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用这套方法,在高三上学期,从班级倒数第 2 顺利上升到顺数第 2,在此期间大考排名只升不降,直接猛涨 85 分。
高三第一学期,我的成绩的大致情况如下:
语文:105 左右→120 左右
数学:稳定在 140+,150 也不稀奇
英语:110 左右→130
文综:190 左右→240 左右
注意,以上是一个学期的变化。
第二学期的分更高,而且我感觉当时自己并没有经历瓶颈期。
在别人看来,好像挺不容易的?
语文英语数学文综,其实隔几分就是一个坎,尤其对于本身成绩就比较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但也别想得太难。
不是非得像苦行僧一样,起早摸黑、拼命下题海,才能取得好成绩。
比起时间、习题的「数量」积累,更应该重视的是努力的「质量」。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睡前回忆大法
2、书写
3、语文
4、英语
5、数学
6、政治
7、历史
8、地理
关于提分的技巧,我觉得是通用的。俗气地总结一下,就是:破釜沉舟+举一反三+摸索出来的答题套路。
第一个最虚,先讲后面的干货。
先讲通用的方法,再针对具体科目分析,套路千奇百怪,不过保证招招适用。
总原则:不搞题海战术≠不做题
题肯定得做,只有在做题犯错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短板。
但是,绝对不能追求盲目刷题带来的充实感,整天只知道做题,缺少了反哺的过程,那肯定做一个忘一个,还不如睡觉打游戏看小说。
1、任何学科都通用的方法——睡前回忆大法
不要以为做完了就一劳永逸,做过的题,尤其是做错的,做完的当天晚上睡觉之前,躺在床上,要仔细仔细地回忆。
不仅仅是回忆题目考察的知识点,还有自己做题时的状态、为什么会做错、纠结的选项等等。
为什么一定要在床上思考?
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身边不会有学习资料,你不会想着要翻书。
如果能够忍住不翻书的话,在晚自习的最后 10 分钟做这个事,也是可以的。
亲自体验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回想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因为一天下来做的题、学的知识很多,最初回想起来很可能会一团乱麻的感觉,甚至会觉得「白天刚学的就忘,我怎么菜成这样?」很有挫败感。
但是,这就是进步的开始。
睡觉之前能想起来的知识,80% 你以后都不会忘(一周小结的时候再看一眼基本就能永远掌握了)。
那些想不起来的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也好,还是技巧性比较强的也好,第二天带着疑问重新翻开资料和笔记本,稍微用点心,一下子就能记住且掌握了。
每隔十天半个月翻一翻,你就很难忘记了。事半功倍,熬过了最开始的不适应,学习效率蹭蹭地涨。
说到底,这个过程就是升级版的每日小结。
我当时在实验班,同学们用功的程度不言而喻。
班里相当一部分同学整天啃着几本跟砖头一样厚的五三,最后成绩提升的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基本只能做到让排名维持稳定。
我曾经尝试过像这些同学一样,疯狂刷刷刷。但这个计划实行了三天,就被搁置了。
为什么?
因为做完那些题之后,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感觉不太踏实。
做错的题不记得错在哪里,不会的还是不会。
不可否认,刷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训练一个人做题的直觉,让你在考场的时候,循着冥冥中的那根线找到正确的思路。
但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不适用于普通的学生短期内提分。
所以,做题的技巧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
学习是个不断输出与输入的过程。
任何学科的技巧与思路都值得去反思、总结和记忆。
最后就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其实高考的题都换汤不换药,举一反三没问题的。
2、印象分:关于书写
字写得好比较重要,尤其是文科。但就是字不好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从排版入手。
首先,字不能挨着框写,四周要留半个至一个字的余地。
别小看这个点,顶格与四周留白这两种书写排版,经过扫描,在电脑里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有差异的,后者比前者更显秀气。
其次,注意每个字之间的间距。不说每个字都写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整体的清秀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最后,关于数学题的书写,逻辑清晰,工整即可。
以下针对具体学科分析:
1、语文:
我花了高三一个学期的时间,语文从 105 上下冲到了 120 上下。
个人观察所知,语文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分数最稳定的一个学科,提分的空间非常小,所以被大家放在了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
其实不然。
语文确实是对综合能力的考察,但套路无处不在,作文也不例外。
先聊聊老师吧,语文老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大到老师的专业水平,小到老师的日常表达,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有人问,老师讲课不咋地怎么办?
我们可以使用网课。
现在都快进入 web3.0 时代了,网课赶紧用起来吧。
现在能推上市场的网课老师还是很优秀的,大家可以自行筛选,并且现在小程序、打卡、社群答疑、作业批改等功能也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
不过,只听网课绝对是不够的,最怕的莫过于听过、看过、还认真学过,可在考场上写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拿语文举例。
每个人都得面临这个「事关生死」的问题——怎么上课才能事半功倍?
遇到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在老师能够讲明白的前提下,老实点,认真听,但不能完全跟着老师节奏人云亦云地来。
我们得走在前面,掌握主动权。
如果这道题你真不会,就趁讲课的间隙,悄悄地把这道题的逻辑重新梳理一遍,想清楚自己失分的点在哪儿。
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会漏了这个要点?为什么我的某一点答案不能计分?我和参考答案的思维差距在哪里?
经过一番思考,你才能更加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弱点是什么。
老师讲的时候,咱们就做标记。只要你觉得老师已经把关键的东西讲明白了,这道题的思路豁然开朗了,竖起耳朵的同时,赶紧在题目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
课堂之外,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完成配套的习题,这样才方便有的放矢。
好,讲完老师,我们来看看做题的部分。
首先,选择题,主要考基础知识。比如成语、错字、病句、文学常识等。
这些都是特别「死」的题,会做就是会做,不会做就是不会做。
面对这类题目,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敢吹牛一定能做到全对。
我说的不搞题海战术,不等于不需要做题。题得做,但不是越多越好。
成语、错字、文学常识这块,能拿多少分可能得视个人的基础而定,但病句我觉得是可以啃下来的。
其实出来出去,无外乎就几个套路,先知道病句有哪些坑,再对症下药,做针对性的练习。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小册子––小题狂练。
选择题训练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间肯定会出现时而命中率超高、时而超低的过程,这很正常,也说明你已经在进步的路上了,坚持就是胜利。
阅读题。分点作答,一二三要列出来;三点之间要有逻辑,并列可以,递进更好。
答题的每一点(针对大题),基本都是观点+分析+总结。
至于怎么做到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请一定要研究标准答案!看看标准答案是怎么答的!
不仅是分析得分点从哪里来,还要分析语句之间的逻辑层次与用词。
特别是往年的高考真题,具体写多少字,写到最后一行留三分之一行最合适,如果没有横线,就尽量写满,行距自己调整,同样的道理,最后一行留白三分之一。
语文阅读不建议猛刷题,因为其它科目指的做题的部分更多,语文题的优先级别较低,所以,打通逻辑的任督二脉最重要。
关于文言文。咬文嚼字,挺死板的,跟病句、成语什么的一样,语感很重要,平时读书的时候要把嗓子喊出来。
多做题多积累多背多记,不会一蹴而就,但坚持就会有效果。
每做完几篇后,或者一周之后,很有必要对文言文进行总结。
做得好的要总结,算是给自己一点鼓励;做得不好的更要总结,期待下次吸取教训。
把题目重新过了一遍之后,再拿出针对文言文训练的教辅书,把题目和理论上的考点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从宏观上对文言文有很清晰的认识。
关于作文。我非常不喜欢写作文,从小看的课外书不多。高三入学考试作文只有 38,但到了高三第二学期,就能稳定在 48 左右了。
这里只讲议论文。衡量一篇作文的质量,有两个核心:逻辑严谨+文采。
不管基础怎么样,很多人都犯过逻辑的问题。
一般分论点都讲究要层层递进,再不济也得有并列关系。
有的人可能写着写着,第一个分论点讲国家,第二个分论点讲家庭,第三个分论点讲个体,主体从大到小,这是不符合考场规矩的。
更有甚者,几个论点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而高三的时间比较紧张,不可能总是练作文,但你可以练审题和分论点。
隔几天看一道作文题,拟好标题,写好分论点,想好写作的思路,再拿去跟老师交流,这样的逻辑和立意行不行。整个过程不会超过 20 分钟。
逻辑解决了,文采呢?
逼着自己看那些文艺的杂志,还有高考高分作文和素材,挑新颖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做笔记。
多记一些好的修辞句,不用太多,三四页就可以了,然后再进行知识输出,翻来覆去地用,这篇作文跟上篇作文的一些句子写重了都没关系,不会有老师会记得你上次写了什么。
推荐一下这本,有很多特别新鲜的素材,要抄就抄它,真的很实用。
当然,句子的主体一般需要转换一下,哪有那么巧回回写的东西你笔记本上都有现成的好句子。
如果要追求更高的水平,那就有必要在开头和结尾下功夫了。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想必很多语文老师都讲了多了。
这是项很考验人的工作,关键在于如何写出提纲挈领、又文采飞扬的开头结尾。
可以把开头结尾和练习写分论点那个训练放在一起,多练多看,熟能生巧。
2、英语
我大概是从 110 左右到了 125+。
先排雷,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单词书的作用并不是很理想。
最后的结果一般是:a 开头的词汇背了好几遍,c 开头的单词翻都没翻过。
还有那种只有单词意思、读音,没有例句的小册子,几乎也没用。
因为光记单词非常难记住,而且记了忘得很快,单词绝对绝对是需要放在情境里记的。
比如,学 monitor(班长,监视器)这个单词时,我就跟班长开玩笑:「班长,班长怎么读?」问了几次之后她发现我是开玩笑,白了我好几眼,从此看到这个单词就记得它是什么意思。这就属于生活情境。
不过,绝大多数单词的记忆都是靠我们自己一个人完成的,所以,必须放在句子里记。
不说要求你默写背诵,起码读几遍还是要的吧。每次复习的时候也把句子复习一遍,还可以增强语感、练语法。
当你回忆单词时,如果可以把学这个单词时的特殊语境回忆起来,那真的就圆满了。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单词记忆方法五花八门,但我觉得对于高三学生都不现实。
其实,你就是只把教材(必修+选修)上的单词都背好了,英语 115+绝对稳。
再加上平时做题积累的生词,就差不多了。
利用零散时间记忆,一天起码看 3 遍当天要记的单词,起码 3 遍,适当联系词根。
根据词根记单词真的很有用,比乱序记忆法快,但是大家基本都没时间系统学习,所以体会不到它的强大。
既然不买单词书,那应该从哪些地方记单词?
首选资料:教材。
将教材里的单词结合课文来记,为了赶进度,有时候高中课文都没有全部学完,但是后面的单词老师一般都教了。
所以边看课文边记单词,也可以增加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积累平时做过的练习中的生词。
不是所有生词都应该抄在笔记本上,有几个原则:少记专有名词,多记动词、形容词!尤其是影响阅读题目得分的关键词。
为了巩固记忆,请把单词顺着记、倒着记、打乱记、换地方记,如果在考场上遇到这些词,保证你能游刃有余。
关于听力。
我高中的时候,每周一到周五的傍晚学校会统一在广播里放英语听力,整个年级拿着同一本英语听力书,一起做训练。这种训练的特点是,音频不会让大家反复听,听过了就结束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该盖上书了。
当广播里的听力播完后,很多同学对好了 ABCD 就收工了,但是那些做错的题,有仔细想过问题在哪吗?只对答案不看原文,会知道自己哪里没听清楚吗?
答案是不会。
所以,听力结束后,不要急着看答案到底是什么,而是看听力的原文。
边看边把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标出来,趁热打铁,这个时候你还能回忆起刚刚做听力的感觉。
把听错的、没听出来的题仔细琢磨琢磨,是那一块语速变快了?还是有字音的连读?还是自己走神了?
你肯定能在阅读原文的这几分钟看出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多个心眼。
如果是走读的同学,那就更方便了。晚上回去之后,拿出听力书,把音频下载到手机里,自己做训练。第一遍听的时候,无论你是多么得懵逼,也请你坚持把它听完!之后就按照上面的步骤,先看原文,通过理解原文坚持自己是否做对,再看 ABCD。
最重要的部分来了。
找出自己做错的具体位置后,拿着手机不断调整音频的进度条,反反复复地听那几句话。
反反复复地听,认真地听,用心地听,雷打不动地听。
几句话可能就几秒钟,你听三到五遍,一定能把每个单词都听清楚了。
把单句听清楚了,再挑周末的时间,完整地把整篇听力做一遍。
实在没时间重新做问题也不大,走路的时候插个耳机听也行。
这才叫把一篇听力做透。
坚持一个月,听力会有质的飞跃。
听力中的单词绝大部分都不难,如果基础不太好,词汇量跟不上的话,就得在单词上下功夫。
阅读听力原文的过程也是训练阅读能力。
其实英语考试的各个部分都是互通的,单词听力阅读写作,做好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对其它的有帮助。对于基础好的同学,除了平时和大家一起训练,自己练习时可以 1.2 倍速。
听力的部分再啰嗦一句,很多人听听力的时候容易走神,态度甚至可以用消极、散漫来形容。
我很能理解听不懂的痛苦,但是焦虑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行动才可以。
所以,要学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强迫自己全神贯注,不说要精神紧张,至少不可以被外界一般的风吹草动影响。
关于阅读。人比较推崇先看题干,不读选项,这样一般会对文章方向有基本的把握,再读正文的时候不会那么容易虚。
看了一遍之后,再一道题一道题地选,把题目答案出现在文章中的位置标出来,这样方便检查,如果做错了,也方便对答案,方便反思题目的逻辑。
英语作文。
当然跟语文作文一样有套路。
多背几个高级句型,多背一些高级的副词,适当背一些常用动词的替换词,强迫自己在平时的练习中把这些东西都用上,用几次就能记住了。
注意,只背是没有用的,要强迫自己用。
你想想,平时老师教了多少高级的句型和词汇,你考场上写作文能想起几个?
还不就是没用习惯、甚至用都没用过吗?
所以,平时练习英语作文的时候,就打开笔记本,看哪个句型和高级词顺眼就用哪个,一回生二回熟,作文分就上去了。
只要不出现大面积的语法错误,25 分的作文拿 16~18 分应该妥妥的,基础好的同学 20+绝对没问题。
睡前回忆大法还有高效的背背背练练练。
跟着老师的节奏,该背就背,该默写就默写。
英语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说再多的技巧也要扎扎实实地勤学多练。
不管起点有多低,绝对不能被打垮,心态要摆正,你可以的。
3、数学
学文科的同学应该听话这样一句话:「得数学者得天下。」毫无疑问,数学是高三复习的大头,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也是最难的一部分。
最最开始,我的建议是:认清现实。
我所说的现实,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数学水平和试卷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数学有 12 道选择题,4 填空题,以及 6 道大题,当然可能有题型调整。
众所周知,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有明显区分的。
假设 A 的成绩总在 60 分左右徘徊,那他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 60 分是什么概念。
选择题做对 4 道(4×5=20 分),填空题做对 2 道(2×5=10 分),后面 6 道大题,做了 4 道大题的第一问(4×6=24 分),加起来等于 54 分,是 60 分左右的水平。
认真分析了 A 的分数构成后,咱们就该对症下药。
A 是属于只能做对基础题的水平,甚至有一部分的基础题还不能百发百中,而基础题占了选择题、填空题的大多数,再努努力拿下最简单的一道大题,做好其他大题的第一问,把这些做好,理论上成绩是不是可以提升 15~20 分,甚至更多?
学习的方向明确后,再来看具体怎么做。
数学试卷上的考点分布顺序一般是不变的,比如第一题是集合题,最后一题函数导数题,倒数第二题解析几何题等等。
首先,A 需要找到自己得分情况最不稳定的题型,假设 A 的数列题每次都做不对。
那么,他需要花至少 5 天的时间专门刷数列的基础题。
记住,是除了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将所有用在数学上的时间全部用来做数列题。
连续做 5 天,这 5~10 分基本就能到手了。
同样的方法,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知识点。先明确要攻克的知识点、题型,再连续不断地做。这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是,数学的学习是会有瓶颈的。
你挑战的题型越难,花的时间也会越多,数学成绩好的人想要再上一个高度,会比基础差的同学难一点,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察觉自己到了一定程度,有一些题无论如何都突破不了,或者无论怎么样都达不到自己目标分数,千万不要气馁。
这个题型做不好,可以转战另一个,前提是你已经为了这类题付出了持续的努力。
另外,达不到预期分数也不要紧,在你已经有进步的基础上,想要维持分数稳定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况且,我们追求的是总体分数的进步,要把眼光放在所有科目上,有大局观,数学没做好,只要有其他科目突破了,整体上不也进步了吗?
学数学,不仅要有知识上的长进,心态也要非常稳。
150 分的题目,你学好了 120 分,那就要把这 120 分完完全全发挥出来,会做的绝不粗心,不会做的也努力写点。
而且,希望讨厌数学的很多人,能够跟它和解。
因为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东西,你越有反叛心理越在它面前抬不起头。
不说要爱上这个学科,不讨厌、平常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数学成绩稳定在 125+的同学,想要有突破,请把精力集中在解析几何上。
每天一道解析几何的大题,三天一道函数导数题,多花时间思考、总结,坚持下去会有效果的。
有些同学可能对函数导数更感兴趣,那可不可以把解析几何放在次要地位?
不可以。
学过数学奥赛的同学,都不能保证函数导数题有百分百的胜算。
对奥数大神而言,125+(理科)的数学是他高一时的水平,更别说文数了。
因为函数导数经常可以将概率题和数列题融合在一起,只要碰到了,第二小问 90% 能让你动不了笔。
除非你觉得自己在函数这方面有过人的天赋,否则还是把重心放在解析几何上吧。
给数学成绩特别好(135 分左右)的同学推荐一套卷子,天利 38 套出的各省模拟卷,难度比较高,做起来可能会很受打击。
但是不要紧,做习惯了难题,考场上才能游刃有余。
4、政治
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这门科目时,都能乖乖跟着老师把书上的核心观点和经典段落背得七七八八。
等高三一轮复习结束后,对四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也掌得差不多。
但为什么有的人做大题的时候就是摸不着北?
考试考的大题往往都紧扣时事热点,而题目的标准答案,有相当一部分得分点是我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正儿八经背过的。
但是不是看了又觉得似曾相识?或者它似乎比较常见,但你就是没背过?
老师总是要求大家仔细读材料、抠字眼,为什么别人能抠出得分点,你却时不时剑走偏锋?
应付大题,我主要想给两个建议:
(1)抠字眼,从抠教材的字眼开始;
(2)准备好小本本,专门积累教材上没有的高级表达。
先从第一点开始。
为什么要抠教材的字眼?
我们需要相信编教材的专家们的专业度,高考出题人肯定也是跟着教材走的。
大家随便翻开一本,挑平时不那么重视的段落看,你能挑得出来毛病吗?
不仅挑不出来,而且每句话之间还很有逻辑,层层递进,每个字有每个字的目的。
在认真抠教材的过程中,你就是在训练自己的思维,让脑子的运转方式尽可能和出题的专家接近。
不光如此,你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平时不小心忽略的答题思路和专业表达。
举个例子。
必修四,讲认识论的时候,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很多同学都是把它当做实践决定认识的分论点来记,记了就完事了。
有多少人注意到书上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呢?
没留意过的话,就自己翻一下,后面应该有三个小论点。
我记得比较清楚,实在是因为当时的印象太深刻了。
高三开学没多久,试卷出了一道哲学题,有一个得分点就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分论点之一,当时班里几乎没有人答上来了,老师带着我们自我反思了很久。
如果能答上,这不就是跟别人拉开差距的地方吗?
以上举的例子比较典型,可能很多人也能注意得到。
个人觉得,这种方法用在经济生活的大题最奏效。尤其是书上最后讲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科技人才之类的,用心看,你真的可以发现惊喜。
关于怎么做笔记本。
首先,你可以把做过的非常经典的题目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时不时结合题目看一下。
实在不方便剪,也得把标准答案里出现过的新答法、专业的表达记下来。
即便是同样的意思,如果你的表达方式比别人更专业,阅卷老师对你的好感肯定会上升。
当然,紧扣时事热点也非常重要。
但作为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的高三党,关注新闻的任务就安心交给任课老师。新的专业术语之类的也要记在笔记本上。
笔记本要常翻。
抠教材这个工作现在就应该开始。先跟着老师复习的节奏走,前面有的书没来得及看就暂时放着,抽周末的时间稍微补补。
如果教材这块做得很扎实了,到后期就只需要重点关注题目,提升的速度会更快,成绩也会更稳定。
讲完了怎么学,再来看在答题时该怎么操作。
最基本的书写问题在前面已经讲了,写满,清秀工整,四周留白半个字左右,最后一行留白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自行调整行距和字符间距,可以多试几次找到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形式。
政治大题要答的东西真的太多了,如果你觉得没什么东西写,那这道题得分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文综的大题技巧都比较相似,我会在讲完历史和地理之后一起总结。
5、历史
众所周知,历史考的题目背景,十有八九是我们闻所未闻的。
应付历史题目,最起码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还是要有。
别把一段文言文放在那,自己还翻译不出来,那就麻烦大了。
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一块,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基本要求都可以达到。
如果实在问题很大,那就跟着语文老师好好学文言文吧。
学历史和学政治不太一样。
历史上的史实和观点都比较有限,用在考场上只能拿到基础分数,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自己拓展学来的知识。
个人比较推崇「搭骨架+不断填充」的方法。
搭骨架,顾名思义就是对考试考查的历史知识有整体把握,用来搭骨架的东西也就是几本教材。
「骨架」是立体的、有形状的。
这里不仅仅要求大家把历史书上的基本史实掌握好,更要求在记忆的过程中,能够把前后所有的知识都串起来。
每本历史书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有讲经济的、讲政治的、文化的。
「搭骨架」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比如当谈到古往今来的经济,你得把发展的脉络、重大的转折性历史事件、重大人物、重大改革等知识都能想起来。
比如当谈到唐朝,这个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你也得有系统的把握。
我在这说得很轻松,但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里还涉及到一些记忆的技巧。
但想要让历史成绩上一个档次,想要和别人拉开差距,「搭好骨架」是必须要做的事。
再来说说怎么填充,怎么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庞大。
高三一年,大家将会做很多套卷子很多道题,就历史大题而言,很少出现材料重合的情况。
题目中出现过的、老师上课无意间提到的历史知识,听起来好像挺新鲜,你想过要把它们记下来吗?
诚然,那些杂七杂八的零碎的东西在考场上不一定会考,但如果把它们放进教材的框架中,把它们当做某个时代、某项制度、某项改革、某个人物的补充知识,是不是对历史的认识就会更丰满?
比如,考试中经常考科举制度,我们要把这道大题做出来,仔细抠材料是必须的,但有没有可能在平时的积累中,发现解读材料的思路呢?
绝对有可能,而且很有可能。
想把历史学好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得把上面两件事一直放在心上。
当然,历史和政治一样,需要准备笔记本。
一是用来记零碎的历史知识,二是积累错题和经典题目。
和做政治错题本的原理一样,你可以把做过的非常经典的题目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时不时结合题目看一下。
实在不方便剪,也得把标准答案里出现过的新角度、新答法记下来。
一定要时不时拿出来翻翻。
6、地理
简单粗暴,先给大家推荐这本地图册。
当年年级部给我们统一订了这本,高二就开始用,当时的地理老师直接拿着它讲课。
它的优点有很多。
第一,版块清晰;
第二,排版好看,地图质感不错,颜色饱满;
第三,有答题思路。
解释一下,比如讲最基础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时,这本书上的相应位置,会有水文特征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水系特征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这些东西老师上课肯定都讲过,但既然有教辅书给你整理好了,那就背现成的,适当在旁边补充。
想拿到地理的基础分,就得把那些答题思路背好,背好了直接套就行,不需要动太多脑筋。
怎么分析城市区位、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奇观之类的,你不事先背好答题思路,考试能写全吗?
而且这些东西真的不多。用 B5 纸,双面打印,小四号的字,也就两张纸那么点儿。
两张纸是多少,背半个月差不多能背好。
花半个月就可以让地理的大题得分达到到中等甚至偏上的水平,你不想试试吗?
答题思路可以短期突击,再看下一个小方法。
地理地理,不养成看地图的习惯,怎么叫学地理?
举个例子,回忆一下老师是怎么教我们区域地理的。
讲东北地区的时候,是不是把和东北地区相关的七七八八的地图都分析了个遍?
从地形图可以看出什么、从降水图可以分析出什么等等。
所有的知识和分析推理的角度,几乎都是从地图出发的。而地理考试,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大题,地图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