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上这两个问题,我一点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一、多面悍匪
凶残,是提及白宝山时被提及最多的词。
然而当我们纵观整个案件,会发现除了凶残之外,白宝山的性格复杂又多面。
1、非典型「坏人」
在新疆牛棚里杀害狱友李宝玉时,白宝山的武器是个干农活的榔头。
这是白宝山第一次杀人。
至于杀人的原因,其他狱友猜测是因为二人之间有冲突,李宝玉放了些狠话。
但真正激怒白宝山地,是他自己内心的那些愤怒情绪——儿时丧父、家境贫困、锒铛入狱、被狱友邀功举报、加判十年、遣送大西北……
历经十三年,这些负面情绪慢慢积攒,直到李宝玉一朝招惹了他,让他彻底绷不住了,报复李宝玉是真,发泄内心愤怒也是真。
从此,一个具有复杂人格的罪犯也就形成了。
(声明一下,以下内容并非为白宝山开脱,他犯罪就要受到惩罚,只是从人性复杂的角度去拆解。)
一方面,白宝山有着超强的意志力,能在野地中坚持 4 个小时一动不动,而且他不懦弱、不愚蠢,所以能够有计划的藏枪、蹲点。
这些能力,都支撑着白宝山成功成为了一代悍匪,一个有着顽强内核又敢随时杀人的悍匪。
另一方面,他也有着「柔」的一面。
从新疆抢劫巨款回来后,看着母亲劳累的身影,白宝山拿出一万块钱递给了母亲,说是自己在新疆做买卖赚的,以后生活上能宽裕点。
母亲心疼儿子,把这笔钱装在了一只粉丝袜子里,分文未动。
在抓捕那天,白宝山把自己对母亲的所有情绪,都聚在了已经上膛的那把枪里。
如果冲出去与警察殊死搏斗,母亲会看到,如果乖乖就范,我还是个「洗心革面的好儿子」。
穷凶极恶的白宝山,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后者,为了母亲放弃抵抗。
另外一句是关于女友谢宗芬的,被捕后白宝山交代案情时曾说:「这些事以她所说的为准吧,我记不清了,说乱了我怕害了她。」
…
(法庭上的谢宗芬)
二、犯罪根源
看完白宝山的案件,令人背后一凉的是,没人敢确定自己如果经历白宝山一样的遭遇,你会不会成为他。
大多数案件给人们的启发是「警惕他人」,但白宝山案件却恰恰相反,它给人的警示是「善良」。
对于陌生人,我们或许应该给出更大的善意,因为你并不知道他之前遭遇过什么,也不知道你是不是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一个很小的微笑就能够把那个濒临崩溃的边缘人,从临界点一把拉回来,而不是把他逼到绝境。
白宝山的一生积攒了太多「愤怒」,所以在无意中的一次小刺激,让他彻底走上了杀人泄愤的不归路。
自孩童时期丧父开始,白宝山就开始与他理想中的生活渐行渐远。
当别人家孩子在无忧成长时,他在河北徐水老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当 14 岁回到北京之后,没文化的白宝山才开始上一年级。
试想一下,一个班级里的同学都是七八岁,而你已经 14 岁,你的心理会有怎样的变化?
白宝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折,自此开始辍学打工,直到 23 岁。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早早踏入社会,在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提前感受人情冷暖,更容易激发他的反抗机制,性格也会更加冰冷,这也为他后来的暴行埋下了隐患。
真正让白宝山发生转变的,是首次入狱时发生的三件事。
一个是他认为自己是「小偷小摸」,不应被判如此重罪;一个是在即将出狱之时,因为被人举报过往罪行,被加判十年;还有一个是在新疆服刑时,女儿寄来的那封信。
所以在新疆的监狱里,白宝山开始计划「报复社会」。
也就是说,白宝山一直在酝酿着报复,在内心的怒气完全发泄出来之前,白宝山根本不会停止自己的计划。
有人说白宝山走向犯罪道路是因为当时办户口的人为难他,如果给他办了户口,让他能够找工作维生,白宝山也就不会去杀人。
我并不认同,因为他办户口前就在狱中杀害两名狱友了,即便户口能办下来,谁又能保证他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一帆风顺呢?
以白宝山积攒多年的愤怒来说,可能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点燃他。
本篇文章主要从白宝山犯案的角度来梳理和撰写,对于警方抓捕犯人的时间节点和进展穿插于其中。狡猾敏锐的白宝山,相距 3000 公里的作案地点,监控不普及、互联网还未发展的年代,当时警方的抓捕难度我们可想而知。
2002 年,以白宝山为原型的电视剧《中国刑侦一号案》播出,其中讲述了我国警察在几百个日夜里不懈抓捕白宝山的全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