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里的 e 为什么叫做自然底数?是不是自然界里什么东西恰好是 e?

例如理想状态下,流体应该是直线运动的,但在发散场和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就会像飞蛾一样走出类似等角螺线的形状,天上的台风和水中的漩涡就是这样形成的,不过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只能近似这样考虑。

关于对数螺线还有一个小笑话。

对数螺线是笛卡儿在 1638 年发现的,雅各布·伯努利也做了研究,并发现了许多非常优美的特性,经过各种变换,结果还保持原来的样子。

他十分惊叹和欣赏这种美,要求死后自己的墓碑上一定要刻上对数螺线,以及墓志铭「纵使改变,依然故我」(eadem mutata resurgo)。

结果石匠同志误将阿基米德螺线刻了上去,雅各布九泉有知一定会把棺材掀翻的!

阿基米德螺线是这样的:

常人的确看不出区别,你能看出来吗?千万不要搞混啊!

好了!长篇大论快结束了,能坚持到这的都是 Winner!下面开始讲为什么叫自然底数了。

对数的底数

对数中最常用的底数是 10、2 和 e

为什么要以 10 为底数?

因为我们使用 10 进制,数量级和科学计数法也是 10 的倍数,例如阿伏伽德罗常数 6.02*1023。

所以 10x 的逆运算,以 10 为底的对数 lg x 最常用、最方便,所以又称常用对数。

10 进制是数字表示法中最容易普及的,根源是我们有 10 个手指,人们初学数字时都喜欢借助 10 个手指学习 1、2、3……10。到了学加减运算时,更是喜欢借助手指计算。不仅老师认为这样教学直观,学生也认为这样练习方便。通过教育,这个强大的习惯,被最广泛的传播和固化下来。但如果是 8 个腕足的章鱼发展出了文明,可能更喜欢 8 进制。

为什么要以 2 为底数?

因为 2 倍或成倍式的增长,即 2x,是我们日常中最简单的指数式增长。我们经常说数量成倍、翻倍、翻番、翻两番,都是 2 倍率的增长。

你可能也发现了,前面的存款例子实际上都是 2x ,因为这样的例子最容易理解。所以 2x 的逆运算,底数为 2 的对数 lb x 也会比较常见。

虽然对数的底数 2 和 10 是人们使用体验和认知体验最好的对数,但是在数学中,这两个数却是不自然的,因为都是在方便人的需要。

为什么 e 被称为自然底数?

用 e 做底数的对数表达方式是 ln x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的自然思想,自然是指万物的内在规律,就像自然数一样,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喜好而变化。

前面在讲「利息中的 e」时,曾拿π和 e 做过对比。

  • 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利滚利越多越接近最大收益
  • 一个对角线为 1 的多边形,其周长最大值是π
  • 一个本金为 1 利率为 1 的存款,其存款余额的最大值是 e

按照古希腊的自然思想来看:

  • 对于一个完美的圆来说,π才是自然的,是圆本身的属性,尽管从数值上是一个「无理」的数。
  • 对于最快速的指数增长来说,e 才是自然的,这是指数增长本身的属性。

而科学家们也发现,在做数学分析时,用 e 做底数的对数 ln x 做计算,其形式是最简约的,用其他对数例如 lg x 做计算,都会画蛇添足的多一些麻烦。

ln x 就像美学上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对数学家来说,最简就是最美。这是一种纯理性的美,通过感官是无法欣赏的,只有熟悉数学的人才能深刻的感受到。这种美令无数数学家为之痴迷,虽然不会像毕达哥拉斯那样狂热,但也终其一生孜孜以求。

结论

  1. 历史上,「自然」是一种划时代的思维方法,自然还有和谐、完美的内涵
  2. 随着利息、对数、指数的发明,人们发现了 e 的存在
  3. 1 元存 1 年,在年利率 100% 下,无穷次的利滚利就会达到 e
  4. e 和π一样都是内在规律,反映了指数增长的自然属性
  5. 大自然中到处都有对数螺线 eθ的身影
  6. 其他底数都是发明出来方便人使用,只有 e 为底数是被发现的
  7. 数学家发现以 e 为底数的对数是计算中最简、最美、最自然的形式

把 e 冠以自然底数、自然常数之名,把 e 为底数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是数学家们用自己的方式对 e 所进行的美学评价。

2004 年 Google 公司 IPO 上市,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决定上市融资总额为 2718281828 美元,也就是 e 的前 10 位数字。因为他们都精通数学,很喜欢 e 的自然之美,当然也希望公司能像 10100 一样实现指数型高速增长。

Google 其实是 Googol 的错误拼写,Googol 代表 10100 这样的天文数字,实现这样大的数看来也只能靠 ex 指数增长了。

#以下为补充介绍

对数为什么叫对数?

根据前面所说,纳皮尔将对数命名为 Logarithm,拉丁文中 logos 的意思是『比率』,他用一种几何的方式发现了比例对应关系。

1653 年,清代顺治年间,对数传入中国,薛凤祚与波兰传教士穆尼阁编写了《比例对数表》。康熙时的《数理精蕴》解释了『对数』中文名的来源:『对数比例乃西士若往纳白尔所作,以借数与真数对列成表,故名对数表』。

为什么对数发明早于指数?

有趣的是,历史不走寻常路,对数的发明居然是早于指数!

这就相当于先发明减法符号,再发明加法符号。

1614 年,纳皮尔发明了对数和对数表。

1637 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发明了指数,比对数晚了 20 多年。

1770 年,欧拉才第一个指出:「对数源于指数」,这时对数和指数已经发明一百多年了。

我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

  1. 纳皮尔首先发现的是大数运算中有对应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来简化计算,而不是考虑求指数逆运算的。
  2. 指数运算大家一直用,不过是用自乘的方法算。笛卡尔发明的是指数运算的符号和规则,简化了这种运算。对数和指数是不同目的下的发明,一开始人们就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直到一百多年后,欧拉才把这种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明确下来。
  3. 后人喜欢把容易的运算说成正运算,难的运算是逆运算,例如加法易,减法难,这是认知路径的先后造成的。

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学习的:

先学指数,再学对数,指数是正运算,对数是逆运算。我们直接学习了结论,一开始就明确谁正谁逆。但其实两者互为逆运算,谁做正都行。

欧拉发现两者关系后,人们在教授数学时,为了认知体验更好,把简单的指数放到了前面,不容易理解的对数则放到了后面。

这就是后人才有的疑惑,就像亚里士多德认为利息的不自然,中国人奇怪「货币」有贝字一样,因为历史断层,我们也会惊讶于指数的发明居然会晚于对数。

□ 张英锋

备案号:YXA1zd8zpP5iYn0vBYZSM1Y5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