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密建储制度是否是一个有效的制度,以及有何利弊?

在当时背景下,密匣立储有三大优势:稳定朝局、防止结党、避免夺嫡。

但也因接班人早立,皇位传承失去竞争力,导致后妃们不想多生,皇子们懒得上进。

除密匣立储外,雍正还有诸多功绩,被称盛世接力器,没有他,康乾盛世可能就撑不起来。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雍正反腐相当成功。

雍正反起腐来手脚特别快。康熙帝死了还没埋呢,雍正就组织一大帮职业会计师搞了一个会考府,查大家的水表。谁欠钱都得补上,尤其是以前跟他唱对台戏的兄弟。

比如他的十二弟允裪竟然也欠了钱,最后被逼得上街摆地摊卖宝贝才把窟窿补上。

对于地方上的贪官,雍正也有绝活。在派巡视组的同时派一个陪审团,这些陪审团大多数由候补官员组成。

清朝的官员编制都是确定的,但年年都有人考上公务员,一时安排不了工作,这些人就成了候补官员,得等退休的退休,撤职的撤职,回去守坟的守坟等,有缺了才能顶上,这叫补缺。

让这些人去查贪官,那是倍儿有精神,因为查出一个,可以火线上岗,迅速就业。

用待岗员工对待上岗员工,别说贪官了,就是一只苍蝇也得从石头缝里抓出来。

抓住贪官,好戏开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钱你要还啊。

雍正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追债党。

一抓住贪官,存款啥的肯定冻结了。雍正还火速跑到你的老家,先把你老家的宅子封起来,家属控制起来,什么时候还上算数。老家不够,就抄你兄弟姐妹的,反正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欠了我的给我补回来、偷了我的给我交出来。

有的官员实在受不了,直接上吊自杀了。以为死了就不管了吗?想得美!接着抄!加紧加严抄!

雍正早就发朋友圈了,宣布「丝毫看不得往日情面、众人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

凭着这些绝活,雍正获得了一个「抄家皇帝」的光荣称号。

雍正反腐还搭着一个「火耗归公」,所谓火耗,就是收税银得重新铸造,铸造有损耗,官员就把这个损耗摊到老百姓头上,趁机捞钱。雍正大笔一挥,火耗全归公了。

其实雍正看上去严厉,但还是比较懂人情世故的,知道你们当官的不容易,日夜操劳,小老婆又多,开支大。所以雍正不但管抓,还管放,给官员猛涨岗位津贴,美其名曰:养廉银子。双管齐下,效果是相当好的。

清朝虽然贪官多,但在雍正朝,清廉指数相当高。

第二个是摊丁入亩。

以前税是按人头算,老百姓活不起,只好把地卖给士大夫,自己去当佃户,土地就聚集到了少数人手里。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丁税摊到土地里,地多多收,地少少收。至少人是活得起了。

第三个是改土归流。

以前一些偏远山区是有土司的,土司世袭,流水的皇朝,铁打的土司。现在不行了,土司改流官,这样对地方的控制力就加强了。

第四个是废除贱民。

以前有各种低人一等的户籍,比如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疍户。乐户的后代还是乐户。这种制度被雍正给废除了。

第五个是搞军机处。

清朝一开始的管理方法,是有事大家好商量,各位旗主贝勒一起商议国事。

入了关以后,开始向明朝学习,搞了一个内阁,就在午门,里面有大学士,一开始只是给皇帝当当秘书,地位远不及明朝内阁。

到了康熙皇帝,这位连鳌拜都收拾了,自然不想跟众旗主贝勒去商量什么,有什么事自己拿主意多爽快。

于是,康熙就在自己读书的地方,乾清宫西南角的书房搞了一个办公室,称为南书房,调一批翰林到书房来帮忙,这些人称为南书房行走。有什么事,他们跟皇帝商量着办,议政王大臣会议就自然不怎么用了。

雍正觉得这也不方便,虽然有内阁,但内阁就在午门附近,来来往往的人多,有什么机密总是不保险,于是专门在自己的住处附近搞了一个办公室,一开始专门处理军务机密,所以叫军机处,这里可是宫里的禁区,就算是王公贵族也不能进去,在旁边看看都不行。

军机处的人选由皇帝自己定,不满意就送回原单位,完全就成了皇帝的私人管理班子。军机处的文件,也不用通过什么内阁,直接送到各地的督抚,这样一来,清朝的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控制力最强的皇帝。

第六个,雍正完美解决了皇帝选太子的问题,这个方法是密匣建储。

雍正自己亲历了皇子夺嫡的战斗,虽说他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他深深知道,这样的争夺实在是太伤兄弟之情了,他不愿自己的孩子也面临这样的情况。

那么到了他该立太子的时候,立还是不立?不立皇位后继无人,一不小心自己挂了,天下无主就会大乱,但要是立太子,估计这风声一传出去,说要立太子,当年的夺嫡大戏肯定会重演。怎么办?

雍正苦思了几日后,或许是从特务工作那里得到了灵感,他福至心灵地想到了一个妙招:密匣立储。

密匣立储就是把接班人的名字写好,放到一个箱子里,现在不打开,谁也不清楚是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打开匣子揭开谜底。那新皇帝就可以直接上任了。

这个方法确实挺不错。

一来是接班人已确认,不用担心皇帝哪天突然不行了,没有人接班。

二来也不用担心那些大臣提前巴结太子,形成党派,影响政府正常运转。

三嘛,也解决了夺嫡的问题,谁也别争、谁也别抢了,是谁早有定数,抢也没有用。

这个密匣放哪里呢?大臣们几经讨论,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放在乾清宫的匾额后面,这个匾额上有四个字:正大光明。

这个地方,谁都可以看得到,这就不用担心谁起坏心思调包了。据说冬至那天,太阳就会照到这个匾额上。

这样,雍正就把这个盒子放到了「正大光明」匾之后,当然这还有个双保险。

就是雍正还有备份的匣子,里面也有传位遗嘱,这个必须跟「正大光明」匾那个对照得上才可以,这样哪怕你把匾额上的换了,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杜绝了作假的可能性。

从这点可以看出雍正能从当年夺嫡中胜出,绝非偶然。

这么好的方法,立马得到推广,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咸丰也是按照这个匣子大法传的位。

这个方法好是好,杜绝了夺嫡之争,但是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大清朝到后来,很少有婴儿出生了,后宫佳丽三千竟然都生不出孩子来吗?

这可能跟密匣建储也有关系。

有了密匣,这个皇位传承就没有了竞争性,都是内定好了的。没有了竞争性就失去了活力。

清朝争皇位最凶的时候,却是大清朝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时候。因为争,所以清兵才会入关打下江山;因为争,清朝社会空前发展,才有了康乾盛世;因为争,清皇室才会开枝散叶、人口兴旺。

一个事情总是有两面的。

总的来说,雍正还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为什么大家对他的评价相对不高呢?

这可能跟他寡恩的性格有关。

比如他收拾年羹尧,年羹尧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军政大员,一等公,他的妹子就是雍正的妃子年妃。年羹尧是个官三代,爷爷、父亲都是大官,父亲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所以他们家是「三世受恩」。在雍正当皇帝之前,年羹尧就很牛了。

因为会打仗,年羹尧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官当到了川陕总督,也是坐镇一方的重臣。

雍正继位时,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手握重兵,给十四阿哥胤禵极大震慑,让雍正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皇位。

雍正继位之后,年羹尧又干了一件大事:平定青海叛乱。这是大功一件,给了雍正继位很大的军事政治支持,要知道,青海的事情康熙都没办妥当,现在雍正刚上位就摆平了,能向天下表明雍正登基顺应天意。

所以,雍正对这个大舅子特别欣赏甚至感激,他甚至称年羹尧为「恩人」。

看看雍正给年羹尧的信,就知道这两个人的关系有多密切。

雍正登基第一年,就重用年羹尧,特意授令:「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着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

大家都听年大将军的。

青海平定,雍正高兴得不得了:「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想你已经无法表达雍正的感情了,雍正又对年羹尧倾情诉说:「你此番心行,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

两人互为知己,「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为了让这样的感情永驻,雍正广而告之:「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可谓是发动群众,一起爱戴年大将军。

另外,雍正还曾经让人快马加鞭,从北京赶到西安,给年羹尧送一筐荔枝。这是当年唐玄宗对杨玉环干过的事情。

可以说,雍正对年羹尧比对年羹尧的妹子还要好。

因为得到皇帝重用,年老板开始骄横跋扈起来。

在西安当都督,年老板搞得跟小朝廷一样,叫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坐班,办公室也用四角龙来做装饰,赏下属东西叫「赐」,还要人家北向叩头谢恩,吃饭叫「用膳」,请客叫「排宴」。这就是务虚名了。

年羹尧回京,下令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接跪送,到了京城,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竟然只是坐在马上点点头。

雍正派过来的御前侍卫,按理说是皇帝身边人,是皇帝的代表,可是年羹尧竟然把这些御前侍卫当自己的保镖。

年羹尧推举的人还一律优先录用,当时号称「年选」,这个「年选」比皇帝选还管用,他不让用的人,那是削尖脑袋也别想得到提拔。

更重要的是,年羹尧的站位太暧昧。

雍正是击败许多兄弟才成功上位的。雍正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中,一个是十四阿哥允禵,另一位竞争对手是八王爷允禩,这个人名声很好,势力也很大。

雍正刚上台,对八王爷允禩还比较顾忌,不敢动他,反而把他封为廉亲王,主抓工部事务。

当皇帝四年后,雍正觉得一切都定下来了,就将八王爷、九王爷削去王爵,软禁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雍正是付出了心血的,他十分需要自己亲信的支持。

但是,让他失望的是,他的心腹之一年羹尧的态度非常暧昧,经常帮雍正的兄弟说好话,也不和他们断绝来往,还建议雍正对兄弟下手不要太狠了。

雍正起了疑心。我信任你,交给你军权,你要是被他们拉拢了咋办?

到了这一步,也不管你是「恩人」还是「疼你想你了」,雍正最终下定决心,打倒年羹尧。

雍正二年(1724 年)年底,年羹尧从西安回京述职。京中开始传开一个谣言,说雍正给军队发福利,是听了年羹尧的请求。

雍正当场发火:「朕又不是三岁小孩,难道还要年羹尧的指点!难道因为年羹尧强为陈奏,朕才赏兵的吗?」

而且,这个话很阴险啊,大家知道皇恩浩荡,钱是皇帝掏的,人情当然是皇帝的,现在说是年羹尧的请求,那大家以后不就只感谢年大将军了吗?这已经影响到了雍正的权威。

可以说,雍正在这个时候已经起了打倒年羹尧的心。

但是怎么打倒呢?

第一大法宝:放口风。

年羹尧这一次进京,收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写了一段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这个绕口令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你年羹尧要注意保全自己的功名。这个话是相当阴阳怪气的。

叫人家保全,自然是暗示对方你可能保不全了,所以你仗着功劳犯错误(倚功造过),我对你下手(必致反恩为仇),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这是相当反常的,因为以前雍正给年羹尧写谕旨,还情真意切。但现在这个石头一甩,年羹尧估计就蒙了。

另外,大臣也开始知道风向已经变了。

第二大法宝:挖墙脚。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对方的人挖过来为自己所用。

雍正第一个挖的人是直隶总督李维钧,这个人就是前面跪迎年羹尧的。

此人跟年羹尧是朋友,当初李维钧上位,就是年羹尧大力举荐的。但是雍正看得出来,李维钧对年羹尧还是有不满的,毕竟人家也是官,竟然还要跪你!

所以雍正跟李维钧打招呼,告诉他离年羹尧远一点。像李维钧这样常年在官场摸爬滚打的人,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雍正又给高其倬等封疆大吏发秘密文件,让他们尽早与年羹尧划清界限,马上站到自己这一边!

第三大法宝:掺沙子。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对方的阵营里安排自己人,使对方的墙根基不稳,达到破坏对方根基的目的。

在这一方面,雍正起用了一个叫蔡珽的人。这个人跟年羹尧是死敌,年羹尧参劾蔡珽,准备定他一个死罪。雍正驳回了这个请求,反而提拔蔡珽当左都御史,并指示他搜集年羹尧的罪状,等时机成熟就公布。

这三大法宝一出来,年羹尧就有些摇摇欲坠,只等一个机会了。而年羹尧还完全不知情,接二连三地犯错。

第一个大错,是指使亲信胡期恒弹劾陕西道员金南瑛。这个金南瑛本身倒没啥,不过人家后台硬,他的后台就是雍正的心腹兄弟怡亲王胤祥。

这等于是年羹尧朝胤祥开炮,结果雍正马上大做文章,不但驳回了弹劾,还扣了年羹尧一个大帽子:大搞朋党。

这是很严重的指责!可接下来,年羹尧又出错了。

雍正三年(1725 年)三月,天空突然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当时大家都认为是祥瑞,所以纷纷上表拍马屁,年羹尧也上了一表。但不知道为什么把其中一个词「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

朝乾夕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颠倒一下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这个意思,没啥区别,汉语倒装是常用的,所以年羹尧也没在意。

可就是这个错误被雍正抓住了小辫子,雍正说年羹尧「不欲以朝乾夕惕四字归之于朕耳……年羹尧青海之功,朕亦在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年羹尧就是故意的,就是不想说朕「朝乾夕惕」,那好,那你青海的功劳,也不一定就是你的,全在我一张嘴上。

借着这个题目发挥,雍正一下就把年羹尧的亲信撤职的撤职,更换的更换,等于给年羹尧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到了雍正三年(1725 年)四月,正式罢去年羹尧抚远将军一职,调为杭州将军。这一下,当年布下的棋子得到了信号,比如蔡珽、李维钧等人纷纷跳出来指证年羹尧犯了错误。

这时候,年羹尧还是很天真,以为雍正跟他闹着玩呢,去杭州上任途中拖拖拉拉,希望雍正把他叫回去。

那好,不到岗就不用回了,还是回京吧。

回京受审!

雍正还很开明,给各地军政大员发文件,请他们「各秉公心,各抒己见,平情酌议,应否作何处分」。

大家纷纷揭发检举,经过诸位大臣的热心举报,一共发现年羹尧犯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够杀头的就有三十多条。

取得了舆论优势,站到了道德制高点,雍正开始演戏了,他表示年大将军还是有功的,所以法外开恩,允许他自杀,家族子弟全部充军,家产抄没。

于是,威震朝廷的年大将军就此了结在一根绳子上。

所以,论人情世故,雍正可能比较寡恩。备案号:YXA1DNrQnbjtLReBO0xfD1Ew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