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4《直接点:年轻人的新说话艺术》

\2. 你不主动,他不主动联系你,你情绪敏感,陷入自责

\3. 你质问他为什么沉默,他通常否定,并适当安抚你

\4. 你决定分手,他会很纠结的祈求「要你再给一次机会」

\5. 你们的关系开始缓和,但这只是假象

\6. 他又开始打电话不接,发消息不回,甚至完全消失。

\7. 你已经疯了,纠结对方还爱不爱自己,每天都很痛苦

\8. 最终你熬不住了,提出分手,他还委屈、不舍

如何区别对方是「性格沉默」还是「冷暴力」?

性格 vs 引发场景

审视他的性格,在生活、工作多数场合下,看他是否属于滔滔不绝的不逃避性格,却唯独在跟你对话时,发生躲避性质的不说话。

沉默不一定是冷暴力,也有一部分人会因为受限于个人能力,缺乏面对、处理矛盾的技巧、沟通的能力,在遇到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时,选择暂时性用不说话来回避,不去沟通,但这个时间不会很长,经过短时间调整则会恢复。

从引发场景上分析,冷暴力多在发生在冲突、争吵后,你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用不回应,展示喷怒,对你进行惩罚。

突发性 vs 持续性

两者都具备突发性,但冷暴力具有持续性,沉默事件则没有,冷暴力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当你再次触及到某些对方的不满时,他依旧会用同样的方式,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动机 vs 获利方

施暴者通过」精准打击「弱势方,占据亲密关系主导地位,成为获利一方。

沉默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爆发更大的冲突,获利方为男女双方。

怎样停止对方的冷暴力行为?

首先,你不可能阻止,除非他愿意才会停止。

冷暴力不会随时间自己消失的,认为自己能改变对方这个行为更加可笑。在施暴者自己愿意的情况下,结合专业心理治疗,才会有痊愈的可能。

在了解有效的对抗方法前,我们先走进施暴者的世界一探究竟。

哪些人可能是冷暴力的施暴者呢?

1、极度自我,情感中的索取者

感情中,我们把人分成两种类型,一个是 giver,给予者,另一个是,taker,索取者。

极度自我的索取者,以自我利益为行为驱使,同时兼具敏感、自卑的内在特性,在处理矛盾时,不想说,就不说,照顾对方的情绪是不可能的。

2、认知上严重缺憾,缺乏同理心

人类的悲喜是共通的,这句话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但有一类人,在认知层次上存在天生的缺陷,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里,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父亲去世了。葬礼上,女孩突然看到一位男士,好潇洒好英俊,女孩心动,爱上了这名男子。没过多久,女孩的姐姐,突然被人杀害。

警方侦骑四出,火速破案,抓到了凶手。

凶手就是女孩,是她杀掉了自己的姐姐!

可这是为什么呢?

杀人动机是什么?如果你问正常人,正常人猜不到。就算你告诉他,他也可能想不通,但监狱里的杀人犯,会直接告诉你正确案例。

杀人犯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模式、行为逻辑也是一致的,但正常人与他们不同,情感的知觉天差地别。

他不理解你内心的苦闷。

3、强势一方,随意的感情态度

用冷暴力者存在两种可能:

其一,经济、外貌等繁衍价值占据上风,异性趋之若鹜;

其二,繁衍价值一般,对现在的情感伴侣不满意,于是采取随意态度,让你丢掉底线,被稳稳拿捏。

4、严重的拖延倾向回避型人格

用冷暴力逃避现实,拖延面对矛盾,拖延解决问题,知道对方在等他的回应,他偏偏不做回应,让你永远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中。

男生的冷暴力代表什么?

所有的冲突和问题,都有化解的方法,但是他为什么偏偏选择冷暴力?

他对我施行冷暴力,是不爱我了吗?

其实冷暴力的本质,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是这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他对待感情冲突的真实反映,身为弱势的一方,你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对方是能和我长期走下去的那个人吗?

你为什么会被冷暴力?问题的答案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什么样的人,容易遭遇冷暴力?

大部分遭遇过冷暴力的人中,存在一个重合度奇高的共同特征:内心自卑。

唯唯诺诺的弱势方、侃侃而谈的成功人士,内心都可能是自卑的。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是否自卑,跟他的能力大小、优秀程度没有直接关系,而跟他早年不良的亲子关系有直接关系。

很多父母本身不够优秀,却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而是用一种苛刻的、完美的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父母不良的教育模式导致了「虐待」型的亲子关系,「因爱之名」造成一个人错误的世界观,他们用别人的标准定义自己,即集体标准,非自我标准。

成长中缺乏认可、肯定的小孩,会失去自我角色认同感,他们不满意自己,可能要在很长一段事件内,在头破血流中寻求别人的认同,包括在情感中,哪怕面对一个有人品问题的渣男。

如何有效对抗伴侣的冷暴力情绪:

1、建立清晰的个人边界

保护自己的内在需求,沉住气思考,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放弃能改变对方的幻想,停止讨好行为,照顾自己的情绪,做让自己惬意、舒服的事。

扭转成就动机,从「避免失败」→「追求成功」

不要被对方的情绪引诱,和对方比拼沉默,克服焦虑,把注意力放回自己。

2、积极的心理、行为

选择恰当的时间、用正确的语气,不含蓄不拐弯抹角的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比如:「如果有矛盾,我接受沟通来解决,如果是我的问题我可以道歉,但我不接受沉默,玩冷暴力,告诉我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对方还是无动于衷,那你就要干脆利落的发「分手,互删」了,被为渣男找借口,这也说不定是他逼你主动说分手的策略。

不指责、不求饶、不纠缠,跟渣男比输赢,你从一开始就输了。

反思:支撑爱情走到最后的是什么?

爱情走到最后,不是靠爱来撑着,是靠双方的理解、责任心和自律。在发生冲突、矛盾时,如果他没有修补感情的意识、行为,你也别指望能和他有个幸福结局。

冷暴力以一种无法言说的压力把人笼罩起来,让人不寒而栗。

遭遇冷暴力,千万别骗自己,大概率的情况下,喜欢用冷暴力的人大多非你不可,甚至已经有了新欢。

意难平的爱情故事可能每天都在发生,但冷暴力的故事不值得定义为「意难平」,及时止损的成年人进度条要拉满。

人类已经进化了上千万年,人也没有那么脆弱,承担得了被分手,懂得用理智来为幸福作抉择、取舍。

人均年薪百万的世界里,如何不焦虑?

焦虑是因为从「不确定性」寻求「确定性」而产生的,当你把视线聚焦到没发生的「未来」,去担心一系列「不确定」事情发生时,紧张、恐惧等一系列情绪便产生了。

可偏偏人生无常,不确定性就是人生的本质。

说点实在的,我今年三十岁,未婚,身在帝都。

没有年薪百万,也没刚下飞机,手里没有几个亿的项目,家里也没拆迁,没车没房没户口没对象,知乎底层,不愧是我。

说起焦虑、丧这事儿,我自认为很有发言权了,但节前回了一趟老家,看完爹妈,我又突然觉得没什么可焦虑、丧的了。

这趟探亲之旅,我发现:家人的焦虑指数、「丧」指数,随着年龄递减。

奶奶,1940 年出生,身体健康,手里有几万存款,每天遛弯、吃饭、看电视,她没有一点焦虑感,和「丧」字更是没有一丁点关系;

我爹,1968 年出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实现了阶级跃升。想他当年初中毕业,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村里小伙,经一番耕耘,竟然也在市区买了房、车,后来,孩子也都读了不错的大学,且毕业后不在家啃老,他现在身体健康,还在持续赚钱,实在可喜可贺!

但他也焦虑,有时候也叹气,感慨一下自己人生不值得,也时常看着不争气的女儿(我)对我说:「诶,爸爸没有让你成为富二代。」

我,1990 年出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跟随我爹挣钱的脚步长大。可是,毕业后,我间歇性焦虑,也经常性想「躺平」,特别是知道小 B 年薪 100 万,年龄的小 C 升职加薪把我甩在了后面,朋友圈里的小 H 大牌包小手表,外出旅不完的游满世界跑……

甚至连隔壁小区的张二丫都比我强,因为今年就在上个月,她生完了三胎,我俩同龄。

呵呵,咧嘴憨笑。

在一众家人中,明明生活的物质条件更好,受到的教育程度也更高,甚至生存在国家更好的时代的我,荣登焦虑顶峰。

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并不是,焦虑不是年轻人的原罪,但却在工作、生活中,和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

直面焦虑

从焦虑产生的根源来看,我们可以洞悉一二:

自古以来,寻求安全感、确定感是人的天性,在人类 1400 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焦虑恰恰是出于保护目的而产生的防御机制、生存本能。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大脑底部有一个杏仁状的脑结构——杏仁体(amyRdala,又叫杏仁核)。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杏仁体开始工作:

首先,接收信息,转化为大脑能理解的语言,告知人进入警戒状态。如果无法确定安全性,信息会选择另一条路径使人陷入不安。通过进一步分析,依旧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杏仁体便会发出警讯,激活下视丘、脑干与自主神经系统。

可以说,出于保护机制,大脑放大了一切不确定的危险。

比如,在户外遇到恶狗,大脑会自动放大被撕咬、产生剧痛、甚至死亡的恐怖画面,通过潜意识作用,让我们停在原地,避免引发恶狗主动攻击。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大脑无法准确区分「涉及生死的真危险」与「人生常见型的挑战」。

这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调整大脑的「过度保护」:

面对外界不可控的事件降临,一味「停在原地」不可取,躺平只能让我们没有翻身仗可打,哪怕咸鱼也有个翻身的梦想,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确定性」与「可能性」无法并存,去掉一切「不确定性」,也就失去了未来可能产生的所有机遇,从而失掉书写人生新篇章的「无限可能」。

适度焦虑有益于成长,所有的焦虑,都是因为想要变得更优秀,坦然接受现实,拥抱变化,别错过机会,人生比想象得短多了。

毕竟,让你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你也不会甘心,这太索然无味了。

意识到焦虑可控 or 不可控后,接下来尝试改变自己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从客观实际的三个维度思考,请审视自己:

① 人生梦想(欲望)过高、过低

② 自己的先天条件(优势、劣势)

③ 自己的能力边界(现状、可拓展的)

首先直面自己的焦虑,你在焦虑什么?

王小波的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得不到想要的,不满足于眼下拥有的,寻求改变又充满迷茫设定了超出自身先天条件,能力边界的「超级目标」,便产生了:

(收入年均百万的时代,我拖了后腿)

对追逐人生目标表现出的消极、无能为力,于是:

(人生不值得,躺平可好)

面对现实,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可以怎么做:

(我怎么这么没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个体情况各不相同,建议通过逐个书写的形式,把内心令你感受的焦虑写下来,具体到事件,越详细越好,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焦虑的常见类型

一、现实型焦虑

具体事件引起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则是对未知危险的担心,产生于对外界危险的知觉,一旦危险消除,焦虑会随之缓解或消失。

比如,容貌焦虑,担心不被异性喜欢,或经济环境差,赚钱效应不好,过度担忧自己失去工作、缺少金钱、物质,被周遭人瞧不起。

灾难性的思维方式催生出——过度担心。

灾难性思维:把事实和想象混淆一体,并不断以最坏的心理猜测,单向发展推断,从而得出让人心惊胆战的结论,产生巨大的恐惧绝望和担忧。

一般,这种思维经常性伴随「如果/要是……怎么办?」的字眼。举例:「如果我男票出轨了怎么办?」,「如果孩子叛逆吸毒怎么办?」

如何修正「过度担心」?

明确焦虑的事件后,积极扭转焦虑化思维,可以缓解、甚至逐步治愈焦虑。

① 将不确定问题的描述转化为肯定陈述

比如,「如果我男票出轨了怎么办」→「我认为我男票出轨了」

② 评估担忧事件发生的真实概率

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径思考:担忧事件的可能性有多高?有客观条件支撑吗?如果发生了最糟糕的情况,就真的一点应对之策都没有了吗?

③ 用符合现实的判断修正自我评价

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评价现实状况与自我,适度减少内心对抗,提升对焦虑情绪的「耐受度」,以防止自我情绪对抗引发的更多心理问题。

二、病理型焦虑

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难临头,发作者陷入主观痛苦中,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需要药物治疗并配合心理治疗,请积极就医,不再赘述。

接上,什么在影响你自我评估的准确性、客观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 1954 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是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这就涉及到了「比较」的另一个重点: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

简单说来,就是和谁比?

我今年 30 岁,每个月工资 5000 块,这个收入是高还是低呢?(比较范围,仅限于工资)

考虑到影响收入最主要的是地域区别,假设如果是在北京工作,每月 5000 块的工资显然是拉跨的,但如果把地域换成四五线小县城,那么这个工资收入,实在是非常不错的。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觉得焦虑的,并不是来自于比较,而是比较对象出了差错。

我和朋友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

朋友:「如果地球爆炸,进入末日倒计时,很多有钱人、政治家等精英都去了外星,我们普通人就只能原地等死,真可悲。」

我:「去了外星也不见得开心,人类的优越感是需要衬托的,原本你有一个亿是个富豪,可当你发现身边都是坐拥几十亿的,你又成了穷人。」

仅仅想象自己置身天堂,是无法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你还得想象别人深陷于恐怖的地狱。

比起天天冲浪看别人年薪百万,家产上亿,爱马仕集齐随便背,可能看看非洲某些国家的真实生活、难民电影,心里会好受很多。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反驳,我看了也没用,我的眼睛就只会往上看,我周围的人不是家里拆迁,就是天赋异禀,985 院校打底,再不济也是个白富美、高富帅,人家也能占据两个字啊!相较之下,我真是抬不起头。

朋友,你是晋惠帝本尊吗?为什么你能理所当然的问出这种「何不食肉糜」的话?

即便身边的人如此,这个世界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如此?人生艰难,何时何地都要找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

那你可能继续反驳:我不和别人比了,我就和自己比行不行?前年每月挣 5000 块 ,今年每月挣 6000 块,也算是有进步?物价都在飞涨呀。

不得不承认,认识自我分内部和外部,就「比较」这件事情来说,不管怎么比,伤心似乎总是难免的。

外部比较时,人受慕强心理的影响,总是会和「闪闪发光」的大人物比较,他们是金字塔顶层的,而不是下边的普通民众。真正到了自我比较的时候,你的比较对象还将是想象中「优秀」的自己。

但这里,极有可能会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

哥伦比亚大学动机科学中心主任 Higgins, E. Tory 在 1983 年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在这一理论之中,「自我」被分为为三方面:

理想自我: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性

应该自我:个体认为自己在有关承担责任和义务方面具有的特性

实际自我:个体认为自身实际具有的特性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自我评价」,可以来自两个不同的立场,也就是本人的立场和其他有密切关系的他人立场(父母、好友等),今天我们只讲本人角度立场下的自我。

在这三面「自我」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都存在一定偏差,继续列举上面的例子:

实际自我:每个月工资 5000

理想自我:爱马仕自由

这种自我差异之下,「我」会非常容易沮丧,充满着强烈的挫折感,很容易逃避式「躺平」。

这一方面来说,我爹的情况比我好一点:

我爹的实际自我:农村小伙子城里买车买房,孩子读了大学;

我爹的理想自我:阶层大飞跃,成为「富一代」

可以看出,他的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但是回到事实,他还是实现了人生的进步和小阶层的跨越的。

而我的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就有点恬不知耻了(上面已提,没脸不复述)。

那么奶奶的呢?来看我和「比较学」大师的一段对话:

我:「奶奶,你看三奶奶,每个月都有退休金。」

奶奶:「哦,可是她没儿子,不像我,儿女双全。」

我:「奶奶,你看许奶奶,每次都打扮的好精神。」

奶奶:「哦,挺好看的,不过她体格没我好。」

我:「奶奶,我觉得不开心。」

奶奶:「咸吃萝卜淡操心,天天三饱俩倒,你还要啥?!」

由此得出:

奶奶的实际自我:吃饱穿暖有存款

奶奶的理想自我:吃饱穿暖有存款

完美一致,完成了自我实现的闭环,绝绝子。

修正存在偏差的自我评价,面对时代造就的膨胀化人生理想,一方面提升能力,一方面平衡欲望,那么你应对生活、事业会更得心应手一些,这种「掌控感」也会帮助你克制焦虑情绪的生长。

结尾,借用爱比克泰德的一句话:「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乐观,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需保持谨慎」,送给每一位日常性焦虑的朋友。

接受开放性的选项,祝你在追求成功人生的道路上,多一份人间清醒,不被焦虑所困。

搞懂这些规则,畅行职场无压力

电视剧《知否》里面,明兰去看张大娘子,跟她说自家祖母身边的一等女使,房妈妈的奋斗事迹,总结下来:人生过的好坏,无非就是,一命二运三本事,这三者,只要得其二,便一生顺遂。

职场也如此,命、运、本事,三点但凡占两点,绝对躺赢。

命、运这回事儿学不来,不管是顶级教授还是玄学大佬,谁也教不了投胎和改运的事情,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本事了。

如何成为一个「有本事」的职场人呢?

职场是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牵扯到了最最实际的利益纠葛,有团队奋斗,也有相互掣肘,互撕大战。

我初入职场时曾经踩过很多坑,吃过许多亏,也见识过很多拼家庭、拼关系的人。

但我始终认为,在职场中,最终拼的还是自己,被风口吹起来的猪,始终是猪,过了风口,是猪,是鹰,一眼就能看出来。

一、谁在控制你的职业生涯走向?

你一定听过类似的抱怨:

XX 没什么真本事,就是会拍马屁,走狗屎运!

他能做到今天这个位置,就是早生了几年罢了!

他要是没那个爹,能有这样的成就?!

「酸话」背后,真话只有一句:如果本人愿意「去拍马屁」、「早出生几年」、「有个好爹」,我也可以做到,甚至比那个人更强。

这类型的人,大多有着明显的外控倾向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在「控制点理论」中指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着不同的解释。

① 外控者:

把自己的行为结果,归为运气、命运或者他人力量的影响,这种人持有外控点的信念。

② 内控者:

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及个性作用,他们具有一种内控点的信念。

简单理解,每个人体内拥有一个「控制点 」,作为人格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控制点将影响你所有情境中的行为。

受到内-外控制思维对行为的影响,大家在面对同一情境时,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那么,谁才是你的职场生涯的控制点?运气?领导?还是你自己?

例如,一个岗位,同时进来几个新人,他们的学历、谈吐、个人能力,没有明显差距,均符合招聘标准,但过了一两年,这些人出现严重分化,有的人逐渐独当一面 ,但有的人却成为公司的边缘人物,甚至被开掉。

相比于外控者,内控者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获得信息的能力更强,以便在将来类似情境中改进自己的行为

2)更主动地改变、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3)更看重内在目标成就和内在技能提升

4)可以抵制他人的操纵

积极主动、目标感强、自我技能提升、主动思考,这些正是一位优秀职场人的必要品质。

二、如何构建可实施的、适合个体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不是写工作汇报 PPT,不必写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词汇,从个人最真实的情况出发,也不要互联网轰炸的信息洗脑,非要立志当首富,建立商业帝国,其实,大佬们一开始也没想过这些。

在职场中,职业生涯大体上分两种类型:

  • 某一个工种的专家

在专家之中,又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内,有着专业的金刚钻,但是相对不擅长对外打交道,属于技术型;对外,比如公关、销售一类的,就得长袖善舞,八面玲珑;

  • 管理岗位

    要求你具备组织能力,协调员工各司其职,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率,创造业绩。

这两种岗位,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甚至是性格要求。

如果你性格内向,根本不喜欢和人扯皮,也不喜欢去搞关系,那就选择不需要交流的领域,或者交流局限在内部的领域去工作,踏踏实实的扎根下去,做技术派大佬;如果你平时嬉笑怒骂,从小到大具备的「社交牛叉症 」,那么选择对外、对人领域的发展,会更事半功倍。

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领域之后,初入职场的三年到五年内,尽可能完善专业能力,做出漂亮的项目,搞清楚自己工作领域上下游的合作关系。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