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也证明了,街亭战败,其实马谡犯的错并不严重,如果马谡真是蠢死的,诸葛亮后来待他绝对没这么好,所以守街亭的难度应该是非常大,而当时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知道这个需要死战,而严重缺人的情况下,只能派马谡执行这个任务,而马谡主要的错误在于弃军而逃。所以,诸葛亮后来对待马谡的表现就能理解了,诸葛亮视马谡如自己子女,自己子女被吓破胆跑了,虽然法理不容,但真恨不起来,另一方面,守街亭这个任务确实换任何人来都很勉强。
综上:马谡的问题不是没才能,而是太胆小,太怂,而且马谡的身份和任职经历导致他根本不可能承担死战的任务。马谡一直担当文官的时候,诸葛亮把马谡当子女看的时候,马谡胆小的缺点是表现不出来的。甚至如果马谡一直不当主官,这个缺点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PS:马谡190年出生,死的时候39岁(我觉得应该是38,三国很多人的死亡年龄都比生卒年份大一岁,不知道是不是算的虚岁),马良187年出生,诸葛亮181年出生。228年诸葛亮才47岁,诸葛亮和马良关系很好,所以只比马谡大几岁,实际类似马谡长兄,马谡视诸葛亮如父,其实就是长兄为父的意思,而且大概率马谡是一直由诸葛亮教导的。诸葛亮原本过继的养子诸葛乔,这时候诸葛乔24岁,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诸葛乔在管后勤,就在这次北伐里病死了。这就尴尬了,放在身边宽容点儿吧,挫折太少担不起责任;艰苦磨练吧,病死了。
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227年才出生。诸葛亮后来给诸葛瑾写信,提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大概就是马谡给诸葛亮留下的阴影,太聪明了,一般的考验根本看不出问题来,凭着诸葛亮的身份,也没人敢给他儿子什么挫折;挫折大了弄不好就挂了。
我也纸上谈兵一把。
按书上记载,马谡和张郃大概率是这么一个布置。这个布局,张郃上不去,马谡下不来。张郃不需要把马谡围一圈就能让马谡没法取水。
按这个距离,张郃并不需要贴着山脚防御,只要离开几百米,就不用担心马谡的弓箭,而且不下山的话只能够得着张郃2的位置。下山的话,除了张郃1的位置比较平坦,2、3位置都比较陡,从2、3位置下山,就等于是让张郃半渡而击了。从1位置下山,也不乐观,只能说比2、3好一点儿,而且张郃可以把大部队摆在位置1,位置2和位置3只需放少量部队。所以这个布置是个大眼瞪小眼的结局,马谡水源断了后大概5天就完蛋。
那马谡在这个地形上是否有解?假定马谡带的就是2.5万人,且带了足够的弓箭,在这个地形上,马谡应该是有比平地下寨更好的解决办法的。
按这个下寨,马谡大寨下在两山丘之间,张郃就只能从两头进攻,而且两山之间还有高低错落的台阶,并不是完全平的,张郃很难展开兵力,马谡修建防御工事也更容易。但马谡必须分兵,各分5000 去占领旁边的两个山头,否则自己夹在两山之间,是两眼一抹黑的,也容易被张郃从高处远程压制,甚至张郃从山后绕马谡后背,马谡都不知道。
左右两个小寨5000人,而且必须占据山顶,不可能像大寨那样把上山的路堵死了,但小寨本身是可以出兵在靠前的位置修防御工事的,小寨本身是不会受到直接攻击的,张郃不会派兵翻土坎去直接进攻小寨。所以小寨其实是作为人员替换休息的地方。大寨和小寨之间是安全地带,大寨可以给小寨供水,甚至可以保持人员交换。另外,把小寨的防线前推,可以避免张郃从1处进攻时,从两侧山坡上用弓箭压制大寨。
张郃从2方向进攻的话,如果马谡大寨的人上山绕张郃2方向的后背,张郃2方向的兵力是有可能全灭的。所以这样布局,会变成张郃只能从1方向硬碰硬,张郃5万人,对马谡大寨的1.5万人,虽然马谡兵力非常弱势,但这个地形张郃没法把5万人展开,而马谡大寨的人员是可以和两个小寨相互替换的。
这个布局,两个小寨是需要主动出击的,但不需要下山,弓箭足够的话会占很大优势,张郃会试图占领能提供弓箭压制的两个坡,但只要小寨出击及时,张郃成功的概率不大。这样做不到不用交战就拖住张郃,但比大路口下寨要好,也不用担心没水,甚至最后打败了,只要两个小寨里有一个没丢,要逃跑都没问题。当然,如果两个小寨都丢了,那就完蛋了。但反正马谡跑大路中间下寨,也没多大机会逃跑。
反过来,如果我是张郃,遇到这种布局,我会把兵力全部集中到左侧的山坡上,直接把营寨怼到山脚下,然后强攻左侧山寨,肯定伤亡会比较大,但如果马谡大寨的人爬山爬得不够快就能赢。马谡大寨的人爬山虽然不受干扰,但爬得更陡,马谡得自己赶紧修两个山道才行。实际上大寨上山最容易的地方其实也是标注张郃远程压制的两个位置,这两个位置不丢,马谡就不会凉。
这样布置最大的问题就是马谡下寨的那个山沟里,能不能打出水来,我选这里是因为这个大寨的位置植被比较茂盛,而且处于两山之间,打出井水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按岩窟王的说法,这个位置大概率还是没水~~
注:以上图片,实景图来源于天水政府网站,进军路线图原网页已丢失。
诸葛亮出师表中举荐贤才无一走眼,为何却看走眼了马谡? - 王璟的回答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