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非五常国家的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弱?

2021年12月12日

2020 年 8 月 4 日下午六点,贝鲁特港口的一声巨响把「黎巴嫩」这个名字送上了热搜。

对于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概念。在贝鲁特港的爆炸后,很多人都问黎巴嫩是哪?甚至有人说:「你听说了吗?巴黎的嫩模爆炸了!」

这场爆炸对于世界各国的人来说,只是一个谈资,但对于黎巴嫩人而言,则是给他们饱经苦难的国家的又一记重拳。对于了解黎巴嫩历史的人而言,贝鲁特港的爆炸,只不过揭开了一个苦难民族的不为人知的伤疤。

中东巴黎

黎巴嫩是一个非典型的中东国家。

这个国家是如此的不起眼,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只相当四分之一个通辽,六百万的人口相当于两个海淀区,拿到中国来,黎巴嫩也只是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但是黎巴嫩的确和中东一众国家迥然不同。

对于中东的国家,大多数朋友们印象是这样的:土里土气,没有绿色的样子,一看就很缺水。

但黎巴嫩不是,黎巴嫩拥有着中东最为优越的气候,东部的黎巴嫩山是中东少有的几座真正的山脉。黎巴嫩山阻挡了地中海的水汽,让黎巴嫩拥有了地中海气候,远离了沙漠,贝鲁特成了中东少有的有绿化的城市。

黎巴嫩山不仅带来了宜人的气候,也让黎巴嫩成了中东的避难所。雄伟的山脉适合流亡者栖身,在中东各国混不下去的小众教派或组织纷纷躲进黎巴嫩,也让黎巴嫩成了鱼龙混杂的宗教熔炉。

复杂的宗教形势让黎巴嫩成了中东唯二的伊斯兰教不占绝对主导的国家(另一个是以色列),黎巴嫩的基督徒和穆斯林比例几乎是一半对一半,总理和总统分别由穆斯林和基督徒担任。

宜人的气候和基督教的文化,让黎巴嫩成为欧洲接受程度最高的中东国家。贝鲁特长期作为法国殖民地,建筑和文化上留下了大量的法国印象,一直被视作欧洲后花园般的存在,贝鲁特被称作「中东小巴黎」。

黎巴嫩面积虽然不大,却拥有丰富的旅游元素——雪山、海岸,罗马帝国和迦太基人的遗迹,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并存,气候宜人且文化资源如此丰富,让黎巴嫩成了中东最适合旅游的国家,而旅游业也的确是黎巴嫩的支柱产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的欧洲游客涌入贝鲁特,这段时间也是黎巴嫩的黄金年代。

来到黎巴嫩度假的欧洲人,认为上帝将真正眷顾这片土地。但上帝给了黎巴嫩所有的馈赠,都已经暗中标好了价码。

黎巴嫩拥有最好的自然条件,却拥有最差的位置。

它像一个柔弱的少女,处在一片强邻环伺的环境中。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这就意味着,欧亚非上任何一个强权都会窥伺黎巴嫩。

纵观黎巴嫩的历史,就是从挨打到挨另一顿打的历史。

黎巴嫩被征服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共始终,亚欧大陆上几千年来所有的强权,都会来黎巴嫩发展业务。在亚欧古代史里,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迦太基人、波斯人、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十字军、马穆鲁克,谁都没有放过它。

到了近代,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黎巴嫩,黎巴嫩屡次寻求独立,却被奥斯曼帝国强力镇压。直到 19 世纪中期,英法势力染指黎巴嫩。

而英法的干涉,为黎巴嫩的历史添加了一丝魔幻的色彩。

法国之影

在爆炸发生的两天后,8 月 6 日,法国总统马克龙飞抵贝鲁特,黎巴嫩总统去机场迎接。落地后的马克龙立即前往视察灾区,黎巴嫩民众夹道迎接。

在社交网络上,近十万黎巴嫩人联名,要求法国政府接管黎巴嫩。在马克龙的视察现场,甚至有人说出了这样的话:

总统马克龙会见法国黎巴嫩人

更有黎巴嫩的女人向马克龙哭诉,要求法国的援助不要交给黎巴嫩政府,马克龙说:「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不是来帮助他们的」,并拥抱了她,场面一度十分感人(至少在当事人眼里感人)。

马克龙拥抱一位黎巴嫩的女士

对于中国网友来说,这种行为简直不可思议!

一个外国元首在灾难后视察灾区,本国人民居然丝毫不觉得奇怪,居然还能提出要求外国政府接管自己国家的说法?!这在我们看来,是赤裸裸的卖国行为!

所以网友对这件事的评论大都觉得——黎巴嫩人怕是被炸傻了吧?

实际上,说黎巴嫩是法国的「儿子」,这句话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并不是无中生有。不只是黎巴嫩,这个世界相当多的国家,都是英法等殖民帝国的「儿子」。

现代世界上虽然有两百多个国家,但像中国一样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国家几乎绝无仅有。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都是没有一脉相承的民族国家的。

而欧洲老牌殖民帝国崩溃以前,世界地图是这样的:

世界殖民地图:同一个颜色为宗主国和殖民地,淡粉色为英国,淡蓝色为法国

当时的世界上只有不到六十个国家,而且绝大多数都在欧洲国家。一战前,整个亚洲只有七个独立国家(二战前就剩五个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殖民地,黎巴嫩也在其中。

当代中东是如此的混乱,很多人对此感到费解。实际上,中东乱局的最根本原因是,中东长久以来都处于一个状态中——

有宗教而无主义,有民族而无国家。

在 20 世纪风起云涌的意识形态浪潮,几乎从未真正吹进中东。虽然冷战双方不断努力,但中东人民对宗教教派的兴趣远大于对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兴趣,美国苏联爱谁谁,中东始终是宗教说了算。

另一方面,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以后,中东就再也没有一个真正拿得上台面的主权国家。除了土耳其、伊朗、埃及和沙特以外,剩下的几乎所有中东国家都是英法殖民者的人工产品!

是的,你没看错——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卡塔尔等等一大票国家,都是英国佬和法国佬搞出来的。

英国和法国在殖民的过程中,也并不是都采取直接吞并的方式。很多时候也会在当地成立一个「国家」,然后以「保护国」的名义进行殖民。而中东的大多数国家,都是英法在瓜分殖民地的时候划定的。

那么,英法划分殖民地国家的原则是什么呢?

答:没有原则,随心所欲。

这并不是开玩笑,很多现代国家的疆域,都是英法殖民者在地图上随手划的。

北非地图

比如北非地图里大量的笔直直线,就是英法根据经纬度划出来的。什么山川地貌、民族文化统统不考虑,划条线以示区分就得!

对于北非这种绝大多数属于大沙漠的区域,这么划也无所谓,反正仙人掌也不用唱国歌,爱归谁归谁吧。

但是对于中东这么个民族宗教形势如此复杂的地区,英法这种原则就非常坑人了。

法国,很荣幸地充当了黎巴嫩的创造者。

借用郭德纲老师的一句名言:

法国:「讨个大说,我是你父亲」。

创造黎巴嫩

1915 年 12 月 16 日,唐宁街 10 号的首相官邸里,一群英国人对着中东地图在分赃。

此时一战已经爆发了一年多,协约国击败德奥未必有把握,打垮「西亚病夫」奥斯曼还是手拿把攥的。所以英法先就怎么瓜分奥斯曼进行协商,免得日后起冲突。

感觉就像花钱的计划都做好了,接下来就看双色球的了。

由于奥斯曼的地盘还没有真正到手,所以英国人倒也不吝啬,对于地盘划分十分随意,颇有点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感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疆域

一个叫赛克斯的人提议说,我们在地图上最左边的城市 Acre 开始,到最右边的城市 Kirkuk 为止,连上一条直线,北边归法国南边归英国,咋样?

这个方案既简洁又明了,理解难度还低,除了没考虑中东人民的感受以外都照顾到了。于是英国首相当即拍板——就是它了!

法国人也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第二年五月,两国秘密签署了《赛克斯·皮科秘密协定》,这条赛克斯用铅笔画的直线,就正式成了英法在中东的分界线:

英法势力范围,A 为法国 B 为英国

当然,拿承诺当放屁是英国外交的优秀传统,后来英国见摩苏尔地区有石油,又越过这条线占领了摩苏尔,这是后话了。

不过到现在为止,赛克斯协定的直线大部分还得以保留,当代叙利亚国境线南部的直线就来自于此:

叙利亚地图

英国人在地图上随手一画,就把无数的民族分割开来。这条草率的直线对中东政治格局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不过相比于后来的巴以问题,这条线已经不算英国人在中东挖的最大的坑了。

英国人后来又在自己的地盘里建立了伊拉克和约旦,并划分了沙特的版图。1921 年建立约旦时,画地图的任务交给了丘吉尔,后来丘吉尔回忆到——「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用一根钢笔创造了约旦」

约旦地图

约旦的地图东部有一个巨大的凹陷,沙特领土像钉子一样楔进了约旦。这个神奇的拐角后来被人嘲讽为「温斯顿(丘吉尔)之嗝」,意思是丘吉尔在画地图时打嗝,手抖才画了个坑。

英国人对待殖民地国家划分的态度基本如此。

法国比英国稍微强点,法国创立黎巴嫩,的确是有历史沿革的。

法国分到的区域被称为大叙利亚区域,该地区鱼龙混杂,基督教、穆斯林、东正教徒杂处,民族宗教形势非常复杂。

在法国人正式占领该地区之前,大叙利亚地区的教派冲突就很严重了。1860 年,该地图的穆斯林(德鲁兹派)和基督徒(马龙派)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在大马士革,穆斯林三天之内杀了两万多名基督徒,震惊了全世界

同样在 1860 年,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

当时的法国对地中海东岸的基督徒负有保护义务,因此出兵登陆贝鲁特保护基督徒。1861 年,在法国牵头下,基督徒们在贝鲁特附近的黎巴嫩山一带建立了一个自治区,这就是黎巴嫩的原型

一战结束后,法国正式占领了大叙利亚地区。黎巴嫩山的基督徒们发现爸爸掌权了,于是要求独立建国。

但他们也不满足于原有的贝鲁特和黎巴嫩山,又囊括了一些沿海平原和适合耕作的谷地,于 1926 年建立了委任由法国统治的黎巴嫩共和国。

新黎巴嫩囊括了不少穆斯林居民,当时黎巴嫩的基督徒们认为有法国罩着,没关系,穆斯林翻不了天。

谁也没想到的是,靠山山会倒,靠人长不了。黎巴嫩的好日子没过几年,法国亡了。

1940 年,德军的装甲集团越过阿登森林突入法国,在巴黎沦陷之前,法国就投降了。整个国家抵抗的时间还没有后来斯大林格勒一栋大楼抵抗的时间长。

法国投降以后,无力再经营海外殖民地,1941 年邀请英军进入黎巴嫩「共管」,1943 年,黎巴嫩完全独立,原本掌权的基督徒们明白,好日子过到头了。

为了保持国家稳定,独立后的黎巴嫩制定了分权协议,基督徒担任总统,穆斯林逊尼派当总理,穆斯林什叶派当议长。

这脆弱的分权机制并没有给黎巴嫩带来永久的和平,随着二战后英法势力撤出中东,黎巴嫩进入到长期的战乱和内讧中。

但总而言之,法国跟黎巴嫩的确是有非常非常深的渊源的,黎巴嫩人要求法国托管并不是被炸傻了,的确是有特殊的历史原因的。

那么,既然法国早已经结束了对黎巴嫩的殖民历史,为什么马克龙在这次事件中显得如此积极呢?

因为法国在二战后,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控制和影响前殖民地国家,以保持法国利益最大化

声明一下,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法国和英国本质上是一丘之貉,只不过法国不太显眼而已。

现代社会中,说起殖民帝国,大家都会想到英国。但其实日不落帝国并不是世界唯一的殖民帝国,法国人祖上也是阔过的:

图中所有带颜色的区域,都曾经属于过法国势力范围

法兰西殖民帝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之所以法国殖民地没有英国殖民地有名,是因为法国不像英国一样到处挖坑而已。

但是,法国经营殖民地是很有一套的。

英国虽然是第一大殖民帝国,但它对殖民地的政策是间接统治——制住当地的统治者,交钱就行。对于殖民地内政,只要不涉及英国利益,英国基本不怎么干预。

而法国不同,法国对殖民地实行的是直接管理,扎得非常深。殖民地的各级行政官员,教育管理体系都是法国式的,教殖民地人民学法语,让非洲黑人认高卢人当祖宗。

所以,英国在殖民地人走茶凉,而法国撤出殖民地以后,人虽然走了,茶还烫得冒泡。

很多法国殖民地国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还指望法国来当他们的男妈妈。

非洲法郎

比如非洲法郎这种存在,就是法国影响力的直接证明。西非的八个国家的央行直接由法国代管,货币都由法国来发行。

近些年,由于欧盟力量的衰退和德国经济的强势,法国想带领欧盟越来越力不从心,德国的话语权逐渐提高,这让法国人民很不满。

于是马克龙上台后,想要重拾法国的信心和影响力,而对殖民地的影响恰恰是德国完全不具备的。

因此,黎巴嫩的危机对于马克龙来说,完全是想睡觉来枕头,机会正好: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的国家哪怕再贫困,也绝不会认贼作父,黎巴嫩人的这种想法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你了解黎巴嫩在近代发生了什么,也许你就能从黎巴嫩人的行为里找到一丝丝的合理性。

现代之殇

1943 年,黎巴嫩独立,这个国家的独立斗争结束了。可是中东的百年之旅却开始了。

从 1948 到 1974 年,数次中东战争造就了几十万巴勒斯坦难民,他们理所当然地躲进了避难所黎巴嫩。但当时的几十万难民相比于后来的事情还不算什么,这段时间也是黎巴嫩为数不多的安宁岁月。

1978 年,以色列人尾随而来,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同时,叙利亚以大欺小,占领了黎巴嫩东部。此时黎巴嫩内部也趁乱爆发了严重的教派矛盾,各支势力割据一方,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内战。

1990 年,黎巴嫩内战终于结束。此时的黎巴嫩已经满目疮痍,内战导致四十万人伤亡,全国五分之一的人流离失所。伊朗和叙利亚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成了事实上割据一方的军阀。

真主党是什叶派武装,他们实际上占据的地盘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但真主党却拥有近十万人的武装人员。之所以能养得起这么庞大的军队,是因为真主党生财有道——贩毒。

真主党在管辖地带大规模种植罂粟,同时从拉美进口毒品,明目张胆地进行毒品交易,让黎巴嫩成为世界级的毒品交易中心。

2005 年,时任黎巴嫩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铁腕禁毒,焚毁了大量的毒品,严重影响了真主党的利益。因此在当年的 2 月 14 日,哈里里被汽车炸弹刺杀,不幸逝世。

哈里里是黎巴嫩近代声望最高的政治家,起到了国家的稳定器的作用。他去世以后,黎巴嫩脆弱的和平再一次被打破。

2005 年,因哈里里遇刺导致的「雪松革命」爆发,上百万黎巴嫩人走上街头,要求叙利亚军队(真主党的幕后老板)撤出黎巴嫩,叙利亚被迫撤军。

2006 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爆发第二次黎以战争,超过 130 万人流离失所。

2008 年,黎巴嫩再次爆发内战,真主党再次反难,一度逼近贝鲁特,经过冲突以后双方被迫休战,真主党得以维持割据地位。

在黎巴嫩终于迎来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后,2011 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了……

长久的战乱,让黎巴嫩人养成了豁达的性格,他们被称为「世界上面对战争最淡定的人」。西方记者曾经说,贝鲁特城中的交战双方用火箭炮互射,但海岸边的咖啡馆里,黎巴嫩人还是能抽着水烟有说有笑,这是一种看惯生死后的淡然。

而黎巴嫩人之所以会向法国求救,是因为黎巴嫩的现状实在是举步维艰。

受叙利亚战争影响,本就战乱多年的黎巴嫩再次面临了巨大的经济困难。公共债务率达到了 GDP 的 150%(全球第三),系统性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汇率,让黎巴嫩连燃料和发电都不能保证,甚至连医院都因为缺乏电力而不能充分运转。

黎巴嫩的医疗条件差到什么程度呢?

新冠疫情期间,当地医生说:「如果黎巴嫩每天新增一百个新冠患者,我们就无法承受了」。这次爆炸导致黎巴嫩数千人伤亡,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黎巴嫩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黎巴嫩本国货币贬值了 80%,商品价格却上涨了 80%!失业率高达 35%,一半以上的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下,而且本国还有高达 150 万的叙利亚难民。

这次爆炸让黎巴嫩 30 万人流离失所(相当于人口的 5%),还摧毁了将近四分之一 GDP 的财富,让这个国家的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而黎巴嫩的政府腐败且无能,加剧了国内矛盾。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