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和真实历史反差最大?

2021年12月1日

费祎、蒋琬、姜维,都和真实的历史相差太大了。

《三国演义》的后期,罗贯中先生着墨不多,三位诸葛丞相的后继者也被写得平平无奇、没什么存在感。但这并不代表三人就是庸才,相反他们的才华依旧耀眼夺目,故事依旧跌宕起伏。

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最主要的是以人物为主线的纪传体和围绕时间轴展开的编年体。

然而这一篇文字若采用纪传体,则有很多涉及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不得不重复叙述;若采用编年体,则无法讲述人物的早期经历。

为此,本文以诸葛武侯去世的公元 234 年为分水岭,以纪传体与编年体相结合的方式讲述蒋琬、费祎、姜维三位继承者跌宕起伏的命运和蜀汉帝国在后诸葛时代的三十年中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过往。

公元 234 年之前的蒋琬

蒋琬的名字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 24 次,与诸葛亮的 1747 次完全不成比例,与姜维的 302 次也相差 12.5 倍之多。《三国演义》成书于汉人大起义的元末明初,当时饱受异族压迫的人们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强人。蒋琬由于不对罗贯中先生的胃口,本该属于他的戏份被砍的砍、挪的挪,以至于这位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们的心中混到了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步,实在为他可惜。

蒋琬(?—246),字公琰,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人。20 岁左右就因为颜值爆表、才华出众而走红。

赤壁之战后的公元 209 年,刘备攻占了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蒋琬前去求职,通过面试进入了左将军刘备的幕府,成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公务员——州书佐。

公元 211 年,刘备入川,蒋琬随军。

公元 214 年,益州牧刘璋向刘备投降。蒋琬终于从非领导职务提拔为领导职务——广都县县长(今成都市双流县)。根据秦汉官制,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领导称县令,不足一万户的小县领导称县长。

汉末三国,有名士头衔儿的人物只要肯出来工作,一般保底价就是个县令。蒋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资历,居然还混得这么挫。自暴自弃之下,他开始借酒浇愁,结果因为上班时间酗酒被视察工作的刘备抓了现形。

与《三国演义》给人们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实是「曹操常哭,刘备常怒」,这一次刘备当然要大发脾气,准备对蒋琬严加惩处。按说这事儿就该以「广都县长工作时间饮酒被严肃处理」而告终。

然而,奇迹出现了,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啊,可不是治理方圆百里小县城的人物,他一心扑在人民身上,不做表面功夫,还请领导对他刷新认识。」刘备既需要维护程序正义,又要给诸葛亮面子,于是对蒋琬不打不骂,也没贴上永不叙用的标签,只把他免职了事。很快,诸葛亮就安排蒋琬起复并升任县令。

蒋琬上班时间喝酒的往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挪到了庞统的身上,使得蒋琬的形象更加单薄。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在相貌奇丑的庞统身上,也还说得过去,蒋琬是出了名的颜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这么不招刘备待见,着实令人纳闷儿。

公元 219 年,刘备称汉中王,蒋琬调入中央出任尚书郎(后备干部)。

公元 223 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选拔自己的属官,提拔蒋琬出任东曹掾(诸葛亮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没多久诸葛亮又要提拔他,蒋琬感到不好意思,坚决辞让。诸葛亮更坚决,非要提拔他担任参军。《出师表》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里的「参军」指的便是蒋琬。

公元 227 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将长史(相府秘书长)张裔与蒋琬留下来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

公元 230 年,张裔去世,蒋琬不仅接替了长史的职务,还加封为抚军将军。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蒋琬在后方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的身影。诸葛亮常公开说:「蒋琬啊,又忠诚又有节操,是个能和我一起辅佐皇上的人啊。」还秘密地上书刘禅说:「我要是不在了,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显然,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保护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而刘备对蒋琬……实在是很淡薄。诸葛亮去世以后,作为接班人的蒋琬能否得到刘禅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属的认可?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马谡呢?

公元 234 年之前的费祎(音通一)

费祎(?—253),字文伟,荆州江夏郡鄳(音通萌)县(今河南罗山县)人。年幼丧父,依靠堂叔费伯仁度日。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兄弟,刘璋派人接他,费伯仁就带着费祎一起去蜀地求学,本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刚到益州,刘璋这个益州牧就被刘备顶替了。指望不上关系的费祎只好自己努力,凭借学问与掌军中郎将(内务总管)董和之子董允齐名,混成了铁哥们儿。

有一次,费祎和董允一起参加一位高干子弟的葬礼。董允求老爸派一辆车,而董老先生只派了一辆寒酸的小车给他们。到了办丧事的地方,诸葛亮等领导同志都在,停车场上停的车辆都很气派,董允感到丢人现眼,而费祎完全没有当回事儿。董和从司机那里打听了以后说:「儿子啊,我一直想知道你和费祎两人谁的境界比较高,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

按说比较穷困的费祎更容易感到不自在才是,毕竟他家连辆破车都没有,通过这事儿能看出费祎的心理素质确实相当过硬。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的属官。

公元 223 年,刘禅继位,费祎和董允又一起出任黄门侍郎(皇帝侍从)。

《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那位因为车不好而感到丢人现眼的官二代董允后来也成了蜀汉的重要人物。他子承父业并更上一层楼,掌管禁军、监督皇帝。董允任内,刘禅的嫔妃规模被严格控制在十二人以内,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也被压制得老老实实。人们将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

顺便提一下郭攸之,虽然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排名还在费祎、董允之前,但他除了很有学问,担任刘禅的家庭教师以外,在政治、军事上都没有什么主见,某些不厚道的人干脆说他是领导班子里面凑数的。

公元 225 年,诸葛亮南征还朝,文武百官数十里相迎。这些官员中的大部分都比费祎年龄大、职位高,诸葛亮却唯独让费祎上他的车,与他谈笑风生。从此,众人无不对费祎刮目相看。很快,费祎被任命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

孙权设宴招待,先告诉群臣:「一会儿费祎来了,你们就埋头吃喝,不用搭理他。」等到费祎上殿,孙权放下筷子表示欢迎,大臣们遵照命令头也不抬只顾着甩腮帮子。费祎也是真不客气,他一边吃大饼一边嘲弄道:「天上飞来一只凤凰,麒麟都放下了食物,那些驴啊、骡子啊却就知道吃。」

孙权毕生挚友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东吴口才帝诸葛恪当即回击道:「我们呢,种了梧桐树,是为了有凤来仪。现在来了只家雀儿,也好意思说是来仪?我们干嘛不用弹弓射它,让它哪儿来哪儿去!」费祎一听,放下大饼,要纸笔作了一篇以麦子为主题的赋。(由大饼想到麦子,主要是想转换一下话题。)诸葛恪又针锋相对要作一篇关于磨盘(磨麦子)的赋,写完两人感到情投意合,不禁互相吹捧起来。

其实费祎的口才并不在诸葛恪之下,他显然是顾忌诸葛恪既是孙权的宠臣又是诸葛亮侄子的身份而故意让着他。由于费祎言辞得当,既不给蜀国丢脸又善于恭维孙权和诸葛恪,孙权表示非常欣赏,夸他能当大官儿,又送他宝刀又舍不得他走。费祎回国后,升任侍中。

公元 227 年,诸葛亮任命费祎为相府参军,常派他出使吴国。对蒋琬,诸葛亮重点培养他的行政水平,对费祎则是重点培养他的外交才能。

公元 230 年,费祎出任中护军,不久又转任司马。当时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杨仪和首席军事助理魏延水火不容,一见面就吵,有时魏延甚至动刀子比划。和此二人关系都很好的只有费祎一人,费祎就每次开会都坐在他们中间,把他们隔开、劝架、开导。

费祎很会做人:在领导那儿,他既是刘禅的班底又是诸葛亮培养的干部;在同事那儿,无论是蒋琬、董允还是魏延、杨仪,他都能吃得开;对外,孙权瞅他顺眼,诸葛恪和他情投意合。

费祎的这种特质在后诸葛时代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公元 234 年之前的姜维

姜维(202—264),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人。

姜维的父亲姜冏是魏国的一个小官,为了掩护领导而战死。因此,姜维被魏国授予了中郎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工作中,他负责参谋天水郡的军事;生活上,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思想上,他喜欢研读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

公元 228 年,姜维和几个同事跟随天水郡太守出差检查工作,赶上蜀汉大军突然来袭。由于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毫无防备,几个郡县县令望风而降。太守觉得姜维这些人也靠不住,连夜逃走到了上邽郡。姜维这几个人追到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让他们进去。灰头土脸地折返回冀县,冀县也不给开门。什么都没做就被魏国抛弃了的姜维等人只好去投奔诸葛亮。

恰逢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带着一千多户人口及姜维等人回蜀地。姜维出身于天水大姓,熟悉凉州地理,又有文化又懂军事,据说还可能有羌族血统,与魏蜀两国都竭力争取的羌族势力有天然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他研读儒家经典,向往蜀国所代表的汉室正统。估计诸葛亮跟他谈了一通人生理想,姜维当即就热血沸腾起来,表示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公元 229 年,诸葛亮任命 27 岁的姜维做仓曹掾(诸葛亮办公室军粮处处长)、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什么都没干就封侯,这待遇!)。不久又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

当失散的母亲来信要他回家时,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不能为了一亩地而放弃一百顷地,不能为了回家而放弃远大的志向)。这件事经常被用来指责姜维不孝,但在世人普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三国时代,姜维的选择可以说是卓尔不群、极为难得。

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信中夸奖姜维:工作认真勤勉、考虑事情精细周密,当年的头号种子选手马良都比不上他,是凉州一等一的人才,应该先让他统领五六千士兵练练手儿;由于他忠于汉室、有胆有识、晓畅军事,我要把毕生的兵法都传授于他。

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跳槽到蜀国还不到六年。作为降将他本就没有什么根基,跟随诸葛亮的时间又太短,没来得及建立什么功勋。尽管深得武侯的欣赏和信任,但显然不具备做接班人的资格。诸葛亮将兵法传授与姜维,是希望姜维作为蒋琬、费祎的军事助手,弥补此二人在军事上的短板。而在写给蒋琬的信中,他把姜维海夸一通,应该是希望由蒋琬来保护他、培养他、重用他。所以,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派人询问接班人的问题时,诸葛亮说他不在了蒋琬可以接班,蒋琬之后费祎可以接班。对于费祎之后谁接班的问题,诸葛亮沉默不语,因为这时由他亲自提名姜维是不合适的。

后诸葛时代

公元 234 年,蒋琬、董允在成都。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与杨仪、费祎、姜维三人交代后事——杨仪先行,魏延断后,姜维率军在中间隔开,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丢下他不用管。

诸葛亮溘然长逝,由于其对接班人的安排尚未公开,北伐军中便论资排辈由杨仪主持工作。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对费祎说:「丞相不在了,不是还有我吗?你们可以扶着丞相的灵柩回成都,我继续率军讨贼,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耽误国家大事?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听杨仪指挥,给这货断后?嗯,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文伟你和我一起联名,通告全军!」

费祎说:「OK!我这就回去替您做杨仪的思想工作,杨仪一个文官,不懂军事,如今这形势哪敢不听您的话呢?」费祎骑上马一路狂奔回到杨仪大营,告诉他魏延就是这么个态度,杨仪当即拍板,撇下魏延回成都。魏延得到自己被撇下的消息时才发现自己被费祎耍了,他知道自己手下兵少不能硬拼,于是绕到杨仪大军之前烧毁栈道,上书刘禅告杨仪谋反,而杨仪告魏延谋反的奏章也在同一时间送到。

刘禅问蒋琬、董允怎么看,两人都保举杨仪,怀疑魏延。(大军在杨仪手上,形势比人强。)

得不到朝廷支持,魏延本就不多的部下临阵倒戈,他只好带着儿子和几个铁杆儿逃亡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将魏延斩杀之后踩着魏延的人头大骂:「王八蛋!你还能得瑟吗?!」他下令把魏延所有亲属全部杀光。杨仪对魏延的处置过于残忍,欠朝野一个交代。

诚然杨仪既聪明又能干,但为人狭隘,所以,诸葛亮虽然重用他却没有安排他接班,他却自我感觉良好。部队回到成都,已经升为尚书令接手国事的蒋琬给魏延事变定性:魏延从来没想过投降魏国,他只是对杨仪有意见,不能说他是叛徒。这等于当众抽了杨仪一个耳光。杨仪被剥夺一切权力,只授予后军师的闲职。而姜维也加官进爵,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统领军队。至于费祎,则从司马调任中军师。

这时必须提一下当了十二年挂名皇帝,已经 27 岁的刘禅。他对诸葛亮这么多年把他当小孩子一样,越俎代庖的行为当然有所不满,拒绝为诸葛亮立庙。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否定诸葛亮对自己没好处,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给蒋琬加封为大将军、益州刺史、录尚书事;另一方面他宣布永远撤销丞相这一职位,也没有授予蒋琬开府的权力,自摄国事。这就标志着蒋琬必须去皇宫上班而不能选拔自己的属官在官邸里办公。

刘禅打算当一回真正的皇帝,可又不想承担繁重的工作,于是他把人事权握在手里,让蒋琬去替他打理麻烦事儿。蒋琬这时的处境很尴尬,他没有诸葛亮的权柄,却要干诸葛亮的工作,本来给伟大人物接班就是世上最不好干的工作,现在蜀汉帝国人人都感到天塌地陷,所有人都在看他如何应对。蒋琬如果愁眉苦脸,就会导致更加人心惶惶;如果喜笑颜开,大家就会说他没良心。这才是标准的哭笑不得。蒋琬只好每天都严格控制着自己的表情,看上去永远是无喜无悲,这才稳定了局势,赢得了多数人的肯定。

这一年,孙权在吴蜀边境增兵,只要蜀国遭到魏国入侵,就趁火打劫。蒋琬从容应对,也在吴蜀边境增加部队,双方心照不宣,总算相安无事。

公元 235 年,赋闲在家的杨仪怎么想怎么窝囊,不久之前还大权在握,现在却要眼巴巴看着论年龄、论资历、论功劳苦劳都不如自己的蒋琬在那领袖群伦,不爽啊,太不爽了。于是他逮谁跟谁发牢骚,大伙儿都躲得远远儿的,唯有费祎主动去他家送温暖,告诉他有什么不满就要大声地说出来。杨仪一向与费祎关系很好,现在一个中军师、一个后军师,都不得意,正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在费祎的亲切关怀下,杨仪越诉苦越觉得苦,终于说出了最有分量的一句气话:「当初我要是带着大军投奔魏国,怎么会像今天这么落寞啊?!」费祎要的就是这个,连夜密奏打小报告。

刘禅震怒,将杨仪流放到边远地区做一名老百姓。杨仪气得要吐血,一再给刘禅写信,言辞甚为激烈,信里面估计少不了告发费祎是卖友求荣的小人。朝廷则干脆连老百姓都不想让他做了,打算直接让他当阶下囚,悲愤的杨仪在绝望中自杀。

检举杨仪之后,费祎升任尚书令。

公元 238 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宣布独立,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远征。刘禅下诏给蒋琬说:「国贼到现在还没能干掉,贼首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牛马不如的生活,现在终于起义了呢。想当年,暴秦灭亡,就是因为有陈胜、吴广先揭竿而起,吸引火力,现在有这样的机会,真是很好、顶好、再好不过了。想过去,看今朝,朕此起彼伏,于是乎,朕冒出了一个想法——由您组织好队伍驻扎在汉中,一旦吴国动手,我们就出兵夹击国贼。」

这次刘禅可不只是发个文件传达精神,他加封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授予蒋琬和当年诸葛亮一样的权力。这样的举措说明,经过四年的考查,蒋琬已经得到了刘禅的完全信任。当然,也有可能是刘禅怀念起四年前什么都不用操心的美好时光了。

蒋琬刚出任大司马,他所委任的东曹掾(蒋琬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杨戏竟然恃才傲物,对蒋琬爱答不理。这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挑拨离间的人对蒋琬说:「杨戏这小子太不像话了,竟敢这么怠慢领导!」蒋琬说:「这人和人不一样,当面说好听的背后反对的才是需要警惕的,杨戏不想违心地附和我,又不愿反对我显出我的不是,所以才不说话,说明这个人表里如一哦。」

还有一位负责管理农场的官员杨敏瞧不上蒋琬,说蒋琬办事糊涂、不如前任。果然有人恨不得拿手机拍成视频给蒋琬看,要求查办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任,他说得没错啊,为什么要查办?」告状的人还不死心,说:「这小子还说您办事糊涂呢!什么叫办事糊涂?」蒋琬说:「事情处理不当就是糊涂,糊涂就是事情处理不当,这也要问吗?」后来杨敏犯罪入狱,大伙都觉得他必死无疑,但蒋琬秉公办理,没有公报私仇。从此,再也没有人在蒋琬面前乱嚼舌根。五千年的风和雨啊,唱了多少梦?能够像蒋琬这样杜绝手下打小报告的领导,又有几人?

得到了权力,稳定了人心的蒋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将政务交给费祎,亲自率领蜀国主力部队驻扎在汉中(今陕西西南部),提升姜维为司马(参谋长),令姜维多次率领少量部队攻魏,既是为了摆出进攻姿态也是为了试探虚实,而魏国依然采取守势。

公元 241 年 10 月,费祎前往汉中与蒋琬交流感情,商讨军国大计,一直商量到这一年结束。

公元 243 年,经过了六年的总结,蒋琬提出:诸葛丞相生前五次北伐,可北边道路太过崎岖难行,不如换个思路改为东征,沿汉水顺江而下,联合吴国一起攻打三国交界的魏国上庸郡。这一计划遭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水路进攻方便是方便,可要是攻不下上庸,想撤兵可就难了。他们推选费祎和姜维去汉中劝说蒋琬。

费祎到了汉中马上表示坚决拥护大司马的领导,姜维则保留意见。对于蒋琬来说,这就足够了,他上书刘禅说:「为大汉消灭国贼是我的责任,我奉旨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水平一般,身体又不好,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我惭愧得吃不好、睡不好。曹魏领土广大,国力越来越强,想要除掉他们也就越发艰难。

如果我们和吴国联手夹击,就算不能迅速吞了魏国,也可以把它一口一口吃掉。可是吴国总是说好了动手,到了约定日期却又把日子推后,我累得废寝忘食也还是举步维艰。所以,我与费祎等人商量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由他从北路联合羌族的人马进军,而我则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绵阳),那里水路发达,方便从东路出兵,万一魏国从东北打过来,我也来得及驰援。」

这一计划得以通过。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确立了蒋琬、费祎二元领导体制。同时,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公元 244 年,蒋琬将主力部队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绵阳)。十年来相安无事,没想到这一年却兵连祸结。

第一,南蛮又反了,蒋琬派兵平叛。

第二,蒋琬的计划触动了孙权的敏感神经,吴国再次在吴蜀边境增兵。

第三,魏国大将军曹爽亲率二十万大军入侵汉中,而汉中的蜀军被抽调得只剩下三万人。

蒋琬的身体本就不好,这一下病势更加沉重,他将益州刺史的职位让给费祎,标志着费祎的实际权力已经超过了他。

蜀汉帝国的汉中守将是曾在街亭之战中表现抢眼的王平,他利用汉中的险要地理环境,尽可能多布置几道防线,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费祎抓紧时间正要率领援军从成都出发时,发生了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幕。

以口出狂言、荒唐不羁而闻名,一生被免职多次却因为是老牌儿知识分子,又是刘禅做太子时的东宫总管,一再被启用,死性不改的糟老头子——79 岁的光禄大夫来敏找到费祎,非要和他下围棋。

在这三军整装待发,火烧眉毛的时刻,任何一个正常的总司令都不会答应这种扯淡的要求。然而,很会做人的费祎不是一般人,他答应了……下围棋本来就很耗时间,众所周知,老年人下棋又格外慢,费祎不慌不忙、不瘟不火,不顾部下多次请示、催促,愣是陪着这个糟老头子下完了这盘儿棋。老头子很满意,说我就是来试试你能不能坐得住,小子,真有你的,这次出征一定能成功。

要说这费祎也真有两把刷子,他耽误了宝贵的几个小时,不仅及时赶到了汉中,而且还绕到魏军身后截断了曹爽的后路,魏军损失了几万人才逃了回去。费祎立此大功,受封为成乡侯。这段故事也就被传为佳话。

当年我第一次读到这段佳话时,也不禁佩服费祎的从容。当我第二次阅读时,我开始想那些站好了队伍整装待发,却因为领导莫名其妙地要陪一个老头子下棋而形同罚站几个小时,等到领导下完棋又不得不格外拼命赶路的将士们作何感受?费文伟,你可真是会做人啊!

当然,将士们苦点、累点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只要仗能打赢一切都好说。可是费祎就这么有把握吗?曹爽的失败除了他自身的能力问题外,恐怕还与这些有关:司马懿在朝中掀起了反战浪潮;司马昭在军中不断破坏;曹爽的老爹曹真在世时对羌族、氐族很好,这一次指望他们帮忙提供后勤,结果这些人占便宜没够,吃亏不行……

嗯,也许费大将军神机妙算,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无论如何,他都成了曹爽伐蜀的最大受益者,他的权力、威望都超过了蒋琬。

公元 246 年,蒋琬去世,被追谥为恭侯。

东征计划随着蒋琬的去世而被永远搁置。根据魏蜀两国国力差距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悬殊的情况,蒋琬不惜消耗本就不多的国力大量打造战船,并一再让出权力换取费祎的支持,耗尽毕生心血,面壁十年图破壁。

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引发的持续一千八百年的热烈讨论不同,蒋琬的东征计划和他本人一样很少被人们提起。如果说魏延是想用蜀国十分之一的军力去赌博,蒋琬则是要用整个蜀国去梭哈(全押上)。这份计划的不足取之处很多,比如吴国这个盟友根本就靠不住,比如一旦失败立刻就有亡国的危险,还比如即使攻下了上庸也很难守得住,当年司马懿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上庸擒斩孟达的往事还历历在目。

反观可取之处也不少。

第一,当年跟随刘备入川、诸葛亮北伐的将士们老的老、死的死,蜀地招募的将士,保家卫国很积极,但主动出击就差得远了。而吴国那边,孙权正忙着与天斗、与地斗、与吴国全国斗,一天比一天不干正事儿……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