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诸葛亮出师表中举荐贤才无一走眼,为何却看走眼了马谡?

2021年11月20日

诸葛亮选马谡守街亭,并非看走眼了,而是无奈之举;马谡失街亭也不是因为大意,而是以当时蜀军的作战条件,街亭确实难守。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次北伐的进军路线如下:

对照的卫星图如下:

上面斜谷红线是赵云的路线,赵云邓芝被派去作为疑兵,被曹真堵在山里了。诸葛亮自己走的是左侧红线。从蜀军大本营往西,就已经是魏国的地盘,诸葛亮在刚抵达天水附近的时候,就派马谡去街亭了,为了堵住魏国的援军。

诸葛亮策反陇西三郡当地人的势力,靠带路党进了陇西。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进攻这个地方?原因很简单,如果诸葛亮直接从汉中出发,无论是走斜谷、走子午谷、还是走陈仓,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被魏国迎头堵在山区,兵力展不开,然后就会打成消耗战。而山区长途转运粮草,损耗极高,光是负责运输粮草的人路上就要吃掉一大部分。西汉开国,韩信暗度陈仓的案例已经不可复制,原因是韩信那时候,汉水流过整个汉中地区,韩信是靠陈仓水道运粮的,而后来汉中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导致汉水断流,变成了不同流向的两条河流。不仅如此,三国还处于小冰河时期,甚至东汉末年的饥荒、瘟疫,都和这次冰河时期相关,换句话说,三国时期比之前的汉朝几百年都更缺水,陈仓水道水位变浅,诸葛亮基本上不要指望水运了。

而山区作战,很容易打成消耗战,打不了几个月,诸葛亮的粮草就扛不住了,只能退兵,对比之下,诸葛亮北伐的成本很高,而魏国防御的成本很低,魏国只要拖时间就够了。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在试图解决山区运粮的问题。

如果选择天水替代汉中作为基地,从街亭沿上图张郃的进军路线反向进军,只需几十公里就能到达河谷地带,如果急行军,两三天就能进平原,彻底解决了被堵在山区打消耗战的问题。相反,魏国的防守成本大大增加,从长安到街亭有300~400公里,补给线反倒比诸葛亮还长。

另一方面,诸葛亮选择进攻天水,虽然距离远,但行军路线却是往西,魏国从长安支援,距离比支援斜谷或者子午谷要远得多,另外,从天水向长安报警本身也会耽误时间。

尽管如此,诸葛亮进攻天水,要跋涉几百公里的山路,时间依然很紧张。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要想成功,是建立在成功策反了当地势力、有带路党的情况下,赶在魏国支援到来前扫平陇西三郡,然后以陇西三郡为基地,在街亭,甚至街亭更靠东的地方,与魏国援军打一次消耗战,击退魏国第一批援军后,依托地利建城。这个新建的城,就是第二次北伐的出发点,从此处出发,10天就可以抵达长安城下,且不要求急行军。由于此时已经丢失了荆州,只有掌握了陇西三郡,防御成本很低,且进攻成本也很低,响应速度快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隆中对》的「待天下有变」。

在街亭建城后,诸葛亮其实是可以往西进凉州的。蜀国缺马,北方平原作战不可能不靠骑兵,占据雍凉后可以组建骑兵,然后就像董卓或者马超一样,反过来进军长安。

诸葛亮选择进攻陇西等地方,另一个原因是魏国在此的军事实力比较弱,而魏国之所以在此的军事实力弱,原因也很简单,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已经是经过山区长途行军后才抵达天水的,补给线远比从汉中到斜谷或者子午谷要长,实际上这已经是兵家大忌,诸葛亮已经相当于断绝后勤补给了。因为这点,魏国认为诸葛亮是不太可能进攻陇西的,所以陇西的军力薄弱。而诸葛亮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搞地下工作策反了三郡当地人。“三郡望风而降”,这里的望风而降,其实并不是指魏国在这三郡的军队和官员都投降了,而是指当地世家大族投降了。这些人投降的方式当然不是把城池拱手相送,而是向诸葛亮提供后勤支持。这也是诸葛亮在三郡投降后却不能直接带兵去街亭的原因,如果不把三郡掌握在魏军手里的城池给拔掉,那么诸葛亮一转身,这些魏军只要在当地大族中搞一次大屠杀,诸葛亮立马就会断绝所有补给。所以,诸葛亮必须先扫清魏国在当地的军事力量,然后才能支援街亭。

以上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背景和他的战略构想。

街亭之战的关键点在哪儿?

实际上,街亭之战只是第一次北伐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问第一次北伐的关键点在哪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目标是陇西的原因前面已经解释了,主要是为了给后续北伐选择一个离长安所在平原更近,而离从长安出发的魏国支援更远的基地,避免被堵在山区。另一方面,选择一个从汉中出发往西的目标,意味着魏国的援军也得从长安出发往西支援,相比之下长安比汉中还更靠东面,支援需要的里程更长。不仅如此,从陇西往长安报警,需要传递军情的距离也更远;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后,在山地行军,泄露消息的可能性更小,魏国得到消息的时间就更晚。而且魏国在陇西的军事实力薄弱。

然而缺点在于,虽然诸葛亮从汉中出发离陇西,比魏国援军从长安出发离陇西更近,但诸葛亮走的是山路,更难走,更绕,而魏国援军走的绝大部分是平原,可以跑得很快。

另外,实际上诸葛亮走超过300公里的山路去进攻陇西的时候,后勤补给已经跟不上了,按照蜀国后来几次北伐的表现,每次蜀国只能准备好约9个月的粮草,而再考虑到长途转运,实际能支持诸葛亮作战的时间很短。支持诸葛亮走斜谷、陈仓都不够,何况是往西绕道几百公里山路的陇西呢?

诸葛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出的办法是策反了陇西当地大族,直接在陇西当地获得补给。然而,这并不是说陇西当地人直接就把粮草送到诸葛亮的部队了。需要诸葛亮进陇西后,建立一套转运系统,从陇西当地各处汇集粮草,然后转运到作战前线,这已经相当于一个替代性的行政班子了,这个需要时间,还需要防止这套行政系统受到魏国当地驻军的破坏,所以诸葛亮还得分散军队把没投降的魏军拔掉。

而对于魏国来说,只要援军进了陇西,就相当于进了诸葛亮的粮仓,陇西无法在当地处于战乱威胁的情况下,还继续汇聚粮草供应诸葛亮,诸葛亮就只能退兵,否则就要断粮了。所以,如果魏国援军进了陇西,实际上诸葛亮这次北伐就失败了,后续也就没有交战的必要了。

所以,第一次北伐的关键在于拖延魏国支援的时间,利用时间差完成对陇西的实质占领和资源整合。

往西进军是为了拖长魏国支援的距离;拍赵云做疑兵,是为了拖延魏国收到消息后作出判断的时间,曹真带着部队跑去斜谷道了,接到消息当然比在长安更晚,而且被赵云黏住了,那也不是说退就能退的。后来支援陇西的张郃,部队从长安出发,然而张郃本人是从洛阳跑过来的,因为曹真自己被拖在斜谷道了,只能向更远的地方求援。这实际上又耽误了不少时间。

而马谡去街亭堵魏国援军,实际上是拖延魏国援军时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守街亭的作用仅占整个拖延计划的一小部分。这道防线仅在魏国援军来得早,而诸葛亮还没来得及拔掉陇西当地守军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而走到这一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实际上已经岌岌可危了。

张郃的援军只是先锋,如果张郃能顺利进入陇西,那这次战役魏国就已经获胜了,如果不能,那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援军派来。依照古代的行军速度要求,哪怕只是正常行军,张郃从长安到街亭也只需要10天,后续援军需要集结时间,但也只会比张郃晚个集结的时间。马谡即使挡住张郃,如果诸葛亮迟迟不能赶到的话,马谡面对魏国后续援军依然会战败。

而从魏国的角度来看,街亭之战获胜的原因是张郃支援得够快,一方面判断诸葛亮主攻方向的速度够快;另一方面,张郃大部分时间是平原行军,且是国内行军,依托沿途补给,行军速度快。

所以,街亭之战的关键其实是诸葛亮占领陇西的速度和魏国的支援速度。即使马谡挡住了张郃,也只能给诸葛亮多争取10来天的时间。

为什么派马谡去街亭,而不是其他人?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其实蜀国人才是比较缺乏的,这时候诸葛亮带了哪些人呢?赵云、邓芝、魏延、吴懿、马谡、王平,后面的就不数了。诸葛亮带出去的人里,赵云邓芝当疑兵去了,对上了曹真,魏延在给诸葛亮当前部,诸葛亮在接收陇西三郡。吴懿在哪儿我没查到,估计要么在诸葛亮身边,要么就在管诸葛亮的后路。

上图就是马谡刚去街亭的时候的情况,天水三郡名义上归蜀国了,实际上诸葛亮只是靠策反当地人进入三郡,并没有真正控制三郡。此时郭淮因为刚好在附近视察,在诸葛亮到达前,郭淮就已经在天水组织兵力抵抗,此时天水的行政、军事两套人马都是齐全的。

根据诸葛亮的战略构想,诸葛亮扫平陇西三郡和魏国支援之间,必须存在一个时间差,让诸葛亮在接收三郡,并将三郡转变成自己的后勤基地后,还能带着军队去堵魏国的援军,让战斗发生在山区。这样魏国的补给线远比诸葛亮的补给线长,而山区又展不开兵力,只能打成消耗战,魏国就会面临诸葛亮后来几次北伐的尴尬,没粮了自己就得退回去。这点才是随后诸葛亮能够守住三郡的基础。但诸葛亮并不确定自己控制三郡需要多长时间,也不确定魏国援军抵达的速度,所以必须要找个人去守街亭。马谡去守街亭时,诸葛亮正在清扫马谡的后背,接收三郡投降的人员,并且在进攻郭淮。

从这里也就看出来了,为什么让马谡去守街亭,而不是让魏延高翔去守街亭,原因很简单,清扫陇西比守街亭更重要。魏国的综合实力远强于蜀国,张郃带领的援军只是第一批抵达的部队而已,后续能补充的援军远多于诸葛亮,诸葛亮需要尽快抽出在陇西清扫的兵力支援街亭,和魏国在山区打成拖延势态,而那时候三郡得能够向诸葛亮稳定提供粮草补给。如果诸葛亮清扫陇西花费时间太长,哪怕派去守街亭的人很给力也没用,整个计划还是会失败。

三国演义上写的诸葛亮让魏延和高翔给马谡做掩护,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时候诸葛亮正在和郭淮对峙,诸葛亮跑到天水的时候,郭淮已经先到天水了,躲在上邽,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市清水县,后来高翔被郭淮击败。清水县离街亭有45公里远,既然高翔在和郭淮作战,就不可能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跑去给马谡打掩护。

实际上,诸葛亮已经人手短缺到连参谋都派去当主将的地步,更不可能再让高翔去给马谡当陪衬了。

街亭之战是当年春打起来的,如果诸葛亮把魏延吴懿派去街亭,街亭能守的时间倒是长了,这边清扫陇西的时间也长了,拖着拖着魏国增援就到了。而且曹睿决定亲征,诸葛亮正月出征,曹睿2月17号就已经到长安了,这时候诸葛亮还在打郭淮。

所以,诸葛亮把魏延、吴懿留在陇西加快清扫街亭后方才是对的,而不应该让魏延、吴懿去守街亭。

再者,马谡并非不知兵,也不是什么菜鸟,从实践角度讲,马谡的经验比知乎上任何人都多,马谡哪怕是给诸葛亮当参谋,那也是真正经历过国战的,而现在中国除了 60 岁以上的少数人和极其少的其他军人,其他人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那也是真正指挥过国战的。

马谡是个参谋,诸葛亮把他当主将用了。其实换王平当主将,马谡当副将,可能结果会好一些,但也只是有一点儿可能。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很亲近,王平未必约束得了他。守街亭的时候,街亭并非主攻方向,不能调其他实力较强的主将,而能独当一面的人又没有,马谡好歹当过县令太守,也算独当过一面了。


马谡为什么上山?

马谡上山并非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马谡上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避战。街亭附近的山是个什情况呢?

马谡可能是在这两个红圈里选了一个地方扎营。当然,也可能选在对面山上,现在也搞不清楚具体的扎营位置,现在认定的古街亭的战场遗址在左边那个红圈里,换成附近其他山头也差不多,基本都是这个地形。

马谡不上山,张郃可以上山绕,这山并不陡,马谡当路口下寨的话,就变成了被张郃四面围攻了,那就打成了2.5万对5万的消耗战。而街亭当时到底有没有城、城是个什么样子都是个问题,哪怕到了现在,街亭也没有城,只有村。三国志只记载了马谡没有当路口下寨,但后来什么把地形图传回给诸葛亮,然后诸葛亮大骂之类的都是演义了。至于说什么马谡认为自己「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三国志里没记载这个内容。

而且这个地形根本跑不起来,北侧一下山就是河,南侧下山倒是没河,但看现场照片,坡到平地有个几米高的台阶,第一级小土坎,高度比河漫滩略高的,一两米左右的,很可能是一级阶地前缘,是天然形成的。但之后的阶地前缘形成的土坎,起码七八米甚至十几米,最少也5米左右(陕西这些地方常见,天然形成的),这种地形上,居高临下跑起来只能摔断腿,哪儿来的势如破竹的说法。说白了这个地形就只能打烂仗,拼消耗。

如果马谡主动出击,下山过程中是无法列阵的,张郃只要让骑兵等在对方弓兵射程外,等到马谡的人马下山一半的时候,一个冲锋,刚下山的人就全军覆没;相反,张郃要上山,马谡拿根竹竿都能把张郃军全推下去。

至于当道扎营,这个地方宽几公里,长十几公里,很多人想象中的马谡当道下寨就把路堵死了,实际上哪怕马谡当道下寨,2.5万人的营寨也截不断街亭。这里有个知乎上辕门射戟的分析:

吕布辕门射戟难不难?为什么能让纪灵退兵?这样的射术在三国内算什么水平?3585 赞同 · 342 评论回答

吕布1200人,营帐半径大约90米。马谡2.5万人,营帐半径大约450米,就算马谡立个空心圈,也就能挡住1公里多宽的位置。

马谡上山,张郃仰攻是肯定攻不上来的,而且张郃应该是带了不少骑兵的,上山仰攻,这些骑兵也就没用了。所以,大概率是张郃根本不会仰攻。

张郃能否不管马谡,直接溜过去呢?不行。

魏国需要的是让援兵进陇西,支援陇西还没投降的城池。实际上此时,整个陇西都是诸葛亮的后勤补给基地,诸葛亮只是把陇西本地的魏军给堵在城池里了而已。诸葛亮此时离汉中有300多公里山路,真打起来,根本指望不上汉中的补给。张郃根本不需要去截断什么诸葛亮的补给线,放张郃进陇西,就等于放张郃进了自己粮仓,在张郃几万人的威胁下,依托陇西本地势力建立的后勤补给立马就断了。

但张郃不敢放马谡不管直接过去,因为张郃不知道诸葛亮走到什么位置了,万一刚进陇右就迎头撞上诸葛亮,背后有马谡的2万多人溜下山,在张郃背后拖延一下,张郃被夹在山道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补给,兵力弱势,大概率全军覆没。

马谡上山不等于就没水了,上山后还可以在山下取水的,要到张郃到了才会没水,但如果能坚持到诸葛亮到,那就相当于不费一兵一卒挡住了张郃,等张郃等个十几天,然后山上修点儿储水的再坚持十几天,这不就拖了一个月了吗?2.5万人基本上全保存下来,完美。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陇右很多城池直接投降了,在马谡看来,整个陇右应该是传檄而定,要不了几天。

然而从张郃的速度来看,简直是神速,诸葛亮正月才从蜀国出兵。曹睿亲征,2月17日到长安就没动静了,大概率是曹睿刚到洛阳就接到了张郃拿下街亭的报告。从马谡缺水才失败的情况来看,张郃估计2月10号就已经到街亭了。考虑到诸葛亮的进军时间,应该是马谡刚到街亭没多久,张郃也到了。

-------------------------------------------------------------------------------

马谡守街亭,可选的方案有哪些?

一、假如按小说里王平的要求当路口下寨呢?

这里引用精选评论里岩窟王的说明“我在甘肃跑过四五年地质灾害调查,当地的河流,除了大河干流,其他都是季节性河流,一年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干沟,看遥感图和照片,山边上那个肯定没水,取水必须去清水河。当地老百姓很多都是靠井水和窖水,其中窖水是主流。井水水量小,最多供个一两户两三户的,供应2.5万人是想都不要想。窖水更不用想了,一个是短时间建不好足够的水窖,黄土如果有裂隙是会透水的,而近地表的几乎肯定是透水的,不是单纯挖个坑就行。而马谡行军也不可能带几百几千个大缸,更别说还要把水运到山顶倒容器里。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