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专栏《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短命隋朝与盛唐气象》
就在李密兵败之前的几个月,具体地说,公元 618 年 6 月 18,大兴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李渊接受了傀儡皇帝隋恭帝杨侑的禅让,登基做了皇帝。至于说禅让之前的那些仪式,比如说封唐王、加九锡这些,自然是按照老规矩来,一样也不能少,谁让咱们是礼仪之邦。据说李渊这老头儿在上位之前,痛哭流涕地祭奠了隋炀帝,表示自己对那位表弟的死是真的很伤心,不过哭归哭,哭完了,一擦眼泪,一扭身,一屁股坐到龙椅上,这是必须滴。
一、天下都姓了李
上台之后的李渊改国号为唐,梦回大唐的唐。这毫不意外,他们家世袭的爵位就是唐国公,他起兵的晋阳在尧舜时代叫做唐国,可以说除了唐,他也没啥更好的名字。同时,李渊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册封大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也就是宰相,总揽一切大权,四儿子李元吉为齐王。
你要是问,这老小子的三儿子呢?很遗憾,他那个后世大名鼎鼎的三儿子李玄霸这时候已经死了。
李玄霸又叫李元霸,因为玄字和元字在那时候相互通假。这位李元霸在各类小说里,尤其是《隋唐演义》里,那可是隋唐第一好汉,手使两把金光闪闪的大锤,天下无敌。最后的死法也是无比地霸气,他扔锤子砸老天爷玩,没想到的是,人家老天爷说玩就玩呗,接过了锤子,顺手也扔了下来,李元霸却没接住,把自己给砸死了。不过那是小说,历史上真实的李元霸在《新唐书》里只占了一句话:「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聪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如此而已。
书归正传,当了皇帝的李渊一见大名鼎鼎的李密来投降自己,自然是很高兴,想当年他太原起兵的时候,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安静静,不被打扰地占领关中,还曾经特意给李密写了一封卑躬屈膝的信。在那封信里,李渊毫无廉耻地劝李密当皇帝,主要意思就是如今天下大乱,除了您这样的人,还有谁能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领导大家奔向幸福生活呢?现在风水轮流转,才一年的功夫,李密就混成了这副鬼样子,居然要跑到自己手下讨口饭吃,我猜想李渊的心里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李密后来的下场很让人叹息。他投降唐朝之后,虽然李渊待他很好,封他为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他,称呼他为皇弟,可是李密这家伙总觉得凭自己的才华屈居人下,实在是太冤枉了,四处寻找机会,准备东山再起。不久,还真的就让他抓到一个机会,重新造了反,拉起了一支土匪队伍,只是命运之神这次对他很无情,还没等他站稳脚跟,就被雄州的一名副将砍了脑袋,这一天也被史学家郑重其事地记了下来,公元 619 年 1 月 20 日,农历大年三十。可怜曾经赫赫有名的瓦岗军大首领,一度是天下第一大势力集团的第一人,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死在了除夕夜里。
对于此人,我的评价也很简单,本来就是一个谋士的才华,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却偏偏执着地想当最高领袖,就像我前面说过无数次的,你让张良、萧何或者诸葛亮去当领导,最后的结果百分之九十九也是失败。
以公元 618 年末为起点,李渊的大唐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进程,不过和别的朝代不同,唐朝打天下这事儿,几乎全靠李渊的三个成年儿子和一个宝贝闺女,在这四个孩子之中,20 岁的老二,秦王李世民尤其突出。
据说这哥们小时候,家里来了一个算命的,看着 4 岁的李世民说,这孩子长到 20 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一听,那就叫世民吧。你要是问,去哪里找算命算得这么准的家伙,那我就不知道了,李渊也没告诉我。还有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那就是李世民这个人的表字是什么,比如说关羽关云长,表字就是「云长」,但后世没有人知道李世民的字是啥,不仅仅是他,中国古代很多帝王像汉武帝,隋炀帝等都没有这个字,为啥?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就是,他们在长大成人,行及冠礼的时候,地位和身份已经相当显赫了,和他们平辈论交的,几乎没有几个人了,那即便有了表字,也没人敢叫,自然相当于没有,甚至我们现在连李世民是否举行过及冠礼都不知道。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唐王朝的天下,有一多半是这个李世民打下来的,我这里概括为三大战役。
公元 618 年 11 月,李世民在浅水源之战中,打败薛仁杲,收复了整个陇西地区,从此唐王朝西方没了敌人;
公元 620 年,李世民在山西北方一连干掉了宋金刚、刘武周两大军事集团。你要知道,这两个军事集团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李渊本来是派李元吉和裴寂去攻打他们,结果两人都全军覆没,大败而回,弄得李渊无比郁闷,甚至说出了「宜弃大河以东」,也就是放弃黄河以东的地方。关键时刻,李世民主动请战,只用了 5 个月时间,就彻底摧毁了宋、刘两股势力,并且收降了尉迟敬德这员猛将。
西方和北方平定之后,李世民迎来了他的第三场战役,也是唐王朝统一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这就是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虎牢之战。
对于这两位爷,我们也不陌生,窦建德是宰了宇文化及那位,河北造反派。王世充自从打败李密之后,他的根据地就在洛阳,不过这哥们的人缘实在太差,秦琼和程咬金本来已经投降了他,他对这俩人也不错。可惜的是,颇具政治眼光的程咬金就是瞧不上他,屡次对秦琼说王世充这货没啥出息,我们要自找出路,西边那个李世民就不错。后来有一次在战场上,程咬金终于拉着秦琼,临阵倒戈,不过行为倒是很有几分春秋时期君子的姿态,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程咬金和秦琼带着几十名手下,骑马朝西边跑出百来步,然后一起下马说,您对我们很好,但您猜忌心太重,我们不伺候了,今天正式和您告别,原话是「今不能仰事,请从此辞」。王世充有啥办法,对面就是唐军大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俩上马从容西去。
公元 621 年,当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人准备对王世充下手时,王世充觉得自己肯定不是对手,就派人向窦建德求救。这一下正中李世民下怀,他围点打援,先是把窦建德的 10 万军队一举打败,生擒了窦建德,随后再围困洛阳城,到了最后,王世充也就只能投降。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王世充的侄子,大将军王仁则侵占了嵩山少林寺的一些土地,都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其实和尚遇到了兵,也讲不清道理。少林寺的大和尚们读了一百遍经书,也没要回来一寸土地,最后实在是忍无可忍,以释昙宗为首的 13 名武僧夜间攻入王仁则的大营,生擒了这位大将军,然后交给了李世民。
后来李世民写了《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交给少林寺,以示表彰。这个碑文今天还在,但是后世传说的什么「十三棍僧救唐王」就是演义了,翻遍史书,也没有大和尚们救李世民的记载。
书归正传,到了这一地步,大唐王朝的天下基本上就是妥妥的了,后来唐朝又平定了萧铣、杜伏威、辅公祏和梁师都等人的叛乱。从公元 618 年开始,到公元 625 年,李渊父子大约只用了 7 年时间,整个天下就全姓了李,可以说是以武力夺取天下最迅速的一个朝代。
二、玄武门之变
为什么李渊父子夺取天下这么快?是对手弱吗?未必,不要说窦建德、杜伏威这些老牌造反派,就算是后来的萧铣,也是拥有 40 万兵力的雄主,可是在唐军面前,就像纸糊的,顷刻之间就完犊子了。
我个人觉得,天时地利固然是两个重要因素,比如说李渊起兵的时机就是千载难逢的,当时的李密、窦建德吸引了大部分隋军,这才导致李渊轻松占据了关中,从此又拥有了地利,但除了这些,他和他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甚至包括他的女儿平阳公主,个个都是了不得的人才,这也是极重要的因素。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子里面,出了五个这样的人,那要是不成功,才是遇见鬼了。
你要是说,历史上最会教育孩子的,就是这位唐高祖李渊了,那绝对没错,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渊牛掰的地方是教育孩子,可是他最大的问题,最大的头疼也是把孩子教育得太出色了,尤其是老大李建成和老二李世民,更是人才里的人才。
儿子这么好,咋还头疼呢?因为他只能选一个接班人。
本来这也不是一个事儿,嫡长子李建成早就立为太子了,可是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这事儿就变成了一件大事,因为这时候的李世民势力太大,功劳也太大,甚至李渊为了封赏他,不得不创立了天策上将这么一个职位,位在诸王之上。
自然而然地,如同当年的老二杨广一样,这个老二李世民也开始觊觎太子的位置,而皇太子李建成心里更是七上八下的,他非常清楚自己虽然能力也不差,但因为必须坐镇都城,功劳就绝对比不上二弟,可是你让李建成拱手相让,那也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毕竟他在投胎这件事上,是带着天命下凡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能力,有手腕,有野心的人,更何况,另一个手握兵权的弟弟,齐王李元吉是站在太子李建成这一边的。
儿子们分成了两派,老爹李渊这时候的态度就很重要,而李渊却开始犹豫了。我们前面讲孙权的时候就说过,古代君主最忌讳的就是在立储这个问题上犹豫,李渊这时候犯了大忌,他坐观三个儿子之间斗来斗去,大臣们分成两派而无所作为,最后终于酿成了一场巨变。
这事儿要慢慢说,根据《资治通鉴》和《旧唐书》的记载,公元 626 年,北方的突厥突然进犯新建立的唐朝。太子李建成建议让齐王李元吉出征突厥,李世民得到了一个密报,来自太子府的秘书王晊,说是太子和齐王已经商量好了,准备在给李元吉出征的送行宴会上把李世民杀掉,再把李世民天策府的所有人员分散到李元吉的军队里,在战场上悄悄坑杀。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就开始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一开始很是顾及兄弟情谊,说「先下手」这事我绝对不做,后来在两人苦苦相劝之下,才勉强同意,又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一干人等都招入天策府,切磋具体的步骤。
三天之后,李渊招李世民进宫,说有人和我说了,昨晚太白金星出现在三秦大地上空,这预示着有一个秦王要得到天下。
李世民一听,这不是扯犊子吗,整个大唐王朝就我一个秦王,老爹你说这话什么意思?不过老爹问话,必须要回答,他就说,我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一直和您的小老婆们勾勾搭搭。说完这句话,他顿了一下,又说,「臣今枉死,永违君亲」,今天我被冤枉死了,有点不甘心啊。
这个回答听起来前言不搭后语,但实际意思也简单,有人拿天象说事儿想整死我,至于是谁,我不知道,可是您脑袋上有点儿绿啊。李渊一听,恼羞成怒,说你咋不早说,明天早上,你们三个都滚进宫来,我要亲自审问这件事。
第二天,也就是公元 626 年 7 月 2 日,李建成和李元吉悠哉游哉地准备进宫。因为李世民也不是第一次在李渊面前说他俩的坏话了,这一次虽然比较严重,可是和后妃通奸这事儿死无对证,李世民是一点证据都没有,别说屁事没有,就算是最后给对方扣一顶欺君之罪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俩家伙还是心不够狠,他俩根本就没想到,他们的那个兄弟,压根儿就没想和他们在李渊面前做任何辩论。
实际上,李世民早早地带了几十名亲信,埋伏在长安城最北面的玄武门附近。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应过来,觉得有埋伏的时候,已经晚了,李世民一身戎装,骑马来到他俩面前。李元吉情急之下,张弓就要射,可是太紧张了,连续三次都没拉开满弓,自然地,歪歪斜斜,虚弱无力的箭也射不到李世民,反而是后者干净利落地一箭就射死了自己的大哥——正牌太子李建成,随后他身边的尉迟敬德也射死了李元吉,并且砍下了这俩家伙的脑袋。
当尉迟敬德带着这俩脑袋冲进了后宫时,李渊正和裴寂、裴矩、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几个人在游船上享受夏天早上的太阳。
我们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这几个人的来历。裴寂前面说过,是那个在太原把隋炀帝的宫女送到李渊床上,从而逼迫李渊造反的大功臣;萧瑀是南梁武帝萧衍的皇族后代;陈叔达是南陈皇族陈霸先的后代;封德彝是当年北齐太子太保封隆之的孙子;最后一个裴矩,是隋朝开发西域的大功臣,隋炀帝当年手下的红人。
一言以蔽之,这五个人都是背景深厚,社会资源极多之辈,李渊和他们把酒言欢,相当于是搞定了天下各种势力的政协会议。
我的猜测是,这一天李渊之所以把这五个家伙都叫到一起,一定是也想解决太子纷争问题,而且他心里一定有了确定的想法。可惜的是,老子教育儿子教育得实在太好了,儿子最终比老爹棋高一着,快了一步,就在李渊心中暗自得意的时候,他看见尉迟敬德一身戎装,手里提着两脑袋进来了,他马上意识到,出事了,而且还是大事。
不过李渊毕竟是一代枭雄,反应过来之后第一句话就是:「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这句问话很关键,你进来干啥?尉迟敬德的回答是,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李世民让我来保护您。李渊听了这句话,把心暂时放到了肚子里,只要不是来砍我脑袋的,一切都好商量,他接着转过头去问周围的五个人,咋办?
裴寂一声不吱,而萧瑀、陈叔达等四人却异口同声说道,秦王功劳很大,太子和齐王因为嫉妒,「共为奸谋」,现在不正是老天爷的选择吗?您应该把国家事务交给秦王,然后就没事了,这叫做「委之国务,无复事矣」。李渊马上就坡下驴,说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啊。
于是乎,裴矩开始到处传令,说皇帝陛下有令,外面的事情,一切都接受秦王李世民的安排。等到事情终于安定下来之后,大约在下午三点左右,李世民终于进宫来见他爹了。
李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想理解这句话,需要知道一个典故:孔老二的学生曾子的老娘在家里织布的时候,别人进来说你儿子杀人了,老太太嘴一撇,我儿子绝对不会杀人;后来又有两个人相继进来说,你儿子杀人了,这事儿千真万确;当听到第三个人也说曾子杀人之后,老太太把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扔,转身就跑了出去,说,儿啊,你咋杀人了呐?
杼就是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之惑」说的就是以曾子的贤明,以他老娘对他的绝对信任,尚且禁不住三个人的造谣,何况千百人一起造谣传谣?一句话,流言可畏。
李渊这里对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以前我们爷俩之间的误会,都是小人造谣,从今而后,儿子,我绝对信任你。是的,这老头儿这时候完全明白了一件事,他除了交出权力,并且相信眼前这个儿子,没有任何第二条路可以走了。
《资治通鉴》上说,李世民当即跪下,吸吮李渊的乳头,同时放声大哭,叫「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这到底是一种啥礼节,你别问我,我不知道。不过《新唐书》里说,李渊「体有三乳,性宽仁」,也就是李渊有三个那个啥,所以性格很宽厚,至于说李世民亲的是哪一个,史书没说,我也不知道。
三天之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时在诏书里还说:「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李世民成了合理合法的太子,和事实上的皇帝。两个月之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即位,这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因为李世民是在皇宫的玄武门干死自己俩兄弟的,人们习惯上就称这件事为「玄武门之变」。
三、关于「玄武门之变」记载的真真假假
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件事。如果你读二十四史,你就会发现,那里面记载了很多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的陷害行为,比如说这俩货和后宫女人偷情,然后让老爹的这些妃子们在老爹的枕头旁边说李世民的坏话,而李世民则是一身正气,正眼都不去看那些主动试图和自己合作的后妃们;
再比如说李世民去李建成家里喝酒,回来就吐了几升血,差点见了阎王,结论自然是他哥李建成在酒里给他下毒,至于说为啥堂堂一个太子买的毒药都是假货,史书里没说,原因咱也不知道,据推测是从拼某某的网站上买的;
作为当爹的,李渊在史书里的形象也很偏心,他甚至对李建成和李元吉说:「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请你注意这句话,我们研究历史著作,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春秋笔法,啥意思?这句话直白的翻译就是,李世民那家伙有打下天下的大功劳,现在没有证据,用什么借口杀他呢?我为什么说司马光这句话是春秋笔法,因为他隐含的意思就是,老爹已经对立了大功的儿子起了杀心,只是没有好的借口而已,你说冤不冤?把李世民摆在了一个相当弱势的地位。
不仅如此,《资治通鉴》里还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一年之后,当上了皇帝的李世民强烈要求看《起居注》,也就是记录皇帝言行的当代史。房玄龄等人都说这玩意儿自汉武帝发明以来,就不让帝王自己看,这叫「藏之史官,人主不见」,您别看了,但是李世民坚持要看。
没办法,大家只好修改了一下拿出来给他看,当他看到玄武门之变记录的不详细,很多事情没有写,他就说了,我在玄武门干的就是当年周公杀管蔡两人一样的行为,都是为了安定天下,「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你们为啥不写?要求一定要「直书其事」。
结果就是,玄武门之变是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了,可是后世的史学大家,包括章太炎、黄永年和台湾学者李树侗等一批知名史学家都坚定地认为,李世民除了让手下人详细写玄武门之外,还应该是修改了一些别的历史,比如说云淡风轻地告诉大家,关于晋阳起义,这事我记得是这样的,等等。官修史书的那些家伙也没办法,还能咋整?人家是当事人,还是皇帝,那就只好照着修改。
我个人比较认可章太炎、黄永年这些人的结论,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让自己的夺权看起来更具合法性,用极其高明的春秋笔法修改了一些历史,这里面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它完全保留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首先动手的这一事实,而且对这个事件尽量写实,连李世民亲自射死太子李建成都没做任何修饰。
后来人自然会想,连这件杀兄逼父的事情李世民都敢承认,那么其他官修史书的部分就一定都是真实的。这就给很多人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历史观,那就是虽然「玄武门之变」先动手的是李世民,但他是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自己老爹和兄弟们逼到死角之后,不得不动的手,换句话说,那是绝对的自卫反击战。
保留关键事情的真实,但用其他细碎的小事情来烘托自己动手的合法性,这是相当高明的宣传手法,李世民很厉害。
那么,我们说李世民当时有更好的方法,避免兄弟相残吗?这个很抱歉,没有。
李世民也许不是被逼无奈之下动的手,但是他也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想当皇帝自然不用说,就算他当时真的不想当皇帝,李建成上位之后第一件事,也是剥夺他的权力,然后或者囚禁,或者杀死,这是他们的地位、势力和实力一起决定的。
换句话说,如果李世民是一个花花公子,成天就知道欺男霸女,斗鸡遛狗,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怪李渊把儿子们教育得太好了。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自然是被杀得干干净净,而且还在宗室的名册上被删去了名字,至于说他们的女儿们和女眷的下场,绝大多数,史书里连提都没提,只有李元吉的一个妃子杨氏提及了一下,因为这个女人后来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儿子,在这一点上,李世民比杨广还过分,杀了兄弟,还占了人家的女人。
在民间传说里,李世民对自己的两个兄弟家族杀戮得实在太过分,他就担心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鬼魂来索命,天天晚上让尉迟敬德和秦琼在门口当保安。后来因为两人年纪太大,只好找人把俩人的画像挂在门口,用来镇鬼。传到后世,这两人就成了门神,一直到今天,北方过年的时候,很多家还要挂这俩人的像,左边是尉迟敬德,右边是秦琼。
无论如何,公元 626 年,唐太宗李世民走上了大唐王朝的权力巅峰,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和他的大臣们齐心协力,开创了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同时,也创造了无比辉煌的盛唐气象,那影响不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
备案号:YXX1PLdlkoGSjLydwj3Frv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