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会不会后悔没有实行国共合作? - 知乎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会不会后悔没有实行国共合作?

有没有后悔很难说,但是他败退台湾以后突然开始实行土地改革。

退败台湾后他才明白:在一个生产力极度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土地兼并严重的国家,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没有了活路,没有了活路,农民就要造反。

1945年,抗战结束了。

随着日本人的失败,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出现在了国共面前:两党该何去何从?

苏联刚刚出兵、日本还未投降之际,国共两党都已经开始大举反攻——迫使或接受日军和伪军投降,收缴武器,接收政权,占领敌占区。

之前提过共产党在苏联刚刚出兵之际就连续发布反攻命令、限令日军和伪军向自己缴械投降的事。

共产党之所以如此着急,大概是想利用苏联出兵和日军即将投降所造成的权力真空,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去扩张兵力和控制地盘,并以之作为争取与国民党平等对话的地位,甚至是武装夺权的筹码。

共产党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任谁经历过与蒋介石长达十余年的殊死斗争,都很难再信任蒋介石。

当共产党抢先国民党一步于华北、华东等地受降时,蒋介石的动作到了——在命令八路军「就地驻防待命」,「勿得擅自行动」的同时,命令国军「加紧作战」、伪军「不得受非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

尽管蒋介石的动作并不慢,但国军地理位置处于弱势——国军精锐大都在大后方(如西南),要想开到华北受降,还得跋山涉水才行。

而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大都在敌后战场,部队开出来就是敌占区。

近水楼台先得月,共产党接收的武器和地盘越来越多。

千里之外的蒋介石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急得不行。

他抓耳挠腮、绞尽脑汁、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一个坏招——谈判。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和平建国,组织联合政府」大计。

要是毛泽东不来,就说明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到时候就有理由发兵攻打。

如果毛泽东来了,则既可以利用谈判压制中共武装目前攻城略地的势头,又可以在谈判期间输送国军至北方,为解放战争积蓄力量、提前布局。

难得的是,蒋介石「和平建国,组织联合政府」的点子,居然得到了两位大佬——杜鲁门和斯大林的支持。

美国本就想在全球推广它的多党民主政治,现在蒋介石上马「联合政府」项目正合其意。

至于斯大林也支持中共加入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那是因为他不希望中国发生战争,不希望有任何不稳定因素影响已签订的「中苏同盟条约」及美苏共同建立的雅尔塔体系。

简单说来就是,蒙古成功被独立了,东北也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既然想拿的好处都已经拿到,那就不要再多事,稳定第一,稳定压倒一切!1945年10月10日,国庆节,重庆。

在美、苏的斡旋之下,毛泽东与蒋介石签订《双十协定》,宣布国共停战,和平建设新国家。

举国欢庆。

在国人看来,民主建国、联合执政在望,中国就要和平了,数十年的分裂就要结束了。

就在国共签约这会儿,国军已在美国海、空运输力量的帮助下接近了东北沿线。

名义上,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只是各项援助计划的延续而已,顺理成章,斯大林也没什么刺好挑。

月下旬开始,美苏两强在欧洲的地盘争夺不仅日趋激烈,苏联还处于劣势。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先后在塘沽、秦皇岛、青岛一带登陆。

虽然美军的口号是协助国军受降,但真正的目的恐怕跟苏联差不多:把手伸进东北。

美国海军登陆中国北方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斯大林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如果让国民党成功接收东北,鉴于国民党对美国援助的依赖,那么对于苏联来说,不仅把东北划进自己势力范围的计划要完蛋,而且东北还成了美国进入自己国土的跳板。

不行,这绝对不行,得趁东北还在自己手中,把它交给国民党的对手——共产党,间接置东北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因此,斯大林撕毁了跟国民政府签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直接命令中共迅速北上——苏联红军一撤出东北,你就进入,这地方交给你了。

为此,斯大林做了三件事:第一,禁止国军进入东北——在苏联红军没撤退之前,你不能来。

第二,拖延撤军时间——你中共军队不是一时半会儿到不了东北吗?

没关系,苏联红军的撤出时间往后推,等你到了,苏联红军再撤。

第三,把大部分搜缴自日军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转交给中共,苏联只拉走一小部分——最好的精华部分。

苏联的态度还真是沿袭了沙皇俄国一向霸道的风格,苏联红军随后就强行搜查、封锁国民党在东北的党政军机关,把中共牢牢地绑在了战船上。

到了这个时候,本来就不大相信蒋介石、随时准备武力夺取政权的中共也下定了最后的决心,火速派兵前往东北,领头的正是刚从苏联回国,已经七年没有打过仗的林彪。

林彪将在白山黑水之间谱下人生最光辉的一页。

目前的这种局面,正是蒋介石所喜闻乐见的。

他本就不是真心和谈,和谈只不过是积蓄力量的缓兵之计而已。

1946年6月,蒋介石发话:三个月消灭关内共军,六个月解决东北问题。

开打!苏联与美国两大巨人在东北的冷战掀开了国共争锋的序幕。

此消彼长蒋介石的计划是九个月内初步「解决」共产党。

但不得不说,他这个计划不可行。

因为他的真实实力要比自己想象中的弱许多,而共产党的真实实力却比他想象中的强很多。

看起来貌似强大的蒋介石,有三个致命的弱点:弱点一,国民党常常内讧,凝聚力不强,力量大而不强。

嫡系、桂系、阎锡山、CC系、蓝衣社、政学系等,没完没了地争权夺利。

抗战本是蒋介石整合各个派系的一次绝好机会,但是他没有抓住。

后来他败走台湾,才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内的派系争斗,完全控制了党、政、军。

弱点二,他没有解决中国农民的生存问题。

在一个生产力极度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土地兼并严重的国家,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没有了活路,没有了活路,农民就要造反。

后来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在台湾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土地改革。

弱点三,腐败横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

腐败这个可怕至极的东西,自然不是国民党的特产,而是人治社会都会产生的问题。

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领导的权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是腐败滋生的温床。

在任何一个朝代的末期,严重的腐败总是压垮骆驼的那一根稻草。

因为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是明白人,知道政府就要撑不下去了,于是都拼了命地捞,捞够老本,于是贪腐一发不可收拾。

关于国民政府官员们的种种腐败事迹,实在没有必要多说,因为从古至今,贪官们的表现比钻石的化学性质还要稳定,说多了就是重复啰唆。

这里只简单说一说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话说抗战胜利前夕,因为「美金公债舞弊案」东窗事发,财政部长孔祥熙卷铺盖走人了。

老孔长期徜徉于波涛汹涌的贪污大河岸边,终于湿了一回鞋。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不仅蒋介石在小日记本上记载了孔祥熙贪污的详细数目,就连圈外的文人名流傅斯年都知道其贪污的大致情节,并站出来检举揭发了他。

1942年,国民政府为了解决日益膨胀的军费需求,用该年美国对华五亿美元贷款中的一亿美元作为基金,面向全社会发行「同盟胜利美金公债」搞集资,结果孔祥熙在其中上下其手,捞了一千一百五十余万美元,基金总额的九分之一就这样消失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搞财政的专家——宋子文的屁股就要干净些。

据学者吴景平在其作品《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之《宋子文生平与资料文献研究》中介绍,20世纪40年代,宋子文的财产为二百万美元左右。

二十多年后,即宋子文1971年去世的时候,其非固定财产只有一百多万美元,加上二十年间大为升值的房产,也就七八百万美元。

当然了,宋子文不搞贪污,并不意味着他的财富来源就很光彩。

因为他的相当大一部分财产来自于抗战期间其麾下的中国建设银公司对民族工商业、金融业的投资回报,有些发国难财的味道。

之所以在这里比较孔祥熙和宋子文,是因为孔祥熙被免职后,宋子文重新上台,接替了对方的角色,出任行政院院长和最高经济委员会委员长。

孔祥熙留给宋子文的财政底子,是约九亿美金(相当大一部分来自美国贷款)和六百万两黄金。

表面上看起来,情况相当不错。

所以宋子文雄心万丈,他有信心大干一场。

但他没有意识到,摆在他面前的绝不是一条金光大道。

国民政府接收日伪政权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统一金融秩序,怎么操作呢?

派遣传说中的钦差大臣——「接收大员」——特派员或接收委员,去沦陷区为国民政府接收日伪财产,回收伪币。

接收日伪财产的办法五花八门,没收、拍卖、丢弃、破坏,不一而足。

回收伪币的办法就简单得多——用国民政府自己发行的法币按照一定的比例去兑换汪精卫发行的伪币。

这个办法并不新鲜,当年日本人和汪精卫都玩过,新鲜的是兑换比例。

日本人当年用其发行的军代券兑换法币的比例是一比一。

汪精卫当年用伪币兑换军代券的比例是一比二。

而国民政府现在用法币兑换伪币的比例是一比二百!也就是说,二百伪币才能兑换一法币。

而且,这还是一刀切。

不管当地的物价指数是高还是低,兑换比例统统都是一比二百。

要知道,当时沦陷区的物价指数的平均水平,要远高于大后方的平均水平,如上海的物价指数就是重庆的约五十倍。

下面来做一道关于「打劫」的数学应用题。

国民政府派出的接收大员小明携带一元法币来到沦陷区上海,然后上海市民小毛用二百元伪币换走小明手中的一元法币。

问题一:假定一元法币与一元伪币的购买力相当,小明这一趟出差的收益是多少倍?

小毛的财产缩水多少倍?

小明和小毛的得失比例是多少?

答:大概是二百倍、二百分之一倍和四万倍。

问题二:小明如何把二百倍的收益装到自己的口袋里?

答:瞒报即可。

因为敌伪财产和伪币数量到底有多少,中央是没数的。

没数的财产握在了缺乏监督的官员手里,人的卑劣一面就会肆无忌惮地体现出来。

一个小明中饱私囊没人管,就会有更多的小明加入进来,就如传染病一般迅速蔓延。

现在问题来了,这个丧心病狂的兑换比例究竟是谁制定的?

据香港中文大学的民国史学者郑会欣在其作品《关于战后伪中储券兑换方法的决策经过》中所说,这个神奇的兑换比例是由接收大员们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至于理应把控国家财政和经济决策权的宋子文,那段时期正忙碌非凡,无心过问此事。

他先是忙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后又忙着跟美国谈战后援助,根本没有重视回收伪币一事,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话又说回来,大家不用太过关心这个兑换比例产生的具体过程,只需从利益的最终归属——接收大员们来看,用脚后跟想想就能知道,这个荒唐的兑换比例是大大小小的贪官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国民政府的贪官们中饱私囊,变身大富翁,十分满意。

但那些被贪官欺负的沦陷区「资产阶级分子」——原本国民政府的死忠支持者,则十分不满意:与其让国民党的贪污统治替共产党把我们变成无产阶级,还不如主动投靠共产党,活在共产党清廉的集权统治下,应该不会比活在国民党的贪污统治下变得一无所有更可怕!沦陷区的民心大失!可是,对国民党来说,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是:解放战争开始后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让国民党失去了全中国的民心!解放战争开始后,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约十万亿法币)被耗费了,宋子文找美国争取过来的贷款和军用物资(合计十多亿美元)被花掉了,孔祥熙留下的现金流也被用光了。

即便如此,军费、行政费依旧高居不下,财政赤字疯狂增长。

没办法,打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费钱的事情,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国民党贪官和地方军阀齐心协力为国家增加行政成本?

!可是,十四年全面抗战过后,民力已疲,政府再也无法通过发行公债集资以筹措军政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填补财政黑洞,为了筹集军费,国民政府只能向中央银行借钱。

由此,宋子文下令中央银行加印钞票,加大法币的发行量。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币膨胀(发行量增大)会带动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反过来加速法币的贬值,法币贬值又造成购买力狂跌,而购买力不足大多通过加印钞票弥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宋子文作为财政专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为了稳定法币和经济形势,宋子文使出了绝招——抛售黄金和美元,即明码标价如一两黄金卖十六万法币、一美元卖两千法币,将黄金和美元放到市场上售卖,吸取民间游资,回收一部分法币,控制法币膨胀,平抑物价,稳定经济。

在正常情况下,宋子文这招也算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但宋子文忽视了一个问题,一个致命的问题。

他没有想到,一旦中央银行的印钞机被绑上了战争的战车,就会在滚滚洪流的挟裹中前行,根本停不下来。

年年初,法币增加到三万五千亿,而宋子文花掉了国库一半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却只回收了不到一万亿法币。

也就是说,抛售所回笼的法币只是小部分。

面对仍在快速增加的法币,宋子文的办法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更要命的是,宋氏和孔氏家族控制的孚中公司和扬子公司,也参与了这场抛售风潮,抢购了总价值约四百万美元的黄金和美元。

这给宋子文的政敌如CC系、政学系找到了批评的借口:你宋子文不仅工作没干好,居然还将国家财产转入了私人腰包!是可忍孰不可忍!连傅斯年都发表了《这样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等雄文,让宋子文赶紧走人!最初介绍宋子文的时候,提过他性格很差,人缘也很差,所以众人落井下石亦属正常。

不管如何,宋子文只能选择辞职。

宋子文走人后,战争仍在继续,法币仍在加印,经济形势还在恶化。

于是,新上台的财政专家们开始想办法。

想到1948年,在法币发行量相比抗战结束时暴涨了一千二百倍,总量到达六百万亿的时候,在通货膨胀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专家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推倒法币重来,即用大名鼎鼎的「金圆券」替代法币。

主要操作办法如下:一是强行要求全国人民将自己持有的黄金、白银、美元等外币、法币全部兑换为纸币——金圆券,违者没收。

世人都知道,一般的纸币,远不如黄金、白银和美元这种硬通货可靠,更何况是金圆券这种前途不明的纸币,谁甘心换?

二是冻结物价。

使用国家强制手段,禁止抬高物价,禁止屯货,以预防通货膨胀和金圆券贬值的情况发生。

强迫以赚钱为天性的商人做亏本的买卖,哪个商人愿意干?

打劫普通老百姓,砸商人的饭碗,如此不顾人性的经济政策,怎么可能成功?

!果然,有人站出来反抗了——拒绝兑换金圆券,停止出售货物,大量屯货。

在此种情况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蒋经国「打老虎」事件诞生了。

蒋经国来到上海,收拾不听话的商人。

结果蒋经国收拾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却因为宋美龄和宋霭龄的包庇阻挠,没能搞定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打老虎」行动就此失败。

国人对金圆券的信心就此倒塌。

法币已倒,金圆券未立,国民经济就此崩溃。

平民百姓对国民党事业的最后一点支持,随着这场「金圆券」改革的失败,同时化为乌有。

对蒋介石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在违者没收的胁迫下,通过金圆券回收了约两百万两黄金,后来都运到了台湾。

实际上,通过蒋介石的日记,我们发现,他很清楚国民党的腐败情况,但他畏首畏尾,担心矫正高级官员的腐败问题会导致复杂的政治问题,所以想等一统天下之后再来慢慢革除腐败。

据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曾经说过一句反腐心得——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

虽然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明白了很多道理,但那都是马后炮,无助于解决此刻的局面。

此刻,共产党已经完成了战略大反攻的准备。

抗战十四年,是共产党成长的十四年。

政治上,延安行政机关人员的组成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

简单点说,三分之一为共产党员,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

也就是将共产党主打的「多党派联合执政」理念制度化,很是高风亮节。

于是,全国人民惊奇地发现,这群国民政府口中的「共匪」竟然崇尚民主,而且不乏理想和信仰!大批原本在国统区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纷纷投奔延安,来到了这座破败的、矗立于贫瘠的黄土高坡上的内陆小城。

经济上,陕甘宁边区政府不再走「打土豪、分田地」的路线了,而是自食其力搞军队屯垦。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震的三五九旅,他们被调到南泥湾,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开荒种地,将南泥湾建设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军事上的变化则更大,接收东北之后,兵马已增至一百二十七万,势头惊人。

尾声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位一体,互为支撑和保障。

若政治和经济出了问题,军事也一定会出问题。

解放战争其实就是抗战的翻版,共产党对付国民政府的办法与当年国民政府对抗日本的策略如出一辙。

此时的国民政府仿若几年前的日本,战线拉得太长,而且拉战线的速度比日本要快得多,只几个月的时间就接收了国内大部分地区。

而对于集中兵力于一隅的共产党,国民党却没有在短时间内集中起足够优势的兵力进行打击。

倒是不以占地为目的的共产党深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术精髓,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不断通过运动战消耗国民党的有生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国民党错选了决战场地——东北。

共产党在东北兵力占优,且有战略纵深——控制了约百分之九十的乡村地区,还有苏联的支持,所以国民党很难拿下东北。

而国民党在东北投入庞大兵力全力求胜,以致华北防守空虚。

因此一旦东北拿不下,华北也就守不住。

一步错,步步错。

共产党主力部队与蒋介石五大王牌主力对阵次序如下:第一场决战,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

陈毅、粟裕对阵张灵甫三天三夜,华东野战军十六万人围歼整编七十四师两万六千人,张灵甫殉职。

第二场决战,1948年9月,辽沈战役。

林彪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围攻潘裕昆的新一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新一军和新六军全军覆没。

廖耀湘被俘,潘裕昆逃往香港。

新一军原军长孙立人去哪里了?

他因为军队派系之争在辽沈战役开战前一年就被取消了军长职务,由黄埔四期生潘裕昆接任,孙立人后来去了台湾。

月,淮海战役。

刘伯承、邓小平以优势兵力围攻胡琏、黄维的十八军,十八军全军覆没,黄维被俘,胡琏逃脱。

后来胡琏在「金门战役」中击败过解放军。

第四场决战,还是发生在淮海战役。

陈毅、粟裕对阵杜聿明、邱清泉,第五军全军覆没,邱清泉自杀,杜聿明被俘。

五支曾跟日本人杀得昏天暗地的强军,永远地躺在了东北、华北的土地上。

毛泽东在得知第五军覆灭、淮海战役获胜时,就知道自己赢定了,脸上不禁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他当然有理由自豪。

当年湘江边上意气风发的年轻书生,经过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终于拥军数百万,掌半壁江山。

他满腔的思绪想必会在那一刻飘得很远,很远……淮海战役决胜之后,平津战役也到了尾声,早就跟老板阎锡山不和的傅作义选择了和平起义。

这之后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百万雄师过长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月后,62岁的蒋介石在成都凤凰山机场登机,他老泪纵横,挥手告别了那渐渐远去的江南烟雨,留给历史一个孤独落寞、远去故国的身影。

四小时的旅途并不漫长,漫长的是此后的二十六年,蒋介石蜗居在孤岛台湾,终身未返大陆。

一切皆成过眼烟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蓦然回首,已是七十载的沧桑,是非恩怨早已随风吹雨打远去。

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双雄逐鹿背后其实是各自追寻的家国梦想,理想实现者固然伟大,金陵梦碎者亦不失为英豪。

而老百姓真正盼望的是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整部民国史,充满了老百姓的血泪和呻吟。

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大地能就此不见兵戎,不动干戈,才真正是民族之幸、苍生之幸!幸而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一百年前那个任人敷衍、任人欺辱的国家,全体国民的奋发和付出,几代人的忍耐和努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底气。

之前的血债都会让侵略者们吐血来还。

但请朋友们记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天涯还是海角,中国是唯一一个靠得住的、可以保护中国人民的国家。

随着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这个能力还会越来越强。

我很庆幸生于此时,能够跟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起经历复兴时代。

.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