望我现在在做这份工作上能够有一些积累,这样以后我就可以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想想看,一个人已经忙了几十年都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一辈子都没搞清楚,那你生命不是很大的浪费吗!
所以在 13-15 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关于情绪状态的探索很有价值,这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是一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第三,他想要了解的是这个孩子在这个阶段,他会有团队归属及交友方面的探索。
这方面探索的重要的阶段,与之相对应的,他很有可能开始有独处的情况发生。
父母们有时候会很焦虑,怎么没有朋友啊,或者怎么跟朋友闹矛盾了,被孤立了呀?其实这个阶段学会独处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在能力的部分我们跟父母们分享了元认知,元认知的发展恰恰是需要自我独处的过程。很多人把独处解读为孤独、寂寞、痛苦、逃避、无论是哪种,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学会和自己独处的过程。
所以这个能力的发展需要父母的接纳理解和支持,父母可以为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情感发展做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在这个阶段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感。
因为有空间他才能够去了解自我,如果父母给他安排很多的事情,他哪有时间和空间去了解自己,所以所谓的空间就是你得给他留出来!不要把他的时间都占满,也不要天天盯着他,只要给孩子留出空间,他就自然开始探索,就可以在发展自己的情感感知和管理的能力。
其次,就是这个时候虽然孩子不像 12 岁之前那么需要你的陪伴,但此时此刻有质量的陪伴还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他会知道在父母这儿能得到支持和帮助,感觉到自己是很安全的,所以这种陪伴一定不是生活上的陪伴,而是精神上的陪伴。
我们很多父母只会在生活上陪伴,经常有父母说我周末不能去学习,因为周末我家孩子在家,我要给他做饭,我要陪着他,其实你的孩子不需要你这样的陪伴,他需要的是你精神上的陪伴。
这种精神上的陪伴比如说,你人可以不在边上,但是他知道他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你,他知道你真正很关心他,他知道你对他有很多的思考,他知道他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会出现并且支持他,这就叫精神的陪伴。
而我们很多父母人跟孩子天天在一起,孩子内心想什么,不知道、孩子最在意的是什么,不知道、孩子最需要你为他做什么,不知道。和孩子的互动就是想当然的自说自话的,根本谈不到精神的层面。
所以这一点大家要千万清晰,如果孩子没有精神的陪伴的话,他就不会有真正的安全感,也无法去探索内在的价值,因为他没有探索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意义的概念。
只有当一个人在有精神上的得到陪伴,他才会感觉到安全,才能够独自相处。
最后,就是父母要给予能量。
什么叫给予能量?比如说父母自身的态度,你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拥有能量,他就会对未来也充满希望。
另外父母的自我的情绪状态也很重要。
如果父母是非常的平静的,冷静的,孩子的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安静下来,他就有能力去独处,在独处的过程当中,他就会跟自己有很多的对话,它可以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元认知,也可以有效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在。对自己的情绪就开始有真正的好奇和感受,他也会去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反之,如果父母本身易怒,情绪大起大落,看问题常常聚焦负向的,外在的部分,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当孩子没有安全感没有能量的时候,他就会拼命向外面去夺取,他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外面,他最终就会导致我们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情感发展受阻。
因此,在孩子青春期整个的情感发展阶段,父母让出空间,允许孩子在各种情绪下去体验和感受非常重要。
一定要避免过多的干预和介入,不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情,你不要焦虑,赶紧到学校里去帮他私下里跟老师沟通,去和同学沟通,去和同学的家长沟通,你试图让他没有障碍地成长,或者在家里过度嘘寒问暖,甚至还命令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地孩子就会失去了空间失去了体验,他就无法去向内看,无法去感觉他的感受。
比如说孩子说在学校里,跟同学相处得不好,他会很难过,这时候我们很多父母就会着急,甚至跑到学校去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这时候你只需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在一起,你可以去问问他内心地感受是什么,需要你能够去帮他做些什么,你只做孩子希望你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地情绪就会慢慢的开始认识了。他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情绪认识和表达,包括恐惧等等,都会对他的未来极具价值。
所以说如果说 12 岁之前孩子的情感发展最主要是来自于父母给予以及父母告知的话,那 13 岁之后孩子的情感发展最重要是来自于他自我的感知以及自我的相处。
注意力习惯决定孩子情感的成熟度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对很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对一件事情他可以多角度的视角,那么他就会做出更成熟的判断和行为,反之,可能会发展称为抑郁、偏执、冷漠、过度悲伤。
比如
A:经常说些消极的言论,对学校,对老师愤愤不平,认为事事对自己不公平。
B:愤世嫉俗,性格偏激,对他人怀有敌对情绪
C: 特别没自信,认为自己很倒霉,做什么都不顺,好像老天总是安排困难给自己,怨天尤人,对父母横眉冷对。
以上种种,都是和一个孩子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关。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凡事有好就有坏,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好的一面,这个人就是一个乐天派,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坏的,可能要不然就是自己抑郁,要不然就是愤世嫉俗。
而如果一个人可以同时看到正反两面,甚至还可以看到这个事物之外的其他因素,那这个人就会通达,活得明白自在。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要一个 13 岁的孩子就活得通达明白,而是一个通达明白的人,他的性格形成在青春期阶段非常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
父母要在孩子 13 岁到 15 岁这个期间,发展孩子的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意识模式,也就是一个人的注意力习惯!
比如有的孩子在他的生活当中,习惯性地注意到那些暗的部分。
看到一群人在一块快快乐乐的,他就会说,别看他们表面都是很好的朋友,你不知道,他们背后互相踩,人心险恶。父母逼着我们好好学习,你知道为什么吗?拿好成绩还不是为了他们面子好看。这样的孩子也常常会发现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家各自为政,他也会发现老师喜欢好学生,谁的家长跟老师关系好,老师就偏心谁,所以老师也不公平。他总是习惯性地找到生活当中,学习当中让人不愉快地地方,这种注意力习惯导致他产生某些负面的观点。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注意力习惯自然会成为这样的:你问他这件事情怎么样,他首先就给你提一大堆意见,他好像习惯性地能看到那些不好的,差的,阴暗的部分。
还有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完美主义,这也是一种注意力习惯,他的注意力习惯总是看到事情没有完成的那个部分,没有做好的部分。
有些孩子在做题的时候,习惯一定要一道题挨着一道题做,如果跳过了他就不舒服。他们容易在某个细节上去较劲,最后焦虑和烦躁了,事情当然无法完成。
实际上以上这些注意力习惯,注意的永远是问题以及注意一件事情上可以说不好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形成这样的一些注意力模式,他以后很难幸福。在他自己的情感发展上,很容易进入到一种低能量的状态,也就是一种情绪不良的状态,让自己开始没有力气,不想做事情,兴趣缺乏,经常悲伤,抑郁、甚至愤怒。
因此在 13-15 岁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父母要特别清晰一个概念,一个人内心能够感受到光的时候,这个人的生活才会有光。
面对这些状况很多父母会跟孩子说,你要乐观一些,你要阳光一些,凡事你要向积极的地方看啊,如果一个人被说一说就明白这些道理,就能做好的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教育的难题了,人的大脑可不是这样工作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对一件事情认知,往往不是通过你告诉他一个道理就能去解决的,而是要关注到他的注意力习惯在哪里。
比如说一件事情当中,当然有不好的部分,可是你可不可以去看一下光的部分,家长要做的就是这样经常引导孩子去注意事情好的一部分。
当一个孩子注意一件事情没有完成的部分的时候,你可以问孩子,虽然整件事情还没有完成,但是目前为止,完成的部分是什么?这件事情是很糟糕,如果有一点点好的地方,那又是什么?当孩子总是看人的阴暗面的时候,你就问孩子,人有没有善的一面呢?他有没有一些好的部分啊?他做的好的事情在哪里呢?你不仅问,还需要布置作业让他去学习观察,学习去发现,你也可以经常跟他分享你自己的正向经历,孩子的注意力模式就开始转化了。当然有父母说,我就是这样看世界的,我觉得我的孩子没说错啊,世界就是这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如果父母是这样的看法,那就无法对孩子有要求,你需要思考的是你选择什么取决于你想要什么。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多样化的,全面的注意力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那父母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让孩子看到、听到、体验到事物的多面性。在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多进行发问,让孩子看到事物的多个面。比如一个孩子回来告诉你,我们老师很势利,因为总是对班上的优秀学生宽松,对其他同学都很严格。那父母可以问:是所有老师吗?有没有例外吗?不势力的老师是怎样的呢?他们会做些什么呢?面对势力的老师,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是那个优秀的学生,你遇到这样的老师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做老师,你面对这些学生时,你会怎么做?老师的这些行为还有哪些其他的解释?这些问题都是让孩子分别关注事物的反面是什么?不同的人群的想法是什么?更多的可能有哪些。在发问时,孩子就会思考,在思考时,孩子就会重新开始观察,会有意识地听、看,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发问和交流多了,孩子看问题自然就开始视野开阔了。
二、总是让孩子可以注意到事情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有一次我们在夏令营当中,有一个孩子去看了一个演出,看完演出以后他就心情不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发现大家对演出的人都不太尊重,所以他很不开心。我觉得人家这些演员都很认真的在演,可是我们这些人因为事情提前走了,这些演员可能会非常不高兴。我就问他:那这个是你的想法,对吗?你觉得演员们会怎么想?你确认你想的是不是和他们想的一样呢?如果你是一个演员天天迎来送往,你觉得他们在上面跳舞的时候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其实我这样问,就让他开始注意到别人是如何注意这件事情的,是让他换位思考,换到别人的位置去,让他的注意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同时我还问他,在这件事情上,你在看的过程当中,你有这样的一些体验,对于你来讲它的正向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这就让他开始注意到正向部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经常问我们的孩子,一件事情发生了,中他感受到的正向的价值和意识是什么?
三、父母自身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及价值。想要改变孩子的注意力模式,需要父母本身先做到。很多父母自己眼睛里看到的都是生活的艰辛,都是尔虞我诈,那你如何影响到孩子看到真善美。当我们自己走在马路上看到路边的树和花,有眼视而不见,路边有清脆的鸟鸣声,我们有耳却充耳不闻,那我们又怎么能让孩子发现这些,观察到这些,注意到这些?事实上,当父母自己开始发现了以后,就会跟孩子分享,父母分享的时候,孩子就会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就开始去注意到你说的那些,你表达的那些。所以父母要经常能去看到真善美,能表达真善美。面对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部分或者说阴暗的部分,你可以让孩子放松,因为放松以后,孩子就会有能力去面对这个部分的阴暗,就会像很多成年人一样,去学会妥协。父母当然还可以选择自身的学习去拓展自身的意识让自己有能力去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样孩子也会受到影响,父母不可以要求一个 13 岁的孩子,包括 14,15 岁的孩子要求成熟的方式直接去面对生活当中所谓阴暗。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人格发展。如果我们的孩子开始建立了有意义有价值的思维模式,可以去注意到别人眼睛里面的世界,同时去看到生活当中的真善美,就能够在他的生活当中关注到好的部分,有价值的部分,他也会发展出健康的成熟的妥协。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的情感的成熟度就高,他的情感的认知就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完整。这就更加有利于支持他未来一生的幸福。
亲子关系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如下场景:
A:父母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的房间房门关着,走到门前,发现门上新增加了一个纸条:有事请先敲门。
B:妈妈打扫女儿房间的时候,发现书桌抽屉里有一本很漂亮的笔记本上了锁。
C:周末,打算全家一起出去玩儿,结果孩子说:要去你们自己去,我不去,我自己在家。问孩子为什么不去,孩子说:就想一个人待着。
13 到 15 岁是一个人开始要做好准备,逐步迈向社会的时候,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希望他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他能够得到外面人的认可,有团队的归属感。这个时期他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不像儿童时期走的那么近,他会逐步像翅膀硬了的小鸟一样,渴望到外面的天地中去飞翔,所以他在社交发展方面的第一个变化就是跟父母开始有了距离。
很多父母会觉得苦恼:孩子有事不跟父母讲,或者就事论事,他不再跟父母敞开心扉去谈他的情绪感受,去谈他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甚至他也不跟父母谈他在学校的事情,所以很多父母就开始觉得孩子离他越来越远,没有办法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另外还有一些父母发现孩子不愿意跟他们一起出去,父母说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孩子说我不想去,要去你们自己去,但是他愿意跟他同学一起去。全家人的活动他好像也没什么心思,一家人过年过节在一起的时候,他不像小的时候你们说话他在旁边听,你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他在旁边玩,现在他可能一个人往旁边一坐,拿个手机,然后戴个耳机,他也不参与你们的话题。
以上种种都是这个时期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这个时期独立意识会在亲子关系中出现三种距离的变化:意识上的疏远、物理距离上的疏远以及心理情感上的疏远。这时候对于父母来讲情感上会比较受到伤害,其实要恭喜大家,说明你的孩子在他的社交能力的发展上是非常健康的。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意识上的疏离。这个时候,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他不再是某个成年人的附属,他有自己对自己独立于他人之外的定义。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他有很多事情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去想自己去琢磨,而不是事事听你的意见。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出现的时候,如果父母这时候跟他走的太近,他势必嫌弃你,他会觉得你太啰嗦,你不懂得他,甚至这个年龄的孩子他很害怕别人跟他说,你就听你父母的。他认为自己是个独立人,独立的人怎么能够随便听别人的话呢?这都是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作为父母来讲,在这个阶段如果你拼命的像他小的时候一样,什么秘密都要探听,然后天天想跟孩子处得还像以前一样亲密,你就容易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会出现孩子跟父母的疏离,但是不论多亲密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实际上都会有相应的疏离的时期。所以对于父母来讲,首先就是接纳,当你接纳了这样一种现实,也许孩子开始离开你的时候,其实是有助于他的独立意识的成长和发展的。作为男孩子他不是一个妈宝男,作为女孩子她不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娇娇女,他们的独立意识一旦开始成长以后,他在同龄人当中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所以你要接纳和允许孩子有这样的远离的行为。父母在这个时候转移一下聚焦,不要天天两个眼睛都放在孩子身上。当你把注意力从他身上挪开时,他反而能够和父母保持健康的亲子关系。
第二个疏离就是物理上的距离疏远。那这个变化就是跟父母在物理距离上也开始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出门,也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去旅行,不愿意去拍照,尤其是父母有时候偷着去照背影,然后晒到自己的朋友圈里,那小孩是感觉到非常愤怒的。这个时候父母自己可以安排自己的家庭活动,别事事把你的孩子拽上,你可以有自己的娱乐活动,你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独立的娱乐活动,但这时候我们要注意,这并不代表说孩子已经长大了,也不代表说父母可以完全不管孩子了,各活动各的了,只是我们把这个距离比以前拉得更宽一点,更远一点点,可能以前我们一家人干什么事情都一起去,现在我们可能有一部分的事情可以全家人一起行动,同时你也给孩子留出来他独立的行动时间和空间!
在一些必要的家庭活动中,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他出席的必要性,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要参与家庭的活动,而不是自己独自在外面拿着相机,拿着手机。你给他有清晰的这种家庭文化的边界,这时候就能够解决好这件事情,这个孩子就开始有了家庭生活的概念。这种家庭文化的建立,也有助于孩子未来建设他自己的家庭生活。
那第三个就是心理情感上的暂时疏远。13-15 岁的孩子在社交发展方面的第三个变化就是跟父母在心理距离上也稍微拉开了一点儿距离。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空间,你要允许他自己有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你要允许他的独处,你要允许他独立的对一件事情的思考,这其实都是代表父母去给孩子创造出距离感,因为这样他就放松了他没有对抗性,否则他想离开你,你老拽着他,就好像说一个人他想自己一个人呆着,你偏要粘着他就会挣扎,所以如果你索性放开他了,他自然就放松了,他有需要你的时候,他就会主动来找你,这样对父母来讲孩子的成长会有一个安全性。
比如孩子去见了朋友,他就不告诉你为什么,跟谁见,因为他怕你唠叨,他有很多事情要藏起来不给你知道,就是因为父母逼得太紧。但如果你说给他放开了空间,其实孩子反而愿意跟你聊一聊,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一个家庭当中,他是渴望得到来自于父母的保护以及祝福的,所以当你一旦距离放松了,他安全了,他反过头来就愿意向你来表达,他愿意向你来倾诉一些事情,这时候父母一定要记住了。你只需要倾听就可以了,不需要给出任何意见,也不需要对这件事情做任何的评论。当孩子跟父母说一件事情,父母开始有评论和建议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警惕,下次就不愿意再跟你讲了,当你没有评论没有建议的时候,在孩子眼里,你是完全接纳他的,这时候他才愿意向你靠拢。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跟孩子建立一种健康的距离。
所以父母要注意的,孩子跟你讲一件事情,抱怨一件事情,实际上并不一定是需要你的帮助,他们也是需要跟人唠叨唠叨的,这也是一种情感需求,但是他不一定需要你的建议,也不一定需要你的反馈。这个时候你如果拿捏不好,不知道怎么去回答他,你不如就问他,你需要我的建议吗?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如果需要你去做,你就去做,如果不需要,你就闭嘴。这样你们才能接下来好好的玩耍。如果你的孩子说,这件事儿你是怎么看待的,你跟我讲讲这件事儿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再来讲,当然你讲的时候要克制着点,言简意赅,要不然你的孩子又要把你推得远远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要矜持一点,保持适当的距离,若即若离,就会让你的孩子一直跟着你,这会有助于在这个阶段跟我们孩子保持健康的亲子关系,也能够支持到孩子接下来各方面的发展。
应对孩子早恋的正确姿势
13 岁-15 岁的孩子,很多父母就会发现,哇,我的孩子有了早恋的迹象!有些家长对此马上就不知所措,充满焦虑。
其实所谓的早恋就是孩子喜欢一个人,这种喜欢跟儿童时期的喜欢不一样,儿童时期的喜欢呢,就是大家彼此是好朋友。现在这个时候的喜欢是由于他的生理发展,他的性荷尔蒙的作用,他开始对异性有好感,他希望跟对方在身体上,情感上有更亲密的接触。因为他发生的年龄比我们心里的预期早,所以我们就说是早恋,实际上一点都不早。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只要一个人的生殖能力成熟,就意味着他可以去寻找他的配偶,繁衍他的后代。
所以实际上从人的本性来讲是不早的,喜欢异性是一种天生的本能。
很多父母认为他「早」是因为我们社会化进展了以后人们都是到了十八九岁二十多岁工作了以后才谈恋爱,所以我们觉得 13-15 岁这个年龄阶段就恋爱真是太早了。
早恋对 13-15 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他是有他的好处的。
好处就是当一个人开始由他的生理本能驱动的时候,对异性自然开始产生好感的时候,早恋可以成为他情感上的一个出口,这是健康的情感发展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时候他很想通过异性,或者很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恋爱的对象来获得对方的认可和关注,那么这个时候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得,他就得到了情感满足。
当然也可能会失败,被对方嫌弃,两个人谈恋爱时,吵架了,冷战了,这些都很正常,都是在不断地丰富孩子的情绪感受,这些是情感发展的基础。
一个没有丰富情感体验的人,感知不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同理,更谈不上情商发展的高级部分,情绪激发的影响力。
第二个好处是,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社交关系的发展和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婚姻和家庭是有关系的,这种恋人般亲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那么「早恋」其实早早的经历了一个亲密关系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去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去总结,总结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会了我如何去谈一段恋爱,我如何去跟别人建立一个亲密关系,所以早恋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早早练习爱的过程。
所以,一个 13-15 岁孩子早期的所谓恋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考和总结,并发展出自己的恋爱原则、亲密关系原则的过程。
如果父母不给他这些,等他真的要开始真正地婚恋,并且真正进入到家庭生活的时候,他是完全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结了婚,问他为什么结婚,「我觉得这人对我好」。你为什么会跟他在一起?「反正年龄到了我妈催我,我就结婚了」。那你到底喜欢他哪里呢?「我也不知道,反正看着还可以。」「我们其实也没什么感情,年龄大了,没怎么考虑,就结婚了,现在有了孩子,那就将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