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做生意真的比上班打工强吗?

说到全家的供应链,不得不说台湾人还是厉害。比方说,现在便利店里面味全的奶制品和果汁卖得是很不错的,这味全也是顶新的。因为德克士也是属于康师傅,因此全家哈烧机里面的炸鸡块汉堡等产品供应链很成熟,也挺有优势的。康师傅自己还做纯净水,饮料等,这些都是便利店里的高毛利产品。

全家卖得好的东西,康师傅就会自己建工厂,做到什么丧心病狂的程度呢?第一,会要求一些毛利相对较高品种的供应商,价格每年下调 5%!是的,你没看错,他才不管通货膨胀。第二,会直接大方地告诉供应商,这东西你就给我供两年,两年后我自己的工厂造好了你就可以「滚蛋」了。

那么加盟全家赚钱吗?

我想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你说了半天,终于说到关键问题了。

全家加盟店店主们有个协会,我们跟他们的几个会长关系不错,他们的店都在黄浦静安等非常核心的地段,这些地段商务和居住都很密集,最好的一个店一天营业额高达 6 万块(在豫园),他们都是最早一批拉加盟做全家的。

全家鲜食类到店里销售的毛利大概是 40%,即一个 15 元的便当卖了你能赚 6 元毛利(整个供应链加起来肯定超过 60%,剩下的当然是被福满家和供应链赚走了),部分鲜食像关东煮等毛利率会高些,可能会有 50%。标品,如货架上的快消品和水饮等,到店大约只有 30% 毛利。

实际上这中间有门道的,比方说你的便当如果卖得好,那么全家会给你压货,下次就会强迫让你进更多,他永远会让你保持 5% 左右的报损率,这 5% 你没卖出去就得报损,但是康师傅的工厂却是稳赚不赔。因此全家便当扣除报损,最后的毛利大约都是 35% 左右。

那么我们就算全店综合毛利 35% 好了,一家店一天营业额 2 万(2 万在全家体系里面属于很赚钱的那种),一天的毛利就是 7000,一个月就是 21 万,扣除满编 8 个人工 40000 元(人均成本 5000),房租 10 万(2 万元的店一个月 10 万房租跑不掉的),水电 2 万,加上其他损耗和不可预见费用一万,一个月大约能赚 5 万左右。

注意,这是说的是老加盟商运营成熟的店,实际上——

新的全家加盟商很难赚钱了。

原因很简单,好的市口几乎没有了。

我们便利店的店长和店员都是全家出来的,特别是店长,原来还是全家的加盟商,之前跟她老公做了 2 年多的全家。用她的话说——

加盟全家还不如出来打工

全家加盟模式听上去不错,只需要付 20 多万押金,5 年后退还给你,你接手的店不是新店,而是全家总部先运营个一到两年,运营成熟了再转给你,更诱人的是,你加盟全家如果单店亏损了,全家会再发给你 2 万多元的保底补贴,这意味着你加盟全家是不会亏本的。

但是,全家当然不会把赚钱的店转给你,就像我这个店长,她的店位置看上去还错,在南京西路地铁站附近,但是方圆 500 米内光全家便利店就有 10 家,更不用说其他的了。在南京西路地铁出来往她店走的方向,地铁出口就有两家全家把人流都截了。她说最经常就是每月拿个 22000 元的保底,付完员工工资,自己拿的比员工多不了多少。为了省人工,加上夜班人不好招,加盟店主晚上经常就是自己值夜班,加上日常运营管理,身心俱疲。而对全家来说,招个加盟店主,比自己直接招的全职店长还尽心尽力,收了押金,自己挣得又没少,这是多么划算。

所以说台湾人真的是非常厉害,把你算得死死的。

所以说,以后全家新的加盟商会越来越难赚到钱。老的加盟商因为很早就占据了一些好的市口,还能撑几年,一旦这个优势失去,他们也迟早做不下去。

这两年罗森和 711 也逐渐缓过劲来了,向全家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前两年因为大家都没整明白便利店的逻辑,加上鲜食供应链没弄起来,所以干不过全家,这两年这些品牌逐渐都上来了。罗森的问题在于,每个地方的合作商都是国企,现在据说是换了一个华润过去的团队,这两年发展也挺快的。

但是,这对想开便利店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由于现在各个品牌都在加快开店速度,跑马圈地,客户被分流得非常厉害,便利店的营收在不断下滑。据说今年全家日收 2 万元以上的店大幅减少,可见环境有多恶劣。

而且像全家和 711 这样的外资性质便利店还是有两个明显的罩门:

一个是不能卖烟,所有外资的便利店,全家 711,之前的家乐福 easy(现在卖给了苏宁,应该很快会卖烟了)都不能卖烟,因为烟是垄断利润,而且能引流,不能卖烟是很大的损失。

第二是店里卖的都是预包装食品,口味上肯定不如很多现做的餐馆和小吃档口,当然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便利店这两年生意的火爆也是消费降级的重要表现之一,魏家现在的口号是,要把全家所有品类的价格打到 10 元以下,因为全家要全国扩张,不可能所有地方都像上海一样的消费水平,比方说成都,街上 10 元就能吃碗面或者抄手,随便就能吃饱,全家的鲜食模块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

虽然全家现在这种 15 元左右的便当在一线城市是极具性价比的,但是全家的便当也有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全家便当的口味偏台式和日式,口味偏清淡,到了成都等其他地方就得进行本地化的改良,另外就是价格能否打得下来,就算打下来,这种预包装食品跟街边小店相比是否有竞争力,毕竟便当适应的场景是快节奏生活,跑到成都这些节奏相对较慢的城市是否能适应,都是很大的问题。

供应链

以前有句话说,叫店门一开,自然会有供应商上门。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开了店之后发现,我居然要「舔」供应商。当然并不是说找不到供应商,而是很难找到物美价廉有账期,包送包退包报损的供应商,因为便利店 SKU 多,你每个 SKU 都要找供应商谈判,还要跟周围的便利店比价,这个对于没经验的人来说是很难的。

也就是说,对于小店主,要么加盟接受品牌的「剥削」,要么接受供应商的「压榨」。

原来传统的快消零售市场一般有一批二批三批,一般街边小店都有代理某个品类的三批上门服务,三批一个是起物流的作用,一个是还能提供一些服务,如货品的摆放,账期,退换货等。

但我现在发现三批基本都被干「死」了,被谁干「死」了呢?被互联网和连锁便利店干「死」了。

现在有很多针对零售的 B2B 平台,最大的是阿里零售通和京东掌柜宝。京东搞便利店本质只是希望卖货,因此我看他们也没有真正懂便利店的。现在很多店主都已经习惯了在平台上订货,而且更搞笑的是,有时候他们发现在淘宝和京东上面直接进货比在这些平台上订更便宜,因为经常会做活动,这个时候薅点羊毛是很香的,特别在京东上,很多还是京东物流送,当天或者隔天就到了,而掌柜宝上面批发商发货可能一个星期都没到。

三批另一个被干「死」的原因就是,现在很多连锁便利店会有自己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这些连锁品牌挤压着夫妻老婆店的生存空间的同时,同时也把三批甚至二批的活给干了。

我一开始也很头大,为了优化供应链,我们可以说是发动了所有的资源,幸好我投的公司几个合伙人都是实体行业摸爬滚打了很久的,而且我的店位于「宇宙中心」虹桥区域,周边都是大批发商和物流商,全家和 711 的大中华区总部都在附近,经常还有全家和统一的人上门交流。不过大商家还是不大理你,只好去一家一家「舔」他们。当然「舔」的过程中确实也学到了很多。

关于京东便利店

我跟一些想开便利店的朋友说过,京东便利店是小超市,不是便利店,夫妻老婆店做京东还可以的,开真正的便利店的话,京东真的没优势。

京东便利店最大的问题在于 ,没有鲜食供应链,上面你们看到的京东总部店,有鲜食供应链,是因为他用的是京东商城线下生鲜超市 7Fresh 的鲜食供应链,因此有 7Fresh 的城市开的京东便利店才有鲜食供应链,北京、西安、成都都有,而上海很奇怪地没有 7Fresh,因此上海的京东便利店是没有鲜食的。

非常搞笑的是,管京东便利店的部门叫京东新通路,新通路与京东商城因为是两个部门,很多资源并不共享。在对接过程中,京东新通路可以说处处显示出不专业,大部分事情都是我们自己搞定,当然了,人家也没收太多加盟费,也没要求你必须用他的供应链,这也可以原谅。

京东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自己根据实际经营和竞争情况灵活地制定商品价格,但这对店主的专业性就提出了要求,开店前期整合供应链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开店人来说。如果你的供应链比较优化,那么是肯定可以获得比加盟全家更高的商品毛利的,比方说全家的水饮到加盟店毛利就只有 30%,而我们自己的供应链一般至少有 40%。

但是全家的优势在于,他的供应链完善,而且产品成体系,不断优化,迭代速度快。

这对于鲜食模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店都是需要养的,让周边的人慢慢知道这里有家便利店需要个过程,但是开店初期产品一定要成体系,上货一定要上满,每天要把各个机器里都铺得满满当当,不能因为前期进店的人少,就不放,这样会恶性循环。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前期保质期短的鲜食每天会疯狂报损的,像全家前期开店每个月报损一万元左右的鲜食都有可能的。

对于京东便利店来说,我可以说基本所有加盟主都是没有整合鲜食供应商能力的。就算有,也不可能一下子上齐,这样就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一个,「这家店东西好像不多」的印象,后期要扭转这种印象是要花很大代价的。

这也是为什么京东便利店一般都只在郊区和三四五线城市比较多。在上海,京东便利店其实有 100 多家,但是毫无存在感,因为没有鲜食供应链,大部分加盟商都是夫妻老婆店翻门头的,而且基本都在外环外,为什么?还用问吗,因为市区房租和人工贵啊,没有鲜食怎么养得活店?

因此除了像我们这样,大部分个体户是没办法解决鲜食供应链的。就算能解决,新的问题又摆在你面前了。

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如果你跟全家卖一样或者类似的东西,加上鲜食供应商欺负你,你会发现你的东西没全家的好,进价还比人家贵不少。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最后我们发现,只能走店里现做这条路。

在长宁还有一家日本超市雅品嘉,现做的便当和寿司,我们看了不错,因为我们也有食品证,有冷菜间,所以我们准备在店里现做,这个厨师在餐厅上午和下午不忙的时候做便当,中午忙的时候去餐厅帮忙。这个是全家和 711 做不了的,还是那句话,不要以己之短拼人之长。

现做寿司。

另外我们现在觉得未来的一个希望就是拉会员微信群,用现在流行的话,就叫「私域流量」,这个我们觉得是突破坪效的关键,毕竟线上可以卖很多线下不好卖的东西,而且不用囤货,不占地方,也不占资金。

我们现在是把微信群当会员群,买单出示群就可以当会员卡用,享受折扣,这样就解决了客户退群的问题,然后用线上的销售弥补线下的折扣费用。由于标品比周边便利店便宜,可以吸引很多价格敏感的客户,用销售额增长来对冲毛利的下降,这样最后发现其实利润并没有下降,相当于 0 成本引流了。

目前我们两个星期已经拉了 1000 多人的群了,以每天 100 人的速度上升,目标是拉到 5000 到 10000 人,然后再去其他地方复制,这样就有规模效应了。

很多实体店也搞微信群,虽然现在很多实体店也都有微信群,但他们的群是为线下辅助的,并没有挖掘出群的全部价值,而且在这些群里卖货会很违和。但是我们发现便利店很合适。因为便利店可以在群里卖货,不违和。

最后说一个问题,在疫情当下,便利店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的呢?

正如前面所说,作为行业标杆的全家选址以商务区和地铁等白领和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为主。而这次疫情,由于地铁又限流,给便利店的业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开在地铁里的全家门店的营业额甚至下降了一半以上。但是有些贴近社区的店营业额却不减反增,不过全家还是以商务区和地铁为主,当然这次不光全家,整个行业受冲击都非常严重。

正所谓成也人流,败也人流,因为为了控制疫情,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限制人流,限制人群的聚集,其实从选址角度来说,便利店的选址和快餐店的选址基本是重叠的,因此原本的成功经验,却给便利店和快餐行业狠狠地捅了一刀。

以我们便利店所在的园区为例,里面的家乐福 easy 在疫情前就已经倒闭,家乐福 easy 已经被苏宁收购,之前全部也就只开了 27 家,目前听说大部分要关掉。

因此现在并不是一个做便利店最好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从投资回报率来说一下。现在在上海等一线城市,你如果想开一家 100 平的便利店,请准备好至少 100 万,即每平 1 万元的投资。我跟很多人说这个数字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的印象里,还把便利店当成小卖部,觉得不需要投入几个钱,下面就把这个投资账给大家算一算,在一线城市投资一个 100 平的便利店到底要多少钱:

预付房租 20 万。这还是没考虑到转让费等的理想情况。由于便利店对于人流的要求比较高,有些好的地铁市口都是抢破头的,有些极端的地方,你甚至可能需要先预交 12 个月的房租,房东才让你进。一般来说便利店和快餐店对租金的承受能力是最强的,因此适合做这些业态的铺子的争夺也是很激烈的,有的时候你可能还要付出一笔不菲的转让费或者进场费。一般来说好的铺子付三押三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说,你什么事都还没干,6 个月房租的钱就进去了。我们便利店的商务条件是付四押四,什么事没干,8 个月房租就没了。目前来看,一天能做两万左右营业额的店铺月租金可能高达 8 到 10 万,除非你有一些特殊的渠道。那我们就算一个 100 平左右的便利店,月租金 3 万多,在疫情前,这种租金水平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应该能做到日均 1 万出头的营业额。

装修 20 万左右。按 2000 元一平的硬装加软装标准。

设备 20 万左右。便利店与小卖部最大的不同就是,便利店是需要一个冷库的,光这个冷库造价可能就要 5 到 10 万元不等,视不同面积和不同制冷设备而定。其他的设备包括风幕柜,中岛,哈烧机,蒸包机,烤肠机,咖啡机等等,这些都是便利店里坪效最高的地方。后面我还会说,全家向加盟商收的装修加设备就是 40 万,

第一批货款 20 万左右。

流动资金 20 万。便利店和餐厅一样,需要养店。由于便利店里面的主要利润来源——鲜食的保质期通常很短,在开店前三个月,还没有形成稳定客流前,店铺每天可能会疯狂地报损,但是即便报损严重,你每天补货又必须把铺给铺满,不光是得铺满,最好是多得要铺出来的那种,因为便利店最忌让顾客觉得你这没什么东西卖,加上现在便利店又多,他潜意识里下次就不会到你这里来买了。因此开便利店的前几个月很可能就持续亏损,你必须要能有充足的现金流来维持运营,发员工工资和付房租等费用。

当然,全家和罗森等这些,看上不去不错的加盟方案,说是准备 60 万甚至 30 万就能开一家便利店,当老板。不过买的没有卖的精,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是在给全家和罗森打工。

全家的加盟方案有三种(全家自己叫「合作经营」):

可以看到,全家加盟方案里同风险和潜在收益最大的是方案 B, B 方案是加盟商完全自己承担房租的,A 方案是承担一半房租,C 方案是不承担房租,而且全家最后会给你保底,但是如果选择 C 方案最后的结果基本就是等于你给全家打工了,因为全家不会把最赚钱的店让你去接的。

我们重点来讨论一下 B 方案,因为 B 方案的风险收益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加盟。需要注意的是,B 方案图中你前期付的 60 万,并没有包含房租等前期投入,加上去的话,你前期基本上还是要准备 100 万左右。但即便这样,你还是只能分到产品毛利的 70%,即你一个月如果能做 60 万的营业额,按产品平均 40% 毛利,总毛利是 24 万,你只能分得其中的 70% 即 17 万左右,然后这 17 万你需要交房租,付水电,人工工资等费用。扣除房租 10 万,人工 4 万,报损和其他费用之后,可能你一个月比较理想的状态下,也就赚个两万左右。一年 24 万,不考虑外部环境静态下 4 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