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案件是因为小细节破案的?

原来,刚哥手下有个小兄弟,也是重点培养对象。刚哥前段时间去跟一个大单,一般情况下其实是不用他这销售一把手去的,奈何这个单子实在太大,大到谈下来后能保证三年之内他能躺着把公司销售额翻番还不止,所以他亲自出马,还带着这个小兄弟。据刚哥说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我司产品各项指标都符合硬条件,商务条款上对方也比较满意,结果推进到对方二把手层面的时候,卡壳了。对方意思那么大的单子,要考验一下我方诚意,也不涉及钱,真的单纯是诚意,倒是很简单,在对方主场和来我司考察的时候各来一顿大酒,只要有一顿把对方所有人都喝翻了,这个单子就成了,反之则再考虑。

你想,销售嘛,都经历过这种场面,刚哥他们带的自然也都是这方面的精兵强将。在对方主场,想着肯定干不倒对方的,就抱着探探底的心态去了。结果,对方也很讲究,直接派车把刚哥他们拉到一个山沟沟的农家乐里,颠簸了几十公里,下车先来一杯下车酒,进大门再来杯进门酒,落座再一杯,哪怕刚哥他们早有准备,垫了些东西,也有点架不住。毫无疑问,刚哥一行人全喝倒了。他挺看重的那个小伙子直接喝得胃出血,也没探到对方的底,只能说对方确实海量,深不见底。

本来就憋了一肚子气,回来后刚哥要给小伙子报工伤,人力行政认为这种不符合工伤条件,也没有先例,压着不肯处理。刚哥一看,好家伙,我们在前线拼命,你们也不支持反而使绊子,就闹了起来。

事其实很简单,人力的处理方式理论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任何正常的公司都不会把拼酒认为是正常必要的工作,同时此例一开,销售没有了后顾之忧,恐怕会出更大的问题。而人力也提出因为那小伙子受伤也不是很严重,建议销售部门用自己的费用来处理治疗费用,人力负责协调同时安抚慰问。但站在销售的角度,刚哥觉得这是公司的事,怎么就不算工伤了呢,就咽不下这口气。

我问人力,先不说你们自己内部处理的问题,相关条例其实有规定,醉酒伤害是不认工伤的,这个你们没跟销售沟通过吗?人力说都说过了,其实销售那边就是在置气。再问是否有说过赔付的具体问题,因为就算真的是工伤或者意外伤亡,这块的赔付金额是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高的,人力说暂时还没涉及这块。于是我心里大概有谱了,跟人力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面对面跟刚哥聊一下。

人力把地点定在了湖边一个茶舍,环境幽静,适合放松谈事,我、人力和刚哥,喝喝茶,聊会天,吃个饭。

之前就跟刚哥打过几次交道,也算是比较熟了。刚哥一来,就跟我讲了前因后果,吐槽人力种种。等他吐槽完,先问了一下那个小伙,得知没有大碍,没受硬伤,也没花太多钱,实际上就是跟人力置气。

我问刚哥:「刚哥,你觉得这个报工伤,能给赔多少?」刚哥挠挠头:「说,这个倒不知道,还没到这一步,不是人力这块不认嘛。」

「首先,醉酒伤害有明确的条文是不认工伤的,其次,哪怕退一步,认了工伤,这样的伤恐怕构不成十级伤残,十级是赔付 7 个月工资再加一些其他补偿,总额按那小伙的月工资八千左右应该不会超过八万,最后,认定工伤后,会进档案,他后面找工作恐怕会有问题。」我跟刚哥解释了一遍。

「哦,这样啊,这金额确实比我想的低不少,我还以为有个一二十万,看起来这工伤也是个麻烦事。」刚哥喝了口茶说道。

我看了人力一眼,人力接过话头:「其实喝酒这块,是真不鼓励,就算喝得没命了,也赔不了几个钱。」

刚哥狠狠盯了人力一眼,我赶紧出来打圆场:「刚哥,你猜一下,真的喝得没命了,能给多钱?」

刚哥想了想,说:「怎么也得三五百万吧?或者两三百万?」

我笑笑,对他说:「刚哥,严格按条文来说,能给 60 到 80 万是正常的情况,经济强省的话应该能到 100 万左右,超过 120 万,要不是超一线要不说明你能闹,超过 180 万,说明主管部门给压力了。」

刚哥一脸震惊,久久说不出话,过了一会才喃喃说道:「一条命不到 100 万?不会吧?这也太少了吧?」

我解释道:「根据我国现行的条文基本就是这样,因为喝酒伤亡是算不了工伤的,只能算意外,正常最多只能赔 20 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加一些其他的费用,真的没多少。」

「那我这一笔大单的提成可能都能够好几条命了。」刚哥自嘲道。

「让兄弟们少喝点,量力而行,自己身体和生命更重要。你看,100 万可能五六年几个单子就能挣出来了,但命没了就没了,徒留家里人伤悲。你说大几百上千万可能还值得博一下,不到 100 万,何必呢?」我跟刚哥商量。

刚哥有点晃神,他是没想到死神开出的价码如此低廉,低廉到「只值一袋子百元大钞」。他定了定神,望着湖面,感慨了一番。

人力又来接话:「是啊,刚哥,你说咱们的好日子都还长着呢,都上有老下有小的,福都没怎么享就走了不是太亏了嘛。还有你手底下那几个小伙子,估计人生四大喜可能就经历过一个金榜题名,其他那些值得精彩回味的就更别提了。」

「你小子还挺会说。算了,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了,我会交代手下人注意了,命是自己的,喝酒真没必要那么拼。」刚哥皱了皱眉,显然在担心那个大单子。

吃完饭,我们在湖边转了转,刚哥应该是释怀了,嘿嘿一笑,说了句:「今天收获大。」

过了一段时间,刚哥来了个电话,邀请过去转转,正好手头不忙,遂过去一聚。

刚哥意气风发,一问才知道,单子谈下来了。难道找了强力外援?

刚哥摆摆手,笑着说:「不可能找外援的,因为我们几个对面的都认识,贸然换人只会落人把柄,再说了,对面那几个确实是海量,就算我们这边换一两个人估计也是喝不过的。」

「那是怎么谈成的?难道因为上次你们有人喝得胃出血他们不好意思,所以不考验你们直接签了?」我好奇。

「怎么可能。」刚哥说,「我是智取的。」刚哥跟我分享了他脑洞大开的手段。

原来,上次聊完,他发现这个湖风景如画,很适合谈事,最妙的是,湖中还有几艘新的大型游船,可以在上面用餐的那种,于是计上心头。他判断对方都是北方人,肯定没在船上长待过,在船上安排接待应该出其不意。确定了地点后,他又研究起酒来,上次在对方主场喝的是当地的酒,度数应该比较高也很烈,但后面几天基本没有头疼头晕,说明酒的质量不错。所以酒也反其道而行,采购了一大批农家自酿的「高品质」粮食酒,度数不是特别高,入口甚至还有甜丝丝的口感,但是由于是自酿酒,醇类物质特别丰富,后劲极大。

就这样,刚哥在风景如画的湖面晃晃悠悠的游船上,以本地农家「高品质特色」自酿酒款待了他远道而来的大客户。

据他描述当时的场景,客户上船后感觉非常棒,在得知为了提升体验用餐的时候船将开到湖中心位置的时候,客户觉得安排很贴心。在酒上桌后,客户脸上掠过了一丝不屑,三轮酒过后,客户兴致起来了,开始称兄道弟,再三轮后,客户基本都不说话了,在默默运气抵抗伴随着湖面起伏而律动的神经中枢不适。后面客户们都是七荤八素后被抬下船运回酒店的,当然刚哥这边也有「战损」,但由于本地人居多,加之提前适应过,情况比对方好得多。

这只是中餐,刚哥说。晚餐的时候去接客户,客户们没一个能清醒站住的,刚哥他们只好给客户要了些面条稀饭送到房间,等第二天稍微好点带他们到公司来。

本来还想安排他们晚餐后乘船夜游的,哈哈,没想到都安排不上了。刚哥哈哈大笑。

第二天中午,刚哥他们公司一把手带队,好好招待了客户。据刚哥说,那帮人确实会喝也确实猛,拿着我们这边准备的好酒拼命喝,本来还担心他们,结果他们还说出道理来了,说喝酒头晕眼花后,喝高度酒可以缓解。客户也没有食言,确实被刚哥他们放倒了,所以微调了几个条件就签约了,钱也按合同要求陆续到位了。

「我觉得你这个可以写到你们销售培训经典案例里去了。」我对刚哥说。

「我正在更新培训材料,除了这个,我还把你们上次说的也写进去了。我跟你们聊完,很受震撼,所以我也跟我的团队分享了。钱是挣不完的,但生命只有一次,有时候面对从生到死的不公平,好好活着就是保留了希望的火种。对一些希望靠莽来博出位的年轻人来说,提早知道代价的底牌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刚哥说。

第十四个案子,滴水不漏

部门来了一位有「来历」的新同事,集团领导亲自安排的,我们叫他阿鹏。

阿鹏原来是下属某企业的财务部小兵一个,之所以被集团领导单独安排,是因为他在该企业和小股东的纠纷中,从打砸纷乱的现场保护走了印章和一些关键材料,使得后续我们在处置中占据了绝对上风,领导出于栽培和保护他的考虑,把他上调到集团合规,也算是对口安排。

一开始,我们认为他应该很灵光,毕竟在那种小股东混战的场面还能护着东西跑出来,肯定不简单。结果接触了一段时间,发现这小伙比较愣,财务出身对数字不敏感也就罢了,待人处事也一言难尽。最出名的一次,他跟着出去做管理审计,其中访谈清单里有一项例行公事,就是了解财务和业务等核心部门有没有办公室恋情的情况。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从比较轻松的聊天中,旁敲侧击地了解这类情况,不会直接上来张口就问,因为访谈是尽量不让访谈对象知道你想问什么,隐藏访谈对话的目的是常规操作。阿鹏那次做访谈的时候,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张口就「你们这有没有相互勾引的情况?!」,访谈对象直接就蒙了,跟他搭伙的小伙子也直接傻了。见访谈对象没回答,他加重语气拍了下桌子,像审犯人似的,又重复了一次「你们这有没有相互勾引的情况?!」,回过神来的搭档赶紧圆场,但也没挡住「勾引哥」的名号传遍集团。

不过,阿鹏做各类盘点是一把好手,除了勤快和耐心外,他天生对事物的微小细节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几乎每次都能发现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所以,有的同事很喜欢跟他搭档,毕竟体力活能少干点,有的则不太喜欢,因为本来做这种内审就容易得罪人,再加上个情商低的,开展工作那就难上加难。

老板有个创新企业,是不求挣钱主要用来长脸面的那种。其中有一个产品不知不觉踩在风口上就做出一定市场来了,也逐渐从一众企业中脱颖而出,进入了集团视野。

由于该企业营收连年暴涨,但利润水平并不稳定,因此也成为各个口审视的重点对象,连续两年成为我们重点关照对象。

这次是第三年年中审计安排,又抽到了该企业。由于之前确实没查出什么大毛病,之所以盈利水平不稳定,跟市场、企业自身产品特性等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次审计更像是例行公事。部门组织开例会的时候,带着过了一下过往两次该企业的审计报告,关注点主要在合同管理和一些往来款上,因为业务比较简单,会上决定我和东哥跟其他公司的年中审计,锻炼一下小段,由他带队,阿鹏也跟着一起去。

每天小段报进展的时候,我们都会问问,勾引哥阿鹏有没有再出金句,据小段反馈,这次阿鹏很平静,没什么出格的举动。

进场第三天的时候,小段汇报了一个新情况,账面上发现该公司对销售第一的渠道商 M 公司有 80 多万的返利款未付,他翻看了合同,发现合同有点奇怪,该公司跟渠道商 M 公司合同是每年一签,但是每次渠道商 M 公司都会几乎同步地出具一个授权函,授权一个第三方公司进行打款等业务操作,由于授权函只授权了打款,并没有明确其他如返利等的处理,财务按照大合同把返利全部挂在了渠道商 M 公司的名下。

这个情况之前审计报告有提到过,当时访谈了销售口的合同经办人,据他反馈是因为我方要求预付款,而渠道商 M 公司作为准上市公司,资金管理比较严格,也担心在上市前大额预付款操作产生经营风险,所以授权了一家第三方公司代为打款。这个解释当时是被接受的,因为这种擦边球在业务口比较常见,对方公司经办人可能于公于私都有考虑,而我方出货价格和市场份额等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又由于销售返利是阶梯设计的,最高虽然说有 8 个点,但其实之前的合作伙伴满打满算只能做到 2 个点左右,M 公司前两年没做起来,返利也没几个钱,所以之前审计报告对这个事项只是提了审计意见,要求整改合同事项,避免风险。

但是这一次看起来近一年来行业在风口,对方销售情况比较乐观,销售返利累进累积的额度比较高,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我们这边有涉税风险。而且合同签署和相关授权不规范,后续隐患会比较多,所以要求财务和业务尽快对接处置。

这个活小段安排给了阿鹏跟进。结果阿鹏跟业务和财务谈完话,转身在网上找了渠道商 M 公司的廉洁邮箱,写了个说明并附上了联系方式,发邮件要求对方尽快处置。

等 M 公司的两位内审人员找上门来,不知情的小段鼻子都气歪了。但别人已经上门了,也不好发作,只好坐下来听听看是什么情况。

寒暄过后,M 公司的两位审计拿出阿鹏写的邮件,初步了解了一下情况,结果令双方都大吃一惊,从 M 公司账面数据来看,我方在他们处并没有产生销售数据,而且他们也不能确认授权函的真伪,换句话说,双方很可能实际上并没有商业往来。

事关重大,双方都上报了领导,经过沟通,决定联合办公处置。东哥安排我带队对接,他判断对方损失较重(我方因 M 公司行业地位所做让利+产品销售差价就有几百万,相当于这部分全部被第三方公司给吞了),可能会把事态扩大,给的原则是以对方为主,我方为辅。

我们内部重新梳理了一遍相关材料,发现凭我方手上的材料单纯模拟很难复现,需要双方把材料准备齐全,才能发现问题出在哪。

等对方审计到位,他们先提供了几份材料,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他们合同备份的情况,一个是他们内部用印的情况。通过对比梳理,合同是我方制式合同,但他们经办人所提供的授权函无内部审批和用印记录,第三方公司与他们也没有任何股权关系和业务往来。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一个信息,他们已经在内部做准备工作,一旦查实,从快从重处理,直接就报案抓人。

我让小段和阿鹏他们继续比对梳理,我去给东哥和该公司负责人做专项汇报,我和东哥的共同判断是大概率是双方人员勾结犯案,涉及合同诈骗,该公司负责人也表态支持我们工作,全力配合。

这时候,小段和阿鹏来找我,应该是发现了一些端倪。根据他们和对方沟通以及比对,发现对方的合同虽然是制式合同,但里面涉及价格的部分被动过手脚,全线被调高了 15%,不仅远超我们审批给对方的结算价格,也高于市场其他代理的一般价格。然后根据对方审计提供的后台数据,发现实际我方产品在 M 公司有销售,而且额度不小,但供货商是一家跟我方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公司。

这样一看,大体脉络逐渐有了:M 公司的授权函以及我们双方的合同应该都是动过手脚的,授权函是假的,我方的合同 M 公司的印章应该为假,M 公司的合同上我方印章也为假。这帮人通过 M 公司的行业地位,用假授权使第三方公司获取了我司的优惠产品价格,然后第三方公司通过壳公司,以低于 M 公司与我司「直签」合同价的理由,用接近市场价向 M 公司供货并销售。

大体模式搞清楚了,但有个关键点没有吃透,就是我方人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明确,是主谋还是从犯甚至可能不知情?报给东哥和公司负责人后,他们认为这事单凭我们推测很难有定论,可以借对方的力,因为对方的经办人显然是有重大嫌疑的。

果然,对方审计汇报后,直接整理材料报案,在把对方经办人带走的时候意外在他身上找到了一整套 M 公司的假印章。上午带走的人,下午就吐了,把我们这边的经办人也带走了。晚上在我们这边经办人的家中搜出了一套我司的假印章,确定双方都有人涉案。同时,发现他们在谋划以类似的手法侵占因为考虑不周导致无法侵占的那部分销售返利,而且私刻印章可能还有继续扩大作案的苗头。

令人意外的是,M 公司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也涉案,但由于在上市之前的敏感期,对方并没有大张旗鼓,只是将其辞退。

最后,我方经办人被判三年,对方经办人被判五年,勾引哥阿鹏也因为那一封邮件,被 M 公司高薪挖了过去。

勾引哥阿鹏可以说是情商低的典型,但架不住他运气好啊,这个案子,只要双方不绕过两边经办人坐下来认真碰头,确实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至于那帮人,只能说,算盘打得响,反送自己进大牢。

第十五个案子,办公室玫瑰

前面说过,我们集团对办公室恋情基本上是零容忍,每次审计访谈都要了解摸底,其实之前管得比较松,出了几件事后,领导们一致觉得这种情况太容易出麻烦,手尾还长,干脆直接明文禁止了。

促使老板下定决心的是这么一件案子。

集团旗下有一家物业服务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属于地位偏低的服务型企业,但随着集团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物业或被老板收入囊中或者逐步开发价值,渐渐地物业服务公司发展成一个个头不小的公司,业务范围除了传统的内部服务外,还兼有物业商业租赁等新业务。但是由于物业公司之前长期低迷,负责人属于混吃等退休型选手,老板觉得不太适合未来的定位和发展,遂空降了一男一女两个业务副总过去,男的叫阿斌,运营背景,主抓内部运营管理,女的叫阿娜,做商务拓展出身,负责客户拓展及服务。两人来自不同公司,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之前俩人相互不熟悉。同时老板放话,不光要求两个人要配合好,还给了个盼头,谁干得好,一段时间考核后就升为物业服务公司总经理一把手。

那段时间,物业公司捷报频频,看起来确实发展得很不错,但跟我们合规部没太多交集,唯一的一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客人的车停在停车场过夜,被人砸车窗洗劫了车内一番。事发后,物业公司副总阿斌在报案的同时也向我们求援,后来警方经过侦查,逮捕嫌疑人后确定是流窜随机犯案,同时内部调查也发现,物业公司的所有动作都是符合要求的,包括巡更打点、报案处置等动作都是确实按照工作手册进行,发生这种事确实是运气不好,跟物业公司内部管理没有什么关系,算是帮他们解了围。

过了一段时间,物业公司运转良好,老板把原来的总经理调到其他板块安排了个闲职,把副总阿斌提升为代理总经理,另外一个女副总阿娜提为代理常务副总,物业公司算是走上正轨了。

有一天,我们正在焦头烂额地忙另外一个案子,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准备通宵,我也想换换脑子,趁着叫宵夜外卖的间隙,打开公司的举报邮箱,想刷刷看有什么邮件,顺便放松一下。前面说过,公司为了方便员工提供各种线索,设了举报邮箱,经常会有些无厘头的举报邮件(当然另外也有不少是有用的线索),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偶尔刷着看一下,确实有神奇的放松疗效。比如,有显示文采用文言文举报的,有写自己某件事的心路历程的,有的纯粹是发邮件乱骂乱说一通来发泄的,甚至有给领导写诗赞扬拍马屁的,还有闲着没事发个空邮件来试试邮箱真假的。

正看得欢乐,邮箱闪了一下,右下角弹出新邮件提示。那么晚了谁那么无聊,估计又是搞笑邮件。我瞄了一眼,一下就精神了。从标题看,写着大大的三个字,「举报信」,再一看发件人,呦呵,这是一封实名举报邮件,用的公司内网邮箱,发件人也就是举报人,竟然是物业公司新上任的总经理阿斌。点开邮件一看,就两行字,大致内容就是,集团合规部领导好,我要举报我的下属,常务副总阿娜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具体内容见附件。

这也太奇葩了,我干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上级举报下属的案子,这也违反正常人的认知常理,毕竟上级肯定是握着对下属的一定的权限压制,而且阿斌刚提拔为总经理,权限是最放大的时候,他虽然对常务副总的任免没有一票否决权,但完全可以在行政人事财务等各方面进行压制,最不济还能求助于集团条线管理领导,怎么会发邮件举报?这不是自曝其短?不会是喝多了乱写的吧?带着疑惑,我鼠标点向附件,文件名挺长的,后缀名显示得不是很清楚,我一想,不会是病毒吧,直接点了怕有风险,另存一下算了。这时候,才发现附件是几个音频文件,仔细看了一下文件名命名规则,估计应该是手机的录音之类的。

拖到电脑上才发现文件不小,点开第一个,声音不大,背景吵吵闹闹的,听不清楚说话,感觉像在酒桌上,不会是喝多了逗我们玩的吧?再听第二个,应该是在应酬,能听到男男女女的声音,感觉是酒桌上的手机录的,听得不是特别清楚。打开第三个,这个声音很清晰了,一男一女在吵架,大意是男的嫌女的刚刚在酒桌上太放得开,有点吃醋的感觉。再打开一个,吵得更激烈了,男的直接威胁说要举报女的在业务上弄虚作假。我跟阿斌没打过交道,猜这个录音很可能是阿斌录的,又听了一遍大概理了一下思路,女的可能是阿娜,他俩在谈恋爱,在应酬的时候阿斌吃醋了,然后两人吵起来,阿斌录了音威胁阿娜,然后假装发邮件或者打算真发了再撤回?否则无法解释上级举报下属这种奇葩事?

带着疑问我去找了东哥,东哥听了一下,认出男的是物业公司新总经理阿斌的声音,那估计女的就是阿娜了。我把我的判断跟东哥说了,东哥觉得逻辑上能自洽,他判断是俩人在赌气,阿斌觉得那么晚了合规部的人肯定不会闲得去看邮箱,想着发出这邮件吓唬一下阿娜,然后等一会阿娜服软了再撤回。但他没想到我们在通宵加班,还真看到而且点开了这邮件,结果邮件被打开了就不能撤回了,估计现在俩人应该回过神来了。东哥意思是先不急,把手头的案子先处理好,这事可以晾一下,等他们放松后再杀个回马枪,给他们来个专项审计。

过了一段时间,手头上的案子也处理得差不多了,这期间,邮箱也很平静,没有收到想象中的阿斌的辩白邮件,也没有关于物业公司的其他举报线索。东哥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决定派我带队,对物业公司来个突袭式专项审计。在等集团分管领导的授权期间,我和东哥一起盘了一下物业公司的情况,确定了几个突破方向。

突击进场后,我先去找物业公司总经理阿斌谈话,其他同事也分别去找对口人员进行访谈,并要求对方按清单准备材料。阿斌没有慌乱,向我解释了一下当时发邮件的来龙去脉,跟我们的推测基本一致,他作为一个有妇之夫跟号称单身的下属常务副总阿娜好上了,在应酬中发现阿娜太放得开,吃醋,想吓唬一下她,就当着她的面假意发了个举报邮件,打算等她服软后撤回。谁知邮件被我们无意中点开后无法撤回了。事后,他俩大闹一场,已经闹掰了。根据阿斌的说法,是阿娜先撩他的,请他看电影,请他去音乐会,应酬的时候还替他挡酒,反正稀里糊涂地就在一起了。

对这种桃色私德行为,我们合规也就吃瓜八卦,顶多在报告中记上一句话,所以我们还是主要关心他所说的阿娜弄虚作假违反公司制度的情况,阿斌想了一下,说他确实对几个业务有怀疑,但没有确实的证据,随后将几个业务点了出来。一方面担心这是他们商量好的迷魂阵,另一方面对他俩这种破事的观感确实很不好,我想着尽快把这案子结了,决定亲自去挖这几个业务。

几个同事访谈回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反馈,由于阿娜属于被举报对象,我们在没有过硬证据的情况下也没有对她进行访谈。但从反馈回来的口碑来看,确实是比较开放,但她跟阿斌的事大家都有所耳闻,所以在公司内部相当强势。

我把阿斌说的几个有怀疑的业务找出来看了一下,头有点大,这几个业务都是场地租赁业务,外部公司租赁我司场地进行经营,说实话这块业务里面的门道确实没深入了解接触过,于是我请教了一下圈里的朋友,得知这里面主要有「三道门」:

第一道门,就是明面上的协议里的内容,关键在每平米每月的租金,业内叫「坪效」,一般这种根据区域等不同,有一定的标准区间,我翻看对比了一下,几个业务合同明面上的租金标准跟行业内区域内的相比,都在区间内,这块明面上容易查实的应该问题不大;

第二道门,由租金等指标衍生出来的免租期、各种管理费用等。管理费用这些都有标准,比较容易查实,关键在免租期,就是客户可以不给租金的时间段,既可以以装修的名义多给免租期,也可以以吸引大品牌、连锁品牌等高价值客户的名义隐蔽进行,这块常务副总阿娜就可以自己定,报总经理阿斌审批就可以。我翻看对比了一下,有一些合同有显著较长的免租期的,这些需要他们解释。

第三道门,高端玩家一些隐藏特定的操作。比如把好的场地自己通过第三方公司截留下来,转手加价转租给真实客户,又或者直接下场,用第三方公司租场地,自己来做生意,养起来铺子后收高额转让费的,种种手段不一而足。这种在当时工商信息不能联网查询的时期,是最不好查实的。笨办法就是每家客户去现场看营业执照跟合同是否一致,但客户分布在各地各区域,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跟东哥汇报情况后,他协调动员内部资源去实地查实有没有转租的情况,我继续跟进几个免租期不太正常的合同,又去找阿斌和经办人聊了聊,发现合同虽然都有一些瑕疵,但整体偏差梳理下来还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时,东哥也告诉我经过实地查看,暂时没有发现很明显的转租的情况,他们继续跟进看看背后的实际租户到底是谁。

难道真没有问题?还是确实隐藏得比较深?我带着疑惑翻看了一下午材料,没有什么思路。同事敲门进来,叫去吃饭,虽然没什么胃口,但人是铁饭是钢,还是收拾收拾跟他们一起觅食去了。

物业公司旁边就有一个三层楼的商场,是集团的物业,在当地算比较热闹的,二楼三楼有不少饭馆,我们选了一家人比较多的,打算尝尝当地特色菜。我正看菜单,看到菜单上打的「6 年老店」几个字,突然想到问题出在哪了。

总经理阿斌刚刚上任没多久,一般来说,新领导不太会一上任就开搞,起码要熟悉完情况而且做好布局才能下手。而那个举报邮件很可能是阿斌的一瞬间的冲动,不能说是假的,但给我们其实是一种误导。而且上级举报下属这种奇葩做法也很有话题性,让我们觉得这事应该是在阿斌任上发生的,直到我看到 6 年老店,才意识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阿娜在调过来担任副总的时候,把前任总经理拿下了,在阿斌上任前她就完成了想做的事,后续把阿斌拿下,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控局面。

思路一打开就好办了,安排同事联系物业公司对接人,准备前任总经理经手过的三年之内的所有合同,第二天准备重新梳理一遍。

果然,梳理两年前前任总经理审批的合同,在正常的租赁合同外,发现一批由阿娜负责那条线单独报批的补充协议,涉及几个特定商户的免租事项和装修补贴事项,审批事由写的是这几家商户为行业知名(连锁)商户,为提升租赁物业的知名度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光装修补贴就给了大几十万,整体合计折算出来有近两百万。再查这几个签合同的商户,纯纯的挂羊头卖狗肉的转租户,等于拿着公司给的价值两百万的免租期和装修补贴,把商铺拿下来后转租给其他人,在两百万外再挣一道转手费。

跟东哥汇报后,东哥建议找阿斌聊聊,然后由物业公司报案。我把材料证据给阿斌看了,阿斌应该是已经猜到了,没有显得特别激动,建议我们先跟阿娜谈一下,然后视情况再说报案。

跟阿娜谈完,印证了我们的推论,她确实跟前任总经理有染,利用他混吃等退休的心理,在正常的租赁合同下,哄着让他同意了几个补充协议。但阿娜又暗示她有外部有力人士照顾,几个商铺也是合伙的,想吐一点出来后,集团不再追究此事。

这事我做不了主,报给东哥,东哥也没法做主,把前因后果报老板后,老板对物业公司管理层这种乱搞行为导致的大额损失极其愤怒,指示一是要快办严办,直接报案处理,全力追回损失,如果真有其他情况再说,二是把这几个乱搞的,加上之前的一些案例,做成反面教材,全集团宣讲,全面禁止办公室恋情。

最后,前任总经理晚节不保被开除,现任总经理阿斌被直接降为基层员工后自行离开了,至于阿娜,直到被判刑,她所说的有力人士也没露面。

办公室的玫瑰,远观就好,靠近,小心有刺!

第十六个案子,大数据时代

集团业务日益多元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借助种种系统和数字化手段,查案仿佛也越来越容易。

有一次做集团某公司内审,这家公司主要经营消费品,业务节奏比较快,绝大部分交易都有系统支持,而且还有自己的直销平台。

对这种公司审计在没有系统的时候,是个很头疼的事,有了系统以后,就比较简单了。拉关键数据,做对比,然后做一些业务抽检,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次同事也例行公事般出了报告,我闲着没事拉几个数据做比较来消磨时间。毕竟各种纬度的数据很多,不可能都看完,一般只挑重要和容易出问题的看。就在我无聊研究他们公司直销平台一个数据的时候,发现有几个产品的价格和成交数据,在半夜的时候经常会变动。一开始以为是电商促销之类的,拉出来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都是直销平台主管批的特殊政策价格,使用频率有点高,再拉详细数据,发现平台价格都是该主管手动修改的,修改时间都是在半夜两三点,而且基本上是改完价格后就发生交易,显而易见,这个主管有问题。深入追查后发现,此人先私下跟下家联系约定好价格和时间,然后利用手中权限给出价格,下家直接在直销平台上下单,每次的差价大概 20% 折扣,在其权限范围内,单次交易额也不大,大概几百不到一千块钱,但是频率比较高,一个月有一大半时间,吃的差价对个体来说还是不算少的。

差点阴沟翻船后,我就在思考,由于系统数据量比较大,这个修改并交易的数据在一大堆数据中根本不起眼,一般常规的限制和查询手段对这种手法也无能为力。再想深一步,系统就算再智能,也要先制订好规则,比如,提前公司制度就限制这个岗位的调价频度和幅度,同时在线上线下辅以其他的制衡手段。

集团下属有家酒店就出过这样一个事。

这家酒店由于坐落在某著名旅游城市,在当地地理位置不错,处于几个大景点的必经之路上,生意一直很好,最特别的是,一般旅游酒店的房餐比在七三或者八二左右(城市商务型酒店的话因为有婚宴会务之类收入房餐收入差距不是特别大),就是房费收入相对餐饮收入占大头,这家酒店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过路客人基本都会选择在这歇脚用餐,旅游团餐饮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块牌子,餐饮收入压过了房费收入一大头。

去这种项目上做管理审计是一个比较好的活,一是旅游酒店业务比较简单,大块的业务比如像房间、餐饮等这种,因为客源比较稳定,签的都是长协价,而且酒店的各种业务系统也比较成熟,相对来说猫腻不多,该见过的猫腻也见得差不多了,二是项目所在地是旅游区,完事后可以稍微借着出差的名义放松放松,挺好的。

结果,入场以后,还真的查出来个大事。

这家酒店由于是四星级标准的,整体素质比较高,提供员工宿舍,条件还不错,也受到年轻员工的青睐。年轻人嘛,各种谈恋爱请客吃饭喝酒之类的还是挺花钱的,加上当地又是旅游区,物价不低,诱惑不少,经济上慢慢就有压力了。在这时候,有的人就努力提升自我,控制欲望;有的人继续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钱花了再说;还有的人就继续放纵自我,找各种搞钱的路子。别说,经过酒店销售部业务员和后厨小伙子他们俩的有意的观察梳理,深入交流推敲,还真给他俩发现了一个搞钱的歪路子。

这个路子跟他们俩人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查出来后令人咋舌:由于销售的业务员知道酒店餐厅接待的游客的规律和习惯,比如周二周六是广东的旅游公司发过来的旅游团,周三周四是川渝贵这边的旅游团,周五周日是西北和东北的客人,他们根据这种规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测试,形成了大数据。

由于餐厅的菜品对旅行团游客的几个主菜基本固定,主要是蒜蓉开背虾、本地特色鸡以及炒花甲这几个容易大量做而且味道容易调剂的菜品,他们根据「大数据」对餐厅游客菜品的几个主菜食材做手脚。比如南方的广东人福建人等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比较高,口味比较清淡,他们就不敢动太多手脚,大多数时候就是偷点斤两,而川渝湖南湖北等地的游客口味重,就用不新鲜的食材去顶正常食材,然后通过下重料掩盖,西北东北的客人重量不重质,用把大的活虾换成小的死虾,大的活花甲换小的死花甲这种手法,减规格堆数量,最后越搞越大,把厨子和采购也拉下了水。事后统计,光蒜蓉开背虾、炒花甲和特色鸡三个走量的菜,通过操作几年下来他们吃掉了将近一百万。

一般来说,这种案子是不好查的。首先,你在账面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只会看到正常的进货单(经过之前案例的长期宣讲和警示,从底单找线索的路子基本断了);其次,在现场抽检也不太具有可行性,因为这些食材本身走的量很大,两三天进一次而且基本不会有剩,无法追溯之前的货品,这就决定了你就算运气好,查到这一批有问题,他下一批马上换成正常的,很难固定证据,同时一般的审计都会提前通知,所以正常情况下很难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查出大问题。

那这个案子是怎么查出来的呢?我换了一种思路,之前我已经做过很多酒店的审计了,在内部合规的角度,酒店常规审计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挑战性了。对酒店来说,他们也想好了应对的办法,但如果用客人的角度去看呢?外部的角度还是容易找出不少问题的,因为样本数量足够大,时间跨度足够长,特别是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比如在订房网站上,可以看到客人对酒店从前台入住到退房清洁全过程的真实评价,进场前,我会重点关注差评部分,看看这里面有没有猫腻,因为如果有客人集中反馈某些事项,那么这块领域的相关环节可能存在一定管理风险。

餐饮的风险点也是在网上某点评网站发现的。这家酒店的餐饮分成两个餐厅两块。一块是自助,是单独的西餐厅,这块主要接待的是散客和商务客人,网上评价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块就是中餐厅的围桌团餐,主要接待团队游客,这块的评价可以说惨不忍睹,有不少吐槽食物食材不新鲜,份量小而且味道特别重的,其实仔细一看就能看出个大概,可是酒店负责人是科班出身,对客房和自助餐很上心,对这种量大价低的团队游客围餐不太看得上,所以这块隐隐有失控的苗头。

于是,进场后,餐饮业务特别是团队游客围餐业务就是重点要审查的方向,我分了两步走,第一步是安排合规部同事收集并比对平台上面的信息,然后以集团的名义,对较突出而且带图带视频的差评用户进行梳理和回访,以一些小礼品小优惠的代价换取了不少有价值的文字、照片以及视频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归集深挖,锁定问题环节和范围;有了这些材料,第二步就是通过分析和模拟,我们就大概能知道问题极大概率出在后厨,虽然知道种种问题的表现,但其实没有任何具体指向,只能凭经验甚至运气去广撒网碰撞摸索。本来计划先是把后厨全部访谈了一遍,但想来想去觉得很不好,恐怕有点打草惊蛇了。后来想到一个笨办法,因为集团对旗下酒店还是下了不少本钱的,于是找到酒店安保部门,要了后厨和一些关键点的监控点位图,发现有几个摄像头应该能拍到后厨内部和食材交接的情况。而且,多亏了集团的强制要求,这些摄像头录像都是 60 天保存的。下面就是看监控时间,我问东哥又调了几个同事,重点看那些给差评的客人用餐前后几天的监控录像。

没想到还真让我们找到了线索。后厨那小伙子应该没想到我们会用这种看监控的笨办法,也可能是他干久了,习惯成自然了,完全没想到监控角度如此刁钻,而且视频保存时间如此长,在接应供货商送货过一个通道的时候,除了接供货商给的烟,每隔一周左右时间,还会收一个信封。再深查这个小伙子,发现他跟同宿舍的销售业务员关系密切,而且这个宿舍我们趁他们上班的时候去看过,里面贵的好的东西不少,不像他们的收入能负担的。

但是从外部借力有一个最大的麻烦,就是不知道当事公司内部介入这种事情有多深。比如,这个小伙会不会只是最底层办事的,上面会不会另有其人?如果有,是什么级别的?主管?经理?总监甚至总经理?这个是比较头大的。跟东哥汇报后,他跟集团总部人力行政商量了一下,由集团总部派一个行政经理,来酒店监督酒店总经理和行政人员报案。

在下一次供货商递信封后,一举将后厨的小伙子拿下,在他身上的信封里的是一叠百元大钞,人赃俱获。这小伙子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几乎是当场抽搐着哭着就把人指认了,进去后把事一五一十地也给招了。最后,这家酒店的总经理调离,中餐厅大换血,主脑和帮凶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闲下来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信息化手段确实能帮助公司提高效率,而作为合规人员,我们一方面要能将信息数据有效地抓取和分析,思考权责划分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仍然要抓住「工具都是为人服务的」这一本质,工具没有好坏善恶之分,那人呢?

第十七个案子,创新的创

企业发展过程中,总有高潮,也会有低谷,唯一能推动企业继续求生发展的,只有创新。

有一段时间,因为行业和市场等外部原因,集团发展陷入了一定的停滞,一时间收入增长停滞,扩张速度和发展规模也受到比较大的制约。这时候,老板和集团领导,一边急着新的业务增长点,希望通过创新拉动破局,另一方面,开始「向管理要效益」,其中有一条他认为极其重要的,就是要求全集团各二级集团和分子公司盘点自己的资产,想办法把这些资产特别是其中的闲置资产盘活。

这时候,底下某个比较大的二级集团盘点完后,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他们集团因为各地分子公司较多,业务规模较大,接待也多,闲置资产里有不少接待用车,都是跑了很多公里数或者年限比较久,账面折旧也没几个钱了的,即使车况保养得还不错,但因为种种原因用得也不多了,他们希望将这一批车处置了卖给员工,给集团回点血。老板对这条建议尤其欣赏,因为其他的资产处置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和时间,而这条直觉上就觉得非常爽快,而且员工也能获利。于是,老板大笔一挥,将这个建议分发给各个二级集团,让大家抓紧推进办理,要尽快见到成效。

这对老板来说也算是一条小小的创新举措了,可就这一条小小的「创新」,可算是重创了一家子公司。明明这算是好事,这家公司也算是倒了血霉,处置一辆车,把集团领导层都惊动了不说,还差点让集团在当地被连根拔起。

该公司有辆做接待用的车处置给了一名员工,按规定是行政和接手的员工一起去办手续,由于没过户还是属于公司资产,所以应该行政或者司机开车,这次该员工提出要提前熟悉车况,行政就让他开着去了,自己跟车,想着都在车上没什么问题。结果员工因为不熟悉车辆情况,路上跟一骑自行车的中年人出了碰撞事故,对方火气很大,一直吵吵要赔偿,我们这边意思是有保险,走保险不私了,中年人看讨不到什么好,冲到驾驶座把公司车上的行车记录仪抢走了。因为行车记录仪也没几个钱,车辆也没有什么碰撞的痕迹,两人也没当回事,继续去办了过户。

这事后续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几个月后,这家子公司一把手被叫去「喝茶」,不是被「请」去的,说明事态比较严重。去了才知道,当地警方在侦查一起邮件敲诈案件,该案中嫌疑人拿着照片,群发了匿名邮件去忽悠各级领导,说发现了领导你的一些不妥当的行为,如照片所示,如果不想曝光,请打钱。警方梳理后发现,这些照片内容大多是一些在酒店 KTV 等高消费场所后座人员下车的情形,还有少量是人从车后备箱提行李袋的照片,照片中的人员看不清楚正脸,应该是从视频中截的图,但是照片中被拍的车的车牌号大部分都是该子公司旗下的车。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