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再多的钱都不能实现这个想法了,
早在 1998 年,索罗斯和其他国际炒家就联手扬言要做空香港,
但他忽略了香港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中国,
当时中央下场,索罗斯几乎是落荒而逃……
一、风雨欲来
危机早在 1997 年 7 月 2 日,也就是香港回归的第二天,就已经降临。只不过,那时的风暴中心,尚在千里之外的泰国。
那一天,经过艰难挣扎之后的泰国政府,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大量涌入市场的泰铢,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价值迅速贬低;紧随而至的,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钱不值钱;再晚一些,就是公司破产、人民失业,金融系统变得脆弱不堪;最终,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进入混乱状态,人们的生活失去秩序。
这就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原本依赖规律的灌溉系统,维持庄稼的生长与养分的平衡。突然洪水袭来,堤坝破裂,灌溉系统失效,急流冲入土地,倾泻而去。而其所过之处,养分迅速流失,庄稼或被连根拔起,或因土地变得贫瘠而奄奄一息。
主导这一切的最大幕后黑手,乔治·索罗斯,被泰国总理怒斥为「吸取人民鲜血的经济战犯」。
索罗斯被称为「全球经济的强盗」,算得上「名副其实」。
1930 年,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后来移民至英国、美国,1970 年与罗杰斯共同成立量子基金,逐渐积累大量财富。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他用两件事,使自己在世界声名大噪。
1992 年,索罗斯大量做空英镑。英镑大幅贬值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获利超过 10 亿美元。
1994 年,索罗斯将目标转向墨西哥,导致墨西哥外汇储备告急,放弃固定汇率,货币与股市崩溃。索罗斯和量子基金再次「满载而归」。
而索罗斯之所以屡屡得逞,正是利用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漏洞。
比如泰国,1996 年底,经过数年高速发展后,金融体系开始状况百出,高昂的外债、长期的逆差和凶猛的通货膨胀。这些当然逃不过索罗斯的眼睛。
索罗斯做空泰铢的方法并不复杂,他先从泰国银行等处借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到外汇市场,买入美元;等大量泰铢进入泰国市场,开始贬值后,索罗斯再以少量美元低价回收,还掉借来的部分。这一借一还之间的差价,就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也就是说,泰铢跌得越狠,索罗斯就赚得越多。
尽管泰国政府进行了激烈反击,比如动用美元外汇储备回收市场上的泰铢,或者严禁银行借出泰铢,但仍然无法与索罗斯等国际炒家抗衡。
6 月下旬,泰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花掉 300 亿美元,仅剩 28 亿美元,完全失去抵抗能力,最终放弃固定汇率。泰铢一日之内就暴跌 20%,并一发不可收拾。
而在这场「洪流」之中,索罗斯等国际炒家却获利数十亿美元。
高额的利润,并未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反而因此变本加厉,将黑手伸向了整个东南亚。短短几个月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很快就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沦陷。名噪一时的「亚洲四小虎」,全都损失惨重。
而后,犹如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风暴又卷向韩国、日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
这就是 20 世纪末横扫亚洲的金融大危机。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中国香港,当然是索罗斯眼中的一块「肥肉」。之所以最后才对香港动手,除了香港本身根基深厚难以撼动之外,还因为索罗斯之流胃口大开,企图布一个更大的局,一口气吞下香港。
如果香港真的变成了下一个泰国,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富人的资产大幅缩水,他们手中的股票变成不定时炸弹,他们不得不关掉一些公司和工厂,甚至转移大量资产,进一步加剧金融混乱。
中产阶级惶惶不安,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泡沫。有些人在卖房子,但是一再降价也卖不出去;有些人取消那些享受的生活项目,比如旅游;有些人将孩子从私立学校,转入公立学校。
至于更底层的人,原本就在拼命生存,此时已经失去希望。对他们而言,生活也许就是从一日三餐变成食不果腹,从拿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变成失业没有收入,从尚能生存变成似乎没有活路……
香港会坐以待毙吗?
索罗斯
二、兵临城下
起初,国际炒家们表现得很有耐心。
1997 年 7 月中旬,少量的国际资本,开始对港元进行试探。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只动用了 10 亿美元的外汇,加上一些常规政策,就稳定了局势。
普通的香港市民,几乎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就结束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继续沉浸在一片繁华之中。
彼时的香港,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香港各大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共有近万亿美元的境外资产,占全球的 8%。
1997 年上半年,香港的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楼市和股市不断创下新高。只要有新的楼盘开售,前一天晚上就会排起长队。港股恒生指数(简称「恒指」)作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一路飙升,并在 7 月的最后一天,首次突破 16000 点。
种种迹象表明,金融风暴似乎被香港挡在了门外。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相对于亚洲其他市场,香港的底蕴固然深厚,但缺点也很明显:巨大的楼市泡沫、偏高的家庭负债、企业过度依赖借贷、贸易赤字严重等等。
这些问题,也被国际炒家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尽管没有大动作,但他们早就开始暗中囤积港元和期货合约,伺机而动。
果然,8 月中旬,他们对港元发起了第一轮冲击。
8 月 15 日和 16 日两天,炒家们集中抛售了 40 亿港元。港元与美元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固定汇率制的一种),通过与美元的挂钩,保证港元的稳定性。1983 年以来,美元兑港元的汇率,一直固定在 7.75-7.85 之间。
受到这波冲击,15 日当天,美元兑港元的汇率一度达到警戒线,恒指下跌 2.43%。在下一个交易日,恒指跌破 16000 点,并在 9 月初跌至 13000 多点。
但香港和泰国可不一样。要知道,当时香港的外汇储备多达近 1000 亿美元。所以,香港金管局和上次一样,动用美元外汇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港元,同时提高利率,再次化解了危机。
接下来一个多月,东南亚的金融市场开始喘过气来,汇率和股市都开始反弹,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货币组织的年会,也在香港顺利召开。一些国际资本方也公开宣称,香港的经济非常稳定。
但好景不长,10 月 17 日,一个消息再次打破了平静:台湾弃守新台币兑美元的汇率,几天之内,就跌至 10 年来新低。
这一次,索罗斯带领其他国际炒家们,瞄准时机,准备对香港重拳出击了。
由于他们深知,港元不会那么容易被击溃。所以,他们又专门为香港准备了另一个圈套。
10 月 21 日开始,国际资本连续三天抛售了共 1000 亿港元,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很快,美元兑港元的汇率再次逼近警戒线。
香港市民陷入恐慌之中。泰国人民的惨象他们看得真切,若是港元沦落到泰铢的下场,他们的生活将会被毁灭。
一时间,各大银行门口挤满了香港市民,他们蜂拥而来,只为了将手里的港元兑换成美元。对他们而言,经济危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手里的钱不再值钱。他们无力去考虑其他,将资产兑成外币,是他们在金融风暴中自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稳定市场和民心,香港政府迅速应对。
时任香港金管局总裁的任志刚,为了阻止港元被做空,在买入炒家抛售的港元同时,紧急调高了港元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任志刚多次使用这一方法对抗投机资本,被戏称为「任一招」。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指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提高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可以增加国际资本借贷港元的成本,进而抑制港元被做空的风险,但也会伤害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
通常情况下,这一利率不到 5%,但那天,这一数字达到了令人咋舌的 300%!几天后,港元的一个月期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回落到 10% 以上,但仍然比正常时期高太多。
在香港金管局的这波操作下,港元的汇率保住了,股市却没有那么幸运。
10 月 23 日,恒生指数大跌 1200 多点;28 日,再跌 1400 多点。至此,恒生指数跌至 9000 点大关。
香港股民虽然对此前的经济危机有所见闻,也听到不少警告,但此时陷入其中,才真正感同身受。那会儿的股票交易不像今天,在手机上动动指头就可以操作,获取信息的途径也非常有限,当股民们反应过来,准备去卖掉股票时,已经晚了。
大量股民一夜之间破产。
失守的还有期货市场。
10 月中旬,恒指期货未平仓合约达 6 万张。这意味着,短短 7 个交易日内,国际炒家通过股指期货的交易,浮利超过了 130 亿港元。而香港的十大富豪,损失逾 2100 亿港元。
包括楼市在内的整个香港经济,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氛。
比如当时风靡两岸的明星钟镇涛,早两年开始热衷炒楼,赚了很多钱。眼见前景大好,他又借了高额贷款,准备在楼市里大干一场。
而这场金融风暴,不仅让他的投资打了水漂,还欠下了 2 亿多港元的巨债。
那些普通的香港市民更不用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更弱,很多人在这场风暴中倾家荡产。
比如一家知名地产公司的两个秘书,在金融风暴到来之前,各自买了这家公司的一套房子。首付三分之一,花了她们 80 万港元,这是她们工作 10 年攒下的钱。
但她们仍感到庆幸,因为工作的便利,她们不用连夜去排队。
几个月后,她们还没住进去,那套房子就贬值了三分之二,整个房子就只值 80 万港元。她们只好放弃房子,不然还要向银行还贷 160 万港元。
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香港比比皆是。香港已然成为这些金融大鳄的「超级取款机」。这些市民蒸发的资产,也已然成为他们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
1997 年 10 月 24 日,香港媒体《明报》对港股的报道
三、阴谋初现
在索罗斯等金融大鳄的这一轮攻击下,亚洲更多的国家可以用「一片焦土」来形容:泰铢贬值 56%,印尼盾贬值 85%,韩元兑换美元汇率创历史新低,马来西亚实施外汇管制,日元压力倍增;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
尤其是韩国,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外汇储备,仍然无济于事,整个政府濒临破产。1998 年初,韩国民间还发起了「全民捐金运动」。
但上任不久的首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却公开表示:坚决维护港元的联系汇率,高涨的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调整是短期的。
其后大约两个月内,恒生指数一直在 10000 点左右徘徊,香港金融暂时得以稳定。
然而,在国际炒家的这般围猎之下,港元真的能够独善其身吗?
1998 年初,印尼的金融市场再起波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并没有阻止印尼经济迎来史上最严重的衰退。受其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的货币,再次纷纷暴跌。
这一年的年初和 6 月份,索罗斯等国际炒家持续加码,又对港元进行了两轮狙击。
在高利率的加持下,港元保住了汇率,但银行、楼市、股市、期货等,都承受了巨大代价。
香港最大的投资银行「百富勤」,在 1998 年 1 月宣告破产清盘;到了 1998 年 7 月,香港房价整体跌了近 50%,有些原本价值上千亿港元的别墅,跌到了 300 多万港元;股市的每日平均交易额,由去年的 150 亿港元,跌到 40 亿港元,恒指跌入 7000 多点;恒指期货未平仓合约,逐渐增加到近 10 万张。
至于民生,更是不堪重负。这期间,香港失业率上升至 20 年来的最高水平,家庭汽车被拖走,还不起贷款的房子被银行收回,有些人不得不从城市搬到农村。
媒体报道中,充斥着「自杀」、「跳楼」等字眼。据统计,在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香港的自杀率上升了 40%。
昨日的繁华,仿佛成了一场不真实的梦。
陷入恐慌的香港市民
如此下去,香港经济很可能将遭遇致命打击。
可如果放弃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后果同样不堪设想,香港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
原本和妻子在伊斯坦布尔度假的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旅途中频频与香港方面通电话。行程走到一半,他说有要紧事赶回香港,留下妻子在异国他乡。
他们已经隐隐预感到,现在只是开始,最艰难的时刻,其实尚未到来。
1998 年 8 月初,量子基金和其他国际资本,再次准备了大量港元,在香港的外汇市场发起冲击。这一次,香港金管局不再过于依赖利率,更多的是用外汇储备来应对。
8 月 5 日、6 日两天,国际资本各抛售了 200 多亿港元。对于这些流入市场的港元,香港政府全数吸纳并存放回银行。
这一次,利率没有太大变化,但股市却难以幸免。恒生指数在 8 月 7 日狂泻至 7018 点。在去年的同一天,恒生指数处于 16673 点的历史最高峰。一年之间,香港总市值蒸发了 2 万亿港元。
当天,董建华发表公开讲话:
如果有人觉得我们会有所动摇,他们是错的!我们绝对有能力与决心维持联系汇率,我们一定会做得到。维持联系汇率将能确保香港的长远经济活力与利益,短期的痛苦可以接受。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国际资本连续出击,到了 8 月 13 日,恒生指数跌到了 6660 点。
但香港政府死守港元汇率,这些炒家看上去并没有得到多大好处。难道他们就打算在港元上孤注一掷吗?
当然不会,并且香港政府也发现了他们设下的陷阱——
这一波操作中,国际炒家看似在攻击港元,其实真正的目标是股市和期货。
在发起攻击之前,他们造势推高股市,然后借入大量股票和货期,建立巨额的股票和期货空盘。在香港方面为应对港元贬值做出一系列举措后,他们再趁机抛售大量股票,引发股指和期指大跌,再从中盈利。
这一盈利方式与做空货币异曲同工,但是货币换成股票和期货后,操作就要复杂并且隐秘得多。
在前期外汇市场相对冷淡时,他们也不忘囤积港元,这样,即便面对香港政府的对策,他们也不会有多少损失。
国际炒家的套利方式
这种「双边操控」的策略,明显比在泰国的那一套要精明,既能躲过香港的利率防御机制,又能利用汇市和股市互相施压。
并且,他们清楚地知道香港的优势和弱点:香港外汇储备丰厚,港元难以撼动,然而香港是自由港,奉行自由市场,政府不能干预股市和期市,只能任他们宰割。
看来,为了这盘大棋,国际炒家们使劲了浑身解数。
但他们千算万算,却料不到,为了保住经济,香港政府所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到底可以做到哪一步。
四、艰难决定
早在 1997 年 10 月的那次碰撞中,香港财政司已经收到一些信息:这些国际炒家的真正目标并不是港元,而是股市和期市。只不过,那时他们还没有证据。
在年初的这轮交锋中,香港政府已然察觉到了危险,但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上形势也没有那么迫切,就没有做出太大动作。
但是最近几周的情形已经再明显不过了。香港政府知道,这些活动正在让香港投资者失去信心,对自由经济体系失去信心,他们有必要采取一些特别行动了。
8 月 14 日,他们选择在这一天进行反攻。
这天是星期五,一大早上,香港中环中银大厦 13 楼,「中国会」餐厅的一个包间里,气氛就变得异常紧张。
坐在包间里的,是香港最大的三家证券商主事人。他们临时接到了紧急邀请。邀请他们的人,是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德霖。
香港金管局与证券商鲜有交往,陈德霖为何突然要会见他们?
尽管脚下是香港最为金贵的土地,这座中国银行香港总部的大楼,更是财富与野心的象征,但是此刻,他们没有心情享受这些,而是满脸狐疑地等待着。
陈德霖只身走进包间,请他们喝完咖啡后,让他们关掉手机,并将他们带到金管局的办公室。
如果有更好的办法,香港金管局也不会走出这一步。但无奈,这次,他们面临的对手太过强大。
在所有人承诺严格保密之后,陈德霖说出了一个重大决策。
陈德霖告诉他们: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决定,将直接干预市场,在股市和期货市场上进行反击。
这并不是香港政府的临时起意,而是经过周密讨论和计划后,做出的艰难决定。
面对防线即将奔溃,他们此时的选择并不多:
一、继续使用外汇储备、提高利率等措施防守港元。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既有泰国等国的前车之鉴,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崩溃,民不聊生;也有本地的悲惨教训,引发股市、楼市震动,进而仍然会击垮香港经济。
二、求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仍然过于冒险,毕竟此前韩国、印尼等国,就用了这个办法,虽然一时缓解了危机,但治标不治本,反而可能遭致更严重的灾难。
三、放弃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这等于向国际炒家投降,后果不言而喻,况且香港并不像泰国那样外汇储备不足,远远还没到这一步。
四、最难的也最令对手想不到的,就是直接干预市场。如此,既可以用此前的方式保住港元汇率,也有希望不连累股市和期市。
显然,前三个选择都是殊途同归。但最后的这个选择,又岂是轻而易举?
首先,香港经济的繁荣,依赖于自由市场的原则,如果破坏这些原则,香港经济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很大可能会失去生命力。
其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有明确条例禁止香港实行外汇管制。此前与国际资本的对抗中,香港政府已经饱受国际舆论的诟病,此时再直接干预股市,更会加重其信任危机。
第三,政府入市的做法,并无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入市的流程是怎样的?操作和法律上有哪些风险?干预的底线在哪里?可能有哪些突发情况,又该如何应对?若是失败,又将承担怎样的后果?
但此时没法想太多了,如果等到万事俱备,也许一切就来不及了,届时,数百万香港市民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经过连续数日的商讨与计划,最终,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等人,在 8 月 13 日签署了香港政府入市的计划。
种种可能出现的后果告诉他们,这次行动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多重影响叠加会发生什么,他们也不敢想象。
当时,曾荫权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
政府参与市场是个两难的决定。我既作了决定,便要坚守原则,接受批评。我会加倍努力,好向香港人交代。
……
我们的日子是十分艰难的。但我不相信我们香港市民会输。
五、决战开始
战斗旋即打响。
三名证券大佬来不及错愕,陈德霖接着说道,希望他们立刻回到各自公司,为金管局开设股票和期货的交易账户,并配合政府的入市行动。
在股市开市前的半小时,香港证监会主席梁定邦,也接到了曾荫权关于政府干预股市和期市的通知。此外,香港政府还紧急召集了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对这一决策进行商讨,并取得一致意见。
很快,外汇基金投资有限成立,独立管理香港政府的股票交易。
香港金管局还成立了临时交易室,由几名可靠的人员组成「战事」小组。在「交易作战室」内,几条带有录音功能的电话线,直通香港各大证券商。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亲自坐镇指挥。
香港政府的买入对象,主要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和恒指期货。交易过程中,他们紧盯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变动,以便随时调整策略,以最低的成本保住股市。
当然,香港多家上市公司也没有闲着,而是联手回购市场上的股份。
上午,股市仍保持低迷的姿态,但是午间一过,奇迹出现了,恒指开始逆势反弹。
包括索罗斯在内的那些国际炒家,无论如何也没想到,香港政府会如此冒险。直到当天收市,大部分人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为了查证行动的保密性,陈德霖甚至还找了几名不知情的同事,去市场到处打探港股反弹的原因。反馈的信息中,没有一点提及政府入市干预。
当天,港股强势反弹,上涨 564 点,涨幅 8.5%。
下午收市后,为了对香港政府入市行动进行解释,并尽量保证行动的透明度,维持香港的自由市场规则,董建华和曾荫权向外界发出公开声明。
董建华在声明中说道:
为了令经济有一个健康而有效的调整,稳定的利息十分重要。财政司司长今天指示了金管局动用外汇基金,在股票和期货市场采取适当行动,令投机者成本增加,希望他们知难而退。
我在这里想指出,政府所作出的行动,并非意图托市,而是针对目前的市场炒卖活动而做的。我们十分了解,香港经济正处于一个漫长的调整期,而调整期是会相当痛苦的,但是我们有心理准备去接受调整期所带来的痛苦。
我要强调:政府会一如以往,坚守不干预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活动的政策,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即是当炒卖港元与炒卖股票和期货有明显关连的时候,政府有责任采取果断措施减少市场混乱。我们的经济是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才可快速完成调整。
我们会继续密切注意市场发展,如有需要,会当机立断,采取必须的措施。
在记者问到这次干预后,炒家这次是否已输了,以及是否会有下一次行动时,曾荫权这样回答:
我相信炒家到底是获利,还是有损失,他们自己应该知道,但我们的目的很明显,是希望他们必定要有所损失才离开市场。
至于是否只限今天呢?我刚才已提及,我们在什么条件下会在市场上进行活动。假如这些条件仍然存在,我们便会继续做,但如果这些条件不存在,我们便不会做。这些条件我说得很清楚,就是当港元受压,而且有些人在恒指期货市场及我们的外汇市场同时做手脚,我们才会这样做。
对于香港政府的这次救市行动,大为震惊的不只是索罗斯,还有整个国际金融界,美国等相关部门还对其进行公开指责。
当晚,中央新闻联播上发表了一则讲话: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将不惜一切代价确保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动摇。
其实早在 3 月份,中央政府就郑重宣布,「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坚决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联系汇率制度,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在香港经济遭受重创之际,国际炒家们同时在造势,声称人民币将会贬值,否则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举步维艰。
同时,日元疲软,大幅贬值,间接增加了人民币和港元的负担,很多投资者和市民产生恐慌,纷纷用高价去兑换美元。在上海的黑市上,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甚至一度高达 9.2。
如果人民币扛不住压力,真的贬值了,那么对港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会动摇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
但中央没有这么做,而是坚决维持人民币的汇率。这为香港政府和投资者,增加了信心。
索罗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遭遇伏击的这些国际炒家,真的会知难而退吗?接下来,他们还会有更汹涌的攻势吗?
香港政府入市的行动部署
六、最后一击
8 月 15 日、16 日两天,港股周末休市。17 日,全球股市暴跌,不过恰逢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港股休市一天,躲过一劫。
接下来的三天,全球股市反弹,借助各种利好消息,香港政府步步为营,节节击退国际炒家。
国际炒家们建仓的平均成本,是在恒指期货 7500 点左右。8 月 20 日,恒生指数涨到 7742 点,将防线进一步巩固。
索罗斯等人恼羞成怒,香港政府的连续干预,让他们损失惨重。但他们过于自负,眼前的受挫只会让他们更加激进。
21 日,他们展开了主动反击。
当天,在股市收盘的前几分钟,多名外资证券商一齐发难,导致恒生指数在一分钟之内,竟然狂跌 200 点。港股再次被逼入危险边缘。
香港政府也毫不犹豫,在周末过后的 24 日,重新集结力量。当天恒生指数和恒指期货发生剧烈动荡,双方有来有回,恒指一度出现短时间暴跌 300 点的状况。
最终,在金管局与各大证券商的操作下,恒生指数被暴力拉升至 7845 点,恒指期货逼近 8000 点。
这些国际资本大鳄又吃了场败战,于是耍起了其他手段。他们开始大肆利用媒体,对香港政府进行口诛笔伐,试图利用国际舆论,阻止香港政府对市场的继续干预。
但他们太过低估了香港政府的决心。既然选择了破釜沉舟,怎么可能轻言退让?
随着入市行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券商开始加入金管局的行动。他们只负责执行指令,从不过问金管局的策略,配合非常默契。毕竟,这是关乎整个香港的命运。
关键时刻,北京的两名央行副行长抵达香港,香港的中资机构也都接到通知,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护盘行动。
困境转移到了国际炒家那边。他们的期货合约将在 8 月底到期,他们的预期是,港股和期市没有守住底线,他们成功套现,大胜而归。
现在,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一部分炒家难以承担风险,不得不退出这场豪赌,并开始回购抛售的股票。而另一部分以索罗斯为代表的野心家,则在观望,考虑是否要将更多的期货合约转仓到 9 月。
对此,香港政府抢先在 9 月期指上做文章,提高国际炒家的做空成本。
这就意味着,8 月 28 日的期货结算日,很可能就是这场金融大战的决战之日。
只剩下三天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一着不慎便是满盘皆输。
8 月 26 日,倒数第三天。
香港政府与国际炒家,按照原先的节奏买入、卖出。然而,下午 15 点左右,香港政府突然收起所有买盘,并开始抛售恒指期货。
部分不明所以的国际炒家们,来不及深入分析,急忙跟着香港政府一起抛售。
两分钟内,恒生指数急跌 160 点,恒指期货跌得更狠,接近 300 点。
接着,香港政府来了个回首掏,大量买入股票和期货。最终,收盘时恒指微跌 55 点,有惊无险。
8 月 27 日,倒数第二天。
这一天,美国、拉美和欧洲国家的股市纷纷下跌,这对于港股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索罗斯的助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信心满满地说:「香港必败!」
上午,港股准时开盘,国际资本一涌而出,仅仅半个小时,交易额就逼近 30 亿港元。
香港政府临危不惧。在曾荫权的指挥下,香港政府委托 10 家机构,在 33 家恒指成分股和期货上围追堵截,一天之内,投入了 200 亿港元,将恒生指数拉升了 88 点,再次稳定局面。
明天,如果香港股市和期市失守,那么香港政府此前投入的数百亿港元,就是在大海上打了个水漂,并且整座城市将被巨浪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