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这道题都会与课本有联系,回答原因类的题时,要看看同一时期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对材料中的事情造成影响。
原因类的题型考虑方向可以是: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包括科教事业)、环境(国际、国内)、军事……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我只是举个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考虑的方向,或者材料中提到的,到时候自己找出来就好。
每次做题的时候,多从这些方面思考就会好很多。
以前我主观题也不是很好,后来我专门记老师的答题思路,每次写试卷的时候都把它写在旁边,提醒自己不要有遗漏,果然有效。
(1)比较型主观题
这类主观题要突出异同点,一般是两个材料之间的比较,或者是题中的材料和我们学过的某一个事件的对比。
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异同点……
这种题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只需要提炼总结就好。
如果没有思路,可以从两件事情的性质、所带来的影响、发生背景、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回答。
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
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由农民阶级发起的。
异: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政策是平等往来、自由通商;义和团运动是盲目排外。
然后就是分开作答,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工工整整进行答题。
时间够的前提下尽量多写。不是字数方面,而是角度多样化。
(2)意义影响型主观题
相信看到这里你一定也是很想好好学习吧,也一定找到点套路了吧,别急,继续往下看好吗?
这类主观题,如果题目中没有特别要求是有利影响或者是不利影响,那么原则上是有利与不利都要写的。
对于意义来说,可以考虑对当下的意义、对后世的意义、对世界的意义。
还有我前文中说到的史观,有关近代的,可以答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促进军事/政治/教育近代化,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升华等。
平时看到主观题多去琢磨思考,多看答案是从哪些方面来解答的,相信你也可以做到。
(3)论述类题型
这道题多是第二道题,让我们提取内容并简析。
我的建议是三段论,开头亮明自己的观点,中间史论结合,比如说引用鸦片战争的例子,结果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最后再总结,升华全文,写出自己的结论。
比如:所以……(亮出自己的有逻辑的言语,增加阅卷老师的好感)
字写好看,所提取的论点,要考虑自己是否有例子可以使用。
具体的,用我前文中所说到的方法进行总结就可以了哦。
4. 关于背书,是要这个样子的
历史绝对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的,也绝对不是机械刷题就能够行的。
历史说白了就是过去的时间,所以我先说说时间怎么背。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把这些时间当成一句话去背,然后平时做题或者是听写、提问,随时在纸上写写画画,多画几遍也就记住了。
我平时做历史题就习惯性地把时间都标出来。
还有历史大事的时间线。
如果说一次要背 100 年的,肯定不容易也更容易忘记。所以分时期。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有哪些大事?
(直接给大家看看我的历史笔记吧,请忽略我丑陋的字。)
加载中…
关于原因或者意义类的大段背诵。
首先要把文字分条,然后简化,抓取关键字。
也可以多想一想,这是从哪几个方面得出来的,背的时候去想这几个方面。
比如说,下图是共同纲领的背景。
第一句重点是革命即将获得胜利,第二句重点是……这就看自己的总结了。
历史的背诵就要在不断的反复中才可以加深印象,再加上不断横向思考,记住一个时间,国内国外都知道了,这不就相当于背下两个时间了吗?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吧:
\1. 历史思维一定要多锻炼,才可以拿高分。
\2. 选择题一定要勾画题干,看清问题。合理使用排除法。
\3. 主观题材料分层,划分题干的主语和要我们解答什么。
\4. 字要写工整。
\5. 多角度作答,辩证思考。
\6. 论述题记得有开头和结尾。
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常见提问,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Q:关于背不过时间。
A:历史时间是必须要知道的,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
平时的时候见到就多记,比如说今天做题四个选项四个事件,那么,你就顺手标上四个事件的时间,有不知道的可以去查一查。
历史上的时间如果你考试的时候忘了,自己也大致推测下,比如说你忘记了《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但是你知道甲午中日海战的时间,不也可以推测出来吗?
光靠死记硬背,历史时间真的是太难全记住了,要划分时间线去记。
比如说朝代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一些时间段,然后再去看这个时间段有哪些大事情发生,再去记。这样即使你忘记了准确时间,也知道大致在哪个时间段以内。
时间+人物+事件的模式去记也可。
比如,1368 朱元璋建立明朝 (就像是背一句话)
如果做试卷的时候没来得及写时间,课后老师讲课前/讲课的时候也要把各种时间都找出来写在卷子上,写的遍数多了就记住了。
即使那些时间我知道,我还每次都写上呢!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吧。
Q:关于专业术语的加强。
A:平时背书的时候有一些意义类的术语,你可以专门找个本子记录一下。
还有就是做主观题的时候,答案里面也有很多专业术语,把它们都总结一下写在一个本子上,平时翻翻,写主观题的时候刻意用上几个。
多写各种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相关的词语。
Q:关于选择题想太多。
A:相信自己的直觉,千万别随便改答案,除非你百分百确定,百分之九十都不要改。其实我有的时候也会错那种特别简单的。
你把你所选的选项代回到原文中,看看逻辑通不通,能不能说服自己。
还有啊,坚持遵从题干,不要过多去想课本是怎么做的,万一这个专家的观点跟课本是相悖的呢?
整理错题,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错,下次就要小心。之所以错,想太多,是因为这种类型的题对你来说还是不熟悉,被它套路了,多看看类似的,看看套路是什么。
有的题目中问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原因,但是题干比较迷惑,就想太多,错了。你去分析,这个题干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问了什么问题。
Q:关于主观题的特点类。
A:我记得我在文中给大家说了特点类从哪几个方向去考虑,这位朋友可以去研究研究这些方向。
在材料中找那种名词、形容词,有很大可能是特点,还有一些叙述类的话语。去划分材料的层次,就很容易看出有什么特点了。
如果想得到高分,把材料中的一句话尽可能变成专业术语,如果实在不行就都写上,增加得分机会,是不?
Q:关于主观题怎么扣分少。
A:首先你得多写,分条作答,这样看卷老师才能找到你的关键词。
其次角度广泛,因为给分都是角度多,比如说,问一件事情的影响,6 分,3 分是不利影响,可是你通篇只写有利影响,再好也只能是 3 分。
专业术语的运用,让老师觉得你这个孩子不错,是个好学生。
材料中的东西与自己学的相结合,尤其是原因类,材料中的原因可能只是一部分,但是分值又比较高(有的时候 12 分),那么就有可能用到了同一时期别的事件作为原因。
Q:关于背教材。
A:高考的那些内容,肯定跟课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课本还是要背的,而且很重要。
现在距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如果说全背肯定不现实,背重点事件的时间,重要事件的影响意义多看看,积累一下知识。
还有多看课本每章前面的导读部分,以及课本的名词解释。
自己合上书可以串起一段历史,比如说红军来到井冈山,蒋介石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这一句话里就是一段历史,有前因有后果。
当你做题的时候看到这段历史不熟悉,也可以看看课本有哪些事情,看着看着就细致了。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可以三本书串着看,这样会更系统。
建国初年,经济上国家干了什么,政治上有什么举措,思想文化上呢?这样记也比较好。
Q:关于基础怎么打。
A:首先重大事件要知道,比如说三大战役不清楚但是也得知道有解放战争。不但要知道而且时间、为什么发生以及有什么影响都要知道。
建议是课本每单元每框的题目,大事件先记住。还有频繁出现的一些事件/历史名词也要了解。
其次就是做题的技巧问题,我身边有朋友历史没我好,但是也能拿不错的分,因为有技巧。建议先去认认真真多做几套题,有了一定的题量,才知道选择题有那些类型,主观题有哪些类型。
然后结合我文中的一些方法。
最重要的还是多看书,多学习。可以的话问问老师,有疑问的题可以多去问问老师,或者是说出自己关于历史学习的疑惑。
毕竟基础都不一样,老师才是最了解你的。
Q:关于小论文。
A:这也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答不好,我也得过低分,但是也还是有过高分的时候的。
格式:
主旨
阐述(包括 1、2、3……点)
综上
反正我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格式,不一样的地区可能会有些不一样,总之要体现逻辑性,要条理清晰。
(1)起题目
看看那一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或者说从几个角度来说的,找一个你认为你有话说的去写。其实我觉得起题目不应该是个大问题呀,只要不太偏,能自圆其说就好吧。
中间史论结合,多写,记得没有要求的时候尽量古今中外都有涉及才能体现出论断充分。不要单纯地史实罗列,要有分析。
最后综上的时候呼应你写的主旨,实在不行就换一种表达方式依旧是这个意思。但是要升华一点,用词更加有档次。要有总结的意思在里面。
平时要多看看答案,看看人家从哪方面思考的。我一直觉得研究答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答案看多了,不会写也会临摹了。
(2)观点和结论
观点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认为,我觉得……
结论就是这件事看法的升华,要从更高层次去看,可以站在唯物史观上,站在现代……
最后告诉大家,我的方法,仅供参考,我知道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大家会焦虑,但是不可乱用,如果你觉得没有用的话,果断放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对吧?
毕竟老学姐也不是专业的历史老师。
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复习就要弄懂,贪心不足蛇吞象,一口吃不成胖子,你要这样想,我复习的都是要考的。
平常心,加油。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的!
作文:高考作文怎样达到 55+?
全国一卷考生,语文 139 分考入复旦,作文模考可以稳定在 55+。
我自身对语文很有兴趣,从高一开始用电脑制作作文素材,高三时在家复习时间多,高中毕业时整理已经有 16 万字。
我对高中作文有一些心得,从笔记整理出高中自己的作文大法,希望能对看到的同学有所帮助。
文中会介绍一些议论文说理的技法,同学们记得仔细看。特别是一些学校教学不太好的同学(比如我),这些都是我看网课学来的和自己总结的,学校老师根本不教。
前言
首先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就是「思」。那么思想和观点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读万卷书」,在阅读中逐渐领悟人生和解读世界,这就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是在生活中感悟和反思,耳闻目睹的事情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反省。
其次就是把思想和观点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写」。重复练笔,多次练笔,我们才能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学会用文字把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谋篇布局,选择材料,文字铺陈,这些写作技巧都需要在练习中得到锤炼和提升。
所以,写作是「思」与「写」的结合。
一、方法
1.积累题目
我经常在各种素材杂志看文章,积累一些精当的题目可以在考场上套用提分:
《筑(体育)之基,强少年之国》
《少年何以强,(强体)必为先》
《迈(小康)之图,展(山河)时代》
《融己于群,汇国宏图》
《前路漫漫当笃行,(初心拳拳)应铭记》
《用(心)(济贫),以(行)(济困)》
《执(科技)之灯,照(扶贫)之路》
巧组词汇:
《承重,方可出众》
《辛苦非苦,安逸非益》
《校训可「撞脸」,发展莫「撞车」》
……
可以扩宽思路,帮助构思。
2.设想成文
如果遇到好句,可以设想如何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里,以下是我的一些零碎小笔记,希望可以对各位的作文笔记有所启发。
万能句:
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继往开来,且看来日,舒天朝晖,磅礴东方!(结尾 or 论述青年人该怎么做)
山河犹可期,他日必将展现华夏民族的幅幅惊鸿。(结尾展望)
(前文举例成就)发自内心的一张又一张笑脸,凝聚成共和国时代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幸福。(这是我为小康主题准备的句子)
当我们在小我与大我的选择中徘徊不前时,我们听到了它的声音;当我们在利己主义的时代沼泽中不可自拔时,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里的「它」指的是中国精神一类)
历史总会这样演绎,走过百年泥泞坎坷,才能迎来今日光风霁月。
摊开现世卷轴,泛黄的书页里溢满了(普通人对民族沉甸甸的担当):(举例)退伍军人杨善州十年出入山间,为祖国华诞献上万亩林场;申纪兰扎根西沟偏远村庄,两鬓斑白时终见荒村入小康。
时代幕布之下斟满了意味不明的絮语,有人……(伤春悲秋怜惜自身),有人……(背弃责任自诩潇洒)。(举例不同人的想法)
3.整散训练,短句训练
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我想如果我做语文老师的话,我会这样训练学生写作文。
我不是什么天赋型写手,只能多花点心思了。
以下是一段比较粗糙的整散训练举例:
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翻雪山,过草地,艰难险阻不生畏,跋山涉水不言败的长征精神;中国精神是勇斗争,敢赴死,民族大义存心间,前赴后继保山河的抗战精神;中国精神是不放弃,克艰难,任劳任怨献青春,隐姓埋名创新高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精神是战激流,抗风雨,视死如归上前线,风里雨里守中华的九八抗洪精神;中国精神是促团结,为发展,坚持不懈破冻土,千里万里成通途的青藏铁路精神;中国精神是献爱心,送温暖,齐心协力复发展,团结一心救灾情的汶川抗震精神;中国精神是不言败,再出发,超越自我展新风,十年磨剑再辉煌的女排精神;中国精神是探未知,问苍穹,东方一曲响神州,嫦娥九天赴明月的航空航天精神;中国精神是人心齐,泰山移,百川汇流勇抗疫,勠力同心克时艰的抗击新冠疫情精神!
这样做的好处不用我多说:开阔思路、开阔思路。
在考场上如果太紧张可以直接背来用。
4.灵活化用素材
(1)化用句子。
比如说如果这次的文章写得比较偏古风,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可用——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
那用到作文时就可以把它古言化——身若伏波,与子同海。若为落木,与子同枝。若为兰草,与子同室。
(2)引用句子。把短句糅合到自身的论述来。
比如「协和万邦,兼善天下」的中国智慧;「以义为利,舍我其谁」的中国担当。
能使论述精准,阅读体验更佳。
这部分还是要靠大家自己多琢磨啦。
5.议论文文段六大方法
(1)假设:例子+假设+结论
起初,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并不是一门心思做文学,他年轻时被合唱团录取,但还是放弃歌唱,拿起了战斗的笔。设想一次,如果他被眼前的利益诱惑,一门心思投入歌唱,那么世界上就少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由此观之:人生的道路要慎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举例论证,切题、确切、简洁、新颖
①正反对举法
②单例(1 个详细)组例(3 个或以上)结合法
(3)引用论证
①叠加式:名言+解说
「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国家亦是如此,没有十全十美,却有长青的信仰。
②嵌入式:融合到句子里,变成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虚拟越来越现实,冷静的分析与正确的态度至关重要。一味投入与一味排斥只会「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而适当保持距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选择,终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守望现实,涓涓不雍》
(4)归谬法:引申论证
①假设对方观点正确。
②引申推导。
③得出荒谬结论,反驳对方观点,间接证明我方观点。
比如:禁止男女一起游泳→那男女还呼吸相通的空气呢?
(5)串珠:中心线索+多个例子
人的一生由许多步组成,关键却只有几步,因而,我们的选择极为重要。(线索)
鲁迅放下手术刀,选择了战斗的笔,成为医治精神顽疾的良医;翟秋白放下华美的文字,选择了在最黑暗的时候肩负历史的重担,成为一名年轻的战士;秋瑾放弃优渥的生活,选择用青春捍卫民族的未来,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
(6)比喻论证,构建相对复杂的逻辑体系,多个主体、喻体
面子就是《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件衣服,它美丽而虚妄,华丽而空无一物。
各位国王,你们难道没有见过这件华服吗?你们身上难道没有穿一件你以为人人都看得见,其实人人都见不着的衣服吗?难道你不曾穿着这件所谓的华服在别人面前走,觉得自己有穿吗?
你们都有这种经验,所谓尊严、面子、矜持,乃至社会礼教。
6.结构
我的学校老师从来没有系统地教过议论文,一开始写的时候我也是挺茫然。以下是我自己看满分作文整理的思维导图,小小拙见,希望对各位有启发。
加载中…
制作一些小提纲,先揣摩别人的作文,尔后再模仿创新。
二、素材
(1)来源
① 《作文合唱团》《作文素材》等杂志,设计漂亮,内容充实,呜呜(大家都知道的啦)。
不能只当课外书看,还是要积累呀。
② B 站(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会分享写作心得,但我觉得对自己没什么用)。
③ 知乎,有些回答的素材不错。
④ 《大语文》《核按钮》《高考必刷题》等辅导书里的文段摘抄(看到合适的就抄下学习)。
⑤ 利用试卷素材。
我的学校师资一般,老师只是照着念 PPT,无奈只能埋首做题。我一直做了很多题,发现语文试卷中各个试题部分的素材文段十分精品,可以摘抄并加以揣摩。
我大概从这几方面进行分解:
①逻辑
②用词
③思想(可以扩展思考深度)
以下这两篇是我摘抄某份试卷的语言运用文段。
第一篇关于文化:
加载中…
第二篇关于历史,也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加载中…
⑥ 金考卷 45 套或特快专递的作文答案!
不仅有点评分析,还有翔实实用的素材,真的非常推荐。
我的笔记长这样:
加载中…
⑦ 《考试指南报》!!我们学校订的报纸,素材很新很全。
加载中…
(2)整理
积累短句。这是最基础的一步,要先了解各个专题的素材,才能扩展到具体作文题的领域呀。我一共积累了大概 70 多个专题(我写的宽容专题就押中了 2020 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哈哈哈)。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大家背了我的笔记后还要检查自己对哪一主题的素材缺少了解,然后补充进去。
文化:
读书、青春:
专题——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思辨,最近很火的后浪文(比如新青年的职业选择),中国精神 balabala。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欢摘抄文段:
加载中…
有的重要专题我会积累标题+素材+范文:
加载中…
自己也会写写思路:
加载中…
喜欢的范文:
还有,要多看时文哦。
加载中…
总结时政热词:
加载中…
看到有合适的写法指导也会记录下来!
名著摘抄:
加载中…
三、真情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这是 2007 年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看到最后一句话之后,我首先感受到朴实文字的沉默,但涌动的是强烈的感情。
朴实而平淡的文字背后,满是生活的惊涛骇浪。这个学生在这个年纪,冒着跑题考不上大学的风险,把这么多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不拿满分真的说不过去。凡是看不懂的,都是没经历过痛苦和失去的人,而经历过痛苦又不放弃的人,都是骄子。
最后一句把感恩和传承两个点写出来了,而这些是死读书的孩子心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只有把生活中的感情提炼出来才能写出。往大里说,中国文明没有断就是因为感恩和传承。你是我的父亲,虽然我可能不会再走你的路,但是你为我受的苦,我要记住!
四、议论文的说理方法
议论文的关键:说理能力,观点、论证、论据、分析、阐释
优秀议论文:思想性、独特性、说服性、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特点鲜明、浓厚情韵
理性思考:从现象到本质、过程与结果、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主观与客观、必然与偶然、认识与实践、物质与精神
积累素材:思考蕴含的道理,锤炼个性化素材,特深表达效果,增强美感
分析:
内容:矛盾、条件、因果、过程、本质、实质……
手段:界定、阐释、分类、比较、论述、同中求异……
语言基础:遣词造句、行文;句子流畅、美观、有节奏感
逻辑基础:转折、因果、退让、并列
演绎和归纳,是两种最基本的说理方法。
说理的逻辑力量,主要来自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演,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
逻辑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普遍也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是从两个相关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