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中国有哪些习惯是苏联影响的遗留?

伟大领袖毛泽东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后,内心震怒,但表面一点都不紧张,反而豪放地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

难以想象,当时的毛主席面对核战争的巨大压力,为什么表现的如此轻描淡写。

而后来的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针对这次中苏核危机,中国领导人当时的应对方式做了专门的分析讲座,这才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伟人高瞻远瞩的智慧。

艾教授说,当时所有中国领导层都没有惧怕原子弹,更没有向苏联屈服,不少军委领导甚至表示要和苏联对轰核弹,以牙还牙。

但是毛主席在听取了细致的汇报后,并不同意向苏联发射核武器进行报复。

毛主席说:「我们要将中国所有野战军集结于中苏边界,一旦苏联动用核武,我军全部快速冲入苏联境内,多批次全方面进入苏区,随后独立武装,武装民兵机动跟进,迅速占领苏联领土,全民移民苏联,在苏联安家过日子!」

表面上毫不示弱,但毛泽东深知核战争对中国人民,对土地的巨大伤害。

一旦动用核武,那无处不在的核辐射以及被污染的土地就不适合人类生存,既然苏联让我们无法生存,那么我们就到你苏联老家去过日子!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毛泽东的大胆想法震惊了!

毛泽东果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准备打仗的临战状态。

同时,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实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开挖地下工事。

至此中苏关系彻底决裂,战争的号角声越来越近。

可愤怒的不仅仅有中国,苏联方面更加恼羞成怒。

苏联人期盼着尼克松能发来支持电,却等来了美国人的公开泄密。

勃列日涅夫暴跳如雷。

10

美国人的「泄密」让中国对即将到来的核战争有了全面的准备。

苏联领导人考虑袭击中国后,肯定会遭到中国全面报复,而苏联的全球主要战略对手是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苏联内部的鸽派又突然采取了缓和措施。

1969 年 9 月 2 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逝世。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鸽派领导人柯西金于 9 月上旬赴越南吊唁胡志明,借机向同去吊唁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提出要在回国途中途经北京,同中国总理会谈的要求。

经过反复认真考虑,毛泽东同意会谈。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葬礼外交」。

9 月 11 日,中苏双方在机场进行了长达 3 个多小时的秘密会谈。

柯西金和中国中国会谈,表明中苏关系稍有缓和,但危机仍然存在,中国不可掉以轻心。

鸽派的柯西金回到苏联后,并没有扭转苏联对华的态度,鹰派越发强硬。

这恰好反映苏联领导层内部对华政策不一致,勃列日涅夫等鹰派反对鸽派柯西金等人提出的缓和对华政策意见,继续对中国保持高压。

在莫斯科,反华示威接连不断,中国使领馆被围,汽车被砸,苏联军方动作不断,秘密通知东欧盟国,宣称苏联有可能先发制人,打击中国核设施。

苏联的《真理报》也发表舆论,告诫全世界,务必认识到中国有威胁全世界的危险。

先舆论后战争,这通常是战争爆发的惯用手段。

战火越来越近,中国估计苏联会在 10 月 1 日那天发动战争,毛泽东要求人民解放军,在 9 月 30 日前进入全面戒备状态。

为预防苏军发动突袭,北京附近几个机场被疏散,跑道上设置了重重障碍物,防止苏军敌机空降。

1969 年国庆节。

这本该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举国紧张的临战警戒中,草木皆兵般地过去了。

苏联的攻击,没有来。

11

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中国虽然暂时躲过一劫,但并不意味着战争危机的解除,这种等待对方的攻击过程是最煎熬的,但我们的战备工作必须继续进行。

在中苏两国紧急备战的同时,美国也很忙碌。

出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和发生大规模核战争的严重后果的考虑,尼克松紧急召开国防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副总统阿格纽、国防部长莱尔德、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惠勒、国务卿罗杰斯和基辛格。

尼克松在会上说:「对于眼前这场中苏一触即发的战争,我们应当阻止。如果他们执意要打,那是他们的事情。」

中国方面。

预测 10 月 1 日的攻击没有到来,那么下一次攻击时间,我们预测,会在 10 月 20 日发动。

毛主席下令,中国高级领导人都分散离开北京,去不同的地方。

毛主席此举有两个目的。

一是为了防止开战后高层领导被苏军一锅端,二是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地点,以便展开游击战。

此时,中国全民皆兵,在城市中心建造防空洞的群众性运动也开展起来。

10 月 17 日,人民解放军进入紧急备战状态,不仅全军进入前沿工事或紧急疏散,许多大中城市也进行防空演习和大规模疏散行动。

仅军队疏散就达 94 万余人,及 4000 多架飞机和 600 余艘舰艇。

大批干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全国所有高等学校也因此下放地方或迁往外地,重要档案秘密运往西南存放。

各大中城市大挖人防工事,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都被卷入到这一紧急战备行动中。

可是,20 日那天,勃列日涅夫仍然没有下令发动核打击。

勃列日涅夫究竟在做什么?

12

中国严阵以待,没有等来最不愿意看见的战争,也在揣摩勃列日涅夫究竟在想什么,是否有顾虑。

而要弄明白勃列日涅夫的顾虑,需要把目光转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美国方面为了阻止苏联发动核战争,也准备了「三部曲」计划:

一是美国重启华沙会谈。

华沙会谈延续了 15 年,现在已中断了两年,此时恢复,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通过华沙会谈,重新建立与中国交流的渠道。

二是利用齐奥塞斯库等人与中国的亲密关系,频频传递美国期望与中国和解的诚意。

三是为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痛下血本,亮出了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尚保留未及动用的王牌:

美国用已被破译的苏联密码,向苏联本土 134 个主要城市、军事要点、交通枢纽、重工业基地发出进行准备核打击的总统指令!

美国的突然出手,其实是另类的严重警告,令苏联高层不得不对此有所顾忌。

苏联虽然在美苏争霸中略占上风,仍然没有勇气同时迎战两个世界大国。

而仅有美国出手远远不够,中国自己需要展示出强大的力量!

13

1969 年 9 月 23 日。

中国进行了当量为 2 至 2.5 万吨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

9 月 29 日。

中国又用轰炸机空投了当量约 300 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

美国地震监测站及苏联地震检测中心,以及遨游在太空当中的两国卫星几乎同时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号。

此时此刻的苏联十分清楚中国在中苏即将爆发核战争之时,这两次核爆炸背后所代表的含意。

美联社播发的一篇评论颇具代表性:「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项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

1969 年 10 月 15 日 19 时。

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报告:「刚才国家安全委员会报来两个消息,一个是中国的导弹基地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所有的地面导引站都已开通,这一点我们卫星收到的信号和拍摄的照片都已经证实。

另一个是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利益与他们有关,而且已经拟定了同我们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因为情况十万火急,他们只是通报了消息,正式报告还要稍晚些送来。」

勃列日涅夫根本不信:「美国会站到中国一边?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请马上拨通驻美使馆电话。」

大洋彼岸的多勃雷宁大使接到电话后,向勃列日涅夫报告:「情况属实,2 小时前我同基辛格会晤过,他明确表达了尼克松总统认为中国利益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美国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他们将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将首先参战。

基辛格还透露,总统已签署了一份准备对我国 130 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核报复的密令。一旦我们有一枚中程导弹离开发射架,他们的报复计划便告开始。」

听完报告后的勃列日涅夫怒火中烧:「美国佬出卖了我们!」

盛怒的勃列日涅夫稍为平静后,柯西金才说:「也许美国的所谓核报复计划是恐吓,但中国的反击决心是无比坚决的。

虽然他们的核弹头不多,但我们不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剥夺他们反击的能力。更何况他们在 4 年前就进行过导弹负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其命中目标的精度是相当惊人的!

而且他们有了防备,现在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人都在挖洞,我们应该和中国谈判。」

14

在中国人展露的强烈反击决心以及美国的反对干扰之下,苏联人终于放弃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错误想法。

1969 年 10 月 20 日。

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

珍宝岛引发的紧张对持局面,开始有所缓和。

可谈判很快陷入僵局。

1970 年 5 月 1 日。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出席庆祝「五一」劳动节晚会。

苏联谈判代表团副团长甘可夫斯基中将应邀参加晚会,并同毛主席进行了交谈。

毛主席问:「你们的团长呢?」

甘可夫斯基中将回答:「库兹涅佐夫团长奉命回国了,一个星期之后,就回来参加谈判。」

毛主席说:「干嘛要急急忙忙回来呀?回来还不是吵架?」

甘可夫斯基中将说:「苏联代表团到北京来,不是为了吵架,我们是来争论的。」

毛主席说:「争论,还不是吵架?回来也好,要好好谈判,谈出个友好睦邻关系来,要文斗,不要武斗!」

伟大领袖毛主席凭借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大国胸襟,成功化解这一次震惊全世界的核危机。

自此,一场随时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中苏核危机烟消云散。

这一次中苏核危机,让全世界人的心都在颤抖。

这一次危机之所以能够得到解决,并非完全靠美国人,也不是苏联人心慈手软,而是全中国人冲入苏联打游击的疯狂预案以及自己坚实的「两弹」核武震慑了敌人,让敌人不得不顾忌。

若不是我们有与对手玉石俱焚决心,加上已经制造出来保护自己的核武器,这一次中苏核危机不可能烟消云散,迎接中国的恐怕是另一个结局。

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从不惧怕任何一个敌人,也不会主动攻击任何一个国家。

但是,任何胆敢侵略我国领土的敌人,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中国有哪些习惯是苏联影响的遗留? - 历史环游记的回答 - 知乎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