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如何?

斯大林内心里不希望朝鲜半岛此时停战。

斯大林支持朝鲜战争的三个目的:

一、拿捏中国完全投入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在战场上结下深仇大恨,彻底断绝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二、试探美国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退让底线在哪里。

三、完成朝鲜统一,在朝鲜半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

十三国和平条件提出时,这三个战略目的苏联一个也没达到。

前两次战役中朝联军装备劣势,却在战局上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继续南进打过三八线夺取汉城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符合苏联的利益,决不能因为一个完全无法得到执行的所谓「和平建议」自缚手脚。

第三次战役前,苏联承诺的军事援助开始大量抵达前线,志愿军分批次换装苏式军备,有 56 个师全部换装;为了提高志愿军的空中作战能力,斯大林还提出无偿向中国提供大量新式飞机,至 1954 年初,中国共有飞机 3000 余架,全是苏联赠送和售予的。

五十年代前期中国的军事装备水平与建国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也远超中国的国力,是当时仅次于美苏的第三大军事力量。这一切都是苏联援助的结果。

手里有了新的家伙什,要停战,敌人就必须付出更高代价。战争不是你想开始就开始,你想结束就结束的。

苏联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始终是不支持停战。

后期的停战谈判持续两年多时间,虽然有美方不讲信用没有和平诚意的原因,但苏联的态度也确实是影响和平协议达成的重要因素。

苏联不点头,中朝也不能点头。

直到 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去世后,新上台的苏联领导层改变了斯大林的既定政策,转而支持朝鲜半岛达成停战协议。停战谈判迎来转机。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签字。

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至此硝烟散尽。双方又基本回到了开战前的实控线。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立的东西方阵营第一次在军事上对撞,深刻决定了之后几十年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甚至影响持续至今。

掩卷回思,中美苏三个世界级大国在朝鲜战场各出奇招,互相博弈,有得有失。

苏联基本达到了战略目标,没有直接出兵下场,将中国纳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壮大了社会主义国家声势;试探了美国的战略底线,缓解了欧洲方面的战略压力,为二战后恢复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本土和平时间。苏联逐渐成长为与美国并立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子党」作风,不可抑制的大国沙文主义,为日后中苏分裂埋下了伏笔。社会主义大家庭最后的分裂初现端倪。

美国战术上失败,战略上胜利。拥有世界最强军备的美国,没有能够击败中朝联军攻占整个朝鲜半岛,伤亡巨大却寸功为就,军事上无疑是失败的,这也是美国国内「被遗忘的战争」的重要原因。但在战略上,因为朝鲜战争,美国违背停战协议承诺勉强找到了在韩国驻军的理由,将军事力量嵌入东亚大陆。韩国驻军和日本驻军互成犄角,遥相呼应,直到今天,美国依然是东亚政治格局的重要参与者。驻军就是美国的底牌。

中国战术上胜利,战略上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祖国面临战争威胁的关键时刻,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舍生忘死,逢敌亮剑,以劣势装备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维护祖国的安全,保卫祖国的边疆。

这是自 1840 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如此扬眉吐气的胜利,「东亚病夫」的招牌从此一去不返。

之后几十年,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任何国家再没有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行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赫赫军威就是最强大的护身符。

同时,朝鲜战争让中国完全融入社会主义阵营,获取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巨大援助,「一五计划」顺利实施,饱受战火肆虐一百余年的中华大地终于迎来高速发展的和平时期,为之后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是当代中国崛起腾飞最重要的保证。

备案号:YXA1PLdlpvQFjLydwj3Frvyl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