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父母教养全攻略: 13 - 15 岁,击破青春期难题》

2021年12月25日

简介

4 大维度, 9 节课程,帮您理清 13 - 15 岁青春期孩子的生长原则和养育重点,掌握支持青春期孩子生理、精神成长的有效策略和实操方法。

孩子总是为自己没有考好找借口,对学校、老师各种不如意,动不动就说对自己不公平,讨厌死学校了,不想上学。

终日哈欠连天,昏昏沉沉,整个人没有精气神,早上不起,晚上不睡,更不爱运动,不好好吃饭,常常胃疼。

手机游戏成瘾,各种保证之后,屡屡再犯,稍不留神就玩个不停,需要家长跳起来揍一顿才能管住自己几天,实在头疼。

做事情严重缺乏主动性,学习更像挤牙膏,家长逼一逼,好几天,一不管就彻底放松,成绩一泻千里。找孩子谈话,总是不管怎么说都不点头也不摇头,完全没办法沟通。

每次和他讨论未来要做什么,都说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更是说为了爸爸妈妈,完全不知道对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突然发现孩子早恋,不仅早恋还是单相思,终日郁郁寡欢的,情绪很低迷,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也开导过孩子,还是深陷其中,真的很想暴揍一顿。

青春期,孩子在生理还是心理生都开始蓬勃发展。

如何支持孩子不仅在多种思维能力上全面开始发展?

又如何应对孩子较大的情绪、突然的需求更大独立空间,和对自我内在特别多的内心对话和内省价值的探索?

如何从孩子放荡不羁、冥顽不灵的行为表面看到孩子内在对精神层面成长的极度渴求?

都将在本节课程中一一为家长展开系统的本质讲解,和一一对应的实操策略。

目录

第一章 父母支持全攻略: 13 到 15 岁人生变奏期

第 1 节 思维能力发展,行为的根源

第 2 节 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

第 3 节 元认知的能力,自我成长的能力

第 4 节 认识自我,独自相处

第 5 节 注意力习惯决定孩子情感的成熟度

第 6 节 亲子关系的变化

第 7 节 应对孩子早恋的正确姿势

第 8 节 团队归属及无形的欺凌

第 9 节 影响一生的同一性发展


思维能力发展,行为的根源

13 到 15 岁的青春期孩子需要发展的能力首先就是思维能力

和 7 到 12 岁发展的行为能力不同,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一个人一旦开始独立思考,就会有能力持续学习并且不断在行为能力上自我进化。

以下场景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父母们应该不陌生:

A:孩子放学回来对父母说:我们同学都出国了,我也要出国。

B:父母看到孩子每天懒洋洋的,晚上不睡早晨不起,想跟孩子谈谈,可是任凭父母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回应、不回答。

C: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又在玩儿游戏,不由得心里冒火,于是问孩子对于学习到底打算怎么办?孩子回答:不知道。

D:家长们抱怨孩子缺乏动力做事情不自觉,想法特别偏激不切合实际。

以上场景背后的根源都是思维能力,而不是表面看到的行为能力。

如果说一个 10 岁的孩子不学习,主要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对于一个 13 岁的孩子不学习,除了也有行为能力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孩子缺乏思维能力。

这些思维能力可以表现在:

1.孩子没有能力对学校学习的内容进行转化,一旦脱离死记硬背,正确答案,就不知道怎么寻找最佳解题路径。

2.没有能力思考自己的学业和自身目前的状况。所以父母跟孩子谈关于学习的事,孩子要不然就是听起来什么都懂的样子,嘴里说出来的都是过去父母和老师说出来的话,要不然就是直接告诉你不知道,没想过。

因此,在孩子 13-15 岁这个年龄段,父母在对孩子上述的这些行为不满的时候,首先不要仅仅只是在行为上去管教他,而是要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那怎么做呢?

一、多提问。

一个人多回答问题,就是思考的过程,不断思考就具备了思维能力。

比如孩子突然说想出国,父母可以问:你为什么要出国呢?孩子会说:「我们同学现在准备出国,我看他很轻松,每天只要上半天英语课就可以」。父母此时不要急于给孩子自己的答案,而是继续发问:「那你希望去哪个国家呢?你希望在国外学什么呢?在国外只读中学毕业还是要考大学呢?如果考大学,你希望是什么专业,在学业上的目标是什么呢」等等问题。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一个老师,关系处的不好,他会说我们的老师特别糟糕,特别差劲,他很不公平,专门针对我。当有这些说法出现的时候,父母可以问:老师是怎么针对你的呢?老师针对你的时候,你最在意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那么在意呢?假如你是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这些问题可以发展孩子的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沉迷游戏时,也是如此,不要天天想着怎么去管他的手机,而是发问:为什么么那么喜欢游戏?游戏可以给你带来什么?你会怎么度过你的学生时代?你期望在 20 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当父母在孩子这个时期沉下心来认真地发问,耐心地倾听,而不是一味地焦虑孩子的行为,担心孩子的未来,那么孩子就开始对你的问题思考,如果他找不到答案,他就会向父母或者他人寻求帮助。不断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如同一棵树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就会枯萎。

同理,人的成长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生命就会失去活力。一旦生命力枯萎,一个人就失去了行动的动力,没有行动,就不会有任何结果产生。

以上案例为例,当孩子提出要出国,很多父母会特别恐惧,怕孩子受他人影响,不好好学习,出去也不放心。殊不知,父母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是觉得他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父母没有答应他出国。这样,孩子也认真思考和认识自己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尝试:比如允许他准备一下出国的事,让他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学英语一样也搞不定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思考「我到底要什么?」或者是「看来出国这条路也挺辛苦,那我到底要怎么办?」这一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可能需要承担金钱或者孩子时间上的损失,可是如果父母把这些看成是培养孩子的成本,那么是否会更容易理解呢?

当一个孩子找不到借口时,他就会开始思考,这样他的思维能力也就会提升了。

三、让孩子多说,父母多听。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能力跟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通常什么都不思考的孩子往往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弱的,比如说平时很少跟父母交流和沟通,跟别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也常常无话可讲,或者他通常就是看看手机,很少看书,往往你问他,你在想些什么,他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在想什么。你让他发表他的想法,他可能寥寥两句,语言能力越发达的孩子思考能力越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童年时期,当他两岁多开始说话的时候,父母能够在家庭当中营造一个大家都愿意表达的环境,是可以从小就有效的训练到孩子的思维的。

父母们到这时候可能会问:「我孩子问什么都不说」。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

1.亲子关系不好,孩子从情感上拒绝交流。

2.父母在发问的时候带着自身的倾向性或者明显的目的性,孩子感受不到被信任被认可被尊重的时候,会拒绝交流。

3.平时不思考,被问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作答。

对于第一种情况,父母首先要先建设好关系,能够交流是第一步。

第二种情况,父母在和孩子交流前,先告诉自己:「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很好奇我孩子他真正的在想什么呢」。

第三种情况,父母需要有耐心并且也需要一种勇气,当孩子确信你一定要从他那里得到回馈时,他就开始勉强自己说,一开始可能是应付差事,可是随着他愿意开口,父母又一次次地问,最后他就会提升表达及思维的能力。

这是一个过程,父母需要有耐心,因为如果父母很着急,等不及这个过程,依然花费时间在孩子的行为上,你最终会发现当孩子思维能力跟不上时,你和他只会越来越吃力应付学习和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孩子能够成长,需要先具备思维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

13-15 岁年龄阶段孩子已经进入初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经常会因为做了学习计划不能按计划执行而出现矛盾,有时候甚至矛盾很激烈。父母时常会感受到无力,发对于让孩子听话感到力不从心。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身心发展的阶段还不足以让他们有能力为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那父母究竟要怎么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种种状况呢?

那就是发展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自己管自己,而不是父母来管他。

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自己可以管好自己的能力。

我们知道人实际上有动物性的自我和社会性的自我的两重性。人的动物性的自我往往是喜欢自由,满足自己的动物性的本能。可是在社会性中,它必须要考虑到他人,考虑到整体的环境,并且对环境的适应,这就需要一个人有自我管理能力,如果没有自我管理能力,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容易失控。

一个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人,他答应你的事情他永远做不到,他答应自己的事情他也做不到,久而久之它就没有承诺的能力,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实际上都是没有办法去践行达成的!反正我不要承诺,就算承诺了,我也做不到,这个人就会充满无力感。

另外在遇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时,他会忍不住按动物的本能去行事。比如有的人在遇到诱惑时管不住自己,在困境中只会随波逐流,在学习中一旦碰壁就一败涂地等等。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让一个人很好的适应人群、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很多家长也把自我管理叫做自制力。

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自制力,从孩子的十二三岁之后开始发展。

有意识的自我管理和一个人出于本能的适应做出的忍受的行为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一个 8 岁的孩子,想看电视,父母不让,他就忍了,这是一种适应。一个 13 岁的孩子玩游戏,如果他有了自我管理能力,他会结束一局或者他和父母设定的时间节点后放下手机。他玩也知道他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往大了说就是他清晰自己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自己做出主动的行为,这就是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十二三岁之后在人的前额叶发展起来的时候逐渐发展出来的能力。父母要区别这两种的不同,就是被动适应和主动的自我管理。

一个人的能力发展也是有时间线的,并且有些能力随着大脑发育的进程,彼此是有关联的。

我们在 4-6 岁的课程中跟父母提到过关于边界意识的建立,那就是早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的基础。

缺乏边界意识和承诺能力的孩子,在额叶发育之后,自我管理能力也不会一触而就,反之,如果早期边界意识和承诺能力发展得好,那么到这个年龄阶段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继续发展,他们已经越来越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哪怕是父母,也不能为他们做所有的主。

因此,除非发展了自我管理能力,否则,你会发现父母自身已经对孩子的很多行为无能为力了。

既然自我管理能力那么重要,作为父母来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是促进孩子前额叶的发展。

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和大脑的前额叶发育有关,前额叶大致就是我们大脑在前额的部分。这个部分主管人类的高级思维系统,包括价值观、精神探索、意志品质都是这个脑区神经系统工作的结果。这个脑区真正的发展在 12 岁之后。父母在这个阶段多跟孩子交流关于价值观、意义等话题,刺激这个区域的大脑神经元,同时,多发问,让孩子就这方面的话题多思考。

第二、运动。

我们在儿童阶段的课程中提到运动和大脑发育的关系,在青春期一样面临着大脑的飞速发展,因此运动在这个阶段不可或缺。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刺激大脑中的扣带前回,这个区域连接着前额叶和我们大脑中情绪表达的部分,扣带前回在情绪管理这个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

第三、促进孩子愿意作出承诺的动力及提升承诺的能力。

如果要达成这些,父母做些什么可以让孩子愿意承诺?

首先,就是来自父母的欣赏和肯定。

父母可以先在身份上给孩子一些定义,告诉孩子:你就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你从小就是一个特别重视承诺的人,虽然你现在经常觉得自己说话不算数,以及说了自己又做不到。但是事实上你小的时候已经有这个能力了。你很多时候做不到,可能是因为你不想做到,或者是你还没有想好,你真的想要了,你就一定可以。你给他的这种定义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父母在这时候往往会跟孩子说,你肯定是做不到的,你经常说话不算数,当你越这么讲他自己就建立了对自己负向的认识,这种负向的认识就让孩子失去承诺的动力。

另外,要跟孩子讲承诺的重要性。

除了给孩子做身份上的锚定之外,父母还要告诉孩子一个人的承诺能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做事情动力已经开始转化到价值层面了,所以你要告诉他承诺的好处是什么?一个能够说话算数的人他总是有贵人相助,一个人说话算数,这个人就有信用,这个人有信用,别人都会愿意跟他在一起,总之你孩子在意什么,你就说什么,核心就是促进他愿意承诺的动力。

接下来就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开始实现提升承诺的能力。

有了动力以后你要让他有实现承诺的能力,因为有的孩子他很想信守承诺,也很愿意承诺,但是他能力不够。父母如果在孩子 13 岁之前,没有在承诺能力上对孩子进行训练,这时候你就要帮助他达成这个能力。比如孩子一起协定我们如果要看 20 分钟的手机,我们协商并确认了,那么在执行的时候就要专注在 20 分钟上,到了 20 分钟你就要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孩子肯定不愿意给,愿意给的孩子非常少。那这个时候你要平静的坚持说时间到了,他什么样的态度或者表达都不重要,你只需要坚持。最后孩子给你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五分钟了,你要跟他这么讲:真不错,你开始说到做到了等等这些类似的话。这个时候你不能自己去忙,忙了半天你错过了这个时间段,你发现孩子过了 20 分钟还在玩,你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自觉呢,那这些对孩子的承诺能力的帮助都是拆毁性的。总之在任何行为当中找到哪怕一点点正向的部分给予肯定。对于父母来讲,虽然你花了一些时间花了一些精力去盯着它,这种盯提升他承诺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很多父母那种盯着是无效的,比如我们很多父母喊,你把手机给我,时间到了,小孩不理你,快给我,你这小孩怎么回事?最后你就开始一堆负向的语言扔向孩子,管不住自己,说话不算数,沉迷游戏,网瘾等等。这种情况会让你的孩子特别焦躁,如此一来你就完全没有支持他去管理好自己的能力,反而促进了他的反抗力。当父母有耐心地支持孩子可以不断地承诺并且兑现承诺时,孩子的内在就开始有力量,这种力量就让孩子更愿意去承诺。如此循环,孩子就提升了承诺能力,这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有的父母在这个时候会跟孩子订条约:我们说好了,如果这次 20 分钟不拿来的话,以后再不要看了,这个方式只适合 0 到 3 岁的孩子。

对于 13 岁以后的孩子已经不适合用这种方式了,因为用这种方式就意味着你告诉孩子你永远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也是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人,我不相信你!

一个人不信任一个人才会要求对方立字据,然后定惩罚措施,你的这种假设前提就会让孩子做出更多让你不信任的行为,所以这时候你不需要做这些事情,但你需要花点时间花点精力,及时做「闹钟」去提醒,及时去坚持直到他把手机给回你,但是要记住你拿到手机以后把所有的功劳给他,比如你要跟他讲:不错,今天能还回来。这个时候要忽略时间,肯定他这个动作,第二天继续,第三天继续,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到时间就直接给你了,或者你问他要没那么难了,这时候你就要持续地夸他:你真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其实只要三到四次,这个孩子就逐渐建立了这种承诺的能力。

孩子承诺能力的建立先从小事情开始、先从比较容易操作的事情开始,然后一点点加强难度一点点加强深度。

父母这时候要做孩子坚强的支持者,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当孩子在这件事情、这个时候行为不符合你的预期的时候,你是支持他而不是拆毁他。

支持型的父母会让自己情绪稳定,然后坚定平静有耐心的一遍一遍的去想办法,我怎么能够帮助我的孩子顺利地建立他的承诺能力。

拆毁型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发脾气,内心充满恐惧,无力。

其实只要父母坚持,你会发现通过两个月三个月,你的孩子就开始建立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这将会对他的一生都极具价值。

元认知的能力,自我成长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场景:

A: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回到家里,父母刚一开口问考试情况,孩子就开始抱怨:都怪我妈,她昨天催着我睡觉,结果有一道题我就没复习,今天刚好就考了,我就丢分了。

B: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孩子一回家就说:我们语文老师特别偏心眼,对女生判卷宽,对男生判卷严,所以女生的作文分数总是比男生高,太不公平了。我的语文成绩不理想都怪老师不公平。

C:周五早晨第一节课上课铃响了,英语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 20 分钟的时间把我们的这一周学习的单词和短语考一下。立刻有学生说:老师你怎么不早点说啊,我要是没考好就怪老师不早说,没时间准备。

上边的几个场景是不是很常见?

13-15 岁孩子第三个重要能力的发展就是元认知的能力发展。

什么是元认知呢?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一个人有了元认知,在同样的情况下,会做如下思考:

为什么我不能应对临时性的测试。测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不能够应对,那么我复习的价值在哪里?2.老师给女同学作文分数会高,说到底还是自己实力不够,如果我有实力了,你想偏心也没办法呀,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在意公平不公平呢?3.同学都不知道要临时考试,为什么有人依然能够成绩好,我和他们的差距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抱怨,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些针对自我的探索发问,自我的观察和反思,都属于元认知,也就是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他人来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能够有能力做这样的思考,我们就开始自我成长自我进化。

一个整天眼睛都看外边,耳朵听外边,遇事都在外面找理由找借口的人是不可能自我成长的。

元认知的能力不仅可以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也会通过对自己的观察进行经验的总结,这无疑都会让一个人成长,这种主动的成长会让一个人超越环境的限制,活出主动创造的人生。

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自我的行为能力,都是跟元认知的能力发展有关。

以父母普遍关心的孩子玩游戏为例,如果一个孩子不具备元认知的能力,那么他在玩游戏的时候会有两种状态:高兴和不高兴。让我玩爽了我就高兴,不爽我就不高兴。至于学习怎么办,我没想过,我也不想知道,千万别问我,问我就头疼,哎,要不然就别学了吧,我不上学了,我去做网络主播吧,反正也可以挣钱。

而具备元认知能力的孩子会想:为什么我这么爱玩游戏,为什么别人玩游戏,学习也不错,我怎么就做不到?我究竟为什么要读书?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在玩游戏时,我到底是怎样的状态,这和学习时的状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读书也是为了工作,那么游戏是不是也可以当一个职业,如果我未来拿游戏当职业会是怎样的呢?那个是我想要的未来吗?我们会发现在后者的思考中,一个人开始对未来,对自我都会进行探索,而不会是被动地被环境牵引。无论最后思考的结果怎样,只要去思考,终有一天会越来越清晰,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也越来越清晰,这个人的步伐也就越来越坚定。

既然元认知能力如此重要,元认知的能力如何来发展呢?

首先,父母要做的就是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安静减少打扰!

因为我们会发现,元认知首先就是一种对探索观察的能力,只是这个探索思考的对象是自己。所以,发展元认知,是需要有时间的。

其次,这个自我观察和觉知,是在放松环境下进行的一种针对自我的深度思考,如果一个人处在紧张恐惧的情况,只能思考应对策略,无法进行认识和探究。那就无法发展元认知了。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一个孩子感到安全和放松。一个人一旦安全放松了,他能量才会上升到它的大脑皮层,才会上升到他的前额叶。没错,元认知也是在前额叶区域工作的。

当一个人紧张和焦虑的时候,他永远都是一种抵抗性的或者逃避性的应急反应,要不然就脑子一片空白。

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这个阶段可能因为孩子的学业问题,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孩子的早恋问题,以及和孩子手机的交流问题特别焦虑紧张恐惧,于是在家中就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这种紧张的气氛会让你的孩子完全没有办法去发展他的元认知,大脑的能量持续徘徊在应对压力的大脑区域-脑干部分,而不是去了大脑皮层。

我们知道很多修行的人都要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比如说到山洞里,就是为了减少打扰。武侠小说里讲的那些高人动不动就要闭关,闭关就是让一个人进入到深层次的自我检查过程中,自省的过程中他就开始有很多的觉察,对自己有很多新的认识。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外在,你唠叨他,你骂他,你比较恶劣的表情,比如说报一堆各种班,催着他干这个干那个,他就无法回到自己的内在,也就无法发展他的元认知。

二、让孩子独立完成他可以完成的事情并为此承担后果。

一个人对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自于在生活中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一个从来都不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也无需自己做事情的人,是没有动力进行自我探索的。

所以,父母要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留出空间,让他实践、让他犯错、让他思考、让他修正、再让他实践。让孩子自己面对的事情越多,对自我的思考就越多。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吃亏、犯错,如果这样样样包办其实也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三 就是父母经常需要自我探索以及关于自我探索的表达。

当父母进行自我探索以及经常进行关于自我探索的表达,就等于给孩子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模范榜样。

比如说父母经常在谈话的时候说,今天这件事情我就思考了一下,当时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为什么别人一说这个话我就会特别暴怒特别生气,后来我想想原来我这个人特别需要被尊重,如果我感觉到不被尊重,我就会很生气,那我为什么会那么在意别人的尊重呢?原来我内心是很不自信的,所以很容易敏感,很容易情绪大起大落。

当你在家庭当中经常做这样的自我探索和表达的时候,孩子在遇到事情他也会去这样想,这等于就是启动了元认知。

我们很多父母天天都是怪别人,怪这个怪那个怪孩子,你的孩子从你的模式当中也模仿到了,他就也去怪别人,怪天怪地怪环境。所以父母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四、发展元认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进行写作。

写作是另外一个极其有效的发展元认知的方式,因为写作就等于把你所有的思绪思维放到笔头上,这本来就是一种抽离的方式,所以在这个阶段鼓励孩子写作,很多父母说孩子不肯写,不愿意写,可以把写作这件事情和阅读建立在一起,因为一个人很多时候不愿意写,是因为他没有东西可写。

正好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阅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你可以让孩子阅读,阅读完书以后让他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从简单的开始写,可以只写几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我在这本书里头注意到了什么?第二句话就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体验和感受是什么?第三句话就写我在这本书里头收获的价值是什么?这本书对我的学习生活真正有价值可以用的东西是什么?一开始其实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写,她会觉得无从下笔,因为他从来没写过,也没进行过这个方面的思考,所以你去引导他,你在读这本书里面有什么比较吸引你的注意,这个时候你可以给他打比方,比如说我注意到了某一个故事,注意到某一个场景,我注意到在这个书里头它有很多的武打场面,这个书里头我注意到讲了很多的历史,或者说这个书里头我注意到他写了很多关于梦境的事情,这叫注意。接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问他,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有一些词汇给到他,让他对号入座去找到表达,这就像你的情感体验,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特别快乐的,放松地,感觉到有希望的,还是觉得内心非常的悲凉或者觉得很痛苦,或者觉得很同情这个主人公,或者说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有一种悲观,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会让你觉得很悲观,这就是他的感受的总结。

什么叫对你的生活的价值是什么?比如说你看这本书,你就突然会注意到,其实在这本书里头他讲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得要多思考,要百折不挠,这个主人公他经过他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结果他就改变他的命运,我觉得对我现在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以前觉得人的命运好像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掌握,现在我觉得做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当你支持到他做这些总结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坚持,写着写着他就会越写越多,当他越写越多的时候,他的元认知就被发展起来了。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