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上,就是通过类似于政府开动印钞机解决财政危机的手段,这样会引起通货膨胀。而这样的在政治中学到的基本关于货币和通货膨胀的知识,在历史中,会经常遇见——比如很多朝代的末期往往战乱不止,皇帝就会选择这种手段,增发货币,最终让老百姓承受通货膨胀的负担。
所以此题选 B。
政治、历史、地理的原理,是真正不分家的。能够灵活运用转化,必然能够大幅帮助文综高考取得更好的成就。就以政治中的「货币」这一部分为例:
结合概念的本质去理解,而非死记,再结合历史中一些基本史实梳理,也可总结出一套跨学科规律来。这就给我们解决高考难题提供了一个通法。
最后再来看一道地理:大题方法移植,破解图示信息。
地理选择题中很多难题实质是一个套路,根据图推测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这里,图例为什么给个水电站,那肯定此地有所暗示特殊。即使无法清楚推测导向,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B。
三、如何理解考纲
或许上面这七道题的「信息量」太大,无法使你马上总结思考出「如何用一张图优雅地将高考文综考到 270」这个终极问题。本质上便是:
透过考纲上的条条目目发散。
何谓发散?对于文综这一特殊的学科而言,绝不是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简单归纳。为何?我们来看一点考纲节选。
政史地的考纲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只给你列了一个最大范围。比如说这里面的「债券」和「股票」,课本上大概只有最基本的一小段。但我们再回过头来反思第二部分里面举的第一道政治选择题的例子。它实质上是在考察你对投资这部分内容比课本上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上不讲,学校老师不一定总结了,但是着实没有考超纲。因为考纲中只写了「股票」和「债券」两个字,也就意味着这个范围内,考什么都不超纲。
再比如说历史的考纲节选,「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真的仅仅只有课本上那两页吗?命题人考深入是超纲吗?
地理同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面解析题目的过程中,给大家列举的「一张图」节选里面,拿投资部分举例,为何会涉及黑框框中的那些补充、那些兴趣拓展和思考问题呢?本质上,就是以考纲中的条目为蓝本,对知识进行发散,从根本上理解而非死记硬背这些概念。
那么,接下来又要进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怎么根据考纲中的条目发散?
1.理解透彻概念且学会顺藤摸瓜。何谓理解透彻?还是回到之前的例子,比如说你知道养老基金也是财政收入的一种,比如说你知道股票的本质等等。这些都算。而由于课本所承载的内容有限,课本无法帮助我们理解。那么应该如何做?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根据考纲上所列举出的所有概念条目,看完整每个条目的百科词条,总结归纳。百科词条会给你比课本更加全面的阐释。何谓顺藤摸瓜?比如说你为了了解透彻财政的概念,发现养老基金这类子类目,再进一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进一步结合政治时事——关于这个体系的一些重要的常考的改革。这就叫顺藤摸瓜。
2.结合多年高考题总结偏好并进行适当拓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你足够了解高考偏好的时候,才能从这场战争中获胜。并且,也如上所说,考纲的条目涉及范围过广,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理解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真的把上面条目上内容的现有研究都学个透彻,所以,结合高考题以往的偏好进行取舍也是一种高效的做法。
3.与实际结合,找到文综学科的真正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可一点儿也没有错。再拿投资部分的那张框架图来说,当你发现,你学了这些东西可以更懂得新闻上的那些事件,深入思考的时候,你便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而这也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越爱它,学得越来劲越好。
所以你看,高考改革所强调的素养并不在别处,它就在这里,就在于你,如何把看似平常的东西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有了这样的基础知识铺垫,再结合对高考题方法本质的理解(比如说第一部分讲的大题的通法),同时刷一些高质量的模拟题巩固练习,高考文综还是问题吗?
当然,要凭一己之力做到这些还是略微困难的——这需要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最后,祝大家成绩进步!
□ Scarborough
历史:高考历史如何高效提分
历史常态 85+,最高分 96,我就从以下几点,跟大家分享高考历史如何高效提分。
\1. 历史思维
\2. 历史选择题你不可不知道的方法
\3. 历史主观题要这样读题
\4. 关于背书,是要这样子的
1. 历史思维
我们先说辩证思维能力。
所谓辩证,我们不可能一边倒吧,否则看问题肯定是不全面的。
举个例子来说:太平天国运动。
有利:
a.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的一次农民起义,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它提出了对外平等往来,自由通商的政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c.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识和反抗精神。
不利:
拥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提出的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实施的社会条件。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如果你要问这些怎么得出来的,别急,往下继续看。
(1)扩散思维能力
就是说通过一个时间或者说以一个时间为圆心,你能够想出多少内容。
同样举个例子: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
中国是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展的洋务运动,与此同时的西方在做什么?
1864 年,第一国际成立。在伦敦召开了由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家的近 2000 名工人代表参加的大会。同时期的日本也有了倒幕运动。
这些都是在同一时间段的,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要进行相应的联系并加以记忆。
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掠夺原料,不掠夺原料,中国不会打破闭关锁国。历史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2)创造思维能力
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我们现在学的历史,也是现在的人总结出来的。
考试的时候出题的材料不一定见过,所以我们都不知道出题者的想法,为何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考虑事情?
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富有创造性思维。把你当成他,要敢去想。
(3)逆向思维能力
给你一个结论,你可以多问为什么。
比如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再比如说,如果这个人不这么做会怎么样。
比如,如果隋炀帝并不着急修运河,征高丽,而是循序渐进,那么结果又将如何?
这些都可以锻炼逆向思维能力,促进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4)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这听着可能比较抽象,其实就是一种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我们老师平时用 PPT 讲课,或者看一些历史纪录片就是这个意思。
就比如,最近学习秦汉历史,可以不自觉地想起一些相关的影视形象,或者通过知识了解,在脑海中浮现出人物或事件的形象。
这些是有利于进行记忆的,比如我喜欢隋唐历史,而且看了很多相关的书和影视作品,每次讲隋唐时期的东西,我都有可以联想到的东西,有了兴趣,记忆也容易了。
2. 历史选择题你不可不知道的方法
(1)合理使用排除法
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说过一句话,高考历史从来没说过考时间,但是无时无刻不在考时间。
比如说:
a.1906 年发生的事情,选项里有科举考试(1905 年清政府废科举),这样的选项就直接排除了,既快又正确。
b.出现了百家争鸣,铁犁牛耕,这说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叫题目里隐含时间)
又或者:看关键词,凡是涉及「决定了」……这样的词语,就要注意了,百分之八十都是不对的。
把可以排除的选项都排除了,再去比较剩下的答案,思考出题者想要考查的是什么。
(2)勾画题干
历史问题的重要内容都在题干上,一定要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问你的究竟是原因还是意义,让你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要有史观概念,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这些近几年来也有涉及。
告诉你一句话,排除掉了最不可能的,剩下的一个再不靠谱也是正确答案。
高考的题越来越新颖,专家们也不是死守着以前的一些观点了,有的时候会标新,与我们课本上所熟知的知识点是相悖的。这样的情况下,不要犹豫,尊重题干的方向,不要被课本带偏。
遵从自己的直觉,不要一直改答案,真的越改越错。
(亲身经历,血的教训。有一次我就因为想太多,改了答案,结果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错了.我还记得历史老师说,这道题整个学校就三个错的,咱们班有吗?举下手。我默默趴下了……)
3. 历史主观题要这样读题
主观题,尤其是历史的主观题,都会有一段长长的材料,然后问两个问题。
我们先说第一道问答题。
首先要学会给材料分层,如果有象征性的标点符号就更好了。比如说分号,句号。只要按照分层直接分析每句话的意思就行了。
然后回归问题,看问题的主语是谁,要回答什么问题,是做了什么措施,是有什么影响,还是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回到问题中去找答案。
一般这道题都会与课本有联系,回答原因类的题时,要看看同一时期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对材料中的事情造成影响。
原因类的题型考虑方向可以是: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包括科教事业)、环境(国际、国内)、军事……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我只是举个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考虑的方向,或者材料中提到的,到时候自己找出来就好。
每次做题的时候,多从这些方面思考就会好很多。
以前我主观题也不是很好,后来我专门记老师的答题思路,每次写试卷的时候都把它写在旁边,提醒自己不要有遗漏,果然有效。
(1)比较型主观题
这类主观题要突出异同点,一般是两个材料之间的比较,或者是题中的材料和我们学过的某一个事件的对比。
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异同点……
这种题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只需要提炼总结就好。
如果没有思路,可以从两件事情的性质、所带来的影响、发生背景、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回答。
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
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由农民阶级发起的。
异: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政策是平等往来、自由通商;义和团运动是盲目排外。
然后就是分开作答,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工工整整进行答题。
时间够的前提下尽量多写。不是字数方面,而是角度多样化。
(2)意义影响型主观题
相信看到这里你一定也是很想好好学习吧,也一定找到点套路了吧,别急,继续往下看好吗?
这类主观题,如果题目中没有特别要求是有利影响或者是不利影响,那么原则上是有利与不利都要写的。
对于意义来说,可以考虑对当下的意义、对后世的意义、对世界的意义。
还有我前文中说到的史观,有关近代的,可以答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促进军事/政治/教育近代化,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升华等。
平时看到主观题多去琢磨思考,多看答案是从哪些方面来解答的,相信你也可以做到。
(3)论述类题型
这道题多是第二道题,让我们提取内容并简析。
我的建议是三段论,开头亮明自己的观点,中间史论结合,比如说引用鸦片战争的例子,结果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最后再总结,升华全文,写出自己的结论。
比如:所以……(亮出自己的有逻辑的言语,增加阅卷老师的好感)
字写好看,所提取的论点,要考虑自己是否有例子可以使用。
具体的,用我前文中所说到的方法进行总结就可以了哦。
4. 关于背书,是要这个样子的
历史绝对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的,也绝对不是机械刷题就能够行的。
历史说白了就是过去的时间,所以我先说说时间怎么背。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把这些时间当成一句话去背,然后平时做题或者是听写、提问,随时在纸上写写画画,多画几遍也就记住了。
我平时做历史题就习惯性地把时间都标出来。
还有历史大事的时间线。
如果说一次要背 100 年的,肯定不容易也更容易忘记。所以分时期。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有哪些大事?
(直接给大家看看我的历史笔记吧,请忽略我丑陋的字。)
加载中…
关于原因或者意义类的大段背诵。
首先要把文字分条,然后简化,抓取关键字。
也可以多想一想,这是从哪几个方面得出来的,背的时候去想这几个方面。
比如说,下图是共同纲领的背景。
第一句重点是革命即将获得胜利,第二句重点是……这就看自己的总结了。
历史的背诵就要在不断的反复中才可以加深印象,再加上不断横向思考,记住一个时间,国内国外都知道了,这不就相当于背下两个时间了吗?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吧:
\1. 历史思维一定要多锻炼,才可以拿高分。
\2. 选择题一定要勾画题干,看清问题。合理使用排除法。
\3. 主观题材料分层,划分题干的主语和要我们解答什么。
\4. 字要写工整。
\5. 多角度作答,辩证思考。
\6. 论述题记得有开头和结尾。
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常见提问,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Q:关于背不过时间。
A:历史时间是必须要知道的,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
平时的时候见到就多记,比如说今天做题四个选项四个事件,那么,你就顺手标上四个事件的时间,有不知道的可以去查一查。
历史上的时间如果你考试的时候忘了,自己也大致推测下,比如说你忘记了《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但是你知道甲午中日海战的时间,不也可以推测出来吗?
光靠死记硬背,历史时间真的是太难全记住了,要划分时间线去记。
比如说朝代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一些时间段,然后再去看这个时间段有哪些大事情发生,再去记。这样即使你忘记了准确时间,也知道大致在哪个时间段以内。
时间+人物+事件的模式去记也可。
比如,1368 朱元璋建立明朝 (就像是背一句话)
如果做试卷的时候没来得及写时间,课后老师讲课前/讲课的时候也要把各种时间都找出来写在卷子上,写的遍数多了就记住了。
即使那些时间我知道,我还每次都写上呢!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吧。
Q:关于专业术语的加强。
A:平时背书的时候有一些意义类的术语,你可以专门找个本子记录一下。
还有就是做主观题的时候,答案里面也有很多专业术语,把它们都总结一下写在一个本子上,平时翻翻,写主观题的时候刻意用上几个。
多写各种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相关的词语。
Q:关于选择题想太多。
A:相信自己的直觉,千万别随便改答案,除非你百分百确定,百分之九十都不要改。其实我有的时候也会错那种特别简单的。
你把你所选的选项代回到原文中,看看逻辑通不通,能不能说服自己。
还有啊,坚持遵从题干,不要过多去想课本是怎么做的,万一这个专家的观点跟课本是相悖的呢?
整理错题,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错,下次就要小心。之所以错,想太多,是因为这种类型的题对你来说还是不熟悉,被它套路了,多看看类似的,看看套路是什么。
有的题目中问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原因,但是题干比较迷惑,就想太多,错了。你去分析,这个题干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问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