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和真实历史反差最大?

时间,已经容不得再拖了。

第二,吴国虽然靠不住,但单凭蜀国肯定是独木难支,靠不住也只能靠!从东路进军才有可能协同作战,将两国优势兵力集于一点。如果是北伐,消息的来往必然严重滞后。退一步说,如果吴国内乱,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东边,也方便去趁火打劫。

第三,公元 244—245 年,魏国正在与高句丽王国交战,虽然魏国所派兵力不多,高句丽王国也完全不是对手,但这时出兵毕竟能使魏国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这样的机会,下一次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然而这一切因为蒋琬的积劳成疾、费祎的阳奉阴违、姜维的不理解被永远搁置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面壁计划,恰好有一个双关语——付诸东流。

蒋琬的主动让权,在汉末三国绝无仅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他宽容而又不失真性情,无论是作为领导、下属还是同事都是无可挑剔。他没有前任的惊才绝艳,却继承了前任伟大的人格并发扬光大。蒋琬刚去世,刘禅就下诏不再设立大司马,一如当年诸葛亮去世不再设立丞相。许多年以后,一度控制蜀地,眼高于顶、鼻孔看人的钟会出于内心深处五体投地的尊重,亲自前去拜祭的也只有诸葛武侯和蒋恭侯两人……

这一年,董允也病逝了。费祎推荐陈祗接替董允的尚书令职务。陈祗擅于迎合刘禅和黄公公,深得刘禅的欢心,黄公公则开始干预朝政。当然,这对很会做人的费祎来说也没什么。他下令在全国大赦,大司农孟光说他闲着没事儿突然大赦是收买人心、姑息养奸。费祎无法反驳,孟光的前途也就此止步。

而姜维在这一年正忙着应对少数民族的叛乱,他恩威并施,迅速平定。这份功劳加速了他的升迁,同时也引起了费祎的「高度重视」。

公元 247 年,姜维升任卫将军(首都卫戍司令),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姜维要出兵北伐,费祎没说不行,但是交给姜维的军队不超过一万人。姜维不气馁,就凭这一万人的军队,抓住羌人反叛魏国的机会出兵接应,成功为蜀国增添了生力军。

公元 248 年,在上一年度取得战果,腰杆儿正硬的姜维再次提出北伐,费祎说:「我们都比不上诸葛丞相,他老人家都搞不定的事儿,何况是我们呢,不如保境安民,以后什么时候出了天才,再由他去克复中原好了。不要老想着搞个大新闻,指望打一仗就能怎么样,万一有个闪失,后悔可来不及。」

费祎率领主力部队去汉中屯田,朝中所有政务都要送往汉中经他同意才能办理。而在朝中替他主持工作的自然不是姜维,而是他所器重、提拔的尚书令陈祗。

公元 249 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推翻大将军曹爽一党,朝野震荡。魏国右将军、讨蜀护军夏侯霸眼看司马氏要篡权,弃魏投蜀,被蜀汉封为车骑将军,单看官职的话,比姜维还高,相当于张飞生前的职务。(张飞的老婆、刘禅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此后夏侯霸死心塌地给蜀国当向导。

姜维终于得到了出兵的机会,这不就是丞相《隆中对》中指出的「天下有变」吗?而且现在还有了活地图夏侯霸的帮助,这让一直以来都很孤独的姜维倍受鼓舞。姜维询问夏侯霸:「司马懿既已把持魏国朝政,你看他会不会有征伐别国的企图?」夏侯霸说:「他正在经营整理内部事务,还顾不上对外征伐。但有一个叫钟会的人,年纪虽轻,如果得到重用,将是吴蜀两国的心腹大患。」

再看费祎,他也是真有原则,面对这样的机会丝毫不动心,还是只给姜维一万人,让他放手去做!

明知费祎在耍他,姜维还是不愿放弃机会,真的带着一万人北伐了。等在他面前的对手中,光是名将就有三位——司马懿的亲密战友郭淮、天下士族领袖陈泰以及后来灭亡蜀国的邓艾。这种局面,就是姜维本人被活捉也算不得他无能,可他竟然能与魏军对峙许久,直到司马昭率领大军来援助才不得不撤兵。撤退时,负责断后的部将句安、李歆向魏军投降。

公元 250 年,一个不会给读者增加记忆难度的年份。姜维再次带着他那少得可怜的人马北伐,这一次他联合了羌人部落但依然没有攻下一寸土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北伐是姜维十一次北伐当中最有收获的一回,因为他俘虏了一个身世成谜的奇男子——郭修(不同的史书分别写作郭修、郭脩、郭循,但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个人)。根据《三国志》的说法,他是魏国的中郎将,但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时坚持认为他只是一个老百姓。这个人的身份非常重要,眼下先暂且不提。

公元 251 年,费祎从汉中返回成都,有算命先生对他说待在成都对他不利。费祎就真的离开成都,带领军队去汉寿屯田了。一般来说,史书上记载的算命先生说的话,都是谁不听谁倒霉,但是像费祎这样听了还倒霉的人,实属不多。

公元 252 年,费祎等了六年,望穿秋水的诏书终于下达了,刘禅让他开府治事了!也许是刘禅对他不够放心,也许是刘禅又想过几年皇帝瘾,费祎始终没能迈到开府这一步,距离位极人臣就差那么一点点。终于熬到这一天,走上人生巅峰了啊。看来听算命先生的果然没错,离开成都真的会遇到好事耶!

公元 253 年春节,费祎在汉寿大摆筵席,庆贺这一美好的节日。一向不怎么爱喝酒的费祎,这一次实在是高兴,喝高了,直到被郭修刺杀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说。郭修也被当场杀死。至于杀人动机,官方说法是郭修心念故国,不愿成为蜀臣,本想刺杀刘禅,无奈一直没有机会,就只好换一个刺杀对象。还有一种阴谋论认为刺杀刘禅、费祎对魏国都谈不上有什么好处,而费祎死亡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年轻时就喜欢「阴养死士」的姜维。裴松之对郭修身份的表述正是对这种说法的有力支撑。姜维有机会并且也只有姜维有机会把一名死士包装成魏国的中郎将,让他长期潜伏,寻找机会刺杀费祎。迄今为止,姜维主使的说法依然无法证实,但也无法证伪。

费祎是蜀汉帝国最复杂的人物,他两面三刀、卖友求荣、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哄骗蒋琬、压制姜维,是欺上压下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能力又是那么出众:他过目不忘,还能一心多用,可以同时下棋、吃饭、做游戏、招待客人、办公,并且既不耽误公务也能让客人尽兴。当初董允接替他尚书令的职务,也想学他这么潇洒,结果不到十天就耽搁了一堆事情。董允感叹:「我就纳闷了,同样是国家的尚书令,做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费祎主政的时代,内政方面,人民安居乐业,齐夸他的领导力;外交方面,跟吴国更是好得没话说;军事上,绕到曹爽大军身后截断归路也不能不说他神奇。至于费祎的私生活,更是简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儿子们出门没有马车,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样。他死后,家里连存款都没有。

费祎不贪财,他所爱的只有权力。他的人品固然可疑,但他的功绩不容抹杀。面对蜀汉的困局,他的面壁计划很实际,也最容易为蜀国多数人所接受——活在当下:为什么一定要收复中原?我们哪还有机会收复中原?何必那么辛苦去跟超级大国死磕?高兴一天是一天,快乐一秒是一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费祎这个人,就是复杂到了连他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都没法说的地步!他的聪明才智甚至超过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的诸多功绩也无愧于优秀政治家的称号,但他这样的人绝不适合做朋友!

衷心地祝愿我的读者,永远都不要碰上费祎这样的人物。

这一年,正赶上吴国太傅诸葛恪空国而出伐魏,云开雾散的姜维兴奋地立刻出兵。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对吴军采取守势,对蜀军采取攻势。姜维承担了巨大压力,终因粮食用尽而退兵,但并没有受到损失。而从出生就一直顺风顺水的诸葛恪竟然以倾国之兵败于合肥新城之下,回国后不久在宫廷政变中被杀。

公元 254 年,魏帝曹芳欲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消息走漏,被司马师血腥报复。朝野又一次出现动荡,魏国狄道县县长举全城向姜维投降。姜维白捡了一块战略要地和很多军需物资,大受鼓舞,从狄道向前推进。魏将徐质发动偷袭,杀死了身患风湿、连走路都需要拄拐的蜀将张嶷(音通腻)。不久,徐质被姜维斩杀。双方互有胜败,姜维从魏国抢了不少人口之后撤军。

公元 255 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疼死于许昌,姜维再次北伐。魏国雍州刺史王经忠于曹氏,与司马氏麾下诸将不和,被斩过万,成就了姜维北伐最大的一次胜利。

公元 256 年,姜维升任大将军,志得意满。与之前几次趁着魏国出状况才出兵不同,这次他约上镇西大将军胡济,发动强攻。但胡济没有按时赶到,姜维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遭到百姓怨恨。姜维自贬三级成了后将军,代理大将军工作。

公元 257 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公开反对司马昭,引爆淮南三叛。吴国派兵给诸葛诞撑腰。这样绝好的机会,姜维自然不会错过,出兵秦川,而魏军坚守不战,双方长期对峙。

公元 258 年,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撤军,恢复大将军职务。自从费祎死后,姜维每年都出兵,不仅成效不大,反而弄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姜维改变战略,不再轻易出兵,专心经营汉中的防守。他改变蜀汉一直以来采用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做法,设计出「放敌军进入阳平关,集中力量坚守城池,并设置游击队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拉长敌人补给线使敌军疲惫,逼敌撤退,在敌军退兵时一起出击以全歼来犯之敌」的防守反击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冒着削弱防御能力的风险以增强攻击力。

顺便一提,当年对蒋琬爱答不理的杨戏先生在这一年因为对姜维大将军的冷嘲热讽而被免职,毕竟不是谁都像蒋琬那么好脾气啊。

公元 262 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劳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甘肃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

成都朝中,黄公公和诸葛亮独子诸葛瞻这一对政敌竟然联合反对姜维,誓要罢免他的兵权。一生都没获得开府治事资格的姜维在朝中完全孤立。他试着要求斩杀黄公公,刘禅自然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避祸。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公元 263 年,被夏侯霸称为吴蜀两国心腹大患的钟会被任命为对蜀作战的主帅。姜维上书刘禅,请他做好防御准备。刘禅咨询黄公公,黄公公咨询跳大神儿的,跳大神儿的说「放心吧,没事儿。」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刘禅是信了。这一年,魏国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面对魏国大军压境,兵力至多不超过六万的姜维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只好以放弃汉中为代价,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钟会在夺了诸葛绪兵权、触怒其直属领导邓艾之后已经打算撤军。谁知邓艾竟然从蜀军毫不设防的阴平小路翻山越岭而下,在绵竹击杀诸葛瞻,兵临成都。蜀地世家大族四十年来受蜀汉朝廷的打压,巴不得投入偏向豪门大族的魏国怀抱。成都虽然还有三万军队但人心已散,刘禅也没有「国君死社稷」的决绝,选择向邓艾投降,并传命要姜维向钟会投降。此时的钟会已经有了争夺天下的大志,对姜维十分尊重,让他继续统领本部人马。

公元 264 年,62 岁的姜维虽已经是亡国之将,但依然不死心,制定了闪耀三国的复国大计。他利用钟会的野心,鼓动钟会做第二个刘备。钟会诬告邓艾谋反,接管了邓艾的部队,与姜维称兄道弟,互相利用。

姜维忽悠钟会杀死手下不愿反抗司马氏的将领,这些将领的家属都在司马氏手中,当然一个都不会反抗司马氏。这其实就是要借钟会之手除掉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机会收拾的魏国中坚力量,为下一步杀死钟会、蜀汉复国做准备。在给刘禅的秘奏里,姜维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钟会堪称一代俊杰,但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满脑子都是当刘备第二的念头,而这就离不开姜维的支持,而且姜维的复国大计空前绝后、匪夷所思,就是司马懿再世也难以识破。于是钟会对姜维言听计从,一步步陷入姜维的陷阱。可惜钟会屠杀诸将的计划不慎泄漏,众将拼死一击,钟会与姜维都死于乱军之中。姜维的妻子、儿女被杀,他的遗体也没得到保全,如今只留下一座衣冠冢。在蜀汉的最后时刻,为其奉献得最为彻底的竟然只有这位魏国来的降将,读史至此,怎能不令人唏嘘不已?

后有张公子评价姜维: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姜维这个人物,光是写他都写得很疲惫。他震古烁今的执着使得他进行了大大小小十一次的北伐,如果展开足以写一本书,我实在难以想象他这几十年到底有多辛苦。面对蜀汉「战亦亡,不战亦亡」的必死之局,姜维不信气数,偏要勉强。他的面壁计划多达三个。

第一,走诸葛亮的老路,他的有利条件是赶上了诸葛亮时代可遇而不可求的魏国内乱,可他始终没有得到与三位前任一样的权力。不仅兵力不足、兵源素质也无法与诸葛亮时代相比。而且司马家族每次都及时灭火,没有让混乱程度扩大,也没有让内战时间过长,最好的机会当属诸葛诞引发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魏国内战。诸葛诞的兵败身死,宣告了这一计划的破产。

第二,诱敌深入防守反击的钓鱼计划。这比诸葛亮的老路冒险,又比蒋琬的东征保险,真是亏了他能想出来,没想到钓上来的是一条鲨鱼,代价便是蜀汉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姜维无可推卸地应当对此负责。但平心而论,这已经是当时能让蜀汉大规模杀伤魏军的唯一办法了。

第三,闪耀三国的复国计划。在皇帝和大臣都安于做亡国奴的情况下,姜维这位最后的汉将依然试图上演惊天大逆转。计划虽然不幸失败,但毕竟拉上了邓艾、钟会这两位蜀汉终结者陪葬。刘禅名下的蜀汉亡国不值得惋惜,只可惜这一惊天动地的计划搭上了姜维及其妻儿的性命。

姜维的死亡标志着由刘邦建立、刘秀二次创业、刘备保存火种、为民族命名、威震欧亚大陆四个多世纪的汉帝国永远地成为历史。

诸葛武侯的三位继承者——蒋琬、费祎、姜维分别在品德、才智、意志三方面代表了蜀汉的最高水准,三人各自面壁十年图破壁,设计、推行了完全不同的面壁计划。人缘儿好的不一定是蒋琬,也很有可能是费祎,人缘儿不好的也不见得不能成为姜维。孰对孰错,千年以降,人们争论不休,再过一千年,也难以达成共识。其实支持谁,反对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铭记这三位面壁者留给我们的启示。

蒋琬——说事儿,别说是非。

费祎——政治品格不能脱离纯粹的品格,但永远也不会与纯粹的品格完全重合。

姜维——我这一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和真实历史反差最大? - 盐选推荐的回答 - 知乎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