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我爱你」的高级表达?

《涉江采芙蓉》:你眼眸里的纯净,是我在异乡再看不到的风景

出自专栏《8 堂语文课:陪你走过中国诗词星河》

语文课上,我问学生:「如果要用一种花儿来象征爱情,你们觉得什么花儿合适?」

学生说:「玫瑰。」

我说:「但是为什么在古诗词里不怎么出现玫瑰呢?」

学生说:「因为玫瑰是很晚才传入中国的吧?」

我说:「还真不是。玫瑰是中国北方本土植物,《说文解字》里就有对玫瑰的注解,但玫瑰确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太常见,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学生说:「那是为什么啊?」

我说:「我先问你们,为什么一说到爱情就想起了玫瑰?是什么给了你们这样的固有印象?」

学生说:「因为情人节要送玫瑰花啊……」

我说:「情人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我们中国古代其实也有情人节,不过叫法不一样。」

学生说:「就是七夕嘛。」

我说:「七夕在古代可不是情人节。」

学生说:「啊,想起来了,那叫乞巧节!」

我说:「对。在乞巧节,古代女子往往对月穿针,祝祷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它跟爱情其实没啥太大关系。因为牛郎织女只能遥望却不能相会,不是什么好的寓意,而是很悲伤的一件事情。」

「古代虽没有情人节这个名称,但是有两个节日和情人节比较贴近: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初三上巳节。在这两个节日里,女孩子们可以走出家门,赏花灯,游春,这就是和情郎相会的大好机会。

所以欧阳修才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学生:「哦……懂了。」

有学生说:「对,还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写元宵节的一场偶遇。」

我说:「是的,我们学古诗词为什么会觉得难呢?其实就是相隔的时代太远,我们对遥远的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太了解的缘故。反过来说,你在这方面了解的越多,你理解古诗文就越轻松。

我们刚才说到,不仅仅情人节的名称不同,古人在表达爱情时,也不送玫瑰花。大家想想为什么?」

学生说:「因为古人不喜欢玫瑰吧。玫瑰花被写进诗里都很少,那不就说明不喜欢吗?」

我说:「说的对,但我们可以再深入地想一想为什么不喜欢。反过来想,古人若不喜欢玫瑰花,那喜欢什么花?玫瑰和这些花草的区别是什么?古典诗歌中出现的花草很多,你们能想起来哪些常见的呢?」

学生说:「嗯……菊花,【采菊东篱下】。还有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我说:「那古人在写菊花、梅花的时候,是想表达什么?」

学生说:「歌颂它们的品格吧,因为它们都是天冷的时候开放的。」

我说:「没错。写秋冬之花,往往天气肃杀能象征外界环境的恶劣,在恶劣环境中还能盛放的花儿,自然就象征着不屈的品格。那,开在春天夏天的花儿有哪些呢?」

学生说:「桃花、杏花、牡丹、莲花……」

我说:「还有补充的吗?」

学生说:「海棠花,桂花……」

我说:「是的。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些花儿和玫瑰都不是一个风格?」

学生说:「诶,好像是。但是又说不出来哪儿不一样。」

我说:「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写过一段很有名的话:「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学生说:「哈哈哈哈哈……」

我说:「这可不是我爆粗口哦,汪曾祺的原文就是这样的。所以我喜欢汪曾祺,非常可爱。」

学生说:「我们也喜欢。」

我说:「大家注意一个细节:他说,为什么文人认为栀子花品格不高,是因为太香了。」

学生说:「那,玫瑰也是因为太香了,文人才不喜欢吗?」

我说:「我们在后世做的一切判断,从某种意义上都是在猜测。但是我觉得只要以审美传统作为依据,就差不到哪儿去。

玫瑰花不仅仅太香了,而且太红艳了,它代表的是一种非常热烈的情感。而中国传统美学是以含蓄为美的,对花儿的欣赏也是以淡雅为美,我们之前讲过,中国的诗学传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古人喜欢的情感表达,不是热烈、奔放,浓重的,而是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

学生说:「那西方喜欢玫瑰花,就是因为它热烈吧?」

我说:「我想是如此。玫瑰花硕大、红艳,热烈,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刺会扎手,这就很符合西方人的民族性格和审美传统。」

学生想了想,说:「可是玫瑰确实好看啊。老师,你收到过玫瑰没有?」

我说:「……我们还是回到课本上。今天我们要讲一首诗,它通过一种花儿表达了一种极纯净、简单又美好的爱恋,透着自然而然的淡淡忧伤。大家翻开课本,一起读这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你们肯定知道这种花儿是什么了。」

学生说:「芙蓉。」

我说:「是我们在公园树上看见的那种芙蓉花吗?」

学生说:「不是,是莲花。因为是【涉江】去采摘,长在江水里,跟树上的不一样。」

我说:「很好。芙蓉分两种,一种是木芙蓉,一种是水芙蓉。《红楼梦》里林黛玉抽花签抽到的是芙蓉花,宝玉的丫鬟晴雯死后,宝玉也为她写了《芙蓉女儿诔》,所谓「晴为黛影」,所以红学界就有一种说法,黛玉和晴雯一是木芙蓉,一是水芙蓉。而本诗里提到的芙蓉就是水芙蓉,也就是莲花。

莲花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可太高了,它的别称也有不少,荷花、菡萏、芙蓉、芙蕖……李白写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处『芙蓉』也是指莲花。

我们想想,在这里为什么诗人要写【涉江采芙蓉】,而不是【涉江采莲花】呢?」

学生说:「因为,芙蓉比莲花好听……」

我说:「那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什么不叫《爱芙蓉说》呢?」

学生说:「哎呀,肯定是随口说了一个名称,哪有那么多深意。」

我说:「我们平时说话确实很随意,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来说,作者选择这个词而不选择那个词,大多数时候是有深意,至少也是有原因的。

在这里之所以用『芙蓉』,是使用了一种修辞,叫做一语双关

双关又分为两种:语音上的双关和语义上的双关。语音双关,其实就是谐音。比如我们原先学的《鸿门宴》里,【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为什么他要举玉玦,怎么不举玉碗?」

学生说:「哈哈,因为『玦』谐音『决』,想让项羽赶紧下决心杀掉刘邦。」

我说:「对的,这就是语音上的双关,我们按谐音理解就可以。而语义上的双关,往往含有比喻象征义,比如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里面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路上的风雨挫折。

如果大家听明白了,我就问个问题哦:我们原先学过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里,哪一个字用了双关?是哪一种双关?」

学生说:「『丝』,谐音『思』,思念的意思。是语音上的双关。」

我说:「是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属于哪种双关呢?」

学生:「嗯……」

我说:「一时想不起来也不要紧,我们可以从诗中慢慢寻找端倪。大家想,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采摘芙蓉,是为了做什么?用诗中原话怎么说?」

学生说:「【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我说:「很好,这句话中的『遗』就是赠送,和《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相似。『远道』,就是远方。采摘芙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不在身边,在远方。

我们可以就此展开想象:这个采摘芙蓉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心上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说:「嗯,应该是江南采莲的女子吧。」

我说:「那么,她思念的人,应该就是她的夫君。在这里,『芙蓉』谐音『夫容』,意为夫君的容颜。所以当采莲女子看见水中绽开的朵朵芙蓉,自然就在心里涌现了丈夫的面庞,不由自主地采摘下来,想要送给远方的丈夫。」

学生:「哈哈,原来如此。这是我没想到的……」

我说:「不仅仅如此。还有,莲花开败以后,会留下什么?」

学生说:「藕?和莲子?」

我说:「对。我们说藕断丝连,这里的『丝』也可以谐音思念。而『莲子』,谐音『怜子』——怜,在古代指喜爱;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所以怜子,就是爱你。

学生:「啊哈哈哈……」

我说:「这就是今天的第一个重点,即对意象常见寓意的理解和掌握。莲花作为意象,常见寓意有几种:首先,它可以象征高洁的品行。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说:「因为周敦颐写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说:「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莲还可以谐音『廉』,也容易让人想到高洁清廉的君子品格。」

「其次呢,因为荷花本身的颜色是非常鲜亮清新的,所以当诗人把荷塘作为描写对象,在笔下勾勒出一幅夏日荷花图,那这幅画面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说:「嗯……清新明丽。」

我说:「对。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在称颂夏日的美丽风光。」

「然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采莲的少女们,她们有着红润莹白的面庞,穿着绿裙去采莲,在田田的荷塘中划着小舟,乍看之下,花和人是不是浑然一体?

所以王昌龄写:【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塘是绿叶红花,女子是绿色衣裙,红色脸庞,所以如果不是听到歌声,几乎分辨不出花和人。

所以,莲花也可以用来比喻女子美丽容颜和青春的时光。」

「另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莲花也是个和爱情有关的意象。比如《荷塘月色》文末提到的南朝民歌《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你们看,莲花、莲心、莲子,和女子对情郎的思念十分紧密地融为了一体。

再比如李商隐也写过:【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情感是『相思』,意象是『枯荷』,以荷花的枯萎,表达相思却不能相见的无奈。」

我接着说:「刚才大家说,采莲的人是江南女子。我就要反问了,为什么不能是男子呢?」

学生说:「男的哪有去采莲的,gay 里 gay 气。」

我说:「男的就不能采莲了?还有人把莲花穿在身上呢。」

学生说:「哪吒吗?」

我说:「……是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算奇装异服吗?」

学生说:「哈哈哈,那不是象征自己品德高尚吗?」

我说:「很好哦,给你们挖坑你们也不跳。大家说的对,这是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屈原是这种手法的鼻祖。所以屈原在《离骚》中,并不是真的去蕙纕、揽茝、制芰荷,集芙蓉,就像他不是真的拥有『秀美的蛾眉』一样,统统都是象征手法。」

「一方面,正如大家所说,如果诗中真的写男子采莲,一般是托物言志,用莲花寄寓自己品行高洁,而不是真的去采莲;另一方面,男子的心上人出门远行也不合常理,因为古代一般出门远游的是男子,在家苦苦思念的是女子,所以我们才有那么多的羁旅行役诗,闺怨诗,才有『游子、思妇』这一对古代诗歌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这首诗没有作者,也没有标题,只把首句作为题目,这是从《诗经》承袭下来的传统,因为它是文人五言诗,在流传的过程中题目和作者都散失了。

既然作者已经不可考了,而诗歌中的作者又不能等同于抒情主人公,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作者是男子,而抒情主人公是女子;作者是出门远游的那个『游子』,但写作角度却是从『思妇』的角度出发的。

「其实这种写法我们不是第一次见了。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所谓游子,就是出门远游的人。古代由于游学、战乱、徭役的频繁,读书人背井离乡,和亲密的人们聚少散多,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而古人是有一种故乡情结的,无论去往哪里,他们心里永远思恋着故乡;又因为古人成家一般都很早,往往在离家时就已经成婚,所以当他们写到故乡,除了故乡的景,也必然会写到故乡的人,往往就是包括妻子以内的家人。

当游子思念家人时,他往往喜欢采用一种非常委婉而巧妙的写法:不直接写自己想念家人,而是反过来,写家人在家中想念自己。

学生说:「噫,真自恋。」

我说:「不是自恋,而是因为这样写能增加感情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说,你们现在都住校,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碰到节日也不放假,像之前中秋节咱们也没放假。假如你从小到大,每年中秋节都是在家过,你爸妈惯例都会做满满一大桌子菜,一家人围在桌前,高高兴兴地吃月饼,看晚会……那么,当你在升上寄宿制高中第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坐在学校教室上晚自习,你心里会想什么?」

学生说:「会想他们今晚吃什么了,会想我不在家,我爸妈会不会很孤单不习惯……」

我说:「对嘛。这就是古人的写法啊!明明是你想家,想爸妈,但因为你们之间的亲情非常深厚,在你想念爸妈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相信,爸妈一定也会想你。」

学生点头。

我说:「所以,杜甫会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明明自己漂泊在外,在中秋夜思念妻子儿女,却站在妻子儿女的角度,遥想他们在月光之下思念自己。

所以,王维会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明是自己漂泊在外,在重阳节思念家中兄弟,却站在兄弟的角度,想象他们在登高之时思念自己。」

学生:「哦……(恍然大悟)」

我说:「今天咱们讲的这种写法,在古诗中非常常见。它叫【对写法】,也叫【代为之思】、【从对面落笔】。

这么写,除了刚才说的含蓄婉转之外,还有别的好处吗?

想一想,刚才给大家打的比方——你在想家的同时,心里其实也坚信你的家人也是想念你的。

你之所以有这样相信的底气,正是因为你和家人之间亲情深厚,血浓于水。所以,大家能想到这种写法还有什么好处?」

学生说:「啊,明白了。是不是更能凸显出感情的深重?」

我说:「正是这样。那么,大家能不能在这首《涉江采芙蓉》里,找到男子也在思念女子的句子?」

学生说:「呃,后四句吧。【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说:「没错。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中的视角转换。

前四句,是以女子的视角展开的——

盛夏江畔,花香日暖,女孩子走过兰泽,踏过芳草,看见了江水中盛开的芙蓉千朵,便涉江而过,想要采摘下来,送给心心念念的夫君,但是夫君却不在自己身旁,而是在遥远的他乡。

大家想一想,这时女孩子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说:「悲伤。」

我说:「是的。这种悲伤的情感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学生说:「借景抒情?因为前几句都是写景……」

我说:「可以,但换一个术语更贴切。大家看这几句中出现的意象:江水、芙蓉、兰泽、芳草,给人一种鲜艳芬芳,雅洁美好的感觉,而女子的心情却是悲伤的。采莲本来也应该是一件轻快愉悦的事情,但女子因为想起了丈夫,心情却变得沉重而悲伤。」

学生说:「啊,以乐景衬哀情!」

我说:「非常好。我们怎么判断乐景和哀景?」

学生说:「看色调,以及它们给人的感觉。」

我说:「是的。笼统地说,春夏之景为乐景,秋冬之景为哀景;暖色调为乐景,冷色调为哀景;清晨为乐景,黄昏深夜为哀景。这首诗写明媚的夏日江畔风光,就是典型的乐景。」

我接着说:「我们还要理解一点,女子为什么悲伤。我们固然知道她是为相思而悲伤,但还必须意识到,古代的离别和我们现在的离别很不一样。

现在你想家了,下课马上就可以去给家人打电话;但古人没有手机,没有通讯设备,只能通过驿站寄出家书。而频繁的社会动乱,也使『音书断绝』成为常态。

现在无论是你想家还是你家人想你,都是只有想念,没有担忧,因为你知道你爸妈会按部就班地过好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他们也知道你在学校好好读书,一切安好。

但古人的思乡怀人诗之所以有那么深重的情感意蕴,就是因为他们离家之后,无法及时得知家人近况,饱暖和安危,他们要想获知家人的消息是很奢侈的。

所以古人的思念里,往往还伴随着很深重的担忧和挂念。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生活很简单。当最亲密的亲人、朋友,恋人的关系长期被截断,这就成为很多人心里最伤心的事。

「《涉江采芙蓉》是我最喜欢的诗之一,因为我一直觉得这首诗里的情感纯净、简单而美好。

因为这种情感,是通过非常自然的方式来抒发的。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喜爱;这种喜爱,常常和对人的喜爱自然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所以,古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就是,我爱你,所以忍不住要采摘一枝最美的花草送给你。

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比如【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比如【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当然,还有我们今天学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当女孩子涉江而过,采摘下那朵最美的芙蓉,忍不住想要送给远方的夫君,但这时,她猛然发现,夫君已经不在自己身边了啊!

她手心的这朵芙蓉,又怎么可能跨越山海,送到相隔千里的夫君手中呢?」

「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到这里,在无声的叹息中停住了笔触。女子有多么伤心难过失望,都没有再往下说——尽管我们可以想象得出。

但是,作者接下来没有写她【泪眼问花花不语】,没有写她【悔教夫婿觅封侯】,没有写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而是笔锋一转,回到了游子的身上:【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就让我们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

原来,女子的思念不是单相思,她心中热切地爱着的夫君,那个远方的游子,心里也同样热切地思恋着故乡的她啊。」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从游子的视角着笔。

因为这里出现了【旧乡】、【长路】。我们说过,守在家乡的一般是思妇,而在远方漂泊的是游子。

『还顾』,是回头看的意思。那个穿着青衫,怅然伫立在路旁的游子,徒劳而痛苦地向故乡的方向张望。

当他一次次回头遥望故乡,万里路途,漫漫浩浩,早已看不清家乡的轮廓,只能看到面前这条来路,看到自己这一路走过的漫漫孤单,无边无际,没有尽头。

而故乡那个心爱的姑娘,也只在脑海里留下了一个温柔的影子。在独自漂泊的漫长又孤单的路途中,他再也看不见她,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是归期,只能一遍遍地去反复回忆,反复触摸心中她的依稀倩影。」

「这让我们在淡淡的哀伤中,又感觉到了一点淡淡的温暖。因为他们对彼此的爱恋和相思,不是【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而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说:「我们看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还是从游子的角度说的吗?」

学生说:「应该不是,是总说。」

我说:「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说:「因为【同心】应该是两个人共同的心意。【离居】也是两人共同的生活状态。」

我说:「那,【忧伤以终老】是说谁的?」

学生说:「是说两个人的。」

我说:「非常好。两个人心心相印,是谓同心。离居,是说异地相思。他们不仅仅为眼前的日子伤心难过,还想到了更遥远的以后。想到以后,归家的日子遥遥无期,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聚。既然看不到希望,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余生,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大家再回答一个问题,这属于什么抒情手法呢?」

学生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我说:「对。这首诗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虚实相生,又有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结合,这就使它所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深广,更隽永。」

学生说:「老师,既然他们这么相爱,那游子回家去不就行了?」

我说:「是哦,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啊?那肯定不是不想回……是因为回不去吧。」

我说:「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据考证,大概写于东汉后期,那正是个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们知道,当社会遭逢战乱的时候,在外漂泊的游子就更加痛苦,既痛苦于难以为国效力,也痛苦于归期难料,无法回家照顾家人。

所以那些思家的游子才会写:【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才会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才会写:【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我们在写诗歌鉴赏的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不仅要写出什么感情,还要写出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所以我们写【思乡之情】,往往除了【在外漂泊】,还会加上一句【归期难料】。

「其实,就算大家不了解这首《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也没关系,我们只要知道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真正的太平盛世很少,大部分时代基本都是动荡不安的。

我们对此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也知道该怎么答题才最全面。」

「在《涉江采芙蓉》出世将近两千年后,有一个叫席慕蓉的女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最简单的情感,往往最纯净,也能更深刻地打动人心。

在江南采莲的女子和远方漂泊的游子之间,因为彼此相知相爱,即便是相隔千里,也能跨越时空;即便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仍然可以心心相映,相连相惜,即便是相见无期,也能在彼此心中,达到一种不必言说的默契。

因为他们都会记得,你眼眸里的纯净,是我在异乡再看不到的风景。

备案号:YXA1LxnjEnjUP8XDOPbFgEra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