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日
曹操的一生,就是一部黑色幽默史。
青年时代的曹操约束自己,一心做应该做的事,却处处碰壁;理想破灭以后,他彻底自我解放,成就越大越任性。
一、人在囧途
曹操是个官三代,更准确地说是个阉三代。
其父曹嵩是老一代宦官领袖曹腾的养子。在东汉王朝众多的宦官子弟中,曹嵩称得上出类拔萃——捞钱送钱的本事不明觉厉、细思极恐,连太尉这样的高官都能买到手。
这一慷慨大方的「优良家风」使曹操在 19 岁就进入仕途,不久升任洛阳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长。
任职期间,该同志严格执法,敢于拿宦官首领的家属开刀。许多领导同志都指出,像小曹这样的年轻干部在京城当一个分局长太过大材小用,特提拔为顿丘(今河南清丰)县令。
23 岁,在基层锻炼还不到一年的曹操就因为堂妹夫的妹妹宋皇后被废而受到牵连,回到老家谯县(今安徽亳州)做了一名待业青年。
25 岁,宦官势力重新洗牌,曹操又被朝廷征召,出任议郎(皇家顾问)。该同志屡屡上书言事,针砭时弊,可喜可贺的是,其中所有不重要的意见都被领导采纳。
29 岁,黄巾之乱爆发,曹操第一次出任军职——骑都尉,斩敌数万,因功升任济南国相。该同志在任期间搞得官不聊生,其手下五分之四的官吏被撤职。为非作歹之人逃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曹操的领导能力。
很快,朝廷的调令下达,要将曹操平级调动到东郡出任太守。曹操愤然辞官,获得了一定的声誉。当时有些地方豪强看曹操对朝廷不满,想拉拢他入伙另立中央,曹操断然拒绝,但也没有举报他们。
33 岁,在老家看书打猎了四年的曹操在老爹的四方奔走(花钱如流水)之下出任刚刚成立的皇帝直属部队——西园八校尉的第四号首长。一号首长正是他做分局长时得罪过的宦官蹇硕,还好二号首长袁绍是他的发小儿、铁哥们儿。
青年时代的曹操告别了少年时代的放荡不羁、任性顽皮,自进入仕途起就决定做一个样板儿式的好官,把什么不畏权贵啦、严格执法啦、直言敢谏啦、保境安民啦这些约定俗成的用来形容好官儿的标签挣了命地往身上贴。可朝廷不赏识他也就罢了,还处处捣乱,把他当成球一样踢来踢去。
曹操不是被嫌弃,而是干得太用力。黑色幽默之处在于,一心报国的他之所以还能混得下去,只是因为他有个一辈子同流合污的老爹。老爹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碰壁的机会,既然从政实在不行,那就还是从军吧。
对政界失望的曹操转而寄希望于军界。当时西北有十几万叛军,朝廷与羌族的百年战争也还远远看不到尽头。若是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官拜征西将军,封侯爵赏,亦足以快慰平生!
34 岁,谁曾想曹操的黑色幽默史在这一年才刚刚进入高潮。由于袁绍处心积虑的安排,外戚宦官两大势力火拼之后同归于尽,但袁绍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西凉军阀董卓入京,架空朝廷,擅行废立。曹操只身逃出洛阳,投奔另一位发小儿陈留太守张邈,得其相助,曹操于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起兵。
35 岁,关东诸侯组成讨伐董卓的联军,公推袁绍为盟主。曹操带着刚刚招募来的五千人马加入,经袁绍推荐出任代理的奋威将军。杂号将军还是一代理的……没办法,谁让朝廷在董卓手中。此时的曹操不在意是否做大官,一心只想做大事,号召大伙儿共襄盛举、勤王剿贼。
几位大佬们都觉得既然这次会盟选出了袁盟主,足以称之为一次胜利的大会、一次团结的大会。开了这么久的会,大伙儿都很辛苦,应该通过一起喝酒喝出风度、喝出水平,还需要通过一起看歌舞表演来增进感情。
曹操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样孤军奋战,老朋友陈留太守张邈派出部分兵力赞助他,更惊喜的是代理济北相鲍信愿意带着两万步兵、七百骑兵、五千辆粮车与曹操合伙痛击国贼。
呜呼!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理想主义者的部队初战失利,曹操险死,鲍信负伤。但这次失败也使他们得到了敌军的一手资料,为关东联军制定了战略战术。只要大伙儿能够团结一次,哪怕就一次,也大有消灭董卓的希望。
然而各路诸侯经过与会期间的交流沟通,已经在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上大彻大悟,他们第一时间拉帮结派各自打了起来……关东联军就这样可耻地解散了,曹操率本部人马浪迹天涯。
二、投名状
曹操从「万里西风瀚海沙」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除了他本人及其部下的努力,还需要感谢他的三个朋友——袁绍、张邈和鲍信。
36 岁,曹操有官位却没有地方上班,有部队却没有粮食。这倒也罢了,最麻烦之处在于他还有理想。打董卓他势单力孤,打别人他又师出无名。好在当时天下大乱,山贼草寇都能发展到十几万人,臣服百年的南匈奴也打算再现祖上的耀武扬威。于是曹操在东郡以少胜多,大败黑山贼和南匈奴。刚刚当上冀州牧的袁绍今非昔比,堂而皇之地推举曹操出任东郡太守。曹操终于结束了流浪,成了兖州地界上的一方小诸侯。
37 岁,黄巾军余党死灰复燃,兖州刺史刘岱被临阵斩杀。在亲密战友济北相鲍信的拥戴之下,曹操升级为大诸侯——兖州牧,其原有东郡太守职务由他永远的副手夏侯惇接任。这时的曹操内有鲍信、张邈的鼎力支持,外有袁绍作为强援,还有乌合之众的黄巾余党给他打。这很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就在这一年,曹操击败黄巾余党,得到三十万青州兵,鲍信却战死沙场。曹操的这一生,敌人很多、部下更多,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说只有鲍信一个。
38 岁,曹操再次击败黑山贼和南匈奴,并一路暴打袁术。当时的形势是,袁绍与曹操结盟对抗袁术、陶谦和公孙瓒。趁曹操追杀袁术,陶谦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操以牙还牙十倍奉还,连下徐州十余座城池。
当初张邈与袁绍闹翻,袁绍要求曹操剁了他,曹操顶住压力答复说:「咱们仨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现在天下大乱,不应该自相残杀。」出征徐州之前,曹操嘱咐家属说:「我如果回不来,你们可以去投奔张邈。」凯旋时老友相见,执手相看泪眼,关系就是铁到这个程度。
39 岁,曹操再征徐州。陶谦退守,曹操粮尽退兵。
40 岁,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唯一的弟弟曹德被陶谦部下杀害。曹操如五雷轰顶。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世人多以为杀父之仇给曹操制造了攻打徐州的借口,其实在这之前两家早已动过手。董卓入京时,曹嵩在徐州避难。曹操崛起后,曹嵩就成了陶谦扣在手中的人质。曹操派人秘密地去接家属,消息被陶谦破获。
虽然陶谦并不像演义中说的那样忠厚善良,在史书上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但他应该不会傻到去逼疯曹操,他只是想继续扣留人质罢了。但陶谦的部下贪恋曹家的巨额财产,杀人越货后跑了。(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曹操对徐州展开报复性进攻,所过之处鸡犬不留。有人说他屠城是迫于粮食不足;有人说他是为了打击徐州士族的根基,以方便征服徐州后安插兖州势力;还有人说年轻时的好心没好报、残酷的诸侯征战消磨了曹操青年时代的正义感——他受到了太多负面的刺激,积攒了太多的负能量。然而屠杀这种暴行,不管有何借口都不能被原谅。诚然曹操一生的功绩彪炳史册,但屠城的巨大污点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
报应转眼就来,曹操再次五雷轰顶——他肝胆相照的老朋友张邈让他两肋插刀,迎接吕布当兖州牧。各郡县纷纷响应,兖州境内还姓曹的只剩下三个县城!
张邈为什么会反叛曹操呢?
原来袁绍刚刚在与公孙瓒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势力急剧膨胀。张邈担心曹操早晚会顶不住袁绍的压力,不如先下手为强!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囚徒困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悲地败给了猜疑的链条。曹操原本是个磊落的汉子,张邈的背后捅刀是他后来变得猜忌多疑的起因。
兖州各郡县为什么纷纷反叛曹操呢?
士族是世代做官的家族,地方势力实际上掌握在当地士族手中。而兖州士族进入不了曹操集团的核心班底,曹操集团的核心是谯沛武人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单有武将当然不够,那么「文臣谋士到底哪家强」呢?当然是汝颍世家,这是天下士族中的精华。汝颍世家之前一直效力于袁绍,但袁绍势力壮大后引入了河北系势力,引起了汝颍世家的分裂,一部分人如荀彧、荀攸就投奔了曹操,成了曹操的主要谋士文官。
兖州士族觉得曹操太不够意思了:你本来就是个外来户,而且出身卑贱;当初吐出来一个东郡太守不给我们,我们忍了,眼巴巴等着重用,你可倒好,还要引进外人!
其实曹操并不是排斥兖州人,程昱是兖州人,也成了他的主要谋士。只是他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与士族所希望的「老子英雄儿好汉」难以调和。
曹操回师兖州,与吕布大战百余日,互有胜败。由于饥荒爆发,到了人吃人的程度,双方各自撤兵。这时袁绍发来了邀请函,曹操一度心灰意冷打算投奔袁绍当小弟算了,被程昱劝阻,靠着手中仅有的三个县城苦苦支撑。
40 岁,曹操再战吕布,三战三胜,收复兖州,灭张邈三族。张邈本人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吕布投奔徐州,这时陶谦已死,新任徐州牧是我们所熟悉的刘备。曹操再次打起了徐州的主意,被首席谋士荀彧劝阻。
为什么这时的徐州打不得了呢?
《三国演义》中,曹操觉得与其逼得刘备和吕布抱团儿不如暂缓攻势让他们内讧,这有一定道理。但乱世之中最重要的是人口,当时的徐州经过曹操的屠杀已经大伤元气,纵然吕布与刘备再团结也很难成为曹操的对手。刘备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背弃了陶谦时代的外交战略,拜袁绍为老大哥,并且与袁绍的兄弟兼死对头、已经被曹操打得没多少实力的袁术死磕。
这时打刘备就等于向袁绍叫板儿。此时的袁绍已经雄踞青、幽、并、冀四州,是天下最强的诸侯。虽然徐州是个软柿子,但就算拿下徐州,也不足以与袁绍抗衡。
41 岁,落难皇帝从长安逃出,回到了已经是一片废墟的洛阳。皇帝与众臣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唯一的指望就是在饿死之前被一个有忠心或者说有眼光的诸侯捡走。这时离皇帝最近的诸侯是袁绍,但他现在已经是「天下第一高手」,觉得与其接这个董卓拥立的叫花子皇帝还不如自己另立一个算了。
曹操的前半生得到了袁绍很多的帮助,袁绍是他的老朋友、老大哥、老上级,也是他的伯乐,但所有的「有心栽花」都不如这一次的「无心插柳」帮助大。曹操昼夜兼程赶往洛阳,将皇帝迎接到自己控制下的许昌,被封为大将军,从此「奉天子以令不臣」,吸收了很多小军阀,势力迅速壮大。但曹操此时还是不能得罪袁绍,只好让出了大将军职务,以司空头衔领袖朝廷,同时积攒实力。
三个好朋友,一个战死,一个反目成仇,还有一个现在是大哥但早晚要动手。乱世出英雄,古来英雄多寂寞,古人诚不我欺。
三、无极
42 岁,曹操在宛城招降了小军阀张绣。
曹操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的需求和能力,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六个女儿足以说明问题。得意忘形加上军旅寂寞,曹操非礼了张绣年轻貌美的婶娘。史书上说张绣不堪其辱,也有江湖传言说张绣与这位婶子有不正当关系。总之,张绣感到曹操让他失去了做一个好人的机会,在天下第一毒士贾诩的谋划之下突袭曹营。曹操的侍卫队长典韦、长子曹昂、弟弟曹德的遗孤曹安民战死。按照史书的记载,这无非是一场兵变,最终曹操在爱将子侄的舍命相助下死里逃生。这是一个美女引发的血案,也是一幕可歌可泣的悲剧。
然而许多年后,曹操的次子曹丕在他的自传《典论·自叙》中回忆说当时他也在宛城,虽然年仅 9 岁,但还是策马奔腾跑了出来。以宛城之战的惨烈程度,贾诩的算无遗策,为何曹操跑了,曹丕跑了,曹昂却战死了?
宛城惊变使曹操损失惨重,也使张绣结下了强敌。最大的受益者是曹丕,从此他成为曹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当时曹丕年仅 9 岁,他的母亲卞夫人以歌妓出身却在曹操众多妾室中脱颖而出,备受宠爱,生下丕、彰、植、熊四子,稳坐第二夫人的位置,但又长期受到曹昂的养母、正室丁夫人的打压……
再看贾诩,三年后他力主张绣投降曹操,二十年后又在曹丕与曹植争储时一锤定音帮助曹丕上位……
详情请看马伯庸先生的名篇《宛城惊变》,这一疑问由马伯庸先生首发,在下不敢掠人之美,只为了给本文后半部分的二府之争埋下一个伏笔。
四、天下无贼
43 岁,曹操消灭了董卓的继承者国贼李傕,收获了巨大声望。这一年,吕布逼走了刘备,再次改变徐州外交战略,脱离袁绍势力,与袁术时战时和。
这可便宜了曹操,他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对徐州出手了。曹操收刘备、灭吕布、得徐州,一气呵成。如果要他发表获奖感言,应该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感谢吕布的无脑,感谢吕布的无脑,感谢吕布的无脑!
44 岁,曹操派刘备拦截穷途末路的袁术,使其无法与哥哥袁绍相逢一笑泯恩仇。袁术呕血而死。
曹操对刘备极为欣赏,给了刘备朝廷认证的左将军和豫州牧的证书,还对他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很像年轻时的曹操,一样的处处碰壁,一样的百折不挠,一样的理想主义。自从张邈捅刀以后,他已经很少信任什么人了,却敢让刘备带着军队去出差。(第七章《汉室宗亲》将详细解读曹操的这份欣赏对刘备意味着什么。)
45 岁,刘备利用曹操对他的信任,发动偷袭再次占领徐州。当时袁绍已经准备与曹操决战,但曹操觉得刘备虽弱,但是个真英雄,现在不把他干掉将来就来不及了,袁绍这人反应慢,等我干掉刘备回来他才能回过味儿来。
曹操又一次征服徐州,刘备出逃投奔袁绍,关羽为保护刘备家眷投降。
袁绍的虎狼之师终于出动,关羽斩颜良报答曹操之后,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曹操当时还在与袁绍决战,却以博大的胸怀纵虎归山。识英雄、重英雄,这是曹操身上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但关羽的出走无疑再次寒了他的心,使他在多疑和猜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官渡大战,曹操以一两万人的兵力逆袭了袁绍的十一万大军,天下震动。其战争过程一直以来被大书特书,但其实这场战争的意义却远远不止是曹操成为北方霸主那么简单。
官渡之战对曹操的影响是什么?
对曹操个人而言,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罢,于公于私他都要维护汉室。然而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已经是天下第一雄主,只有他威胁别人的份儿,哪里还有「贼」能威胁到他?
汉室的股票暴跌,皇帝不仅是傀儡,更越来越像一个累赘。但曹操毕竟有过忠君报国的理想,要他学王莽,他过不了心里那道坎儿。那就先保持现状,看以后的情况再说吧。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东汉中期以来,士族的势力一直在膨胀,他们掌握话语权,控制声望系统,垄断基层实际权力,与中央争夺人口、税收以及人事任免权。皇帝只好倚靠外戚和宦官与士族抗衡。外戚和宦官这两根柱子同时倒塌,士族掌权便成了大势所趋。他们大多团结在头号士族子弟袁绍的周围,只要袁绍击败曹操,把皇帝握在手里,名分、实力、人心结合在一起,处于观望的各路诸侯和天下士族便会趋之若鹜。届时袁绍出任董事长,士族们掌握股份,让寒门子弟祖祖辈辈给他们打工,凭出身就能世世代代做官、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然而曹操却横空出世,以逆天的才干强行顶住了历史的车轮。
由于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士族没法高枕无忧,还得去和他们所鄙视的庶族拼业绩。
曹操采用的屯田制度使大量土地归为国有且不可买卖,限制了士族对土地的兼并。
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唯才是举使有才无德之人可以放开手脚横征暴敛,比士族的吃相更加难看;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使老百姓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自由,军屯使士兵又要打仗又要种地,异常辛苦且降低了作战能力。
但纵然有这些不足,这样总比特权阶层安享荣华、作威作福要公平得多。
这是曹操的历史功绩。
五、天将雄狮
52 岁,为了彻底肃清袁氏势力,将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的外患消灭在萌芽当中,曹操把攘外必先安内的经典案例统统弃如敝履,在天下未定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北征乌桓。
曹操的军队从一条废弃多年的环境恶劣的小路进军,距离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二百里时被敌军发现,三郡乌桓的蹋顿单于与袁绍的两个儿子率领数万骑兵迎击。当时曹军的军需物资还没有到,为了赶路很多士兵连盔甲都没有。曹操登高远望,看敌军人数虽多但阵势不整,决定擒贼先擒王,派张辽为先锋将蹋顿单于斩杀,敌军自乱,二十余万人投降。袁绍二子再次跑路,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征途之中,曹操写下《步出夏门行》。随军出征,年仅 15 岁的曹植写下《白马篇》,曹家父子的文采风流相映成趣,使这次北征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战争。
以少胜多是曹操的拿手好戏,但这次远征的难点不在于敌人,而在于环境。辽西干冷,方圆二百里内没有水源,士兵们只好在冰天雪地里打深井,背着粮食走不动只好杀马充饥。在灭吕布、袁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天才军师郭嘉在途中病亡,临终前嘱托曹操不要进攻辽东,这样公孙康一定会把袁绍二子的人头送来,果然言中。郭嘉是曹操手下最年轻的高级干部,而且有很多可爱的小缺点,让曹操又欣赏又放心,原本想让他辅佐继承人的。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就是十个蹋顿单于也比不上一个郭嘉重要。
失去郭嘉固然可惜,所幸这一役使曹操威震塞北,他一声令下,匈奴左贤王就得乖乖把妻子蔡文姬送回。
九年后,曹操扣押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将其终身软禁,并把匈奴分为五部,派汉人官员前去监督。秦皇汉武的宿敌——匈奴,在曹操手中踏入了万丈深渊。
十一年后,乌桓再次反叛。当时东有孙权、南有关羽、西有刘备,曹操无惧多线作战,派儿子曹彰再次北征。曹彰将乌桓彻底打散,使乌桓永久地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资格。同时,鲜卑首领轲比能震慑于曹家的军威,率数万人马请求臣服。
同室操戈,再强也算不得什么本事。曹操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甚至投靠外邦异族的帝王、军阀们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多少皇帝坐拥天下兵马钱粮,其武功却比不过仅有半个中国的曹操。尤其是篡夺了曹魏基业、一统江山却亡于匈奴人之手的晋朝统治者,更是应该羞红了耳朵。
对外硬不硬,是评价一个政权的关键之一。
六、赤壁
53 岁,基本平定北方的曹操废除三公,自领大汉丞相。之所以说基本平定北方是因为关中地区还有十几个小军阀,曹操打算等他们自相残杀得差不多了再动手,因而将兵锋指向了南边的荆州牧刘表。
刘表积攒实力已经十八年,还收留了刘备做客将,虽然对刘备既用且防,但大敌当前原本足可与曹操一斗。但刘表已经 66 岁高龄了,说死就死,其继承人向曹操投降。刘备溃逃,谋划着联合孙权以抗曹操。
荆州来得太容易,曹操简直都不敢相信。当他真的进入荆州,不禁豪气倍增,决定超额完成计划,把刘备、孙权一勺烩了。从不主动献计的贾诩一反常态,给曹操兜头一盆冷水,劝他花几年时间稳定荆州,到时孙权也好、刘备也好要么投降要么只能主动来攻。
曹操正处在一生事业的顶点,哪里听得进去。他把盏临风、横槊赋诗,诵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绝唱,尽显其超一流诗人的迷人风采。
然而刚得瑟完,形势就急转直下。
第一,军中暴发瘟疫。
第二,与孙刘联军小试锋芒,败于东吴大都督周瑜之手。
第三,曹操中了黄盖的诈降计,被黄盖放火烧掉了先头船队。
第四,不知是何原因,风向突然从西北风转为东南风,火势蔓延。曹军士兵多是北方人,容易晕船,因此将战舰紧挨在一起以求稳。这下船队保不住了,曹操急中生智,再放一把火,阻挡了敌军的攻势,从华容道逃跑。
华容道道路泥泞,骑兵无法通过。曹操命令染了瘟疫的士兵割草铺路,率领精锐骑兵连人带草践踏而过。在这悲惨到窒息的时刻,曹操竟放声大笑说:「刘备,也算是我的一个老对手,但是脑子太慢,如果早点儿在这儿放火,我就完了!哈哈哈哈哈。」话音刚落,部队后方火光冲天,显然是刘备军放的火,不过已经晚了。
纵使凶残,诚然机智。曹操一生,狼狈出逃不知有多少次,但从来都是「微微一笑,绝对不抽」,不失奸雄本色。单凭这一幕,就足以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反派,诚可谓大奸大恶之人必有大智大勇。
赤壁之战的过程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只留下一鳞半爪,在《三国演义》中则是绘声绘色,被写成了全书的最高潮,似乎曹操经此一败就再也没有了一统天下的本钱。然而曹操麾下有名有姓的文官武将无一阵亡,他照样雄霸天下,荆州的一部分也还在他的手中。
那么,赤壁之战对曹操的不利影响究竟有多大?
与去年同期相比,曹操的确没多大损失。但如果以长远眼光来看,赤壁之战对曹操最不利的影响有二。
第一,刘表养了十八年,唯一可以与东吴水军匹敌的荆州水军覆灭。当长江上再出现一支更为强大的水军时,魏蜀两国都已经亡了。
第二,刘备有了用武之地。刘备之前曾两次出任徐州牧,但徐州兵少将寡无险可守。现在刘备掌握了荆州的四郡,获得了荆州士族的支持,组建了其核心班底——荆州集团,达到前所未有的兵强马壮。要说曹操看人的眼光,真是不服不行,袁绍占据四州都没能把他怎么样,刘备占了半个州却能掀起滔天巨浪。
七、建国大业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得不承认,一统天下的伟业只能交给后人去完成了。但丞相这一职位是不能世袭的,当皇帝又不行——孙刘二人已经崛起而且还处于蜜月期,哪能授人以柄?
那就一步步来吧。
55 岁,为了给后人储备人才,曹操下《求贤令》,把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作为国家法令。
56 岁,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关中地区基本平定,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觐见皇帝可以配剑、穿鞋,不必以小碎步前行,只能称其官位,不可直呼其名)。这样的待遇,贤相萧何有过,王莽篡位前也有过。因此虽然引人猜想,但还不算太敏感。
58 岁,曹操南征孙权,留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无功而返。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逻辑在曹操身上也适用,朝廷下诏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做了公爵就可以建立国中之国,拥有自己的宗庙,册立接班人,但更敏感的是加九锡,这就是明摆着要学王莽了!
汉室的老臣们连个屁都不敢放,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却站出来强烈抗议。
荀彧为曹操效力几十年,为什么在要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
在荀彧看来,曹操是英明的主公,即便是做一个权臣也无可厚非。伊尹、周公这样的权臣,最终把权力还给天子而不是传给儿子,所以照样是圣贤。
就算看不出圣贤的苗头,只要别明摆着学王莽,让荀彧骗骗自己也好啊,曹操这么明晃晃地要篡位,让理想主义的荀彧何以自处?最让他伤心的是,一个个口口声声说什么「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关键时刻都哪儿去了?荀彧是抑郁而死的。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荀彧死前五年,他保举了司马懿出仕曹操。许多年以后,已经权倾朝野的司马懿评价荀彧说:「近百年以来的人物,我亲自接触过的,没有人比得上荀文若。」矛头直指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