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高考冲刺指南:科学备考,高效提分》

刚刚学过一个概念,没必要立即复习,因为这样做几乎是没什么效果的;如果一小时甚至一天之后才复习,这时候才是有用的。

把一大段时间分成好几段会强迫你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里挖出来,重新存储一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你的记忆。

但是「间隔」是有阈值的,如果间隔太久的话你可能会怀疑「我真的学过这个吗?」

「学习间隔」指的是从你「第一次学到这个知识」到「第一次复习」之间的时间跨度,在这个

期限内复习才能确保考试的时候还记得。

知识点 2:环境。

研究表明,考试的时候和学习时候的环境一致,考试的成绩最好。

为此你有 4 种解决方案:①在考试的教室中学习;②在和考试相似的环境中学习;③记不起答案的时候,试着回忆一下学习时的状况;④提前对环境免疫,环境一致不一致都能考好。

学习的时候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晰、长久,所依赖的「好地方」对记忆的限制也就越少。

知识点 3:记忆形式。

记忆形式包括顺序提取、乱序提取,以及对比记忆等,这些都应该融入到你的复习形式当中

去。

每一遍的形式最好都不一样,这样可以增加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我的复习就分为三轮,第一轮用的是课程+分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用的是大纲+思维框架图和乱序的题目,第三轮,直接对着套题去复习。

讲完 3 个知识点,我们来看复习的三个环节。

环节 1:日常的作业。

第一遍复习一定要提前。很多人都是浪费掉了课堂,课下自己的学习是第一遍。更有效

率低的人,浪费掉了课堂和课下作业,把复习第一轮当成是第一遍。

如果你想比别人快的话,你的第一轮复习应该定位在课下作业上。作业很重要,老师布

置的作业涵盖了当天的知识点,也与考试重点相关,要珍惜老师布置的有逻辑的作业。

环节 2:大考前的几轮复习。

步骤 1:从真题出发,弄清楚考试的重点和本质。

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不看真题而复习。以下几个步骤有助于你复习:

①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②对比今年的考试说明和去年的考试说明看看变化在哪儿,调整的地方往往就是出题的重点。

③别光看考试说明,读完考试说明之后,得看看它和近几年高考题的吻合程度。

④真题考察的知识点的分布状况如何,确保对于哪些知识点用什么形式考了然于心。

⑤对着真题要找出难点,发现自己的软肋和短处。

所以,注意两点:一定要集中,反复做真题,这样你在平时复习的时候,才会有感觉;真题一定要时不时拿出来核对,调整你的方向。

步骤 2:制订复习计划。

①要不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一定要跟。两个原因。一是老师有经验,会告知你难点、重点;二是你的自制力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强,自己复习很可能掉队。

坏处一是自主性特别差的学生,容易浑浑噩噩跟着老师走;二是每个人水平不一样,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调整,不要固话跟着老师。

②复习过程

一般分为三轮:第一轮,从头到尾过一遍才知道有哪些知识点;第二轮,攻克重点和难点;第三轮,频繁测试。不要迷信应该复习几轮,需要明确每一轮的目的,并且去核对。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实际上是确认一下自己之前学过的东西,过一遍,把遗忘的想起来找到错误纠正,遇到难点做第一遍克服,并且重点圈住。

我的方法一般是基本的课本配跟随章节的题目+一套跟随章节的真题。关于真题,我已经完全破除了真题很宝贵的说法,只是你要注意留出 3-5 套就可以了。

第二轮复习的目标实际上是重点和难点的突击,很多老师都会在这里进行专题式复习。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第一轮的成果,缩短整轮的复习时间,然后留出时间给重点和难点。

第一轮是看的课本,那么这一轮你可以看笔记,再把基础的知识过一遍,第二遍过的时候要注重从结构上理解和记忆,形成框架感第一轮是挨着做题,但是第二轮可以直接去看错题了。重点要放到你在第一轮的时候做标记的章节或者知识点团上,包括比较难以理解或者题目难度较大的章节,以及,容易混淆的、易错的知识点团。

第三轮一般都是通过整套题目,通过这样去乱序提取的。无论复习几轮,注意明确每一轮的反馈,并且做调整。

环节 3:考前最后复习。

1.训练固定时间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没有紧张感和做题太慢,而是其实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一个半小时,就会导致在考场上很费劲,没有形成高速运转的习惯。

2.过题法。

不写答案,拿出练习册一道一道的过题目,对着条件说出解题思路就可以,帮助你唤醒解题方法和记忆。

3.错题本。

薄薄的几页错题本,加在一起两三天就可以看完,就是你考前必看的东西。

写在最后:为什么要学习?

我之前收到一条留言:媛媛姐,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么回答呢。

于是就认真思考了下这个问题。

这位读者讲的学习,应该就是课堂上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好好上课,好好考试,为什么非得考上一个好大学。

这一意义上的学习真的很无聊,对不对?

对。

我还看到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的观点。

他说东亚的教育真的挺耽误人的,中日韩都一样。

这些国家的考试是选拔性的,就是让孩子复习、复习和复习,看谁能够答对,看谁把知识点掌握得牢固。

于是,孩子们在这些知识上来回地盘旋。

他认为,18 岁之前,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实属浪费,孩子们应该去学习一些不同的东西,探索一些不同的领域。

诗歌、艺术、科学,精彩纷呈。

除了基础教育之外,我们应该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向。

在讨论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时,一个知乎网友表态,中村作为不适应或不愿适应应试教育的人,代表那个群体发出了呐喊,我同样作为不适应或不愿适应应试教育的一员,对此表示赞同和感谢。

我也举手表示赞同,咱们上学的时候,不都是跟一些知识点反复较劲么。

我觉得,真爱上学习,挺难的。

我当年学习,学得不太好的时候,是因为责任感学的,取得了一些进步之后,是因为成就感学的。

由此,给大家一个挺令人灰心的答案。

在这样一个教育制度下,爱上学习挺奢侈的,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情。

「为什么学习」这一问题的答案,不是爱和喜欢。

学习这么无聊,我们依旧要努力学。

仅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对很多孩子来说,去学习然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是人生唯一的翻盘机会。

丽江的校长张桂梅一定会认同这一点。

她疾病缠身,却做了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大山的女孩们走入大学。

捐给她治病的钱,她都挪用了,来办学。

说是「把命搭上」,都不为过。

2020 年她交出的答卷是,那所高中,159 人参加高考,150 人上本科线。

12 年来,她改变了 1800 多名女孩的人生轨迹。

她道,「一个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

非常非常值得敬佩的一位女性。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大多数人不是。

大多数的我们,都必须要走学习的独木桥,然后拿一块更有含金量的敲门砖。

从这个角度来看,龙应台给出了极好的答案: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当你明白中国的学习到底是什么,你也就明白了它在考察孩子的什么素质。

我认为是耐性。

一来,反复地去检验自己到底有什么东西没学会,然后不停地去复习,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极高耐性、反复做的事情。

你得把耐性给知识。

再则,你不仅需要反复练习,你还得坚持练习,一直练习到尘埃落定、最后一口气松下来。一关过了,往往还得过下一关。

你得把耐性给时间。

第三,不管别人是超过了你,还是没有你好,你都得耐着性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你得把耐性给自己。

在我看来,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内,只要你有足够多的耐性,考试就不会太差。这是最最核心关键的能力。

所以说,你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我的答案挺直白的,就因为学习是个不得已的事。

非要讲点好,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拓宽可选择的空间,也希望大家起码能够在学习里,成为一个有耐性的人。

最后想补充的一点是,考试意义上的学习,跟读书意义上的学习,是两回事。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能够提升自己逻辑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书,尤其是在考试压力不是那么紧张的时候,尽力地多读一点。

陈平原说: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以上,祝你高考顺利,前程似锦。

语文:如何增强实力,突破 130 分?

先上成绩吧,历次模考最高考过 138 分,高三从未低于 120,作文基本稳在 55 分,常常被老师拿到年级上去展示。

这样的成绩不错是吧,但是,就算是这样,我 2018 年高考语文还是考得很崩,是有史以来的最低分,如倾盆大雨,让对我寄予厚望的语文老师大跌眼镜,也让我和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看着那个分数,我怎么会想到,压死我的稻草,是我最擅长和最喜欢的语文啊。

你可能也会奇怪,怎么会这样呢?我会不会拼死拼活地努力成绩上去了,到了高考却又和你一样呢?是心态问题还是剑术仍然差那么一点?

面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想了很久,看了很多回答,反思了许多问题,收获颇多,便陈言于下。有人觉得你都上大学了,闲着没事干老想着高考干吗,是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啊。

相反,我想告诉他们,对于高考,我早已放下,因为我相信着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之所以还关心着高中的教育和高中的学科,是由于我因为错误的认知走过太多坑,痛恨过这样的教育,不想让很多和我一样的人继续走着弯路。

但同时,我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我不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告诉我某种题型教育部为啥要考,考察什么「当代高中生核心素养」。相反,我喜欢自己去研究那些题型,然后想,这些东西我学了在以后人生中哪些地方用得到呢?我高考之后,哪些知识和思维方法会一直陪伴我呢?

我在这样的思路下,我发现在高中所谓的让人痛恨的应试教育下,你用心去学,仍然有很多能力和思维可以培养,这些能力在手,你在未来面对学习(大学期末、考证、进入新的环境)就会心平气和。

写这篇文章也是想从两个维度来谈谈高考语文:第一,如何增强实力。这一部分可以回答,为什么我的语文成绩在平常能遥遥领先。里面介绍的思维方法和思考习惯绝对能让你在大学里受用。(是的,你没听错,在大学里都能够受用)

第二,如何面对考试。这一部分可以回答,为什么我的语文会在高考崩溃,里面反思或许能够帮助你避避雷。

一、增强实力的办法

分为【发散】【理解力】【审美】【共情】四个方面来探讨。我主要不是想介绍一些答题技巧,那些在你们的复习资料上都有,我主要希望分享一些有关语文的、更深层次的思维和感悟,也许能解决你在长久以来语文学习中的疑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你和 130 分更近一步。

1. 发散思维:重视语文中的模型角度并且恰当分析

首先我要介绍一个非常优秀的答题格式,很多同学应该一直都在用,叫作「角度+分析」。

例子:

角度是说明,这个答题点是从什么角度来作答的,情节人物还是环境;

分析说的是要注重结合文本来阐述,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角度,阅卷老师能一眼看到你的角度是否齐全,

通过分析,阅卷老师看你是否真正读懂文章。

这样的清晰结构能给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要不然让老师从一团文字里去寻找关键词吗?那老师一不小心看漏了你只能自己喊冤枉了。

角度的作用还在于——语文答题给分是分点的,但是不是你点数多、分数就高呢?

有人①②③④⑤写了五点,但全都是一个意思,对不起,只有 1 分!

答题需要的,是并列或者递进的几个层次。

你答案的角度越多并且分析得当,说明你的思考越全面。

但是对于【角度】和【分析】两个方面,许多同学面临几个问题——角度写不全怎么办?虽然老师说过角度,但自己总是在考场忘掉怎么办?分析的话,总是分析不到点子上怎么办?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经常会做到一种类型的题。比如问你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呢?

这时候,有些老师也许会让你背下来一个模板,对开头、对结尾、对人物、对环境、对主题,然后考试的时候就用这个去套。有些同学甚至去背万能公式(不要再背这个了,这样没法让你真正学好语文!)有些考试你确实也觉得这个方法非常有用。

我不否认记忆和积累这些基础角度的作用,但是我想可以用一种更好的办法,真正理解这些角度的来源。

假设你从来没有学过这些分析的角度,我们来自己把作用推导出来。这样,角度就不会忘了,还可以让你创新角度,思考得比出题老师还深入。

还是问情节的作用。

首先你要知道情节是什么东西,简单说,就是一个故事片断。比如你写一个你不喜欢的老师的故事。你在学校里面,一个老师对班上的第一名笑脸相迎,对其他的同学爱答不理。这些事件都是情节,都是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的。

然后,你要站在作者角度思考一下,假设我是作者,我能不能把这个情节一删了?删了有什么坏处吗?

你想想,如果删了的话,往前看,我前面写的东西可能就白铺垫了;往后看,后面想表达的东西可能也说不上了。而且我写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想塑造这个人的性格,让这个人表达我的想法。如果删了,我就没法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人物)和塑造这个性格的环境了,那我怎么能表达我的想法(主题)呢?

这样,四个要点就出来了。情节一的作用:

①情节:呼应前面/为后文铺垫。

②人物:塑造了 xxx 性格。

③环境:体现了 xxx 的环境。

④主题:表现了 xxx 的主题。

由此,你每一个角度理解得差不多了,知道为什么凭空冒出来这些角度让你答题。然后,你可以自己推出来很多角度,但是主要的思考角度,老师和各大教参已经归纳得很好了,那些都是非常常用的角度,一些新颖的角度,需要你不断练习、积累和思考。

为什么分析段落的时候我们常常要写到【人物】角度和【主题】角度?考试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忘掉。我和很多同学角度是背下来的,有的时候考试一紧张就忘了这些角度,让语文老白急得跳脚。后来我理解了,理解了真的就记下来了。

事实上,小说就是围绕人而写,通过人的种种外部行为反映内在心理,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心情况。要记住一条规律: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社会人心,反映出来的就是不同的行为。这可能要涉及一些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加载中…

比如说,当你看到祥林嫂被众人挖苦嘲笑,这是行为。

然后你要去追寻行为内部的原因,就是心灵,得出来的就是,外界群众的冷漠麻木。

再推一步,为什么外界群众会麻木冷漠?要知道,一个人不是天生就学会冷漠的,谁交给他们的?是社会。联系社会实际,20 世纪 20 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所以到这里,找到原因了,虽然那些外界群众都是劳动人民,但由于封建礼教的存在,他们没有联合一起反抗的意识,只知道互相挖苦取乐。

当你们在试卷下写下「社会黑暗」「封建社会的腐朽」这些语言的时候,一定要去懂得它的内在含义,不能为了分数写下一些你都不懂的东西,这样对你的理解能力没有什么好处。建议文科生理科生都要多读读历史,了解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思考角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一张纸,纸上面有标题和许多段落。从图上我能找到许多思维角度。(黑色标注的是目标分析段落)

加载中…

但是有了角度还不行,你的角度可以写得很全,但是往往后面的分析就开始扣不上了,胡乱分析也得不到分。为什么?因为理解能力没有到位,怎么提高理解能力?这个话题等一下会讲到。

2. 理解力:深刻分析、学会思考

为什么要提高理解能力?

好处:

①短期而言,在【角度+分析】中将题答准,得到【分析】部分的分数。

②长期而言,是提升你人生的趣味。比如说你听过一首歌或者看过一篇文章,别人问你,怎么样啊?你只知道说,挺好的、不错、好看,之类的评价,是不是太乏味了?

同样一篇文章或者段落,理解能力有这样几种层次。

第一层,读得懂意思。

第二层,能感觉写得好或者不好,但是说不出来。

第三层,能分层次能表达哪里出好或者哪里不好。

第四层,能说出来好的原因或者不好的原因。

第五层,把优点融汇在自己的文字风骨里,把缺点学会巧妙地规避。

同样是《史记》,有人看不懂,有人觉得不错但是说不出来哪里不错,有人能从中看到亘古不变的人心,有人能分析得头头是道,还评论一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就是理解层次不同。

然而你可能会说,同样一个作品,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怎么能用一个标准答案来束缚我们?

为了减少这个麻烦,高考命题人在出题过程中会别出心裁地选取一些文章。这些文章的主旨十分明显,即使不明显也会有许多暗示,学生们一般都能读懂大方向。此外,这些文章的大都十分正能量,宣传主流价值观和时下的热点话题。如「表现人性之美」「弘扬传统文化」「追求匠人精神」「弘扬科学精神」。

那么怎么来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呢?

我还记得高一有一段时间,我的语文成绩不好,每次作文得分很高,但却被现代文给拖累到了全班平均分的水平。当时我们同一年级有一个语文一姐小杜,文采斐然,诗心文骨,除了作文分数很高,前面的分扣得也极少,常常雄踞年级第一。

老师曾经把她的答题卡给我们展示。我仔细看了她的现代文部分,虽说不是和标准答案一样,但是角度全面并且要点齐全,语言流畅。后来我们问过她怎么做到的,她也没有藏着掖着还很大方,说就是平常做训练的时候,从来不会逃避或者抄答案,而是真的去动脑筋思考和品味,除此之外,在读一些课外书摘抄段落的时候,她也会这么做。自己主动思考,这一段到底什么意思?有什么深层意思吗?在文章里有什么用呢?它好在哪里?我能不能学着写一写?这样下来,自己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就能慢慢提升起来了。

总结一下她的办法,就是主动去练习思考,任何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是你的练习素材。其实对于高考的学生,历年的高考题就是很好的素材(配有答案能检验你的方向是否正确)。

你自己绞尽脑汁思考之后得到答案,再与标准答案对比一下,找找自己是什么角度忘写了或者没想到。然后把这个题裁下来,写清楚哪个地方没有理解好、为什么没理解,然后放在错题本里。如果实在有些地方不理解,一定要上网查或者问老师,看看是不是历史知识缺乏,或者那个社会背景了解不足。

除此之外,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和阅读量。可以多读一读社科方面的论文,看看报纸杂志,这对社科文阅读很有用。开始读的时候可能会很晦涩,但是读多了就会培养出自己对文本分段的能力,对于时下的热点概念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语文语感,就是你接触和消化的信息越多,下一次遇到处理的速度就会越快。(后续会补充一些自己思考的阅读社科文的办法和心理学的原理)

3. 审美能力:感悟形象思维的美丽

当我意识并且开始运用审美技巧的时候,我的作文分数上涨到了 53 分以上,多次被拿到年级上传看。

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你:

①写作:增强你的文笔,让你的文章更有可读性。

②阅读:提升对具有美感的语言的敏感度,真正和一些名著发生共鸣,吸收精华。

③自娱自乐:你会发现读诗、看歌词都可以成为爱好,发现更广大的精神世界。

对于这个能力,我想问一问大家,曾经有没有一些时刻,觉得语文是美的,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也许是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

也许是读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时候;

也许是读到「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时候;

也许是读到「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时候;

又或者是读到鲁迅椎心泣血的呼告和呐喊,读到春秋纷飞的炮火和三国兵家的纵横捭阖的诡谲的时候;

又或者在是你在《中国诗词大会》里看到选手们在背景音乐中侃侃而谈的时候……

——这些时候,你可能都会发现,语文是很美的。

但是同时,在高考的压力下,你可能又会觉得语文是讨厌的,有好多无聊的实词要记,分析现代文就像是在无聊地套模板,写了一大堆又不给我分。作文呢,就更讨厌了,套路化的文字看着就心烦。还居然要我刷题,天天刷,太无趣了。我想看那些可爱的小说,自己品味美好的诗歌,写我自己想写的话,表达我的观点想法,不必凑成什么排比句或者对仗工整。

为什么语文学着学着,会变得喑哑缺乏趣味呢?我发现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有些时候我们忘记了,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审美。

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文笔精妙,读起来像有画面?为什么诗歌常常能给你超脱凡俗的清新?事实上,答案就藏在美学里。

我从小就喜欢写文字,小时候天马行空想象。小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写小说,讲丛林里老鹰之间的腥风血雨和侠肝义。在十二岁的时候,写了四万字的小说。初中写过很多文笔华丽的文章(现在看来可能有点矫情和浮夸)。尽管与文学接触了很久了,但我真正意识到美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在我高中时代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文中谈论到诗人作诗的心理过程,非常巧妙。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节选)
楼阁是怎么建成的?(诗人在作诗或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
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写诗的心理活动:
第一步,想象(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叫想象)比如:寒鸦!心中有一个寒鸦的影子,像什么样?从外物摄来的就是意象。眼睛看不见,但可以想象,通过别人的描写你听来凑合已有的意象推知大概。想象分为两种——再现和创造。
①再现:原来怎样现在也怎样,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
② 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已有的意象,加以新配合。比如本诗中班婕妤的怨通过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下平常的新综合。这首诗中怨这个抽象的词,不言怨却自见。艺术忌抽象,抽象的概念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贫富不均」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示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
第二步,要学会分想。我们所有的意象 不是孤立的,而是凝结在一起的。比如我昨天在树林里看见一只鸦,同时还有树、天空和行人,如果这些记忆都复现在记忆里,我就无法单独提炼鸦的意象来应用。好比你只要一个丝,它却裹在一团丝里。「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比如鸦」和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是选择的基础。很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是因为没有这副本领。
第三步,联想组合。将分开的意象巧妙地组合。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