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山脚下一般也没水的。前面说了,那沟(卫星图上两个红圈之间)很可能是干沟,取水只能去清水河(没去过现场,只是评经验推测)。所以只要不是背河下寨,张郃一来都没法取水了。马谡不是当地人,可能想不到这些;如果他再观察一段时间,可能也会发现这个问题,不过战场上瞬息万变,没有时间让他观察个十天半个月的再下寨。
而背河下寨,三面无险可守,就又是消耗战。另外说一下,马谡就算当着路口下寨,可能还是会没水!那样更惨,又没水还消耗战。”
二、按有些人说的马谡去街亭守城呢?
很多人举例的东汉开国,来歙独自率领2000人奇袭略阳(后来的街亭),然后防守了几万人的进攻,以这个案例来说明马谡可以靠城池轻松守住街亭。而对于三国时期街亭这个城还存在的依据是《三国志》里提到了一句话,说马谡「不下据城」,然而,这个评语并不是诸葛亮或者张郃的评价,而是写《三国志》的陈寿的评价,如果说马谡是纸上谈兵的话,那陈寿纸上谈兵的问题更严重。
首先,东汉开国到三国已经相差200年,这个城池是否还能使用都是个问题;其次,除非这个城池是一屁股坐在河上的,否则马谡2万多人依然面临断水的问题,两万人的部队对水的需求大了10倍。
如果这个城池还能用,那第一个去守城的不会是马谡,而是郭淮,郭淮只需要派2000人去守街亭,诸葛亮的所有谋划就全部破产。
第一,郭淮作为地头蛇,在比诸葛亮提前到达天水,且离街亭只有几十公里的情况下,并没有派兵去守街亭;第二,诸葛亮在筹划这次北伐时,就根本没担心过郭淮会不会派人去守街亭。这两点就足以说明,在三国时期,根本不可能在街亭复制来歙的战例,否则郭淮和诸葛亮都是傻子了。
三、如果马谡临时在河边修个防御工事呢?
第一,马谡要想取水,必须让这个营寨一屁股坐在河上,哪怕仅仅是临近河边都不行;然而一屁股坐在河上,就意味着在山脚下地势最低的地方,张郃只需要让弓兵上旁边的坡地,马谡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而马谡要是让营寨延伸到旁边坡地上,那张郃只需要让弓兵往后退,一样居高临下。
即使马谡能在附近找到个靠河又远离山坡的位置,也顶多就是变成一场消耗战。而且如果离街亭太远,张郃进退自如,那就没有防御的意义了。
第二,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建一个能够让马谡在防守里占据较大优势的防御工事,那马谡在山上储水也不是问题了,从后方补给一堆整根的竹子就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诸葛亮迟迟不来支援,那马谡要面临的可就不只是张郃那几万人了,即使在河边扎营也没用。
实际上马谡可选的方案只有两个,而且都谈不上很好:
一、扎营的时候一屁股坐在河上,带领2万多人死战到底,死完拉倒,其间可能还要顶着附近山坡上的弓箭覆盖。
二、躲到山上,断水后再坚持几天,如果诸葛亮还不到就翻山逃跑。而这几天内,就算张郃来的人再多一倍,马谡也无须担心,反正只要打起来,谁都爬不上山。
王平比较头铁,想选一,马谡比较怂,选了二。马谡选二的原因也很简单,以马谡的资历和长期的参谋身份,不足以驱使士兵死战。至于说以弱势兵力逆袭张郃,估计无论是王平还是马谡都没指望过。而什么当道下寨之类的,小说家之言而已。
综上所述,实际上马谡上山这个决策并不是什么居高临下,背水一战,恰恰相反,这个决策非常非常保守,甚至已经在做战败的考虑了。
因为魏国的实力远远强于蜀国,马谡担心的是如果魏国一次来了10万大军,自己怎么办?相应的,军队规模越大,行军速度越慢。马谡设想的情况是,魏国可能在十几天后派出了远多于自己的军队来支援,而自己可以想办法在山上储存几天的水,没水后再扛几天,如果诸葛亮还没来支援,那就翻山逃跑。
这个山势,军队没法列阵交战,但如果四散而逃,翻山越岭,张郃也不敢追。这种地形,张郃5万人是围不住2.5万人的,马谡下山如果不讲究列阵,是可以直线下山的,甚至可以直接这个山头翻到另一个山头上,而张郃要堵马谡得绕山走。所以蜀军只是被打散,而不是被歼灭,也因此王平才能重新又收拢一部分败兵。为什么张郃不敢追败兵?其实是因为张郃要追败兵,就得把军队散开翻山去追,万一这个时候诸葛亮或者马谡的其他增援部队到了,就变成张郃被围在山上了,还是被切割的,而且连个营寨都没有。
《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这个记载就说得很明显了,马谡被打散伙了,张郃没追杀。原文说的是张郃疑其有伏兵,这个只能说是后人的猜测,而且我认为猜得不准。在张郃看来,如果有伏兵的话,干吗不早救马谡,而且张郃带了5万人,接近诸葛亮一半的兵力了,诸葛亮总共最多只能带出10万人北伐,分兵给赵云1万,分给马谡2.5万,自己就剩6.5万了,这还不考虑长途跋涉、敌境作战所需的后勤人员、以及接收三郡所需的人员。哪怕诸葛亮完全放弃郭淮不管,或者已经歼灭了郭淮,平地作战硬碰硬,张郃也不怕。要是怀疑哪儿有伏兵,张郃直接怼上去就行了。所以真实情况是,张郃追杀马谡败兵的时候不敢上山,要是绕山走的话,那就只有走山道往天水方向去截马谡的败军了,那就跑远了。也就是说,马谡其实有很大机会重新收拢败兵的。结果是王平把败兵收拢回去的,而马谡是弃军而逃了。
所以,其实街亭之战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马谡上不上山,而在于张郃什么时候到街亭。如果张郃到得晚几天,弄不好马谡就从后方搬储水工具了,要知道实际上马谡离天水只有几十公里,而此时整个陇西三郡都是蜀军的补给基地。
马谡为什么会被诸葛亮斩?
小说里写的马谡立军令状,结果打败了逃回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些不是真的。
即使马谡战败了,诸葛亮也大概率不会斩他,马谡的问题在于弃军而逃,而且是孤身逃回汉中,根本没去给诸葛亮报告,甚至诸葛亮在接到战败消息时,大概率都以为马谡已经战死了。
《三国志·向朗传》:「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向朗是向宠的叔父,向宠是很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孤身逃了不说,关键是还没逃回诸葛亮那里,而是逃到向朗那儿去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向朗随诸葛亮到汉中。诸葛亮出兵的时候有没有带向朗,我没查到,我倾向于诸葛亮是没带向朗的,因为如果向朗也在军队里,那不太可能做到知情不举。换句话说,此时向朗可能是在汉中,而马谡败了之后一口气逃回汉中了。为啥是王平收拢的败军也就很明显了,其他人看不到马谡,都以为马谡已经战死了。三国演义里马谡刚打败仗回去就被诸葛亮砍了是不可能的,这时候诸葛亮都不知道马谡还活着。
《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也就是说马谡是死在监狱里的,而且死后的待遇还比较好。这里的「物故」,只能说明是死了,病死、赐死、自杀都是物故。但如果马谡是被斩,那肯定记载是斩了,如果是病死的,那没必要说「物故」这么委婉。所以大概率是赐死,或者自杀的。从马谡能够留遗书,而诸葛亮后来临祭来看,自杀的概率更大些。
反过来也证明了,街亭战败,其实马谡犯的错并不严重,如果马谡真是蠢死的,诸葛亮后来待他绝对没这么好,所以守街亭的难度应该是非常大,而当时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知道这个需要死战,而严重缺人的情况下,只能派马谡执行这个任务,而马谡主要的错误在于弃军而逃。所以,诸葛亮后来对待马谡的表现就能理解了,诸葛亮视马谡如自己子女,自己子女被吓破胆跑了,虽然法理不容,但真恨不起来,另一方面,守街亭这个任务确实换任何人来都很勉强。
综上:马谡的问题不是没才能,而是太胆小,太怂,而且马谡的身份和任职经历导致他根本不可能承担死战的任务。马谡一直担当文官的时候,诸葛亮把马谡当子女看的时候,马谡胆小的缺点是表现不出来的。甚至如果马谡一直不当主官,这个缺点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PS:马谡190年出生,死的时候39岁(我觉得应该是38,三国很多人的死亡年龄都比生卒年份大一岁,不知道是不是算的虚岁),马良187年出生,诸葛亮181年出生。228年诸葛亮才47岁,诸葛亮和马良关系很好,所以只比马谡大几岁,实际类似马谡长兄,马谡视诸葛亮如父,其实就是长兄为父的意思,而且大概率马谡是一直由诸葛亮教导的。诸葛亮原本过继的养子诸葛乔,这时候诸葛乔24岁,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诸葛乔在管后勤,就在这次北伐里病死了。这就尴尬了,放在身边宽容点儿吧,挫折太少担不起责任;艰苦磨练吧,病死了。
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227年才出生。诸葛亮后来给诸葛瑾写信,提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大概就是马谡给诸葛亮留下的阴影,太聪明了,一般的考验根本看不出问题来,凭着诸葛亮的身份,也没人敢给他儿子什么挫折;挫折大了弄不好就挂了。
我也纸上谈兵一把。
按书上记载,马谡和张郃大概率是这么一个布置。这个布局,张郃上不去,马谡下不来。张郃不需要把马谡围一圈就能让马谡没法取水。
按这个距离,张郃并不需要贴着山脚防御,只要离开几百米,就不用担心马谡的弓箭,而且不下山的话只能够得着张郃2的位置。下山的话,除了张郃1的位置比较平坦,2、3位置都比较陡,从2、3位置下山,就等于是让张郃半渡而击了。从1位置下山,也不乐观,只能说比2、3好一点儿,而且张郃可以把大部队摆在位置1,位置2和位置3只需放少量部队。所以这个布置是个大眼瞪小眼的结局,马谡水源断了后大概5天就完蛋。
那马谡在这个地形上是否有解?假定马谡带的就是2.5万人,且带了足够的弓箭,在这个地形上,马谡应该是有比平地下寨更好的解决办法的。
按这个下寨,马谡大寨下在两山丘之间,张郃就只能从两头进攻,而且两山之间还有高低错落的台阶,并不是完全平的,张郃很难展开兵力,马谡修建防御工事也更容易。但马谡必须分兵,各分5000 去占领旁边的两个山头,否则自己夹在两山之间,是两眼一抹黑的,也容易被张郃从高处远程压制,甚至张郃从山后绕马谡后背,马谡都不知道。
左右两个小寨5000人,而且必须占据山顶,不可能像大寨那样把上山的路堵死了,但小寨本身是可以出兵在靠前的位置修防御工事的,小寨本身是不会受到直接攻击的,张郃不会派兵翻土坎去直接进攻小寨。所以小寨其实是作为人员替换休息的地方。大寨和小寨之间是安全地带,大寨可以给小寨供水,甚至可以保持人员交换。另外,把小寨的防线前推,可以避免张郃从1处进攻时,从两侧山坡上用弓箭压制大寨。
张郃从2方向进攻的话,如果马谡大寨的人上山绕张郃2方向的后背,张郃2方向的兵力是有可能全灭的。所以这样布局,会变成张郃只能从1方向硬碰硬,张郃5万人,对马谡大寨的1.5万人,虽然马谡兵力非常弱势,但这个地形张郃没法把5万人展开,而马谡大寨的人员是可以和两个小寨相互替换的。
这个布局,两个小寨是需要主动出击的,但不需要下山,弓箭足够的话会占很大优势,张郃会试图占领能提供弓箭压制的两个坡,但只要小寨出击及时,张郃成功的概率不大。这样做不到不用交战就拖住张郃,但比大路口下寨要好,也不用担心没水,甚至最后打败了,只要两个小寨里有一个没丢,要逃跑都没问题。当然,如果两个小寨都丢了,那就完蛋了。但反正马谡跑大路中间下寨,也没多大机会逃跑。
反过来,如果我是张郃,遇到这种布局,我会把兵力全部集中到左侧的山坡上,直接把营寨怼到山脚下,然后强攻左侧山寨,肯定伤亡会比较大,但如果马谡大寨的人爬山爬得不够快就能赢。马谡大寨的人爬山虽然不受干扰,但爬得更陡,马谡得自己赶紧修两个山道才行。实际上大寨上山最容易的地方其实也是标注张郃远程压制的两个位置,这两个位置不丢,马谡就不会凉。
这样布置最大的问题就是马谡下寨的那个山沟里,能不能打出水来,我选这里是因为这个大寨的位置植被比较茂盛,而且处于两山之间,打出井水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按岩窟王的说法,这个位置大概率还是没水~~
注:以上图片,实景图来源于天水政府网站,进军路线图原网页已丢失。
诸葛亮出师表中举荐贤才无一走眼,为何却看走眼了马谡? - 王璟的回答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