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和真实历史反差最大?

公元 254 年,魏帝曹芳欲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消息走漏,被司马师血腥报复。朝野又一次出现动荡,魏国狄道县县长举全城向姜维投降。姜维白捡了一块战略要地和很多军需物资,大受鼓舞,从狄道向前推进。魏将徐质发动偷袭,杀死了身患风湿、连走路都需要拄拐的蜀将张嶷(音通腻)。不久,徐质被姜维斩杀。双方互有胜败,姜维从魏国抢了不少人口之后撤军。

公元 255 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疼死于许昌,姜维再次北伐。魏国雍州刺史王经忠于曹氏,与司马氏麾下诸将不和,被斩过万,成就了姜维北伐最大的一次胜利。

公元 256 年,姜维升任大将军,志得意满。与之前几次趁着魏国出状况才出兵不同,这次他约上镇西大将军胡济,发动强攻。但胡济没有按时赶到,姜维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遭到百姓怨恨。姜维自贬三级成了后将军,代理大将军工作。

公元 257 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公开反对司马昭,引爆淮南三叛。吴国派兵给诸葛诞撑腰。这样绝好的机会,姜维自然不会错过,出兵秦川,而魏军坚守不战,双方长期对峙。

公元 258 年,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撤军,恢复大将军职务。自从费祎死后,姜维每年都出兵,不仅成效不大,反而弄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姜维改变战略,不再轻易出兵,专心经营汉中的防守。他改变蜀汉一直以来采用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做法,设计出「放敌军进入阳平关,集中力量坚守城池,并设置游击队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拉长敌人补给线使敌军疲惫,逼敌撤退,在敌军退兵时一起出击以全歼来犯之敌」的防守反击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冒着削弱防御能力的风险以增强攻击力。

顺便一提,当年对蒋琬爱答不理的杨戏先生在这一年因为对姜维大将军的冷嘲热讽而被免职,毕竟不是谁都像蒋琬那么好脾气啊。

公元 262 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劳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甘肃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

成都朝中,黄公公和诸葛亮独子诸葛瞻这一对政敌竟然联合反对姜维,誓要罢免他的兵权。一生都没获得开府治事资格的姜维在朝中完全孤立。他试着要求斩杀黄公公,刘禅自然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避祸。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公元 263 年,被夏侯霸称为吴蜀两国心腹大患的钟会被任命为对蜀作战的主帅。姜维上书刘禅,请他做好防御准备。刘禅咨询黄公公,黄公公咨询跳大神儿的,跳大神儿的说「放心吧,没事儿。」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刘禅是信了。这一年,魏国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面对魏国大军压境,兵力至多不超过六万的姜维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只好以放弃汉中为代价,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钟会在夺了诸葛绪兵权、触怒其直属领导邓艾之后已经打算撤军。谁知邓艾竟然从蜀军毫不设防的阴平小路翻山越岭而下,在绵竹击杀诸葛瞻,兵临成都。蜀地世家大族四十年来受蜀汉朝廷的打压,巴不得投入偏向豪门大族的魏国怀抱。成都虽然还有三万军队但人心已散,刘禅也没有「国君死社稷」的决绝,选择向邓艾投降,并传命要姜维向钟会投降。此时的钟会已经有了争夺天下的大志,对姜维十分尊重,让他继续统领本部人马。

公元 264 年,62 岁的姜维虽已经是亡国之将,但依然不死心,制定了闪耀三国的复国大计。他利用钟会的野心,鼓动钟会做第二个刘备。钟会诬告邓艾谋反,接管了邓艾的部队,与姜维称兄道弟,互相利用。

姜维忽悠钟会杀死手下不愿反抗司马氏的将领,这些将领的家属都在司马氏手中,当然一个都不会反抗司马氏。这其实就是要借钟会之手除掉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机会收拾的魏国中坚力量,为下一步杀死钟会、蜀汉复国做准备。在给刘禅的秘奏里,姜维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钟会堪称一代俊杰,但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满脑子都是当刘备第二的念头,而这就离不开姜维的支持,而且姜维的复国大计空前绝后、匪夷所思,就是司马懿再世也难以识破。于是钟会对姜维言听计从,一步步陷入姜维的陷阱。可惜钟会屠杀诸将的计划不慎泄漏,众将拼死一击,钟会与姜维都死于乱军之中。姜维的妻子、儿女被杀,他的遗体也没得到保全,如今只留下一座衣冠冢。在蜀汉的最后时刻,为其奉献得最为彻底的竟然只有这位魏国来的降将,读史至此,怎能不令人唏嘘不已?

后有张公子评价姜维: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姜维这个人物,光是写他都写得很疲惫。他震古烁今的执着使得他进行了大大小小十一次的北伐,如果展开足以写一本书,我实在难以想象他这几十年到底有多辛苦。面对蜀汉「战亦亡,不战亦亡」的必死之局,姜维不信气数,偏要勉强。他的面壁计划多达三个。

第一,走诸葛亮的老路,他的有利条件是赶上了诸葛亮时代可遇而不可求的魏国内乱,可他始终没有得到与三位前任一样的权力。不仅兵力不足、兵源素质也无法与诸葛亮时代相比。而且司马家族每次都及时灭火,没有让混乱程度扩大,也没有让内战时间过长,最好的机会当属诸葛诞引发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魏国内战。诸葛诞的兵败身死,宣告了这一计划的破产。

第二,诱敌深入防守反击的钓鱼计划。这比诸葛亮的老路冒险,又比蒋琬的东征保险,真是亏了他能想出来,没想到钓上来的是一条鲨鱼,代价便是蜀汉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姜维无可推卸地应当对此负责。但平心而论,这已经是当时能让蜀汉大规模杀伤魏军的唯一办法了。

第三,闪耀三国的复国计划。在皇帝和大臣都安于做亡国奴的情况下,姜维这位最后的汉将依然试图上演惊天大逆转。计划虽然不幸失败,但毕竟拉上了邓艾、钟会这两位蜀汉终结者陪葬。刘禅名下的蜀汉亡国不值得惋惜,只可惜这一惊天动地的计划搭上了姜维及其妻儿的性命。

姜维的死亡标志着由刘邦建立、刘秀二次创业、刘备保存火种、为民族命名、威震欧亚大陆四个多世纪的汉帝国永远地成为历史。

诸葛武侯的三位继承者——蒋琬、费祎、姜维分别在品德、才智、意志三方面代表了蜀汉的最高水准,三人各自面壁十年图破壁,设计、推行了完全不同的面壁计划。人缘儿好的不一定是蒋琬,也很有可能是费祎,人缘儿不好的也不见得不能成为姜维。孰对孰错,千年以降,人们争论不休,再过一千年,也难以达成共识。其实支持谁,反对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铭记这三位面壁者留给我们的启示。

蒋琬——说事儿,别说是非。

费祎——政治品格不能脱离纯粹的品格,但永远也不会与纯粹的品格完全重合。

姜维——我这一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和真实历史反差最大? - 盐选推荐的回答 - 知乎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