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什么会被严重抹黑?

他为「反贪」做的那些事,得罪了太多人,尤其是某些「文人」。

雍正的行为,跟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

一时间,因贪污被牵连者甚众。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老被人骂「荒淫无度」、「抄家皇帝」。

夺嫡篡位之谜

本来,这个皇位跟老四胤禛没有半毛钱关系,当时的明星人选,是二阿哥胤礽。

胤礽是康熙帝原配老婆赫舍里氏所生。

虽然排行老二,但却顶着个嫡长子的名号,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

这放在喜欢秘密立储的清朝里,胤礽可以说是出生就撞上了大运。

胤礽出生时,胤禛连胚胎都不是,兄弟也是寥寥,所以几乎所有文武官员都认定,他是将来大清帝国的继承人。

可以说,想当个皇帝,必须先钻研投胎学,不仅要有好出身,还要生得早。

但有个好出身,并不代表能成功,枪打出头鸟,这个规律自古不变。

先立太子者,自然要承受父亲突然袭击式的考验,更有其他兄弟的明枪暗箭。

更何况当爹的是康熙。

康熙

前半期,胤礽顺风顺水,康熙非常欣赏他,他自己身上也有一个增益 buff,就是母亲难产而死,使得康熙把对胤礽生母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了他身上,对他关怀备至,亲自教他读书,也赋予了他很多权力。

所以胤礽早期的成长非常优秀,史书称其「仪表英俊,学问才技俱佳」,还弓马娴熟,能够左右开弓射箭,比起某人「四力半」的水平,竞争力不知道要强到哪去。

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能力十分在线,在康熙三征噶尔丹期间,他在京城监国,做得很不错,赢得了康熙和大臣们的称赞。

可是胤礽没想到,自己的老父亲这么能活,以至于自己和查尔斯王子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看着自己已经半秃的脑门(doge),满腹牢骚的他说了一句:「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查尔斯:才四十年?

然后就被盯上了。

毕竟康熙又不单单只有老二这个儿子,其他阿哥个个都身怀绝技,私下构建党羽,正想找机会把胤礽给踹下来。

老二这个行为,恰好就是瞌睡送枕头,正好赶上了。

康熙渐渐被流言所动摇,再加上胤礽的种种表现,让康熙产生「胤礽绝无忠爱君父之念」的想法,并处决了太子党的核心重臣索额图。

康熙一系列剪除党羽的行为,使得胤礽惶惶不可终日,性格变得更加乖张暴戾,时常对权贵以及兄弟恶语相向,甚至将翰林院学士徐元梦给推到了河里,还打了他一顿。

我手持钢鞭将你打!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终于忍无可忍,借着太子没事喜欢偷窥自己,意图谋反的名义,第一次废黜胤礽太子之位。

这时皇长子胤禔借机向康熙进言,推举老八的同时,还提出帮康熙除掉「不仁不义」(康熙自己说的)的胤礽。

康熙惊讶这些儿子手足相残,勃然盛怒,直接拿下了胤禔,随后还查出胤禔在宫中玩诅咒人偶,镇魇胤礽的事件,于是革去胤禔郡王爵位,判了个无期徒刑。

老二被废,老大被囚,剩下的阿哥们感觉到危机四伏的同时,又嗅到了一丝机会,加大抱团争储的力度。

在当时,除了太子党外,还有四阿哥党,和八阿哥党两个派别。

其中八阿哥党人数最多,风头最盛,有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胤禛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

老四胤禛就惨了,三哥胤祉还是太子党,而身为独行侠的自己也只有老十三胤祥支持他。

不过幸好老四还有一个最强谋士,邬思道原型戴铎。

戴铎,将会是老四夺嫡之路上最有力的帮手。

八阿哥胤禩很受康熙喜爱,十七岁就被封为贝勒,而且还跟随过康熙亲征,能力也不俗。

在老二胤礽被废后,康熙把太子掌管的内务府,都交给了老八,足以见康熙对他的信任。

然而老八很会笼络人心,众大臣纷纷举荐老八当王储,引起了康熙的警惕,再加上张明德案的影响,更是加深了康熙的猜忌。

康熙骂胤禩「屡结人心」,说他「险百倍于二阿哥也」,到最后干脆下定论:胤禩生母出身低微,不适合做太子。

很明显,大阿哥等人的举荐行为在康熙眼里就是「结党营私」,而张明德传播老八有帝王之相的言论,康熙更是理解成是「妖言惑众,惑乱朝纲」。

于是「八贤王」也失去了王储之争的资格。

而此时老四在做什么呢?他只是在干一个皇子该干的事:低调行事,好好干活,不结党营私。

这是谋士戴铎告诫他的建议:不露其长,恐见其弃,过露其长,恐见其疑。

他让老四恪守中庸之道,不要太过能耐,也不能不能耐,把握好个度,避免受到康熙的猜忌。

戴铎的话极其准确,夹着尾巴做人的胤禛顺利躲过了猜忌风暴。

由于胤禛太过低调,康熙直接忽略了他的存在,再次打起了立胤礽为太子的主意。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为了复立胤礽,对群臣是各种暗示,甚至搬出了「孝庄托梦」的借口。

经过半年多的操作,胤礽又稀里糊涂地当上太子。

古今天下岂有二立太子之事乎?

可这次,胤礽的太子之位还没捂热,又有人向康熙举报太子和多位重臣在半夜「结党会饮」。

康熙大怒,严厉处罚了多位高官权贵,步军统领托合齐和刑部尚书齐世武等人惨死。

胤礽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被康熙猜忌了几年后,于康熙五十一年再度被废。

这次,康熙更是下了重口:如果有人提出议立胤礽,直接处死。

搞定完一切,老迈的康熙回顾四处,感觉哪个儿子都有问题,唯独剩下老四好像没犯过什么大错,于是给了胤禛一个大活,主持操办祭祀大典。

与此同时,康熙还任命老十四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出征西北。

康熙这两个任命,意义非同寻常。

当时满人如果想提升地位,树立威望的话,建立军功是最为便捷的途径。

所以康熙此举让不少朝中大臣以为,老十四胤禵将会是下个皇位的热门人选。

但老十四可能不是康熙的中意人选,因为太子监国是常例,先不说李建成朱高炽这些人,换个角度想,如果让太子出去打仗,万一真玩完了怎么办?

康熙现在也老了,让一个皇位继承人在外面搞这种随时没命的项目,还远离政治中心,属实是想把自己的国家给作没了。

虽说康熙有过让年轻阿哥接任帝位的言论,但与其看他说的,还不如看他是怎么做的,在这个关头派继承人去战场,难道是想上演扶苏的下场?

有可能康熙的本意是,老十四胤禵属于青壮年,是个经得起折腾,还有一定领兵经验的阿哥,因此派他出征。

因此,康熙对胤禵的定位应该不是继承人,而是给年轻的胤禵一个获取军功的机会,让他有些政治资本,在康熙死后还能庇护自己(胤禵)。

而老四胤禛干的活,才是最有深意的。

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国之大事,在祀(祭祀)与戎(战争)。

胤禵负责西北军务,远离政治中心,已然不是储君人选。

那主办操持祭祀大典的胤禛,便有可能是康熙看中的合适对象。

康熙本人是非常重视祭祀大典的,而胤禛则屡次代替父亲去搞这些祭祀,这足以证明康熙对他的器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胤禛秉承父亲旨意,主持冬至祭天的大典。

当时康熙的身体已经不容乐观,但仍旧要求胤禛去斋所进行斋戒。

然而在十三日,康熙在畅春园驾崩,并由此引发了谜团:胤禛到底有没有弑父篡位。

按照胤禛自己的说法,是当自己赶到康熙床榻时,现场已经有八个人了。

这八个人分别是老三胤祉,老七胤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二胤祹,老十三胤祥以及步兵统领隆科多。

畅春园

康熙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将皇位传给了胤禛。

之后隆科多拿出遗诏,胤禛是既震惊又悲痛,差点就抽了过去。

康熙驾崩的消息传出了内廷,同时胤禛让隆科多关上京城九个城门,严禁人员进出。

其实,胤禛这个操作也算正常,因为政权交接,难免朝局动乱,关上门来解决也是情理之中,没有多大毛病。

六天后,胤禛才正式祭告天地,并打开城门恢复正常秩序。

第七天,胤禛正式接受百官朝贺,声明自己即将开始 996 幸福的皇帝生活。

这是清朝官方史料地记载,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没有动荡,一片祥和,之前夺嫡之争的血腥如同过往云烟一样散去,清朝即将开始新的一页。

但是胤禛篡位之说依旧甚嚣尘上。

康熙的遗诏是不是被胤禛篡改的,是不是上面写的「传位十四皇子」被老四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

当然这个明显不可能,诏书是满文和汉文合璧书写的,所谓「十改于」也是子虚乌有,诏书里一般都是写这个「於」。

而且清代写的不是几皇子,而是皇几子,更加杜绝了篡改诏书的可能。

但诏书依旧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康熙遗诏标明的日期是十三日,但是直到三天后,胤禛才将遗诏拿了出来,当众宣读了其中的满文版本。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要等三天,为什么不读汉文版本的诏书?所以有人提出诏书是胤禛伪造的,汉文诏书没来得及写。

这个说法还是有点立不住。

因为胤禛本身文采不错,再加上平时没事就喜欢模仿康熙的笔迹,如果要伪造诏书,也不可能有憋了三天都憋不出来的情况。

而且胤禛曾经主持过祭祀大典这种复杂典礼,在弑父夺位这么重要的事上,居然连一套标准的预案都做得如此漏洞百出,他这个拉跨表现,很难对得起他后续的精妙改革。

尴尬的是,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还保存有康熙满文版的遗诏,里面写了很多东西,但唯独没提及谁是继承人,这个能够证明胤禛是继承者的直接证据,也没有了。

不过这个满文诏书既不能证明胤禛不是继任者,也不能证明胤禛是继任者,毕竟伪造诏书都不造全,这个篡位者确实当得不够格。

有学者认为有可能隆科多和胤禛串通,扣下老十四继位的诏书,接着假传圣旨,让胤禛篡位当皇帝。

但这个说法还是没法成立,清朝诏书都是内阁拟定撰写,再由兵部发出去,隆科多是怎么绕过这两个机构肆意妄为,并且有其他皇子在场的情况下假传圣旨的?他有几个脑袋敢发动逼宫,敢应付这场政权交接?

然而,胤禛自己声称的八人在场,自己当众奉旨的说辞最早提出时间是在雍正七年,而且还是在《大义觉迷录》中首次提出来的。

谜团重重的「八人面谕」

「八人面谕」这个说法可信度有待商榷,在雍正七年时,有些阿哥亲历者,或者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些雍正亲信的坟头草差不多几米高了,所以胤禛这个说法也是死无对证,为篡位之谜再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所以老四有没有篡位,至今仍无具体证据,要我说,既然要选「有德之人」,那直接选个李德全,就没这么多狗血事发生了(doge)。

目前学界主流依旧是认为雍正没有篡位。

只是当时关闭城门的六天里,内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恐怕也只有雍正自己知道了。

不管怎么说,胤禛还是顺利上位,并改年号「雍正」,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铁腕肝帝新政

即位之初,雍正面对的是一个表面盛世,这个康熙盛世,跟现在的恒大差不多:看上去好像很有钱,其实穷得连内裤都当了。

用雍正自己的话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

就连《雍正王朝》第一集也把这个史实,用另一种形式给展现出来:黄河泛滥,户部库银不足五十万两。

严重的财政亏空,严重的贪官腐败。

由于国库没钱,粮草不济,之前老十四即使是收复了西藏,但康熙还是不得不选择和准噶尔议和。

可以说雍正接手的,是一个正朝着结业方向带头冲锋的清朝。

而留给雍正为清朝续命的时间,仅仅只有十三年。

雍正死后,乾隆继承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高效运转的清朝帝国。

雍正 45 岁即位皇帝,按现在的公务员报考规定,雍正已经严重超过 35 岁,属于被优化的年龄。

按现在退休规定,雍正离退休也只有 15 年。

高龄皇帝没跑了。

但也总比爱新觉罗·查尔斯·胤礽好,对吧。

凡事要两面看,毕竟年龄大,睡眠少,活得久,见识多。

因此雍正成了圣雄肝帝,一心扑在朝政上,凭借多年争皇位的丰富经验,应对朝局变动,拿捏文武大臣,也是轻轻松松。

在康熙驾崩不到 24 小时内,雍正迅速拟定了一份总理大臣名单,分别是老八胤禩、老十三胤祥、大学士马齐、步兵统领隆科多。

老八胤禩

这份名单水平很高,首先是拉拢老八,缓和兄弟矛盾。

接着让自己的好兄弟老十三从中牵制,顺便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雍正对兄弟的任命都是基操。

接下来两个人选,才是他政治方面的大气层操作。

马齐本是八爷党早期核心,后经康熙敲打迅速退出,雍正释放的用意明显:如果之前有跟过老八的,我可以不追究,只要现在忠于我老四的,照样可以飞黄腾达。

当然有些人可能也不怕雍正,隆科多的用处就出来了:如果你们不听话,反正现在京城九个门也被我舅舅关了(真·九门提督)。

隆科多有两万人,留给各位只有两个选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胡萝卜夹大棒的操作,足以体现雍正高超的政治斗争水平。

雍正迅速稳定了政权交接的局面,为自己顺利登基打下安稳的环境条件。

从这也可以看出,雍正可能远胜其他兄弟。

雍正稳定朝政后,动作迅速,手段干脆,开始拿官员开刀。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丧礼刚刚结束,雍正便立刻下令要求中央各省补交财政亏空:各督府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交足。

此外,雍正也可能意识到会有官员找由头在民间乱搞摊派,又额外补充一句: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掩饰,如限期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按理来说,新皇刚上位都是要展示一下自己的仁慈,以往亏空都是清零概不追究,然而在雍正这惯例却是走不通,反而雷厉风行地索要欠缴钱款。

雍正这么做还是因为财政亏空太过严重,朝廷入不敷出。

然后就有人来玩阴的了。

闽浙总督满保认为自己脑袋长多了,想造假账欺君。

作为算术天才的雍正看完报告后,说话很不客气,直接怼:朕不是八岁登基的小孩子,你们再这样,是不是要享受我雍正的独家猜疑?(朕岂为八岁登基之君?尔等如此,反招朕猜疑。)

这话很有意思,八岁登基,他老爹康熙表示有被内涵到,看来雍正是真性情,也是真对老爹不满啊。

雍正也动了杀心,他的猜疑堪称死神凝视,谁被他盯上,谁就被抄家。

雍正不止抓假账,为了防假账,在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特地成立了中央会考府,并由大清第一会计老十三胤祥担任主管。

还是老十三靠得住啊,一查就查出户部亏空 259 万 2957 两 6 钱 3 分,都精确到小数点了。

胤祥:会计四哥教我的

老十三这波操作,在满朝文武中引起轩然大波。

大臣们指责老十三刻薄寡恩。

雍正为此还亲自召开会议,开门见山地说:「是我亲自叫老十三查的,如果他查不清,我就让别人替换老十三,如果别人还查不清,那就我亲自来查!直到彻底查清为止!你们别想着老十三刻薄,是他为你们争取了十年的偿还期,比我定的偿还期限足足多了七年!」

这番话一出,大臣们可算明白雍正是个小气的皇帝,而且还较真,敢一个人背锅直面大臣的指责。

算完数后,雍正开始整顿吏治,他对廉洁的态度可比父亲儿子要严格许多。

雍正对造成财政亏空的官员有不同方式的处理:对贪污官员一律免职,对被勒索官员或者挪用公款的,予以三年还清,不再追究。

雍正尤其厌恶贪官,极其反对康熙朝所谓的贪官「革职留任,补偿亏空」现象,曾说:贪官造成亏空的,如果让他革职留任催缴钱款,岂不是会祸害百姓?

而且雍正不准百姓「自愿」代缴亏空,还专门派人去当地转悠,体察民情,看当地百姓是否有被胁迫请愿的现象。

雍正确实想的没错,如果康熙朝革职留任有用,那自己还需要这么花费精力,顶着骂名来催缴这帮孙子的钱款?!

为了查清江南的财政情况,雍正特地派户部侍郎王玑、刑部侍郎彭维新前往调查。

为了避免人抓了没人可用的结果发生,雍正还搞了个神操作:从吏部调来了四十多个候补官员,组了个办案团队,跟这俩侍郎前去调查。

意思很明显,刑部在前面放心抓,后面随时有候补人员拼命顶,不会影响政府办公。

这年头,看门的狗难找,想当官的人多得是!

雍正这一举措,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

这些候补人员恨不得把现任祖宗十八代犯的错给扒出来,自己上去坐他的位置。

这还不止,雍正对怎么抄家,也做了一番详细研究,他不仅抄官员办公室和府邸,就连其有过往来的亲戚也一并给抄了,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贪官转移财产。

对于连坐抄家,雍正自有理由:「命案、盗案,其害不过一人一家而止,若侵努殃民者,在一县则害被一县,在一府则害被于一府,岂止杀人及盗之比。」

在雍正眼中,贪官比杀人犯祸患更大,理应严加惩治,就算手段过了,也不过是害了一家,而贪官的流毒,可以使其主管区域的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雍正的行为,跟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

当然,这也有可能雍正了解过范仲淹的生平,毕竟范仲淹后代范文程是清朝的开国功勋,雍正或多或少也受到范仲淹事迹的影响。

然而,反贪到这地步仍旧阻力重重,被查的官员干脆在监狱里自尽,阻碍雍正调查,用自己的死来保证家人往后的衣食无忧。

雍正更加光火,特地下发诏书:舍命抵赖,似此刁恶之风不可长著,将其嫡亲子弟并家人等,令该督抚严审。

雍正的意思很清楚,你死了也没用,我还会继续抄你的家,你以为当了张明杰,后代就能当曲婉莹?想太多了你!

一时间,因贪污被牵连者甚众,引发了所有人的不满。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老被人骂「荒淫无度」,或者什么「抄家皇帝」,是因为他反贪做的这些事,得罪了太多人,尤其是某些文人。

尽管顶着泼天骂名,雍正总算是解决了康熙晚年留下的巨额亏空,还扭亏为盈,用一项数据来说明:雍正刚上位户部 2361 万两,三年后,也就是雍正四年,户部存银差不多翻了一倍,达到 4741 万两,这为他后续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有了钱,自然就好办事。

雍正开始了新一番的折腾:改革。

历史上雍正这个皇帝当得很苦逼,不仅熬死了老十三,最后连自己累死在了案牍之上,据说暴亡那一天,雍正仍旧在勤奋地批阅奏折。

因为他 45 岁才当上皇帝,要说古代这个年级都可以当爷爷了,早就颐养天年了。可是雍正看到了国家太多弊端,迫不及待想要做出些改变,所以才不得不每天 996,跟朱元璋一样拼死累活地工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你很难想象雍正刚上位一年,就马不停蹄地成立会考府、废除贱籍、摊丁入亩(改革深水区 X1)、火耗归公(改革深水区 X2)和养廉银制度等改革措施;

到第二年改革旗务、平定青海,再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政策(改革深水区 X3),简直把自己当驴一样使唤。

这放在现代,星际玩家都不敢这么玩多线程操作,APM 连续两年保持破 300 水准,而且接连拿下三个世界高手,分分钟猝死的节奏。

官员贪污算是搞定了,接下来从不交税的士绅,成了雍正磨刀霍霍的对象。

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是两项并行措施,摊丁入亩是将丁税收分摊到地税上,这对于穷人来说是好事,反正穷人没多少地,等于减轻了穷人的负担。但地主老爷就不乐意了,凭空加了不少税钱,所以改革的阻力可想而知。

面对阻力,雍正硬是用皇权推着措施实行,甚至调动亲信李卫到浙江监督摊丁入亩的执行。

李卫也很上道,跟这帮地主没啥好说的,直接请进监狱「悟道」,来一顿大记忆恢复术,让他们「感同身受」地认识到摊丁入亩和雍正的好,才把他们放出去。

在雍正和李卫的铁腕下,摊丁入亩在浙江得以顺利推行,保障国库充盈的同时,又减轻了民众的压力,可以说这项深水区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至于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其实也是拿士绅这群权势阶层开刀,因为士绅一不是火耗归公收税的对象,二士绅的家人不用当差服役,三不用缴纳朝廷税款,时间一久自然引起底层民众的不满。

雍正的做法很简单,直接取消士绅这三项特权,还给他们加上摊丁入亩和火耗税的钱。

然后,雍正又被士绅骂是「暴君」,并由此引发了河南考生罢考事件。

雍正不以为意,表示「再苦一苦士绅,骂名由朕来担」,收到田文静奏报后,直接派刑部侍郎阿尔松跑去河南,就地处决三个闹事的乡绅生员。

然后田文静也享受到雍正的「待遇」,君臣俩难兄难弟在河南被人骂得狗血淋头。

但是官绅一体纳粮制度也正式在河南推行,没有再受到任何阻力。

你们骂我干嘛?!

在雍正的雷霆手段下,清朝的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康熙晚朝的弊病也在缓慢革除。

为加强官员管理,雍正还发扬光大了康熙的密折制度,能够直接给雍正打小报告的人,高达 1300 多人,比他爹还多 1100 多人。

你再综合一下雍正和康熙的在位时间,这么一比雍正简直就是批阅狂人,完全是在拿命治国。

可以说,雍正每天只睡 4 小时,真不是开玩笑的。

他曾经给鄂尔泰写了一句批文:灯下批写,字迹可笑至极。

一个皇帝,从凌晨到深夜,都在伏案书写,这么辛苦的皇帝,谁愿意去当?

虽说雍正的初衷是为了延续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他敢去硬钢权贵阶层的利益,而不是去实行表面「改革」,实质上是换种方式盘剥老百姓的手段,可以说是难能可贵。

从另外一点来看,雍正跟朱元璋差不多,都是顶着全国权贵阶层的压力去维护百姓利益。

朱元璋爱民是因为他是亲身经历者,是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的布衣天子,而雍正不同,从小生活在皇宫之中,处处锦衣玉食,不知饥寒,却依旧有如此魄力和行动,也算是可以了。

我们总会说雍正给乾隆留下一个盛世,但实际上乾隆真正享受到的财富,是雍正给他留下的这一套优秀的税收制度。

税收是保障国家运行的物质基础,有了这套税收制度,乾隆才能多作几十年,清朝也不至于瞬间倒塌。

雍正自己说过:朕年已五十,于事务经练甚多,加以勤于政事,早夜孜孜,凡是非曲直尚有定见,不致为浮言所动。

自己兢兢业业,勤政爱民,虽然推行的政策招惹无数骂名,但我知道这些都是值得的,并不会因为外面的流言蜚语而影响到我的本心。

雍正说这话无疑是在打脸,因为一年后,他要坠泪了。

雍正六年,曾静案爆发,雍正边哭边化身辩论家,写了一本奇著:《大义觉迷录》。

曾静谜案

谁能想到的,能够引起雍正亲自下场对线的人,竟然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乡村教师?

曾静,湖南永兴,科举不第,为填生计,当了教师。他刚开始并没有造反的心思,只不过屡试不中,便对清朝感到不满,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

这件事告诉我们,落榜生是惹事的生力军,尤其是学艺术的。

渣渣!

恰好这时,吕留良的「华夷之辩」学说引起了他的注意,也契合了他的失意,然后派了自己的学生张熙去浙江拜访吕留良。

可是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人,人家早就逝世了,距今已有四十多年。曾静这一手消息,居然滞后了近半个世纪。

不过张熙并没有让老师失望,而是从吕留良家人学生处拿到了吕留良的作品,返回湖南。

可是张熙这一举动,给吕家后人学生带来了雍正的屠刀。

曾静得到书籍后,潜心研读,和张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找岳飞的后人岳钟琪一起造反。

当时的岳钟琪可是雍正的爱将,时任川陕总督。雍正六年九月(隆科多幽死不到三个月),岳钟琪哭笑不得地收到了张熙的策反信,然后陷入了巨大的不安中。

岳钟琪是老十三胤祥向雍正推荐的,如果自己被打成了反贼,牵连了怡亲王,那自己的下场应该非常酸爽。

而这封策反信,上面的内容也惊出了岳钟琪一身冷汗。

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

十大罪状曾静写得有鼻子有眼,感觉就是雍正做坏事的时候他在旁边看着一样。

曾静觉得这些还不够,还写了有关「华夷之辩」的论据,鼓励岳钟琪联合六省官员,C 位出道造反。

在岳钟琪看来,曾静这个二愣子不知道雍正的品性,这分明是想送自己 C 位出殡。

岳钟琪不敢怠慢,先是将张熙抓起来严刑拷打,接着马不停蹄向雍正报告。

雍正也没对岳钟琪产生怀疑,依旧让岳钟琪全权操办此事,并下密旨指示岳钟琪诱供张熙。

雍正如此严阵以待,还以为六省已经随时准备揭竿而起,结果却从张熙口中得知,造反就他和曾静俩人。

……白忙活一场。

不过雍正看到那封策反信,却生出一股愤懑委屈之情。

我拼死累活搞改革,批奏折,你们却私底下这么编排我的?!

雍正非常生气,把吕氏后人和学生抓了起来,前后总共几十人锒铛入狱,并要求押解曾静入京,自己要和他当面 solo。

接着雍正亲自下场,和曾静来了场隔空辩论赛。他接连下了数十道谕旨,和曾静进行观点沟通后,彻底说服了曾静。

之后雍正将这些谕旨批驳,和曾静的《归仁录》整理在一起,便形成了《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中雍正对十大罪状进行了逐条批驳,并且就「华夷之辩」和自己篡位的流言进行了辩解,还首次提出「八人面谕」的说法佐证继位的合法性。

然而雍正亲自下场辩白,却更使得后人对他正常即位之说存有疑虑。

作者:爱新觉罗·胤禛 曾静

清者自清,你如果没做过,你犯得着这么紧张辩解吗?这估计是大多数人的思路。

至于说雍正好色贪财这些,其实也是捕风捉影,就算是真的,也不会对雍正本人产生实质影响(他自己也习惯这个骂名了)。最为关键的是弑父逼母杀兄屠弟,这是才对以「仁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最能够形成致命的打击。

尴尬的是,这些东西,至今我们也说不明白,就连雍正本人的行为,也存在一些疑点。

雍正对曾静的处置上,就连曾静自己,也感到震惊又奇怪。

雍正否决了大臣对他们处以极刑的建议,他认为「遇此种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于是吕留良的尸骨被「锉尸枭示」,后代族人和学生均被处以流放、凌迟等刑罚。唯独曾静和张熙捡回了一条小命,被雍正要求去多地做巡回演讲,为雍正辟谣。

然而雍正这个做法纯属六子行为,越洗越黑。原本民间不知道什么九子夺嫡,什么阿其那塞思黑,结果这么反向辟谣,更是加剧了民间对雍正篡位的想象。

这也是乾隆为什么后来禁止《大义觉迷录》发行传播和处决曾静张熙的原因,他认为这是在给老爹擦屁股啊。

夕惕朝乾,直至终点

跟曾静对线期间,可以说是雍正最难熬的时光。

他一要处理曾静案,二跟文武大臣对线,三继续推行制度改革,最后还要忍受着各种骂名批阅奏折。

雍正心力交瘁,但依旧勤政,幸亏还有老十三在帮自己分担,才使得自己不至于活生生累死。

然而这一切,在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戛然而止。

铁帽子王、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病逝,享年 44 岁。

老十三病逝

胤祥病逝对雍正的打击是极为巨大的,在当时甚至已经特召张廷玉、爱新觉罗·弘历等人「面谕遗诏大意」。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