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 显示器是否有必要?

单从一两个参数来看,是无法确定显示器好坏的。

说到显示器选购,除了价格、尺寸,分辨率,其实还有更多值得注意的参数。

大部分小白最关心的就是以上三个问题,但这是非常片面的,仅凭这三点也无法评估一台显示器的好坏。

如何选择一台适合自己的显示器呢?显示器值得关注的参数又有哪些?为了方便大家快速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我将显示器的基本参数科普分为屏幕素质、软件驱动优化以及接口能力三大部分。

屏幕素质

屏幕素质是决定显示器值不值得买的最重要因素,而屏幕素质又可以细分为以下 7 项:

尺寸

分辨率和长宽比

屏幕面板类型

刷新率和响应时间

色域、色准和色深

亮度对比度

曲率(曲面屏)

尺寸

这个最好理解了,显示器尺寸就是显示器屏幕对角线的长度,单位是英寸,常规显示器的尺寸有 19 寸、21.5 寸、23.5 寸、27 寸、32 寸、34 寸等等。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显示器尺寸呢?

考虑到一般我们都是坐在显示器前办公、游戏或者看视频,显示器屏幕太小肯定不行,但太大的话也会导致左右不能相顾,影响工作或游戏体验(分屏工作及股市等多屏特殊需求除外)。

​按照最科学的计算方法,人肉眼可视角度的度数通常是 120 度,集中注意力时约为五分之一,即 25 度;单眼的水平视角最大可达 156 度,双眼的水平视角最大可达 188 度;两眼重合视域为 124 度,单眼舒适视域为 60 度。

人双瞳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 6~7cm,根据上图,A 区域就是我们人眼比较舒适的区域,也就是人眼不需太大幅度运动下能观看到的屏幕大小。

结合下图 24 寸显示器和 27 寸显示器举例计算(24 寸和 27 寸虽然只差了 3 英寸,但实际显示面积相差了 25%):

省略复杂的三角函数计算过程,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但要注意的是,这里计算的是理论数据,在实际体验中,因为我们观看显示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在看图、修图等工作中只关注屏幕上很小的一块区域,但在一些游戏中可能需要看到全屏细节变化,还有一些用户看电影或者追剧的时候,喜欢退后坐,觉得更舒服一些,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需求不同,选择也会不同。

选购原则:

这里简单说一下大尺寸显示器的优劣势和选购建议,你可以对照自身情况看是否适合入手大尺寸显示器。

优势:

玩游戏时有更开阔的视野,抢占先机。

使用办公、设计类软件,界面宽松,操作、预览空间更大。

打开多个窗口时,可以并排显示窗口,省去频繁切换窗口的麻烦。

为高清电影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劣势:

显示器放置空间要够大,台桌足够长足够宽。

大尺寸需要较远的视距(见上文表格)太近了会人眼疲劳和眩晕。

大尺寸需要高分辨率,比如 32 寸的显示器,至少需要 2K 分辨率才能保证清晰度。

价格较高,能耗高,大尺寸高分辨率对显卡性能要求也更高,需要与之匹配硬件性能。

分辨率和长宽比

确定好尺寸,接下来就是分辨率和长宽比了,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分辨率与长宽比对应见下图:

​简单来说,同样尺寸的屏幕,分辨率越高,也就是 PPI 越高,清晰度越高,画面越精细。

再说说长宽比,目前,90% 的电视、手机、电脑都采用 16:9 的长宽比,因为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人的两只眼睛的视野范围是一个长宽比例为 16:9 的长方形,所以电视、显示器行业都根据这个黄金比例尺寸设计产品。

之所以还有其他的比例是因为——

4:3 堪称历史最久的比例,早期 CRT 显示器都是这个比例,很多医院拍片,工业制造等行业软件硬件还一直遵循老标准,所以这个长宽比一直存在市场上。

16:10 是 16:9 的优化升级版,为了在尺寸小幅增加的基础上能显示更多内容,但劣势是因为面板尺寸非标,切割利用率降低,造成售价偏高。

21:9 俗称带鱼屏,更大的显示面积适用于特殊需求的用户,可以分屏操作,是双屏需求最好的替代。

了解了长宽比和分辨率之后,将这两个参数与显示器尺寸相结合:长宽比决定面板尺寸大小,相同尺寸下,分辨率又决定了点距(两个像素点之间的距离)大小,点距越小画面越精细。

综上所述,推荐用户在购买 24 寸左右及以下的显示器时,可选择 1080p 和 2k 级别的分辨率。购买 27 寸左右时最好是选择 2k 及以上的分辨率,30 寸以上的分辨率至少要在 2560*1600 以上,上不封顶。

选购原则:

(1)这几个情况下可以不考虑选择高分辨率屏

超出预算。这没什么好回避的,高分辨率意味着更高的价格,如果高分辨率的屏幕价格超出了预算,那么对大部分人来说退而求其次也能正常使用。

如果你是游戏用户或在意其它性能,比如刷新率等,这时候也许你的硬件带不动高分辨率屏,你需要选择分辨率和刷新率与你的硬件条件相匹配的屏幕产品。

办公室场景。追求稳定和优惠的价格,常规分辨率的产品在办公室使用非常广泛。

最后,如果你不在乎在屏幕上能不能看到像素点,那随便买即可,或许你只需要大尺寸来满足远距离观看的需求。此时符合你需求的产品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2)显示器的高分辨率可以让用户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给了视频后期剪辑等丰富的创作空间。

当然,使用高分辨率屏虽不算是一个刚需,至少对非专业用户来说不是,但当你用惯了手机的高分辨率,再去看几年前的老电视满满的颗粒感,你看的下去吗?

因此,高分辨率最大的价值是使用体验的差异,和是不是必须无关。

(3)游戏玩家请根据自己电脑配置选择分辨率,如果显卡推不动请升级电脑或降低分辨率。

分辨率越大,对显卡的核心性能与显存容量就要求越高。比如同一款 3D 游戏,同一显卡,设为全高画质时,在 1920x1080 分辨率可以 50 帧以上流畅运行,在 2560x1440 分辨率时则会丢帧卡顿,只能降低画质了,而在 4K 分辨率下可能已经卡成 PPT 了。

屏幕面板类型

面板就是是液晶显示器的心脏,一台显示器 80%左右的成本都集中在面板上,现在市场上主流类型的面板有三种,分别是 IPS、VA、TN。

IPS 面板

IPS 面板就是所谓的「硬屏」,目前主流热门的面板类型,用手按上屏幕不会出现明显的波纹,可视角度广,响应速度与色彩还原均不错。不过 IPS 面板漏光十分常见,这是无法避免的,一般只要漏光不是夸张到肉眼可见都是正常的。

现在 IPS 技术发展的很快,有主打游戏的 Fast IPS、兼顾游戏和画质的 Nano IPS。

VA 面板

VA 面板主要出自富士通主导的 MVA 面板和由三星开发的 PVA 面板,综合来看属于三星的改良产品,市场上使用率也是比较高的。

VA 面板的正面对比度较高,可视角度也不错,但是相比 IPS 略差,容易出现颜色显示不均匀的情况,只能看各个品牌显示器如何通过软件优化了,目前大多数采用在曲面显示器上。

TN 面板

TN 面板属于「软屏」,用手按下去会有「水波纹」,可视角度差,由于成本相对比较低廉,一般使用在入门级显示器上。不过它的优势是容易提高响应速度,不少游戏本会采用。

在色彩表现上,TN 面板明显不如 IPS、VA,虽然随着技术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它的显示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选购原则:

没有特殊需求的话,第一选择一定是 IPS 面板。

刷新率和响应时间:电竞游戏用户必看

显示器刷新频率就是显示器一秒钟可以刷新多少帧的图像。刷新率越高,所显示的画面稳定性就越好。一般普通显示器基本都是 60Hz,主流电竞显示器是 144Hz 及以上。

响应时间可以理解为画面延迟,这个指标对游戏玩家来说比较重要一些,越短越好。显示器的响应时间越短,游戏画面里的拖影就少,也更清晰一些。一般普通的显示器响应时间在 5-8ms(1ms 就是 1/1000 秒),而电竞显示器一般都在 3ms 以下,响应速度越快,价格也就越高。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响应时间分为 MPRT(运动图像响应时间) 与 GTG(灰到灰),MPRT 是通过驱动加压或算法优化等方式做到的响应时间,画质损失比较大,而 GTG 则是实打实的面板原生数据。很多商家都会以 1Ms 的 MPRT 响应时间来误导消费者。

刷新率和灰阶响应时间这个两个参数是电竞玩家和游戏用户最需要了解的,他们比较注重的是显示器的刷新率和响应时间。尤其电竞选手,对于视觉信息接受和反应普遍都会比普通人要高一些,不过即使是普通用户,在玩绝地求生、CF、守望先锋等一些对显示器响应时间和刷新率要求较高的游戏时都会较明显的感觉到差别。

选购原则:

这里要特别提醒两类情况:

(1)花上万元组装了一台高性能游戏主机,但由于预算不足或是不够重视等原因只搭配了一个低分辨率的 60Hz 刷新率的显示器,完全没有体验到这套顶级配置带来应有的体验。

(2)主机性能不足,无法在 2k 分辨率下呈现 144Hz 刷新率的显示效果,却买了高阶的电竞显示器。完全浪费了性能。

色域、色准和色深:视觉设计和摄影行业必看

这三个概念是设计师,摄影师等视觉相关专业必备的。高色域,高色准的专业显示屏对于视觉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台专业的显示器可以提升色彩的表现能力以及还原能力,实现真正的「所拍即所显,所见即所得」 。

首先,色域这个概念,已经被市场上各大厂商教育的差不多了。色域表示色彩广度,又被称为色彩空间,所以有些厂商会将高色域显示器,称为广色域显示器,色域总体分五大标准:sRGB、AdobeRGB、NTSC、REC 709、DCI-P3。

这张图叫做 CIE1931,简单理解就是 CIE 国际照明协会在 1931 年定制的色彩标准,将人眼所能看到的色彩定义在 CIE 色彩空间中。由于显示器显示的色彩并不能像人眼一样有这么大的色彩覆盖空间,显示器能够显示的色域相对人眼来说是非常少的,刚提到的五大标准的定义都是基于 CIE1931 这个标准,从中划分出各个不同色域的空间。

这张图很好的说明了不同色域标准的覆盖范围,具体的数值为:

sRGB :R=(0.64,0.33),G=(0.30,0.60),B=(0.15,0.06)

Rec.709:R=( 0.64,0.33),G=(0.30,0.60),B=(0.15,0.06)

Adobe RGB:R=(0.64,0.33),G=(0.21,0.71),B=(0.15,0.06)

NTSC:R=( 0.63,0.34,G=(0.31,0.595),B=(0.155,0.07)

DCI-P3 :R=(0.68,0.32),G=(0.265,0.69),B=(0.15,0.06)

由于 sRGB 和 Rec.709 的颜色坐标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两者的色域覆盖范围相同。

sRGB

sRGB 是最早期的色域标准之一,是美国普惠公司和微软公司于 1997 年共同开发的标准色彩空间,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它优点是普及度非常广泛,是 windows 系统和大部分浏览器的通用色彩标准,你所看到的几乎所有网页内容色彩都是基于 sRGB 色域的定义,所以互联网相关的视觉创意工作者最好是选购具备 sRGB 色域模式的显示器。

劣势是当年开发 sRGB 色域标准的时候,显示器技术水准有限,当时的 CRT 显示器对于颜色还原实在是差,因此 sRGB 色彩空间大概只有当时 CIE 色域标准的 30%。

观察 sRGB 色域范围图就可以看出,sRGB 色域标准对于绿色部分覆盖非常少,所以对花草森林等自然场景的色彩表现力比较差。

Adobe RGB

Adobe RGB 顾名思义就是由 Adob 公司所定义的,大家熟知的 PS(photoshop)就是它们家的。

Adobe RGB 色域可以说是 sRGB 色域的升级版,总体面积占据 CIE1931 标准的 50% 以上。它主要解决了印刷行业与电脑显示器的色差问题,相对 sRGB 色域不单提高了在青绿色系上的覆盖范围,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自然风景(如山峰、草地等),还包含 sRGB 没有覆盖的 CMYK 色彩空间,使得 Adobe RGB 色域能够应用在印刷、出版等领域。

所以,摄影相关专业和印刷行业用户最好选购具备 Adobe RGB 色域模式的显示器,不过目前支持 Adobe RGB 色域的显示器比较少,价格也较高。

NTSC

NTSC 色域由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在 1953 年订制,通常被用来测试电视屏幕所能覆盖的色彩范围,虽然也有拿它测试电脑显示器的,但是意义不大,因为除了电视内容以外,几乎没有创作者会以 NTSC 色域为基准创作内容。它现在最大的用途更多的是用于对比其他的色彩空间。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sRGB 色域几乎被囊括在了 NTSC 色域范围内,且面积占比恰好为 72%。所以一些厂商也会主打一个 72%NTSC 色域的概念。将 72%NTSC 色域覆盖约等于为 100% 的 sRGB 色域覆盖,这其实是非常不严谨的,因为色域是没有换算关系的,虽然面积比是 72%,但实际覆盖的位置可能会不一样,如下图所示,72%NTSC 的色域面积并没有覆盖 100%sRGB 面积。

DCI-P3

DCI-P3 色域是美国电影行业在 2002 年推出的一种广色域标准,主要应用于数字影院的色域也就是电影行业。它的诞生是为了尽可能匹配电影场景中能展现的全部色彩,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视觉的体验。

DCI-P3 是一个更加注重于视觉冲击而非色彩全面性的色域。相对其他色彩标准,它拥有更广阔的红色/绿色系色彩范围。现在 P3 色域应用最广的厂商就是苹果以及手机领域。2015 年之后所有的苹果产品都是支持 P3 色域的,比如 MacBook Air(M1)版显示屏的 DCI-P3 色域覆盖率是 97%:

所以对于需要外接显示器的 Mac 系统用户来说,最好是选择>90%DCI-P3 色域覆盖率的显示器。

色准

色准就是色彩精准度,一般用△E 值表示显示器色彩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有多大,△E 值越小,颜色准确度越高。

大众级显示器的△ E 值在 3-12 之间,可以满足普通人日常上网、打游戏、看视频的需求。色彩精准度△E≤2,在色彩表现方面就非常专业了,适合色彩敏感及对细节有严格要求的专业设计人士。

一般专业级的显示器都会配备一份校色报告:

ΔE 值<3,人眼基本上是分辨不出色彩的差异,只有少数专业级显示器能做到;

ΔE 值在 3-6.5 之间,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可以辨別其不同,但普通人是观察不到其中的差异的,通常专业级液晶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而少数优秀的消费级液晶显示器也能进入这个区间;

ΔE 值在 6.5-13 之间,色彩的差别是可以看到的,但可认为是相同的色调;

ΔE 值在 13-25 之间,被认为是不同的色调;

ΔE 值大于 25,则被认为是不同的颜色。

色深

色深简单理解就是色彩数量的多少,它影响色彩过渡的平滑程度。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显示器色深基本上就三种:6bit,8bit,10bit,色彩数量越多,过渡越顺滑。一般常见的显示器 bit 值都在 8bit 到 10bit 之间,8bit 表示 RGB 三原色中各有 256(2 的 8 次方)种颜色,总色数达到 1670 万色;10bit 则表示 RGB 三原色中各有 1024(2 的 10 次方)种颜色,总色数达到 10.7 亿色。

还有一种是 6bit 抖 8bit(6bit+FRC)或是 8bit 抖 10bit(8bit+FRC),FRC 就是通过驱动软件使显示画面抖动将颜色糅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颜色的细腻度达到高色深的标准,不过原生 8bit 要比 6bit+FRC 的颜色表现更好。

选购原则:

色域并不是谁比谁更好,每个色域都有其特定的专精用途。对于摄影师或者专业设计师,那 Adobe RGB 色域显示器是必需的,如果只是用作网络传播无需印刷出版,那么 sRGB 色域就足够了;视频剪辑和影视后期相关行业则更建议选择 DCI-P3 色域,所以要根据个人的需求来选择。

现在也有很多商家将色域概念里的色域覆盖率和色域面积混合使用,误导了许多消费者。比如商家标题写了个 126%sRGB,所表示的是色域面积。写明 99%sRGB 的一般表示 sRGB 色域覆盖率,而 126%sRGB 色域面积不一定能完整的覆盖 100%sRGB 色域(原理和之前的 72%NTSC≠100%sRGB 相似)。这些都是商家在偷换概念,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关于色深则需要注意是否为原生色深,也有一些商家再介绍色深时写的是 8bit,介绍颜色总数时写的是 10.7 亿色,那么这类显示器就是 8bit+FRC,也就是俗称的 8 抖 10。

亮度和对比度

这两个就比较好理解,亮度值越高,代表性能越好,色彩还原越准确,画面也更鲜艳,越是能在强光下看清画面。

目前,市面上的显示器大部分的亮度都达到了 250cd/m²,而一些较为高端的产品已经达到了 300cd/m²到 500cd/m²之间。

对比度是屏幕上同一点最亮时(白色)与最暗时(黑色)的亮度的比值,高的对比度意味着相对较高的亮度和呈现颜色的艳丽程度。一般我们所说的对比度是指静态对比度,也就是画面中从白到黑之间分了多少级。

越高的静态对比度就意味着白到黑的级数越多,画面也就拥有较高的亮度和鲜艳程度,主流的显示器静态对比度一般为 1000:1 到 1500:1。

选购原则:

现在有些厂商为了更好的推广自身的产品,只写动态对比度。它指的是显示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测得的对比度数值,比如一些采用了 IPS 面板的显示器,动态对比度非常之高,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比一。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显示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被高动态对比度的参数所迷惑了。

曲率(曲面屏)

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考虑曲面屏,特别是游戏用户。

购买曲面屏需要关注一下显示器的曲率,也就是圆弧所属圆的半径。例如:一款显示器的曲率为 1800R 表示半径为 1800mm 的圆上一截弧的弯曲程度,一般来说,曲率的数值越小,曲面弯曲幅度越大。

​曲面屏的优劣势(曲面屏显示器与普通显示器的区别):

优势:

更广的视角:相同的显示器尺寸下,曲面显示器相比普通显示器的视角效果更广;

更加符合人的眼球结构:可以尽可能的保证眼睛到屏幕的距离均等,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类似影院效果;

具有更好的立体感:由于曲面的关系,再加上景深优化,能让画面效果更加立体;

外观更拉风。

劣势:

漏光问题严重:为了达到曲面效果,元器件也被掰弯,贴合难度更大了。屏幕漏光自然更严重了;

画质受影响:由于液晶面板弯曲后,玻璃的物理与光学特性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屏幕的亮度,色彩均匀度,清晰度等参数受到了影响;

画面图形变形:这点对专业的图形设计人员来说是致命的。由于曲面屏内的图形内容都是弯曲的,容易产生视觉误差,这对于要求精确的制图人员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成本更高。

选购原则:

选择曲面屏显示器还是普通显示器主要还是看个人需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你是平时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的用户,值得考虑选择曲面屏显示器;而如果是工程制图、视频后期及视觉设计等相关专业用户,个人更建议普通显示器。

软件驱动优化

这里说的软件驱动优化并非单指软件能力,而是更注重软硬件结合。比如 HDR 技术,自适应刷新率技术(G-sync/Freesync)以及刚提到的 FRC 等都属于软件驱动优化技术。各大厂商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的各种专属功能,比如减少蓝光护眼,图形优化,酷炫灯效以及智慧屏等等,这些都是显示器的加分项,就不逐个分析了。

这里就重点介绍一下较为通用的两个技术,HDR 技术和自适应刷新率技术(G-sync/Freesync)。

HDR 技术

什么是 HDR?想弄明白就得从基础开始,什么是 HDR 呢?简而言之,HDR 就是「高动态范围」的缩写,英文全称是「High-dynamic-range」,它属于一种显示技术,对应的显示技术是 SDR(标准动态范围 Standard-dynamic-range),所谓的动态范围,在图像领域就是指亮度的明暗差别。动态范围越大,图像上同时记录的亮部细节和暗部细节就越丰富。

HDR 功能在日常使用中效果不大,甚至会出现反作用。但在游戏环境中就非常重要了,通过上图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区别,开启 HDR 的游戏画面颜色更真实,细节更丰富,也不会过曝。

通常人眼可感知亮度的范围是 10¹²cd/m²,但传统的显示设备只能显示 10³cd/m²,然而,HDR 显示设备可以显示的亮度宽度为 10⁵cd/m²,换句话说,它可以捕捉到传统显示设备 100 倍以上的亮度。

目前 HDR 标准有哪些?

HDR10

​最基础的标准莫过于 HDR10 了,这是所有厂商 HDR 的基础,它是由消费者技术协会 2015 年 8 月 27 日宣布的开放标准,不需要支付任何版权费。而且要求也是最低的,虽然这个标准要求是必须使用宽色域 Rec.2020 色彩空间和 10bit 色深,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支持广色域和 8bit+FRC 的显示器也可支持这个功能。

HDR10 在呈现视频或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关键信息或者特征时,输出的是静态数据元。静态元数据规定了图像内容像素级别的最大亮度上限,缺点是必须做全局的色调映射,没有足够的调节空间,兼容性不好,并不能支持所有内容,只有部分特定内容可以呈现 HDR 效果。

杜比视界(Dolby Vision) HDR

杜比视界 HDR 是由杜比实验室提出并定制的 HDR 当前最高级标准,与 HDR10 不同,它不是开放的标准,使用它必须交付一定的版权费用(据悉是每年每台设备 3 美元)。

杜比视界要求必须使用宽色域 Rec.2020 色彩空间, SMPTE ST 2084(PQ)图像传输功能,与 HDR10 不同的是,它采用 12bit 色深,并且支持动态数据元结构,杜比视界允许 10000 尼特的最大亮度(目前在设备中最高只达到 4000 尼特)。

当前支持杜比视界 HDR 的显示器设备较少,只有类似 Alienware 外星人等高端品牌的笔记本显示屏支持此功能

Display HDR

2018 年 VESA 推出 DisplayPort 1.4a 版本,针对显示器产业制定出 DisplayHDR 的新标准,该标准明确制定出 HDR 400、600、1000 等 HDR 显示器的分级标准。HDR 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显示器的峰值亮度,比如 HDR400 其峰值亮度为 400cd/m²;HDR600 其峰值亮度为 600cd/m²依次类推。

这个标准很好的解决了之前显示器领域里滥用 HDR 宣传的现象,给出了更透明的认证标准。同时协助设备制造商打造出不同 HDR 效能级别的产品。VESA 也推出自我测试工具,让普通用户能够自行下载测试工具,来检视自己的显示器是否符合最新的 HDR 标准。

关于相对应的 DisplayHDR 规格可以看下图:

不过需要说明一下的是,DisplayHDR 并不等同于 HDR10,更不能与杜比视界 HDR 相提并论,以 HDR400 举例:

自适应刷新率技术(G-sync/Freesync)

自适应刷新率技术(G-sync/Freesync)是垂直同步技术的替代以及自适应垂直同步技术的延伸,也称自适应同步技术。G-Sync 是 NVIDIA 推出的,FreeSync 是 AMD 推出的,它们不仅解决了画面撕裂问题,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垂直同步技术许久的画面视觉卡顿问题。

很多朋友肯定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技术,它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为什么会有画面撕裂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比如说你现在用着 60hz 刷新率的显示器玩游戏,但是你的显卡可能每秒输出的是 50 帧又或者是 80 帧,这种多帧或者少帧的情况就会造成画面撕裂,尤其是在低帧的情况下,撕裂的情况非常明显。

G-Sync 和 Freesync 技术就是保证显示器和显卡端刷新率的同步,从而保证游戏画面的平滑流畅,避免撕裂。因为 G-sync 和 Free-sync 分别出自 NVIDIA 和 AMD 不同的显卡厂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支持该垂直同步技术,那么支持 Freesync 技术的显示器需要搭配 AMD 显卡,在 AMD 控制面板开启,而 G-sync 需要搭配 NVIDIA 显卡,通过 NVIDIA 控制面开启。

除了 Freesync 和 G-sync 以外,还有一个词叫 Adaptive-sync。其实 Adaptive-sync 就是 Freesync,只是被 VESA 标准组织认可并补充了 DisplayPort 1.2a 标准规范后的名称,因此可以把 Adaptive-sync 理解为 Freesync 加 DP1.2a。

选购原则:

目前,NVIDIA 的 G-sync 和 AMD 的 Free-sync 两种自适应刷新率技术可以说各有千秋,虽然 G-sync 效果好且超频刷新率的能力强。可以做到 1hz-360hz 超大变化范围。但是对于显示器厂商来说成本较高,导致搭载 G-sync 功能的显示器价格也相对较高。Free-sync 则依旧继承 AMD 的一贯价格优势,免费提供,快速占领了市场,劣势是最小变化范围只能做到 30Hz。

2019 年 1 月,NVIDIA 为了夺回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宣布在支持 AMD Free-sync 的部分显示器上兼容 G-Sync 技术。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兼容性的问题,并不是每台支持 Free-sync 的显示器都能很好的支持 G-sync。获得 NVDIA 官方认证的 Freesync 显示器可以完美支持;没有获得 NVDIA 官方认证的 Freesync 显示器,虽然可以手动开启 G-sync,但是不能保证使用体验,会有黑屏闪屏的风险。所以大家在购买这类显示器时一定要分清。

接口能力

显示器接口是很多人在选购显示器时经常会被忽略掉的地方。特别是在给笔记本电脑或是老款的台式电脑选购外接显示器时,接下来我将从接口分类、接口协议、显卡能力以及线材四个方面来分析。

「常识」接口分类

电脑端和显示器两端的接口都要查看,不能只看一端。

传统的主流视频接口有 VGA、DVI、HDMI、DP 四种。但 2022 年 VGA 和 DVI 接口基本已经淘汰了,只有一些低端显示器或特殊功能的显示器上才有,消费级的笔记本上这两种接口也已经绝迹了。

现在市场主流产品常用的接口有 HDMI(标准 HDMI、mini HDMI、micro HDMI)、DP(标准 DP、mini DP、雷电)、USB-C(全功能 Type-C 和雷电 3/4)

一般显示器为了更好的通用性,接口都会采用标准的视频接口。比如下图中的显示器就集齐了现在市场上主流的三个标准接口:HDMI、DP 以及全功能 Type-C。

而笔记本电脑则由于轻薄化设计会采用一些 mini 型的接口。比如主流游戏本的会配备一个标准的 HDMI 接口和一个 mini DP 接口,主打商务的轻薄型笔记本则会采用一个标准的 HDMI 接口或支持视频传输的 USB-C 接口,而在一些主打超轻薄的机型上,只保留了两个 USB-C 的接口。

「入门」接口协议

认识完接口之后,就要了解这些接口所代表的含义了。因为每种接口都有不同的版本,虽然外观一样但不同版本视频传输性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带宽、分辨率、刷新率等。很多小白都会在这一步翻车,所以这次特意花了几天时间把现在市面上主流接口的做了盘点。只要对照查看输出接口和显示设备的接口即可,一般在产品介绍或者说明书上都会有写。

市面也有些笔记本产品依旧采用 HDMI 1.4 接口,把它们连接到 [email protected] 的显示器上,最高也只能输出 [email protected]。

注意事项:

DVI 接口有 5 种不同规格,其中 4 种基本已经淘汰了,保留现在使用较多的 DVI-D 双通道接口。

DSC 显示流压缩技术:显卡端压缩数据到显示器端解压数据。优势是画质损失极小,符合 VESA 设定的视觉无损标准。劣势是对设备有要求,需要显卡和显示器都支持 DSC 技术。

降低色度采样值(YCBCR 4:4:4>4:2:2>4:2:0):劣势是画质损失较大,优势是无设备限制。

「深入」显卡能力

这里大部分人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CPU 自带的核显能支持多大的分辨率?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只要去 Intel 的官网去查一下就知道了。其支持的分辨率和视频传输协议都写的很清晰。除此以外要注意主板上的接口。

举个例子:下面这款 CPU 核显 HD 630 其性能是支持 DP1.4 的 4K 分辨率输出,而你却使用了 DVI 接口,那么它是不能输出 4K 分辨率的。

(2)X 型号的独立显卡性能能不能支持某个游戏的高分辨率高刷新率?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歧义,因为只要显卡和显示设备都能支持输出 2K @144Hz 的视频信号,那么显示 [email protected] 的画面与电脑运行的是什么程序/游戏无关。因此这个问题标准的问法应该是 XXXX 独立显卡能否支持某游戏在 2K 分辨率下流畅运行,并且能达到较高的帧数,重点是在独立显卡的性能而非显示器性能。

「细节」线材

线材问题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点。也是很多玩家经常翻车的地方。特别是资深玩家和垃圾佬,这类人群的特点是设备比较多,经常新旧设备混用。手上的视频线也非常多,一般都不会特殊标识。这就产生了问题,比如想要 [email protected] 的画面,他们很有可能会用老的 HDMI 1.4 的线材去连接两个 HDMI 2.0 的设备,那么显示设备输出的只能是 HDMI 1.4 的画面 [email protected]。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虽然线材不容易坏,但毕竟还是有几率坏的。很多时候,你检查了电脑是好的,接口也对了,显示器电源也插好了,就是点不亮显示器。那么很有可能是视频线有问题。还有在选择线材转接时或拓展坞时,同样需要匹配所对应的传输协议。备案号:YX11oRKoPEb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