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想努力,晚上只想刷手机,想戒又戒不掉,该怎么办?

3个办法辅助扔掉手机:如何戒掉无时无刻刷手机?

出自专栏《多维成长力:人生启航,始于当下》

这篇回答会让你脱胎换骨。

我接下来说的方法,可能会戳中你的内心痛点,多少引起不适。但它能让你做出改变,真正地放下手机,更高效率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不夸张,我就是靠这些方法,从一个每天打游戏睡懒觉度日,手机从不离身的废材,极限转变,最终靠自己在大学里做出 50 万的项目,实习期签约多家杂志社,毕业 1 年创办公司。

答应我,死死坚持住,把它看完,并实践。

不废话了,直接上干货!

方法 1:极致反向思维戒断

首先:

  • 挑选一个合适的日子,放下手头一切事情。除了吃喝拉撒,就一个劲地躺在床上玩手机,坐着也行。

接着:

  • 把没追完的电视剧、综艺全部煲完;
  • 时刻关注朋友圈小红点,争做点赞狂魔;
  • 打开王者荣耀,今天一定要打上荣耀段位;
  • 看看抖音关注的女神又发了什么,笑成**;
  • 逛逛淘宝,冬天来了,又到剁手的时候了;
  • 差点忘了,每天 20 分钟打卡背单词,哇,我老自觉了。

好像该做的都做了,却放不下手机,时不时要拿起来看一下。

哦,没消息,关闭;再打开,没消息,关闭;打开,关闭...

直到你妈喊你吃晚饭:「玩手机能饱是不是,还吃不吃饭了?!」

你恍然大悟,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玩了一天手机,头昏、眼花,内心还极度空虚,「这 TM 不是我在玩手机,是手机在玩我啊!」

可不是嘛,手机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迎合人类需求的,各种 APP 更是如此,它们给我们营造了多少甜蜜的假象啊。

我们却总以为,自己的意志力足够强大,能与其背后团队精心设计出来的机制抗衡。可是,就连那个曾经骂我老是玩手机的妈妈,也在换了智能手机之后沉迷其中。

既然正向手段无法阻止我们玩手机,那就从反向手段着手。

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得到的甜蜜假象,其背后的真相都是什么:

  • 接受了过多的信息,无法甄别筛选,造成信息过载、思维混乱;
  • 以为有监控模式,却在刷了半个小时短视频后,退出,再点进 APP 刷半个小时;
  • 为了游戏里的勋章、称号,熬了多少个深夜,玩出了多少熊猫眼;
  • 每天看似努力的学习打卡,其实只得到了碎片化的知识,并没有学到精髓。

而这一切后果,正在不断地给我们输送各种消极情绪:

  • 吸收过多信息带来的负荷感;
  • 长时间玩手机带来的愧疚感;
  • 浪费时间、一事无成的空虚感;
  • 自控力不足带来的挫败感;
  • ……

这些消极情绪,不会形成所谓的动力,只会促成一个更消极的心态,造成恶性循环:学习提不起劲,工作太费力,玩手机来逃避,变得更差劲。

看到这,你还觉得手机香吗?

它必须不香啊。

人总是趋向于更简单的快乐,选择逃避真相,把那些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很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一拖再拖。

另外,即使我现在正在写不玩手机宝典,依然觉得,能尽情玩手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所以,只是不停加重心里对手机的厌恶感,并不能根治爱玩手机的毛病,介入一定外界手法,才可真正放下手机去学习。

方法 2:持续且大量的阅

读书是最低成本的学习方式,还能降低你的刺激阈值,增强你对于手机里面的时间黑洞应用的抵抗力,当你能克制自己享受的欲望,沉下心来阅读,这对你的人生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我经常给身边的朋友一个建议:要大量阅读,持续阅读。

我刚上大学时,就是个废材,每天打游戏睡懒觉度日,后来终于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开始大量阅读,持续阅读,6 年下来,看了接近 500 本(有的书会精看,有的不适合自己的书,就挑几页对自己有帮助的看)。

通过理解、实践书中的方法和理念,让我在大学做出 50 万的项目,到实习期签约多家杂志社,毕业 1 年创办了公司,回过头来,很感谢这些书中实用生动的案例、高维度的认知,真的帮助我解决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

另外,读书是循序渐进的,你读一本书不一定会改变什么,但当你读 100 本、300 本,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改变,而且,当你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时,你会悟到,什么是拨开云雾见青天。

方法 3:特定场景隔断

Tips:当我们用物理手法,远离手机时,如果需要查阅资料,把问题都记录下来,汇总起来查。记录问题时,有助于我们再理清一遍思路,确认自己是哪个部分不理解,会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把查到的资料,记录到问题下面,也可方便后期复习巩固。

回想一下,除了睡觉,我们什么时候会自觉不玩手机。

就是大脑默认我们不能玩手机的时候:

  • 看电影、听音乐剧一般不玩手机;
  • 进入考场的考生,手机被收了就不能玩手机;
  • 照顾孩子的妈妈,根本无暇玩手机。

我们逐一来分析下这几个场景。

场景一:看电影、听音乐会不玩手机,有如下原因:

  • 不想影响他人;
  • 不想错过内容。

人们的行为会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效应。当身处黑暗的电影院/音乐厅中时,大家都专注在剧情和音乐上,我们亮起的手机屏幕,就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对别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干扰。

因此,我们给自己营造一个适合学习的氛围,让大脑默认处于一个学习的环境,则会帮助我们更快融入。

没有什么东西,会比「放得近的东西」,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更大。只要看到手机在我眼前,我就想拿起来玩;只要有零食在我旁边,我就会拿起来吃。

所以,我们要收拾好桌面,除了必要的书籍及学习用品,其他物品一概不能出现在视线范围内。

如果当下的环境实在过于嘈杂,可以选择到图书馆学习。当别人都在学习时,我们坐在那里玩手机,不仅会影响他人,还会显得像个异类,则会不自觉地减少玩手机的频率。

https://cdn.jsdelivr.net/gh/ifuncool/wpifuncool@master/wp-content/uploads/2022/12/9445-CIOBzG.png

场景二:考试时不能玩手机。

这很好理解,考场规则要求你不能玩手机,否则判定你为作弊。当我们被规定不能玩手机时,大脑会被清空出来,想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哥,一个手机 24 小时不离身的男人,在科三考试的等候室,离开手机的 3 小时里,脑海中至少完成了 200 次科三考试。

那我们也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则。

学生党把手机交给父母或舍友,规定的学习时间未到,则不能拿回手机,违反规则要获得相应的惩罚,比如罚款 100 块,罚到最后早餐钱都罚没了,还敢学习的时候玩手机吗?不仅不敢,还会很渴望学习。

Tips:罚什么都别罚自己去做题,或学多半小时之类的,把学习当作惩罚,会把学习和惩罚绑在一起,产生错误的联想效应,从而让自己更厌恶学习。

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做法,下载相关 APP,由 APP 机制来限制自己的行为。

https://cdn.jsdelivr.net/gh/ifuncool/wpifuncool@master/wp-content/uploads/2022/12/9445-6Fpllf.png

这类 APP 操作起来往往非常简单,它只有一个目的:不许玩手机。

我们只要设定好学习时间段,将手机保持水平,专注学习即可。

当你拿起手机,或是离开 APP 界面时,APP 会立刻发出警报声或者持续震动。一般情况下,这类 APP 的警报声会非常刺耳。

朋友上次用了一个这样的 APP,响了三次警报,差点让邻居以谎报警情给举报了,从此他都借助 APP 专注学习,效果极好。

场景三:妈妈照顾孩子时,无暇玩手机。

这种情况下,「照顾孩子」这件事被完全填充在该妈妈脑子里,手机的地位急速下降。

当我们的脑子里被另一件事情完全填充,且事情越紧急时,手机就越难成为一个影响因素,因为我们的行为会不自觉地服务于这件事,向事情的最终目标靠近,这是目标效应所引起的自然反应。

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可快速实现的短期目标,把学习任务和短期目标绑定在一起,以促发我们学习的动力。

这是一种高级的「临时抱佛脚」,区别于考试前的「超高效率预习」,这种「抱佛脚」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可运用于生活的不同场景中。

举个例子:去日本玩的前两周,为了能完成基本的日常交流,我苦练了 100 句旅游常用句。我敢保证,那两周的学习,是伴随着极高效率的,因为我的目标只有一个:旅游时可以说几句日语,无形的装逼。

就是这种实现性高的短期目标,反而给了我更大的动力,每天一想到可以无形装逼,我渴望学习的心总能达到巅峰,不信的话,你可以自己试试看。

3、一些小方法,帮助你更有效率地学习

  • 结构化思维学习法

当我们面对过多的学习任务时,会感到无力适从。因为我们没有将内容进行结构性的梳理,看起来杂乱无章,想开始也不知道从哪开始。

而学会结构化思维,就是将无序的信息,整理成有序的过程。

https://cdn.jsdelivr.net/gh/ifuncool/wpifuncool@master/wp-content/uploads/2022/12/9445-HYjQZH.png

举个例子:

去旅游前,准备收拾行李,你妈告诉你:「记得带上身份证、护照、钱、钥匙、洗漱用品、毛衣、秋裤、外套、晕车药、鼻通、牛奶、面包、水、毛巾...#¥%&*@...」

你肯定听完就忘了,还能记得「身份证」就很不错了。

但如果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变成这样:

  • 必要证件:身份证、护照
  • 出门必带:钱、钥匙
  • 衣物:毛衣、秋裤、外套
  • 日常用品:洗漱用品、毛巾
  • 药物:晕车药、鼻通
  • 食物:面包、水、牛奶

是不是感觉能记住的东西变多了呢,即使记不住,只记住一个大类,也能从大类别里联想到其他细小的物品。

如果学习也能运用这个方法,则能够从大的知识点中,发散思维到其细小的知识分支,且学习起来更有序,不至于让人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了学习动力及效率。

  • 番茄时间管理法

番茄时间管理法是一套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它可以让你理清大脑思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感,让事情做起来更有条理。

https://cdn.jsdelivr.net/gh/ifuncool/wpifuncool@master/wp-content/uploads/2022/12/9445-XgppoK.png

原则:

  • 不要在非工作/学习时间内使用「番茄时间管理法」;
  • 番茄不可切割,必须有始有终,一旦中断即作废;
  • 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永远优先于番茄时间表。

做法:

  • 设置一个番茄钟为 25min 工作时间,及 5min 休息时间;
  • 每完成 6 个番茄钟,休息 15-30min;
  • 如在番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任务,可进行检查/回顾,直到计时器响起;
  • 若任务需多个番茄钟,则将任务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放到不同的番茄时间内使用;
  • 若任务预计时间远小于一个番茄钟,可将任务累计在一个蕃茄时间内使用;
  • 马上需要做的事情,停止这个番茄钟并宣告它作废(哪怕还剩 5 分钟就结束了),去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再重新开始同一个番茄时间;
  • 不需要马上做的事情,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面标记一个记号(表示打扰),并将这件事划入另一个列表里(比如「计划外事件」),接着完成这个番茄时间。

了解并且掌握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方法,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能让你受益终身。

此外,我们在制定番茄钟前,需要给事情的紧急程度排序,以方便切割任务。我们可结合象限法则,让大脑更清晰的整理出事件的缓急程度,效率大幅度提升。

https://cdn.jsdelivr.net/gh/ifuncool/wpifuncool@master/wp-content/uploads/2022/12/9445-LTYkl9.png

我 17 年的时候,我每天工作都很忙,时间管理意识也很差,后来到北京约了一个大牛,系统学习了这方面知识,才发现自己以前对时间管理有重大的误解,经过理解和实践时间管理的知识,本来需要做 6 小时的工作,我 3 个小时就完成了,你也可以通过学习这方面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 10000 小时定律

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需要花费 10000 小时进行练习。

我们可以把这个定律,物化成攒钱的过程。即假设 10000 小时为 10000 元(时间就是金钱),每次的学习,就是一次攒钱的行为。

第一步:建立一个文档,将「攒钱」的规则明细写下来。

我们拿学英语来举个栗子:

目标情况:

  • 最终目标:10000¥
  • 月目标:200¥
  • 周目标:50¥
  • 每日最高限度:10¥

扣钱项目:

  • 学习过程开小差 5-10min:-0.5¥,11-20min:-1¥,21-30min:-2¥,30min 以上:我建议你回文章开头,多精读两遍再执行

每日学习任务:

  • 做练习题(正确率): 60%-75%:+0.5¥,76%-85%:+1¥,86%-99%:+2¥,100%:+3¥
  • 背至少 10 个单词(掌握程度): 5-6 个:0.5¥,7-9 个:1¥,10 个:2¥

统计:

  • 今日累计:xx¥
  • 总共累计:xx¥

第二步:如果做到这一步,至少已经积累了 1 元,找一个存钱罐,把今日攒到的钱存进去。

第三步:每个月做一次整理,数数自己已经积累了多少钱。你会发现,根据这个制度的进行,既攒下了不少钱,也学了不少东西,不断地给自己提供学习的动力。

另外,我始终坚信,自律者,得自由。而且,真正的自律不需要刻意的努力来维持。如果你总是要逼自己去努力,先停下来想想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你玩手机的时候,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你知道是在享受。而当你逼自己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是不情愿的,因为你觉得很苦。想明白自己真正要什么,再去谈自律。

Tips:所有目标及数额的敲定,都要视个人情况而定。为防止自己制定计划,出现失衡现象,可以和朋友共同参与制定,并由他对你进行监督,结果会事半功倍。

最后,有一些悄悄话想告诉你。

每年的高考复习,有一个重复性极高的动作,就是做往年的高考试题。

我认为,长时间重复做一件事,需要极大的勇气。

高三那年,老师说过一句话:「你们只经历一次高考,只做一次往年试题,而我,做老师 9 年,带毕业班 7 年,我经历了 8 次高考,做了 8 年的往年试题,度过了 8 次焦虑感。我的生活好像被高考公式化了,其实,我比你们更需要勇气啊。」

我不是在劝你放下手机,成就一番大事业。

无人能干涉你的行为和想法,但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心底的「怎么办」,就是你开始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一张入场券,而不是让你心安理得玩手机的通行证。

既然你都找到入场券了,为什么不进去看看,那种生活有多精彩呢?

答应我,看完这篇内容,就把手机收起来,赶紧去学习吧,去认真生活吧,能学多少是多少,总比什么都没学的好呀。

备案号:YXA1RZ503O2IOZzy0ONU3BL9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