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A、B)都没有问题了,(B')还是存在,那么就一定出现了变量(C)。
这个(C)可能是内部变量,比如,发现原定计划(A)中的某个人并不能胜任该工作,或者团队执行力比预期的要低。
这个(C)也可能是外部变量,比如,你平时非常注意身体的保养,控制饮食,保持运动,可还是感冒发烧了,那就不是(A)有问题,而是有可能被病毒感染了,这个不可预料的病毒入侵,就是变量(C)。
https://cdn.jsdelivr.net/gh/ifuncool/wpifuncool@master/wp-content/uploads/2022/12/9213-ROuCuz.jpg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C)呢?
首先,你要建立一个寻找问题的基本思考框架:象、数、理。
这三个字出自《易经》,不过可以用作分析问题的口诀。
那么「象、数、理」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任何一个「现象」背后一定有「数据」,任何「数据」的变动,背后一定有「道理」。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某个现象后,你要赶紧去找相关的数据,然后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可以让你对事情从感性认知变成理性分析。
面对一个客观问题,要避免使用「我感觉……」这样的表述方式,比如:我感觉最近用户的投诉多了。这样的反馈没有任何意义,这只是你的「观点」,不是「事实」,这点前文已经讲过,你要用「数据」来说明。
比如:上个月我们的销量是 1000 单,共接到 2 个投诉电话,投诉率为「2‰」;这个月我们卖了 3000 单,却接到了 20 次投诉电话,投诉率为「6.7‰」,比上个月足足提高了 3 倍多,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了这个数据够不够呢?
还不够,你要继续挖掘更细的数据,比如:这 20 个投诉电话,分别投诉了哪些内容?
然后你发现,其中有 19 个投诉了产品质量问题,有 1 个投诉了物流问题。
当然你还可以继续追问下去,比如具体是哪些部位的质量问题?占比各是多少?这些产品分别是什么时间生产的?等等。
总之,把现象背后的数据分解得越细,看到的问题就会越精准。
有了明确的数据,我们才能寻找「导致数据变化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怎么找到数据背后的道理?
我们可以使用「5Why 提问法」。
也就是用连续追问 5 个为什么,来寻找这个数据异动背后的原因(5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意在提醒你,别拿到第一个答案后就认为是全部,而要继续往下深挖)。比如:
「为什么这个月的次品率是上个月的三倍?」
「因为最近销量突然变大,这个月开始日夜两班倒,晚上的次品率比较高。」
「为什么晚上的次品率比较高?」
「因为晚上品控把关不严。」
「为什么晚上会品控把关不严?」
「因为工人们晚上都在偷偷看手机。」
「为什么半夜加班会偷偷看手机?」
「因为最近正好是世界杯……」
原来是世界杯这个外因,导致了你产品质量的下降!
然后怎么办?打电话给国际足联,让他们把世界杯取消了吗?
发现根本原因后,你要把之后的改善行动落实在「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上,你无法让世界杯暂停,但却可以让工人们不能携带手机进入工厂,这样问题就能解决了。
在电影《教父》的原著中,作者马里奥·普佐有一句经典的旁白: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祝你从今天开始,也能一眼看透本质,开启不同的命运!
本文选自我的专栏第五章:《一秒钟,看透问题本质》,整个专栏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没看过之前的内容,建议你加入我的专栏,从第一篇开始阅读,我们一起升级。
我们专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