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你打算用 2 小时来学英语,那与一口气连学 2 小时相比,今天学 1 小时、明天再学 1 小时的方式能记得更多、更牢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忘掉了些知识;时间跨度越大,你忘记的内容越多,但是也因此能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花更多的时间来巩固。
刚刚学过一个概念,没必要立即复习,因为这样做几乎是没什么效果的;如果一小时甚至一天之后才复习,这时候才是有用的。
把一大段时间分成好几段会强迫你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里挖出来,重新存储一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你的记忆。
但是「间隔」是有阈值的,如果间隔太久的话你可能会怀疑「我真的学过这个吗?」
「学习间隔」指的是从你「第一次学到这个知识」到「第一次复习」之间的时间跨度,在这个
期限内复习才能确保考试的时候还记得。
知识点 2:环境。
研究表明,考试的时候和学习时候的环境一致,考试的成绩最好。
为此你有 4 种解决方案:①在考试的教室中学习;②在和考试相似的环境中学习;③记不起答案的时候,试着回忆一下学习时的状况;④提前对环境免疫,环境一致不一致都能考好。
学习的时候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晰、长久,所依赖的「好地方」对记忆的限制也就越少。
知识点 3:记忆形式。
记忆形式包括顺序提取、乱序提取,以及对比记忆等,这些都应该融入到你的复习形式当中
去。
每一遍的形式最好都不一样,这样可以增加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我的复习就分为三轮,第一轮用的是课程+分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用的是大纲+思维框架图和乱序的题目,第三轮,直接对着套题去复习。
讲完 3 个知识点,我们来看复习的三个环节。
环节 1:日常的作业。
第一遍复习一定要提前。很多人都是浪费掉了课堂,课下自己的学习是第一遍。更有效
率低的人,浪费掉了课堂和课下作业,把复习第一轮当成是第一遍。
如果你想比别人快的话,你的第一轮复习应该定位在课下作业上。作业很重要,老师布
置的作业涵盖了当天的知识点,也与考试重点相关,要珍惜老师布置的有逻辑的作业。
环节 2:大考前的几轮复习。
步骤 1:从真题出发,弄清楚考试的重点和本质。
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不看真题而复习。以下几个步骤有助于你复习:
①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②对比今年的考试说明和去年的考试说明看看变化在哪儿,调整的地方往往就是出题的重点。
③别光看考试说明,读完考试说明之后,得看看它和近几年高考题的吻合程度。
④真题考察的知识点的分布状况如何,确保对于哪些知识点用什么形式考了然于心。
⑤对着真题要找出难点,发现自己的软肋和短处。
所以,注意两点:一定要集中,反复做真题,这样你在平时复习的时候,才会有感觉;真题一定要时不时拿出来核对,调整你的方向。
步骤 2:制订复习计划。
①要不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一定要跟。两个原因。一是老师有经验,会告知你难点、重点;二是你的自制力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强,自己复习很可能掉队。
坏处一是自主性特别差的学生,容易浑浑噩噩跟着老师走;二是每个人水平不一样,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调整,不要固话跟着老师。
②复习过程
一般分为三轮:第一轮,从头到尾过一遍才知道有哪些知识点;第二轮,攻克重点和难点;第三轮,频繁测试。不要迷信应该复习几轮,需要明确每一轮的目的,并且去核对。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实际上是确认一下自己之前学过的东西,过一遍,把遗忘的想起来找到错误纠正,遇到难点做第一遍克服,并且重点圈住。
我的方法一般是基本的课本配跟随章节的题目+一套跟随章节的真题。关于真题,我已经完全破除了真题很宝贵的说法,只是你要注意留出 3-5 套就可以了。
第二轮复习的目标实际上是重点和难点的突击,很多老师都会在这里进行专题式复习。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第一轮的成果,缩短整轮的复习时间,然后留出时间给重点和难点。
第一轮是看的课本,那么这一轮你可以看笔记,再把基础的知识过一遍,第二遍过的时候要注重从结构上理解和记忆,形成框架感第一轮是挨着做题,但是第二轮可以直接去看错题了。重点要放到你在第一轮的时候做标记的章节或者知识点团上,包括比较难以理解或者题目难度较大的章节,以及,容易混淆的、易错的知识点团。
第三轮一般都是通过整套题目,通过这样去乱序提取的。无论复习几轮,注意明确每一轮的反馈,并且做调整。
环节 3:考前最后复习。
1.训练固定时间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没有紧张感和做题太慢,而是其实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一个半小时,就会导致在考场上很费劲,没有形成高速运转的习惯。
2.过题法。
不写答案,拿出练习册一道一道的过题目,对着条件说出解题思路就可以,帮助你唤醒解题方法和记忆。
3.错题本。
薄薄的几页错题本,加在一起两三天就可以看完,就是你考前必看的东西。
写在最后:为什么要学习?
我之前收到一条留言:媛媛姐,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么回答呢。
于是就认真思考了下这个问题。
这位读者讲的学习,应该就是课堂上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好好上课,好好考试,为什么非得考上一个好大学。
这一意义上的学习真的很无聊,对不对?
对。
我还看到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的观点。
他说东亚的教育真的挺耽误人的,中日韩都一样。
这些国家的考试是选拔性的,就是让孩子复习、复习和复习,看谁能够答对,看谁把知识点掌握得牢固。
于是,孩子们在这些知识上来回地盘旋。
他认为,18 岁之前,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实属浪费,孩子们应该去学习一些不同的东西,探索一些不同的领域。
诗歌、艺术、科学,精彩纷呈。
除了基础教育之外,我们应该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向。
在讨论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时,一个知乎网友表态,中村作为不适应或不愿适应应试教育的人,代表那个群体发出了呐喊,我同样作为不适应或不愿适应应试教育的一员,对此表示赞同和感谢。
我也举手表示赞同,咱们上学的时候,不都是跟一些知识点反复较劲么。
我觉得,真爱上学习,挺难的。
我当年学习,学得不太好的时候,是因为责任感学的,取得了一些进步之后,是因为成就感学的。
由此,给大家一个挺令人灰心的答案。
在这样一个教育制度下,爱上学习挺奢侈的,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情。
「为什么学习」这一问题的答案,不是爱和喜欢。
学习这么无聊,我们依旧要努力学。
仅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对很多孩子来说,去学习然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是人生唯一的翻盘机会。
丽江的校长张桂梅一定会认同这一点。
她疾病缠身,却做了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大山的女孩们走入大学。
捐给她治病的钱,她都挪用了,来办学。
说是「把命搭上」,都不为过。
2020 年她交出的答卷是,那所高中,159 人参加高考,150 人上本科线。
12 年来,她改变了 1800 多名女孩的人生轨迹。
她道,「一个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
非常非常值得敬佩的一位女性。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大多数人不是。
大多数的我们,都必须要走学习的独木桥,然后拿一块更有含金量的敲门砖。
从这个角度来看,龙应台给出了极好的答案: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当你明白中国的学习到底是什么,你也就明白了它在考察孩子的什么素质。
我认为是耐性。
一来,反复地去检验自己到底有什么东西没学会,然后不停地去复习,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极高耐性、反复做的事情。
你得把耐性给知识。
再则,你不仅需要反复练习,你还得坚持练习,一直练习到尘埃落定、最后一口气松下来。一关过了,往往还得过下一关。
你得把耐性给时间。
第三,不管别人是超过了你,还是没有你好,你都得耐着性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你得把耐性给自己。
在我看来,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内,只要你有足够多的耐性,考试就不会太差。这是最最核心关键的能力。
所以说,你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我的答案挺直白的,就因为学习是个不得已的事。
非要讲点好,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拓宽可选择的空间,也希望大家起码能够在学习里,成为一个有耐性的人。
最后想补充的一点是,考试意义上的学习,跟读书意义上的学习,是两回事。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能够提升自己逻辑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书,尤其是在考试压力不是那么紧张的时候,尽力地多读一点。
陈平原说: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以上,祝你高考顺利,前程似锦。
语文:如何增强实力,突破 130 分?
先上成绩吧,历次模考最高考过 138 分,高三从未低于 120,作文基本稳在 55 分,常常被老师拿到年级上去展示。
这样的成绩不错是吧,但是,就算是这样,我 2018 年高考语文还是考得很崩,是有史以来的最低分,如倾盆大雨,让对我寄予厚望的语文老师大跌眼镜,也让我和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看着那个分数,我怎么会想到,压死我的稻草,是我最擅长和最喜欢的语文啊。
你可能也会奇怪,怎么会这样呢?我会不会拼死拼活地努力成绩上去了,到了高考却又和你一样呢?是心态问题还是剑术仍然差那么一点?
面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想了很久,看了很多回答,反思了许多问题,收获颇多,便陈言于下。有人觉得你都上大学了,闲着没事干老想着高考干吗,是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啊。
相反,我想告诉他们,对于高考,我早已放下,因为我相信着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之所以还关心着高中的教育和高中的学科,是由于我因为错误的认知走过太多坑,痛恨过这样的教育,不想让很多和我一样的人继续走着弯路。
但同时,我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我不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告诉我某种题型教育部为啥要考,考察什么「当代高中生核心素养」。相反,我喜欢自己去研究那些题型,然后想,这些东西我学了在以后人生中哪些地方用得到呢?我高考之后,哪些知识和思维方法会一直陪伴我呢?
我在这样的思路下,我发现在高中所谓的让人痛恨的应试教育下,你用心去学,仍然有很多能力和思维可以培养,这些能力在手,你在未来面对学习(大学期末、考证、进入新的环境)就会心平气和。
写这篇文章也是想从两个维度来谈谈高考语文:第一,如何增强实力。这一部分可以回答,为什么我的语文成绩在平常能遥遥领先。里面介绍的思维方法和思考习惯绝对能让你在大学里受用。(是的,你没听错,在大学里都能够受用)
第二,如何面对考试。这一部分可以回答,为什么我的语文会在高考崩溃,里面反思或许能够帮助你避避雷。
一、增强实力的办法
分为【发散】【理解力】【审美】【共情】四个方面来探讨。我主要不是想介绍一些答题技巧,那些在你们的复习资料上都有,我主要希望分享一些有关语文的、更深层次的思维和感悟,也许能解决你在长久以来语文学习中的疑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你和 130 分更近一步。
1. 发散思维:重视语文中的模型角度并且恰当分析
首先我要介绍一个非常优秀的答题格式,很多同学应该一直都在用,叫作「角度+分析」。
例子:
角度是说明,这个答题点是从什么角度来作答的,情节人物还是环境;
分析说的是要注重结合文本来阐述,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角度,阅卷老师能一眼看到你的角度是否齐全,
通过分析,阅卷老师看你是否真正读懂文章。
这样的清晰结构能给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要不然让老师从一团文字里去寻找关键词吗?那老师一不小心看漏了你只能自己喊冤枉了。
角度的作用还在于——语文答题给分是分点的,但是不是你点数多、分数就高呢?
有人①②③④⑤写了五点,但全都是一个意思,对不起,只有 1 分!
答题需要的,是并列或者递进的几个层次。
你答案的角度越多并且分析得当,说明你的思考越全面。
但是对于【角度】和【分析】两个方面,许多同学面临几个问题——角度写不全怎么办?虽然老师说过角度,但自己总是在考场忘掉怎么办?分析的话,总是分析不到点子上怎么办?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经常会做到一种类型的题。比如问你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呢?
这时候,有些老师也许会让你背下来一个模板,对开头、对结尾、对人物、对环境、对主题,然后考试的时候就用这个去套。有些同学甚至去背万能公式(不要再背这个了,这样没法让你真正学好语文!)有些考试你确实也觉得这个方法非常有用。
我不否认记忆和积累这些基础角度的作用,但是我想可以用一种更好的办法,真正理解这些角度的来源。
假设你从来没有学过这些分析的角度,我们来自己把作用推导出来。这样,角度就不会忘了,还可以让你创新角度,思考得比出题老师还深入。
还是问情节的作用。
首先你要知道情节是什么东西,简单说,就是一个故事片断。比如你写一个你不喜欢的老师的故事。你在学校里面,一个老师对班上的第一名笑脸相迎,对其他的同学爱答不理。这些事件都是情节,都是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的。
然后,你要站在作者角度思考一下,假设我是作者,我能不能把这个情节一删了?删了有什么坏处吗?
你想想,如果删了的话,往前看,我前面写的东西可能就白铺垫了;往后看,后面想表达的东西可能也说不上了。而且我写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想塑造这个人的性格,让这个人表达我的想法。如果删了,我就没法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人物)和塑造这个性格的环境了,那我怎么能表达我的想法(主题)呢?
这样,四个要点就出来了。情节一的作用:
①情节:呼应前面/为后文铺垫。
②人物:塑造了 xxx 性格。
③环境:体现了 xxx 的环境。
④主题:表现了 xxx 的主题。
由此,你每一个角度理解得差不多了,知道为什么凭空冒出来这些角度让你答题。然后,你可以自己推出来很多角度,但是主要的思考角度,老师和各大教参已经归纳得很好了,那些都是非常常用的角度,一些新颖的角度,需要你不断练习、积累和思考。
为什么分析段落的时候我们常常要写到【人物】角度和【主题】角度?考试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忘掉。我和很多同学角度是背下来的,有的时候考试一紧张就忘了这些角度,让语文老白急得跳脚。后来我理解了,理解了真的就记下来了。
事实上,小说就是围绕人而写,通过人的种种外部行为反映内在心理,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心情况。要记住一条规律: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社会人心,反映出来的就是不同的行为。这可能要涉及一些社会学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