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计算比较多的,一定要在草稿纸上,否则危害非常大。
在草稿纸上怎么做:
①把草稿纸划分区域(大概对半折即可)。
②计算时从左上角开始,从上往下写,不要东写一点,西写一点。
③复杂计算,在每一步计算前标上序号,这样会使得你的计算不乱套。
最后给出两个计算准确率保准的独门秘籍:
·把你的计算小声地念出来(巨有用,不忽悠)。
·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计算完给它打个 √,在打 √ 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地想起这个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避免它。
以上计算的原则,只要你遵循了,基本上计算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当然,计算这件事情还是需要不断锻炼,熟能生巧的。
对于你不熟练的容易出错的计算问题,比如你的除法容易出错,那么平时有事没事就自己给自己出除法的计算题,不断训练,其他同理。
以上就是解决计算出错粗心的实操秘籍,你会发现,你的计算出现错误,肯定有违背以上的某个原则,所以当你遵循了以上的计算原则,你也就离学霸的计算精准度不远了。据我观察,很多学霸的总结里面,都是包含了以上的原则。
解决到这里,一道题目对你来说,粗心,思考,审题出错,计算失误等现象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了,熟练后,一道题目对你来说,其实就是在做一件件很傻的事情,仅此而已。
4.简单检查
这一步是为了让我们前面所有的付出不前功尽弃,能够有所回报,并且是满分的回报而来的。
这一个过程花费时间仅仅是几秒钟,但是所有科目用下来,却有可能挽救你几十分的分数。
为什么?
我们先说说简单检查到底是检查什么:
①审题中易错的地方我们解题时是否有注意到?
②计算中易出错的地方是否有按照步骤谨慎执行?
③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常?
④结果是否只有一个?
⑤(选择题中)与其他答案对比有没有可能自己忽略了什么?
其实你可以看到, 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就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双重保障,作为人类,我们的思考出现失误、出现错误和不全面的情况,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
即使我们用了最正确的系统思考,我们仍然有可能出错,所以这一步简单检查实际上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双重保障,防止我们某个流程没有执行好而导致前功尽弃。
当然这些问题有时候并不是每一个都需要问,比如在选择题中③就无须去问,填空题中⑤就无须去问,并且其实这一步简单检查,花费的时间基本不到 10 秒钟甚至是 5 秒钟,但是给你的回报却是非常大的。你可能仅仅因为这 5 秒钟,就比别人拿多了 5 分!
我通常会在简单检查完毕后,给这道题打一个 √,来给予自己正反馈,告诉自己又多得了 5 分,从而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越来越好的做题状态,这个你们也可以借鉴一下。
我在高三后期的时候,熟练了这套做题流程,基本上每次考试考完就能知道我到底得多少分,因为我按照流程做完之后,打 √ 了的题,95% 以上都是正确的,很少出现我打 √ 还出现错误的题,这就是学霸成绩能够稳定的底层逻辑。当然,在前期还不熟练的时候可能会多一点,那前期的时候,还是要多发现自己哪一步流程做得不好,然后去优化它,熟练它,最终完美化这套做题流程。
整套流程到此结束,至此已收获了太多的进步反馈,但学习不能止步于此,除了思维的熟练,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积累。
文综:如何用一张图优雅地考到 270?
我 2016 年参加高考,课标卷一文科总分 700,其中文综 286。在高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文综挣扎期,模拟考中文综选择题能错到 10 个以上,后面通过方法训练慢慢好起来。在此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在正式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几道原汁原味的高考题。高考题究竟在考什么?用什么样的通法可以解决文综高考题?
那就首先从有套路的比较简单的大题开始吧,我们来政史地各完整地做一道。
一、大题答题思路
\1. 政治例题答题详解
总结套路:如何凭借一定的主体层次思维和逻辑关系拿下经济生活大题满分 14 分?
通法分析:
作答高考经济生活大题,根据一直以来课标卷的规律,需要运用的思维有两类:
一类就是《经济生活基础知识》框架图中的主体层次思维(这里把框架简化出来给大家看),在我们无法根据材料提示得到充分的逻辑框架时,就可以按图索骥,依照以下主体层次去推测。当然,还需要做到熟练掌握各个主体层次内含有的细分知识(做到把整张经济生活框架图烂熟于心即可)。
另一类就是一些哲学提示我们的逻辑思维:如我们要考虑、判断一件事情,可以从它的内生因素来考虑,还需要看它的外生因素。在经济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当然也还有其他角度。
除了掌握答题的逻辑框架外,我们也要学会运用材料的方法。类似于做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梳理文脉的做法,我们需要把材料先从每句话或是每个分句这些单独的内容中提炼这句话表达的主旨,然后合并同类项。
回答文综大题,需要我们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根本上来说,结合材料的方法和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就是以上那么简短。掌握答题逻辑框架后,结合对框架图中知识点的熟练程度,那我们来结合这道题具体分析。
具体做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阅读设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第二步,带着设问读材料,归纳有效信息,如下: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2014 年,中国推出「中国制造 2025」国家战略,将职能制造作为战略主攻方向之一,提出到 2025 年中国买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此段概述背景,答案组织无效信息】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技术的热点,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不断地应用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质量监控等领域,涵盖了消费电子、纺织、冶金、汽车等传统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联系】,还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联系】。【此段可判断为答题有效信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同时,段落内逻辑层次已被划分出来。】
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创新上已经和世界先进技术并跑,部分甚至领跑。【国际影响力】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制造业将是重大机遇,其应用的推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制造业。
那么我们来具体看看,根据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我们已可大致拼凑三个点(具体逻辑稍后整理)。对于 14 分的政治大题,我们一般需要五点。
第三步,结合通法中的逻辑框架思考。设问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影响,那么产生最直接联系的便是微观主体——这个产业的需求端和供给端,而这两者中更直接相关的是供给端。那我们剩下便来一个一个套角度:
生产经营的角度而言,来看我们的大框架里原汁原味截取的内容:
经济效益可以有吧,比如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可以有吧,编一些套话比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科技可以有吧,比如说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品牌可以编吧?国际竞争就在材料中直接提到了。
劳动就业的角度而言,可以按照框架里的内容,说是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
投资融资的角度而言,创造新的投资热点;
纳税就没什么相关性了,材料没有说到有什么针对性的减税政策。
此设问考查对制造业影响。从需求端来说,生产决定消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之类的话就随意编了。
第四步,筛选答案。由于一般我们会找出超过五点的答题角度,所以选择哪几个角度答到卷子上就很重要了。这里有个原则是:材料中直接相关的必答;诸多主体中选最直接联系的(就是套话编得没有那么辛苦的)。
第五步,确定逻辑。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国际竞争、经济效益、市场和科技(科技和经济效益在此题中可以结合)。
第六步,组织语言。此步骤需要结合最新时政语言(就是教材改版那些,在宏观经济部分框架图里面找即可)。
答案: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地「走出去」,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为我国制造业开拓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再来对比高考「标准答案」:促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驱动新兴制造业产生与发展;创新制造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开辟制造业更广阔市场;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异曲同工」吧?只是表达方式略有差异。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精细解析一道历史题,大家就会发现:政治大题的体系用在历史上完全没毛病!
\2. 历史例题答题详解
同样是政治那套体系:材料梳理+逻辑框架。材料梳理如下: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第一句就含有一个变化】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第二句隐含了由宋代一些地方民间组织到明清强制政治性命令这一变化】。
12 分的题,历史中一般需要 5-6 点。变化只能梳理材料来,那就两点。剩下的积极作用就靠逻辑框架了:
政治上,维护统治秩序,对地方安定起到促进作用;国家有效治理基层。(贡献两点)
文化上,加强民众道德教化,促进中华传统主流思想的传播。(贡献一点)
保险起见,死活凑到 6 点,延续逻辑,政治和文化也会对经济起作用(政治学的原理),所以,经济上,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凑点完毕。可推广到绝大部分除 SOLO 题外的历史大题中。本质上是语文概括题+历史分析逻辑考查题。
这样的文综大题终极方法:地理大题当然也适用啦!不信我们再来精做一道地理原题。
\3. 地理例题答题详解
地理和政治历史稍微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地理材料信息的提炼,不仅仅只有文字,还有图。图的信息提炼一样重要。
我们简单提炼图中信息:有经纬位置。再看图例:根据湖泊为淡水湖可推测河流流向、根据河流流向可推到地势高低分布;瀑布可推测地势、水能等;时令河可推测气候等。
文字信息的提炼跟政史雷同。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 1134 米(地势因素),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对应第二大淡水湖)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对应鱼类资源丰富,有食物来源),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 世纪 50 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推测无天敌)。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
第(1)问,6 分 3 点。首先根据图中和文字信息结合,可知有地势因素。但是找遍全场,也只有一个地势因素。咋办?所以就揣摩,出题者想让你把地势分析透。那就结合图示信息,刚好三点:海拔、河流流向、瀑布。
第(2)问,6 分 3 点。首先得明确方向,适合鱼生长,那要符合鱼的习性。同样,从材料出发。绿色字体部分,刚好三点。重点在充分,逐句挖掘材料。
第(3)问,6 分 3 点。首先得知道,辩证思维。影响分为有利和不利。并且还有注意,问了分别对鱼类资源和捕捞业影响。那么首先渔业资源:迅速繁殖可能对原有渔业资源造成冲击。捕捞业:积极影响就是会促进针对鲈鱼的捕捞业发展,消极影响就是会冲击原有鱼类捕捞业。
第(4)问,这就是政治题了,材料不够逻辑来凑。材料里销往欧洲,出口创汇;劳动就业;相关产业等等一编一大把。
总结而言,文综大题的通法便是:材料梳理+逻辑框架+一张图上的基础知识(课本有可能是不足够的)。听起来很简单,但实质上,材料梳理能力靠不断地借鉴和训练、吸取教训;逻辑框架和一张图上的基础知识靠熟练、基于考纲基础上的适当拓展。
拐个弯,方法在后面。先吊下胃口继续做几道选择题吧!
二、选择题
选择题相对来说套路就多元化了,没有大题那么单一。但是用一句话总结而言,就是对根据考纲整理的一张图上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话不多说,先看题,同样每科举一两个例子。
1.政治选择题
政治选择题难在两个地方:第一,概念新;第二,概念易混。那我们就通过两道题来探究这两个难点的根源究竟在于什么?
先看一道概念「新」的题目,究竟难在哪里。
这道题融合了财政收入与投资两个考纲中的知识点。首先,养老基金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财政收入中的其他收入里的一种(这告诉我们通过考纲去一定程度上拓展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然后,在框架中的投资部分,如果我们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能够按照图中的思考题提示理解更透彻一些,就会更深入理解债权投资和股票投资的区别。当然基本的理解也足够了。那这道题允许养老基金不仅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的债权资产,还允许投资股票等,再设置一个特定的限额,追求收益同时兼顾风险(收集养老基金可以用来钱生钱,但是这是财政收入,就要稳健投资,要是亏了谁来买单)。所以答案选 C。
这类题虽「新」,但是,我们该如何从这样的高考题中学习,剥离出它们的本质,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可以解同种类型的「新题」呢?
可以类比思考以下框架图中出现过的思考题:为什么财政过度盈余会造成一定程度资源浪费?如何理解阿里对 ofo 后来的债权融资?等等。结合这些问题思考,便会对课本上的知识有「出神入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素养,学以致用,加强高中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框架图里的思考题,等着大家去探索。
那我们再来通过另一道题目看,政治中的易错点,让人头疼的根本等等因素,难记在哪里?
这道题本身不难。但是我们来看下「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句话为什么错。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这句话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是教材原文。那么,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在什么地方?如果能够正确回答补充材料九的这个标题,这道题就轻易排除掉③。而④关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如果有人想选这个,就是第一不理解框架里的生产资料这个细节,第二不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框架里可以找得到的概念。
所以这道题的最终答案就是 A。
在这里悄悄咪咪说一句,如果能随着框架图配套讲解把框架图吃透,政史地的什么易错点都难不倒你了哦。
\2. 历史选择题
看完了政治,我们再看:历史这个磨人的小妖精,选择题难在哪里?
这道题,大概不把政治里面的「货币」这一块学透,再联系基本史实背景,就只能靠蒙了。首先,设立银行发行的「联通券」,在政治中,我们学到纸币由国家发行,那这里的「银行」,就相当于政府管辖下的金融机构,也就是日本发行纸币。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也是类似这个道理。再结合政治中所学,货币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同时,结合「货币本位」知识,这些「联通券」什么的,滥发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堆有政治命令的烂纸。
那么,日本侵略者在战争期间发行这些新品种「货币」,是为什么呢?他们就可以用强制性手段,用这些「货币」购买战争物资。「军用票」可类比「粮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