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为何选择苻坚而非桓温?

而立之年的王猛,也探过桓温的成色。

可奈何,随着交流的深入,桓温不经意间提了一个很没水平的问题,直接断送了延揽英才的良机。

先说说王猛。

五胡十六国时期,他不仅是治理内政的前秦宰相,更是入围「唐宋武庙」的一代名将。

直到今天,仍有人戏称他为「功盖诸葛第一人」。

虽然踩一抬一不太厚道,但说王猛是个猛人,总是不为过的。

一、蛰伏草莽

他出生的时候,天下已经乱成一锅杂粮粥。

奴隶皇帝石勒的兵锋席卷中原,家徒四壁的王猛只好跟着家人颠沛流离,靠贩卖畚箕为生。

这份工作虽然不大体面,但好歹是门手艺,行业优势还是有的。

1. 锻炼身体。劈木头、砍竹子都是体力活,没个好身板扛不住。

2. 磨砺意志。日复一日竹片翻飞,耐不住性子干不了。

3. 开阔眼界。行商各地、走南闯北,既能长见识,还容易遇到贵人点拨。王猛据传就曾得到过堪比张良之师黄石公的一类隐士指教。

4.磨厚脸皮。走街串巷就要放下身段、忍得折辱,不仅能练就城府,还可以深度理解社会中下阶层最真实的忧思愁盼,简直是培养宰相之才的入门级好平台。

而且畚箕也算快消品,收入总还过得去,王猛既有时间博览群书,偶尔也可以抽空到一线大城市旅旅游。

虽然那些得志一时的公卿贵胄普遍不拿正眼看他「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哥却并不当回事,「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有个善于相面的大臣叫徐统,据说见到还穿开裆裤的苻坚时就曾断言:

这个娃娃的根骨轻易可见不到,大有霸王之相!

虽然我看不到了,但我敢打赌,他将来一定大富大贵!

这位神叨叨的预言家看到王猛时,同样惊为天人,开出高薪聘请他给自己当秘书。

可惜猛哥对石勒的羯族政权并不看好,一溜烟逃进了华山隐居起来。

身怀佐世之志,静待真龙天子,暂时敛翼藏锋,候风云而后动。

二、反选老板

公元 354 年,风云果真动了起来。

东晋权臣桓温趁中原新兴的前秦政权立足未稳,从武关和子午道两路出击、北伐关中。

仅用 2 个月时间便陈兵灞上,阵斩前秦太子,迫使皇帝苻健龟缩在长安城中,固守待变。

听说王师归来,已被异族统治近 40 年的关中父老牵牛担酒、夹道迎劳。

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恳求部队首长继续挥师北进、解放中原。

年届而立之年的王猛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决定出山探探桓温的成色。

于是,他蹬上一双草鞋、穿着麻布短衣,捯饬成一副大老粗的扮相,径直来到晋军大营,要求人家主帅出来见面。

卫兵可能被领导交待过要保持亲民形象,竟然真的安排这两位名震史册的大佬进行了一场世纪对话。

桓温作为出身「江左八达」之一「龙亢桓氏」的豪门嫡子,能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没有以貌取人,给王猛的第一印象还算不错。

于是,猛哥又出猛招,试探不止加了码,还添了料。

他一边高谈阔论、唾沫星子横飞,一边旁若无人地满身抓虱子,一只接着一只嘣嘣摁死在桓温眼皮子底下。

老桓或许看惯了当时这些风流名士的标配怪癖,或许练气功夫了得,耐着性子边灌茶水,边听猛哥神侃。

靠着过硬的城府和修为,老桓在王猛心里挺过了第二关。

但随着交流的深入,老桓不经意间提了一个很没水平的问题,直接断送了延揽英才的良机。

我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却不来投奔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叫三秦豪杰都没来?

老百姓劳师慰问不是来了不少人吗?

而且,我不是也来了吗?

看来在你心里我这样的寒门子弟并不算豪杰呗?

只有那些豪门世家才能出豪杰咯?

于是,猛哥语带机锋地回了一句:

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已近在咫尺,却不渡过灞水,老百姓不知道您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没有蜂拥而来。

短短一句话波澜不惊,但听在老桓耳朵里却似翻江倒海,原来人家早就把自己的如意算盘看了个门清。

你为什么北伐?

不过是扯个大旗、沽名钓誉而已。

你为什么不渡过灞水直捣长安城?

还不是怕和苻健拼个两败俱伤,削弱自己向东晋朝廷叫板的实力。

玩这套养寇自重的把戏,你以为可以瞒天过海、欺世盗名?

老桓沉默良久、无言以对。

这场重量级会晤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落了幕。

老桓测出了猛哥的斤两,猛哥也探到了老桓的底数,但入职合同没能谈妥。

撤军前,不死心的老桓祭出华车良马、高官厚禄,再次诚挚相邀。

可惜,不想给士族当绿叶,更不想趟篡晋浑水的王猛,十动然拒,再次躲进华山玩起了失踪。

第二年,前秦皇帝苻健驾崩,他的独眼龙儿子苻生继位。

苻生这货虽然也有些优点,力举千钧、体格很棒,能够徒手制服猛兽,击刺骑射,冠绝一时。

但他同时也是史上罕见的大变态,斑斑劣迹擢发难数。

有一次,他在太极殿大宴群臣,命尚书辛牢担任酒司令负责劝酒。

辛牢恐怕群臣过醉失仪,酒劝得便不那么积极。

喜怒无常的苻生见大家并没有极醉方休,指着辛劳鼻子破口大骂:

还有好端端坐在那里没醉的你看不见吗?酒都不会劝,要你何用!

言毕暴起,取弓搭箭,一箭射穿辛牢的脖子。

群臣吓得魂飞魄散,瞬间开始拼演技,纷纷拎壶猛灌,失冠散发,满地打滚,漫天呕吐。

小命总算保住了,老板也被哄得兴尽而归。

但前秦帝国早已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连王公贵胄也整天提心吊胆。

比苻生小 3 岁的堂弟苻坚早就不想整天活在阴影下坐以待毙了。

他打小就立下了「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的宏图大志,手下也有不少人时不时劝他顺应天意、取而代之。

但政变是门技术活,一着不慎必遭反噬,必须有个高明的操盘手把控全局才行。

经多方打听,当时还只是东海王的苻坚派人邀请华山隐士王猛出山助阵。

虽然没有三顾茅庐,也没有八抬大轿,苻坚更是个名气远不如桓温的江湖新秀。

但王猛并不挑肥拣瘦,欣然前来应聘。

出乎意料的是,盏茶功夫,这个没什么城府的年轻人,就用他豁达、坦荡、阳光的人格魅力,成功俘获了王猛的高智商大脑。

俩人一见如故、句句投机,决定结成黄金搭档,伺机正式出道。

三、开基创业

公元 357 年六月的一天,逐步把皇帝的侍卫和奴仆们归化为自己人后,苻坚借苻生酩酊大醉之机,带兵闯进皇宫发动云龙门之变。

自立为大秦天王,不久勒死 23 岁的堂哥,帮他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从此,19 岁的苻坚和 32 岁的王猛携手开启了「混一六合,以济苍生」的创业之旅。

然而,他们的牌面并不乐观:

第一,外部环境堪忧。

作为从松潘高原走下来的西南夷后裔和五胡中唯一一个农耕民族,氐族自从被曹操强迁到陕甘一代以来一直在不断汉化,到西晋时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氐人取得了「编户齐民」的「绿卡」。

与匈奴、鲜卑、羯、羌等化外游牧之民在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上差异明显。

这固然能够赢得一些汉人对氐族政府的情感认同,但这种认同是很有限度的,人家心里只认南渡的东晋为衣冠正统。

其他四胡(苻坚上位时羯族已经几乎被冉闵杀干净,严格说是其他三胡)对这个明明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却偏偏要学汉族的异类,更没什么好脸色。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十六国时代,东方有鲜卑慕容氏在河南邺城建立的前燕,南方是比马稍大的瘦死骆驼东晋,西部甘肃武威有汉族张氏的前凉国、陇南有氐族杨氏的仇池国、青海有渐成气候的吐谷浑,北部是鲜卑拓跋氏在山西大同建立的代国。

此外,匈奴、乌桓、羌族等各色势力星罗棋布、犬牙交错。

仅仅蜗居关中之地的前秦政权实在并不起眼。

第二,内部结构松散。

前秦治下的老百姓普遍被门阀世家或各族部落牢牢控制,政府的权力底盘约等于零。

而这些对宗室爱答不理的世家和部落才是社会中坚,寒门子弟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政府统治社会的权力管道约等于没有。

高居金字塔尖的前秦贵族对中央集权非常抵触,苻坚只敢自称天王,连皇帝都不是。

权力上限约等于一个武林盟主或部落联盟大酋长。

第三,自身威望不足。

虽然那时司空见惯,但苻坚毕竟算弑君夺位、得国不正。

对这个年轻人有几斤几两,朝野普遍观望犹疑。

王猛倒是小有名气,但一天公务员经历都没有,治国理政究竟行不行,各界唱衰者比比皆是,甚至连老板苻坚心里也不托底。

面对这么一副烂牌,王猛非常清楚,要想带着弱小的前秦成功逆袭,除了提升社会组织力,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而改革旧有社会组织形态,势必遭遇既得利益阶层的强大阻力,没有自上而下、持之以恒,始终不动摇、不妥协的改革意志支撑,政令根本出不了紫禁城。

王猛决定从抓社会风气这个小切口入手,徙木立信、造势立威、赢回人心。

于是他杀了三个刺头。

第一个是长安西北始平县的小吏。

吏是一种官小能量大的准公务员,特别是那些在局地经营多年、树大根深的老油条,一般走马灯的县令根本奈何不了他们。

始平县作为首都的门户,竟然「豪右纵横、劫盗充斥」,尤其是这个在当地盘根错节的小吏,欺行霸市、为非作歹,各族百姓敢怒不敢言。

王猛受命空降县令任上第一时间便发起专项严打行动。

「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并把衙门里这把黑恶势力保护伞当街活活鞭死!

虽然老百姓拍手称快,但小吏的狐朋狗友很快发起舆论反扑,把王县令送进了大牢。

苻坚听说后马上决定御审:

为政之体,德化为先,你刚上任没几天就这么大开杀戒,这不是酷吏的做派吗?

王猛对这种教条古板的迂腐观念很不感冒,耐着性子给老板上了一课:

治安定之国可以用礼,理混乱之邦必须用法。

苻坚彷如醍醐灌顶,当即赐了王县令一支升官火箭:

迁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

不久,又升任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又迁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

这一年,王猛 36 岁,「岁中五迁,权倾内外」。

蹿升太快自然难免给人留下「幸进」的印象,于是引起老资格重臣羡慕嫉妒恨。

氐族豪帅、姑臧侯樊世最先跳了出来,成为王猛杀威棒下第二个祭品。

这货曾在追随先帝苻健打进关中时立下汗马功劳,最见不得小年轻爬到自己头上吆五喝六,便找了个人多眼杂的场合公然给王猛上眼药:

我们老一辈开荒种地,而你只会白捡粮食?

这时候王猛要是认怂,以后改革的刀子就甭想割到这些倚老卖老的滚刀肉了。

他不退反进,又烧了一把火:

不光白捡,你还要把饭做好端给我吃才行!

气炸了肺的樊世跳着脚撂下狠话:

小子,给我听好了!不把你的脑袋拧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老子就算白来人间混一遭!

苻坚听说这个老顽固公然打爱将的脸,坚定地站在了王猛一边:

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

果然,老樊被老板惦记上后,没多久便毫无悬念又莫名其妙地领了盒饭。

王猛干掉的第三只儆猴之鸡分量更重。

他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老板苻坚得管人家叫舅舅。

这货是个欺男霸女、无法无天的典型坏蛋,天怒人怨、鸡嫌狗撵,名声烂了大街。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喝得酩酊大醉,再次家常便饭般当街行凶撒泼。

老百姓早已形成条件反射,纷纷躲得远远的。

然而,这一天不巧出现了一个变量:王猛不久前刚刚兼任京兆尹。

铁证如山之下,王猛果断下令拘捕国舅、斩首示众。

等苻坚签发的特赦令赶到时,强德早已「陈尸于市」,光荣成为警示教育反面素材。

有人怀疑这次行动是苻坚和王猛唱的双簧,也不是没可能。

王猛一鼓作气发动铁腕整顿,接连诛杀 20 多个不法贵戚。

从此,官场贿赂腐败现象基本绝迹,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民风再临人间。

四、做大做强

携纠风治乱累积的巨大威望,在老板苻坚的强力支持下,受权裁夺一切军国要事的猛宰相终于启动了系统性的治吏和治民改革。

人才是最大的资源,吏治是最大的政治。

王猛全盘弃用十六国通行的军阀统治模式和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权力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一种「荐举+考核+赏罚」三位一体的人才选拔、评价、激励体系。

地方官长分科荐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的人才,上报中央;

朝廷对被荐者一一加以考核,合格者分授官职;

凡所荐人才名实相符者,则荐举人受赏,否则受罚;

凡年禄百石谷米以上的各级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否则罢官为民。

同时,王猛还恢复太学、广修学宫,储备了颇具专业水准的人才梯队。

新政推行不久,前秦人才引力、潜力和活力指数直线走高,迅速形成「才尽其用、官称其职」的发展局面。

在治民领域,王猛的改革同样力度空前。

他废除胡汉分治,确立「黎元应抚,夷狄应和」基本国策,鼓励诸族杂居、互相融合,组建了广泛的多民族统一战线。

他凿山起堤、开荒溉田,开放林矿、解除渔禁,劝课农桑、减租降税,赏善罚恶、亲近黎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推动前秦帝国经济实力节节攀升,总体呈现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小康景象。

按说把一副烂牌打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可了,但王猛不止是治理内政的前秦宰相,还是入围了唐宋武庙的一代名将,在开疆拓土上同样可圈可点。

他 41 岁时,迫使匈奴刘氏部、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奕干部先后归服。

42 岁讨平羌族叛乱,大破前凉张天锡。

43 岁平定苻生弟弟苻柳煽动的五公之乱。

45 岁亲率六万精锐击残五倍于己的前燕三十万大军,正式覆灭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这个强大帝国。

到他 50 岁去世前,仇池国已被覆灭,蜀地尽在囊中,前凉、吐谷浑、鲜卑乞伏部等也已降服称藩。

北方仅剩下一个鲜卑拓跋氏的代国还在苟延残喘,前秦势力臻于极盛。

五、金刀兜底

他死后,悲痛欲绝的苻坚追谥为「武侯」,并参照霍光的超高规格为他风风光光操办了奢华葬礼。

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

为免大好的牌局毁于一旦,王猛临终前拼尽最后一口气留下两条建议:

第一条是: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一直是他的心病。

6 年前,东晋桓温兴兵北伐前燕,燕主慕容玮以割让虎牢以西的土地为代价请求前秦发兵援助。

面对群臣强烈反对,王猛力排众议,定策「先救后取」,与前燕联军在「枋头之战」打得桓温怀疑人生、狼狈逃归。

王猛乘势占领了前燕重镇洛阳和荥阳,灭燕战略初步定局。

然而,就是在这次枋头大捷中,率领燕军力挽狂澜的前敌统帅慕容垂引起了王猛高度警惕。

他判断,这是一个有勇有谋、胸怀大志的枭雄人物,必将成为前秦统一大业的强力绊脚石。

没想到,正是因为在这次大胜中积攒了过大威望,慕容垂被前燕朝廷猜忌迫害,不得已带着嫡长子慕容令投奔了前秦。

苻坚面对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喜出望外,亲自到郊外相迎,拉着慕容垂的手肉麻兮兮地说:

您是天生的贤杰,一定会和我一起共成大功,这是上天注定的命运。

尽管王猛坚持认为慕容垂绝不甘心长期寄人篱下,主张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但苻坚或许是对自己的人格魅力过于自信,或许盘算着树立千金买骨的导向,罕见地否决了王猛的提议。

于是,王猛决定亲自登台唱黑脸,不惜留下人生最大的槽点:金刀计。

领军伐燕前夕,王猛作了两项安排:第一是征召慕容垂嫡长子慕容令为随军向导。

第二是出征前夜主动到慕容垂家吃了顿饭。

推杯换盏喝成铁哥们后,王猛依依不舍地起身告别,不经意间抛出了核心目的:

今当远别,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慕容垂虽然也算老狐狸,但论起心机,和王猛之间实在还差了好几个苻坚。

措手不及之下,只好随手解下腰间金刀相赠。

王猛心满意足地挎着金刀、打着酒嗝尽兴而归,次日,按既定计划拔营出征。

大军快到洛阳时,前敌总司令王猛让早已买通的慕容垂帐下亲信金熙手持金刀为信物,悄悄找到慕容令转达「他爹的口信」:

咱们爷俩为什么躲到大秦来?当然是为了逃命啊!

可是现在,王猛那个老小子处处防备、频频毁谤,秦王苻坚表面上虽然很和善,但心里怎么想的也说不准,咱们的处境很不妙啊!

我借着这次出兵的机会,脱离秦军、回归故国,现已率部出发,派人通知你一声,你也赶紧收拾收拾撤吧!

慕容令并不是酒囊饭袋,但老爹的金刀可是从不离身的,眼前这个绝不是赝品。

更可怕的是,王猛对慕容父子的心理拿捏实在太过精准。

对王猛这个前秦第一权臣平日里毫不掩饰的打压提防,老成持重的慕容垂小心翼翼,年轻气盛的慕容令却咽不下这口气。

听说今天老爹作出这个决定,慕容令并不意外,况且在当时的形势下,即使有所怀疑,他也别无选择,只好率领所部兵马脱离大部队、吃了回头草。

慕容令单飞后,王猛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追击,反而不动声色地把他临阵反水的消息传回前秦。

但情报没有密奏苻坚,而是巧妙地传入市井,给了慕容垂充分的应对时间。

儿子已反,自己何去何从?

坐等有关部门来调查?人家会给我机会辩白吗?

直接找苻坚说明情况?他会相信我的忠诚吗?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速度跑路!

慕容垂随手抓了把细软,匆匆逃出长安。

时刻紧盯其动向的王猛怎么可能放虎归山!

等慕容垂逃到蓝田,稳稳戴上了与儿子相约造反的帽子后,王猛早早安排好的钓鱼执法队呼啸而出,将其一举擒获。

黄泥掉进裤裆,慕容垂百口莫辩,谋反之罪就此坐实。

王猛的这招金刀计不可谓不毒,却也狠辣有效。

然而,本该死透透的慕容垂却意外捡了条命。

常被后人批评「柔仁邀名」的苻坚度量比野心更大,竟然试图彻底收服其忠心,轻飘飘把他放了:

你家儿子「心不忘本,犹怀首丘」,人各有志,可以理解,不足深咎。

况且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你何必吓成这样搞得这么狼狈呢!

王猛处心积虑设计出的一盘必死大棋,就此功亏一篑。

在前线听说老板的处置后,他气得直跳脚,却也鞭长莫及。

连谋反大罪都可以不追究,慕容垂在前秦的地位日益稳固、再难撼动。

王猛去世 8 年后,慕容垂第一个发动叛乱,前秦帝国分崩离析。

似乎从不出阴招的司马光站在道德高地猛批王猛:

王猛处心积虑要杀慕容垂,用的都是些市井之徒上不得台面的阴招,有嫉贤妒能的嫌疑,岂是雅德君子的做派!

乾隆皇帝也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猛踩:

猛设计绐令陷垂,非正道也。

站着说话不腰疼,漂亮话谁不会说!

王猛留下的第二条遗言是: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

臣没之后,希望您不要图谋攻打晋国。

然而,这大概是苻坚第二次没有听从王猛的建议,仍然一意孤行发动了对东晋的淝水之战。

结果兵败如山倒,只能打顺风仗决不打攻坚战的各部落联军作鸟兽散,未能成为天选之国的前秦分崩离析,中国北方再次陷入乱世。

王猛耗尽毕生心血强扭起来的北方一统从此付诸东流。

牌面重新归零,直到 200 年后才完成洗牌。备案号:YXA15jBEedMhA0l1OwDc5nNg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