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尬聊:社交高手必修课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当所谓的君子,当君子是很累的,做自己就好。我们之所以学会捕捉外界的善意,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快乐,而不是一定要去感激别人。

所以,如果部分群体在你看来无关紧要,随便怎么样都可以,那没必要理解他们,按照自己想做的就行了,该怼就怼,不用客气,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同样很重要。

如果大家在具体操作上还有一些不懂的点的话,可以写在评论区,不定时来给大家解答,欢迎关注本专栏其他内容哟。

有效沟通的内在逻辑

「发现问题,需要沟通」,几乎每个人都知道。

但能做到的没有几个。

下面的情况,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

在生活中,你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有可能是和亲人吵架,也有可能是没办法和恋人达成一致,再或者和朋友有观念的冲突。

你一开始为了感情,可能会选择忍耐,直到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这时候,你通过查资料发现:你应该和他们沟通,告诉自己的不满,说出你的感受,只有通过沟通,你们的问题才能解决。

你高兴地有样学样,二话不说将自己的不开心一股脑地说了出来,谁曾想接下来的发展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你告诉父母,他们的做法让你很受伤难过,父母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理解,反而斥责你不懂事。

你告诉朋友,你对TA很不满意,朋友一脸懵逼地看着你,甩头走开。

你告诉恋人,你不喜欢TA的什么什么做法,恋人不仅没有按照你的想法和你道歉并改正,反而干脆选择不理你,让你进退两难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做。

你本以为沟通可以帮你解决问题,谁曾想真的沟通之后,反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是沟通的问题么?还是对方,其实就是一个不值得沟通的人呢?

不少人到了这一步,不是选择从此拒绝沟通,就是干脆对沟通失败的群体下定义,比如「不要和xx讲道理」。

但其实,上面的问题,和沟通本身,亦或者沟通的对象关系不大。

而是因为大家没有弄明白沟通的内在逻辑。

就好像做一道数学题,如果一开始套用的公式就错了,那又怎么可能取得正确的答案呢?

「内在逻辑」,即是沟通的公式。

下面拆解的就是沟通的「内在逻辑」。

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沟通?

「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也就是说,最简单的沟通,同样是至少分为三个步骤的:

传递:告诉对方你的想法,你的感受。

反馈:你需要去倾听对方的想法、对方对你想法的理解。

共鸣: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共同的目标,或者处理方式。

因此,一个真的试图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人,除了「表达自我的勇气之外」,同时还要具备「倾听他人感受的胸襟」和「实现共赢的期待」。

沟通,是表达的过程,也是倾听的过程和磨合妥协的过程。而缺乏倾听、亦或者共鸣的表达,本质上并不是沟通,而是「单向输出」。

自己都无所谓对方的看法,并不打算解决问题了,那又如何指望对方会给好脸色呢?

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吧:

知乎有这样的一道题:连续被两个宿舍孤立+背后诋毁+欺负,现在特别痛苦,难以专心学习,极度情绪内耗,快要抑郁了怎么办?

题主是一个非常困惑的女孩。她发现自己的室友对自己有不少误会,但不管她怎么样努力争取沟通的机会,室友最终还是选择冷处理,甚至干脆不搭理自己。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抑郁痛苦到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甚至愿意对天发誓自己并没有做伤害室友的事情,只求争取到一个和解的机会。

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我非常为题主感到难过。不过,我也发现:她虽然极力展现出想要沟通的诚意,但她沟通的方式,问题很大,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真诚。

有一段内容非常有代表性:

期末考试周,题主每天睡不着,为了拿下好成绩,她天天早起学习,学到心脏绞痛、情绪抑郁。但这时,题主的室友白天不学晚上学习,闹出的声音让她原本就很糟糕的睡眠质量愈发雪上加霜。

题主想要沟通,于是在群里说:「我买了安眠药和耳塞,希望我做出让步的时候,你们也做出让步。」

谁曾想室友不仅不愿意和她沟通问题,反而直接干脆利落退掉了群。

咱们以这件事为例,分析一下,题主此时的沟通逻辑,出现了什么问题?

首先,她的内容,就是一个纯粹的情绪表达。她用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祈使句,看上去气势汹汹,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说不准室友根本不知道她睡眠不好,这个过程中存在误会?

其次,题主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不是「希望达成一个共识」,而是「我已经怎么样怎么样了,那你们就应该按照我的想法怎么样怎么样」。可是站在室友的角度,就算要磨合,凭什么非得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呢?大家都是平等的个体,凭什么命令自己?

还有一点,她跑题了。她的诉求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希望当事人晚上声音小一点」,那么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有点吵」或者「安静」。但她过分强调「买了安眠药」,事情的性质直接变成了「你们在逼我吃药」,这样的情况下,室友又该如何回复?

没掌握沟通的逻辑,就很容易出现「把小事变成大事」的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题主把措辞更换成:

「亲们,我睡眠有点浅,但我也知道你们要复习,我今天买了些安眠药还有蒸汽眼罩,争取早点睡,可以的话你们也能不能翻书声音小一点呀?」

效果大概率会好上许多,问题也不会变得那么复杂。

复盘一下:

传递:我睡眠比较浅,需要安静的环境。

反馈:我知道你们要复习,不是有意的(不管是不是,给了一个台阶)。

共鸣:我们都是为了好好学习才这样的,我理解你们学习,所以我努力早睡不打扰你们,相对的,也希望你们可以不要太打扰到我(商量的语气)。

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沟通,也是一样的。

表达、倾听、寻找共鸣,最终实现共赢。

让单向的输出变成双向的流动,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意志被尊重了,自然愿意去沟通问题,一起去解决问题。

言语上的合作势必会促成行动上的合作,对人际交往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理解了沟通必要的三元素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继续讨论一下「行动层面」的问题了:我们该如何培养出沟通思维习惯,而非单向输出的思维习惯?

在这里提供一个认知上的建议:把对沟通的认知,从「达到自己目的的技巧」,改成「争取双向妥协的手段」。打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在决定沟通的一瞬间,我一定是需要有所退让的。

相信大家在网上看过不少故事:一个原本自己不占优势的情况,通过当事人的一张巧嘴,化劣势为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说,还有不少好处。

这确实是颇有诱惑力的,相关的例子也的确不少。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转变局势的能力呢?

但我们必须分清楚一个区别:「沟通中存在说服行为」并不等于「通过沟通,一定可以说服别人」。

说服和沟通,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

说服当然需要沟通,不过,说服可以是「单向输出」,如果你的方案足够好、方法足够到位,那么完全可以让对方接受你的看法。这个在《战国策》里有许多例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看。

沟通,则是一个双向的、流动的过程。或许在某个情境下,存在「谁赢了谁」「谁说服了谁」的情况,但长期观察的话,双方一定是你来我往、相互妥协的平衡的关系,否则的话,也不叫沟通了。

不信的朋友,想想童年时期,父母拉着你「促膝谈心」,却完全不考虑你的意志,以批评、命令居多的「沟通」,你们真的认为那是沟通么?真的希望按照他们的做法做事么?

因此,「沟通后,对方觉得你说得很好很对,决定按照你的做法做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一个暂时的、相对理想的情况。

而真正大多数的情况是:那些对方完全愿意按照你的打算/完全不打算考虑你的意见的,你们根本不需要通过沟通解决,真的需要沟通的时候,即意味着你要通过自己的一些退让去更换对方的一些退让。

我们渴望沟通的时候,需要同时进行思考:

我们的诉求是什么?

对方的诉求是什么?

我们的诉求是否有共同点?

我能通过退让什么换取对方的退让?

在一开始就不介意部分妥协的情况下,心理上的预期先降低了,这样一来,即使沟通中出现了需要磨合的地方,也不会认为对方「缺乏诚意」,而是把这个理解为「沟通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自然不会心态崩塌。

与此同时,明确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说话的时候也会更加精准斟酌,从而避免误会的产生。

举一个在知乎很火的话题为例:钻戒。

不少男性都有强烈的诉求:如何和老婆沟通,从而说服她不卖钻戒?

双方的矛盾点在于:

男方:考虑实际,追求保值,认为钻石除了仪式感没什么用。

女方:希望有仪式感,希望感受到被宠爱,喜欢钻石的漂亮。

试想一下,如果男方的诉求是寻找一个共通点,如何在满足仪式感的前提下,足够保值,那这个问题的难度,会降低不少,毕竟大多数女性虽然喜欢仪式感,但也知道要好好过日子。

然而,如果男方拒绝任何妥协的沟通,坚持认为「沟通就是为了让女生彻底放弃钻戒和仪式感」,女方完全没有任何台阶,沟通的意愿自然不会高到哪去,甚至出现误会和吵架。

长期的有效的沟通,势必伴随着倾听、接纳、共鸣。

妥协,是其中的一个过程。

说到这估计有人会说:并不是这样呀,谁谁谁就从不妥协,但各种拿捏另一方。

在这给大家说一句扎心的事实:人们是会习惯于美化自己的经历和言行的,聪明的人,在听到明摆着仿佛掉馅饼的言论的时候,一定不会尽信。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有一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她就是一个很擅长沟通,并且和老公结婚多年幸福美满的女人。她曾经不无得意地和我感慨过:自己的老公从来都没有拒绝过自己的要求,只要自己提了,对方一定会听,把自己宠成了真正的公主。

看上去非常段位高超对不对?当时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毕竟她老公本人我是见过的,确实如她所言,非常疼爱她,对她也很好。

于是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想法,我继续问道:你是怎么做到,让对方连你的不合理要求都接受的?

谁曾想这时候,她一脸震惊地回复了这样一段话:

「啊?我为什么要和他提不合理的要求?正常人谁都不会答应不合理要求吧。

我只要和他提要求,一定是我认真思考后,觉得他能做到,而且比较合理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他做不到,连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合理的话,我根本不会提。」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无一例外的共同点都是:那些看上去占了大便宜的人,实际上也是付出了,并做出妥协的。

像我的这位朋友,她得到了老公全方面宠爱的优良待遇,和高效甜蜜的对话,但能实现这一切,是因为她本身就对自己严格要求。

沟通当然可以解决问题,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沟通,倾听、磨合、理解接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双方是平等的存在,没有真正可以白捡的便宜。

我经常在互联网看到这样的提问:「明明都已经沟通了,对方凭什么还不领情」?

问题是,人家凭什么一定得领情呢?而且谁规定了,领情就一定得是听你的?

自我意识过剩,过于把自己当回事,不仅仅会影响沟通,也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多的不快乐。试想一下,如果自己一开始期望值就没那么高,知道人家也有自己的诉求,那么在谈判的时候,就可以相对更加平和,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双方也能更快速地找到相通的点。

所以,在告诉大家怎么做之后,还要提醒诸位一点:在自己的口才变得很好,而且对方对自己确实有感情的时候,确实可以在一些情况下通过沟通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我们千万要记住,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质上并非自己多么厉害,多么有所谓的「情绪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另一方愿意为自己妥协退让,而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沟通可以产生情绪价值。

但情绪价值并不是流水作业的话术。

而是让人习惯于知道自己在被世界爱着,并养成感恩世界的习惯。

如果将这种心态流于表面,纯粹地认为就是自己「会沟通」,那即使现在不出问题,迟早也会崩。毕竟除了父母之外,世界并没有义务惯着自己(其实父母也是没有的)。

心理预期变得太高,面对必然出现的挫折,势必心态会崩得更快,问题也会越变越多。

以上,就是沟通的内在逻辑,和一些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并不是「术」,而是「道」,放在具体的环境下,需要我们转换成不同的语言。

但在学会了「道」之后,「术」其实就没那么难了:试想一下,一个人在说话做事之前,不是先全盘顾及自己,而是想想自己和对方的共鸣点,引导对方和自己一起实现双赢的目标,这样的人,即使暂时没有很流利的口才,说话又能难听到哪去呢?

内在逻辑,首先解决的就是沟通核心的问题,因为它是直接和当事人的心态挂钩的。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自己一腔沟通热情无处施展,正是因为没有弄明白沟通的内在逻辑,以至于一开始就树立了不合适的心理预期,而这种预期又影响了TA的表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本文着重于告诉大家如何在「道」的层面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

想了解更多关于沟通的干货,欢迎观看专栏的其他文章。

放弃「杠精思维」,沟通事半功倍

沟通最大的禁忌是什么?

当下,不管是沟通能力也好,表达能力也罢,其中最容易出现、危害最大的、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当属「杠精思维」。

技巧层面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但如果在思维的层面就出现了问题,不赶紧调整的话,后患无穷。

什么是杠精思维?

抬杠成瘾。

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先反驳挑刺,为了反对而反对。」

而杠精思维,就是以杠精的思考方式思考问题,并将之付诸行动。

他们思考问题的脑回路,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共识,而是发泄情绪、撺掇矛盾、必须自己胜利、过度情感用事。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思维习惯,会带来许多糟糕的连锁反应。

杠精思维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主要有几个表现:

专注于「如何让对方不开心」,忽视了原本沟通的目的。

当下互联网上有一个非常不好的风气:不少人一旦发生矛盾,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如何解决矛盾」,而是「怎么样通过政治正确,或者尖酸刻薄的话术把对方怼到哑口无言」,大到婆媳争吵,小到情侣沟通,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舒服不舒服?都怼人了,当然很舒服。

但这种方法除了增加双方的不开心外,还能解决问题么?

不能。

这种习惯的内在逻辑,并不是协助双方一起处理问题,而是「我现在很不开心,我不管,我要你跟我一样不开心」。

习惯性说出赌气的话。

明明很想沟通,却故意不和对方说话。

多发于情侣、亲子,明明心里有一大堆话想说,但故意冷着脸什么都不说,让对方去猜。对方猜错了,心里还会不开心。

不管结果如何,「刚上去」再说。

这是当下在互联网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大趋势,一句话总结就是,只要自己不爽了,就要正面刚:

父母让自己不高兴了,刚!

外人让自己不开心了,正面刚!

领导让自己不高兴了,骂回去!

别人说了让自己不舒服的话,二话不说嘲讽回去!

正面刚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不分场合、不看结果的「刚」很多时候,往往只是爽了一时,但后续发生的不良的后果,网友不会帮你承担,只能自己承担。

摆烂。

目前很多人这么做了,而且还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

杠精思维存在哪些危害?

一、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不开心。

以摆烂为例。

的确,遇到没办法交流的人,可以像对方那样破罐子破摔,也去做一个不讲道理的人。

眼下看上去确实很轻松很舒服,也不需要做什么疲惫的好人。可是长期下去,养成这样的思想习惯之后,同样会影响到和正常人的相处方式。

举一个很简答的例子。

知乎有一个几万点赞的高赞回答,作者一脸骄傲地表示,自己已经彻底开始了摆烂、躺平。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遇到沟通不了的人,直接开怼,并且邮件抄送给老板和人事,绝不惯着」。

听着非常爽对不对?

可是仔细一想: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那么多老板,愿意去随时管理员工的私人矛盾么?相反,实际上大部分领导并不关心这些事情,他们更希望员工可以自己处理好这些琐事,领导只需要拿到工作成果就好。

如果真的遇到一个发生矛盾就抄送邮件给自己的员工,他们是会放下手头的事情一点一点地帮忙处理出气,还是对这个员工的印象变得更差呢?

爽,但不切实际,甚至养成了糟糕的对话习惯,反而会影响到自己的口碑和后续发展。

二、错过最佳时机,甚至给自己惹来新的麻烦。

尤其是喜欢赌气的人,在这方面大概率吃了非常多的亏。

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

知乎有一道题:「老公下羊肉卷在火锅里,而我受不了一丁点羊膻味,当场下桌错了么」?

题目中,题主曾经多次强调自己受不了羊膻味,老公也表示记住了。可是在一起和亲戚聚餐的时候,老公还是在火锅里下了羊肉。

题主认为老公这样就是故意给自己难堪,于是当场甩手走人。

事后老公不仅没有表现出抱歉,反而抱怨题主小题大做。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为赌气,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吃了亏」的案例。

本身事情的解决方式其实很简单:告诉老公自己吃不了,换个锅;或者撒娇让老公给自己点点别的,该吃的吃了,也没有因此生气。

再或者当场简单说下,回家再吵也不迟。

但题主因为赌气,损失了多少呢?

原本自己占理的事情,变成了「双方都有问题」。题主老公忘记题主的口味一定是错的,可是题主错误的处理方式,让对方反而占了理,自己成了不讲道理的那个。

原本该开开心心吃饭的事情,变成了自己饿肚子。

原本题主可以借着这件事让老公割地赔款道歉认错,结果给了老公倒打一耙的机会。

在亲戚面前,自己的口碑受损了。和当场甩脸走人比起来,不小心下错了菜,显然问题看上去更小。

题主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可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对,不仅没有得到自己该有的利益,反而损失了大把实打实的好处。

赌气、抬杠是非常糟糕的习惯,它的内在逻辑,就是「我一定要按照不讲道理不正确的方式处理,你必须让着我」。如果面对讲道理、脾气好的,或许别人愿意退一步。但如果遇到同样脾气不太好、不怎么大气的人,这就相当于直接给对方递过去了一个自己的把柄。人家做错了什么大家不知道,但你自己做错了什么却让很多人知道了。

三、冲动是魔鬼,实打实遭罪。

杠精嘛,最擅长的就是嘴炮,成一时口舌之快,看到对方无话可说,自己心里特别高兴。

可是很多情况下,不是说你嘴上舒服了,事情就结束了。相反,那些嘴上不饶人的人,反倒是经常因为自己这张嘴,吃了大亏。

不信的话大家不妨想想小时候,和父母吵架,面对暴怒的父母,如果自己吼得更大声、或者强词夺理让父母无话可说,父母是会立刻低头认错,还是更多的,是给你一顿猛捶?

是,事后很多家长会道歉。

可是就算难听的话能收回去,挨过的揍能收回去么?显然不能。

杠精思维的危害是巨大的,不管是在沟通中,还是现实生活中。

它本质上,是哄诱年轻人由着自己的性格做事,放弃对情绪的掌控。而一个失去情绪掌控力的人,往往伤人伤己,却又不知道怎么解决。

因此,想要避免沟通中的雷区,除了技巧上的小问题之外,一定要从根源上,放弃杠精思维。做一个能够掌控情绪的成年人后,别人才愿意认真听你说话。

如何放弃杠精思维?

树立好「保护自己」的信念。

杠精之所以能够在网上横行无阻,并不是因为别人害怕他们,而是因为「隔着网线,也对他们做不了什么」。

但如果将这样的习惯放置到现实生活中,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被回击都是轻的,如果运气不好,可能还会挨一顿揍。

尤其是青少年,我经常会和小孩说的一句话就是:「和父母正面刚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不管是在伦理上还是体能上你都是有天然的劣势的,就算事后父母跟你道歉,可你还是挨了打吃了亏啊。」

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等于「不管什么时候都正面刚」,好汉尚且不会吃眼前亏,更何况使我们普通人。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之前互联网上有个案例,一个女孩子考上大学后,没有提前告诉父母,攒下了部分生活费拿去买了iPad。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重大支出不应该不告诉他们,不告诉,意味着对他们的不尊重。

当时评论区很多人鼓励小姑娘和父母吵架,但我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这时候,恰恰不该吵架。先不说女孩没有提前说,父母有情绪是挺正常的一件事,就说一点:这时候大人已经很生气了,还要硬着头皮凑上去吵架,就不怕父母一怒之下,把自己新买的平板砸了么?类似的情况,相信不少小孩都经历过。

学会在必要的时候保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能力。

其实操作起来,也没有那么难,在大家情绪都不好的时候,可以参考「感知力」一章的冷处理方式,找个借口也好,接个电话也罢,先脱离带着情绪的环境,冷静下来后,再去思考接下来怎么做。

爱自己,不仅仅是表现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学会「规避不必要的伤害」。

在必须正面刚的场合正面刚,不需要正面刚的场合,可以先冷静下。

学会不把气话当真

其实大多数人都能分得清楚赌气的话和真的生气的话,困难的地方在于,怎么样处理那些气话。毕竟,知道那是气话,但有些话过于伤人,实在让人无法忽视。

如果不想吵架的话,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接茬」,适当的冷处理,做自己的事情,不仅让自己不去生不必要的气,也可以给彼此冷静的空间。

等到大家都没脾气了,再去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不迟,到时候再告诉对方:你的哪些哪些话其实让我很难过。

当然,如果在对方得理不饶人、不依不饶的情况下,该反击也是要反击的。

学会「见人下菜碟」

这个建议并不是要求大家对别人区别对待,而是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时候,可以调整一下说话的分寸,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沟通之外产生的其他问题。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面对老人,尤其是婆婆之类的长辈。互联网上的政治正确是「不能惯着他们」,但放在真实生活中,如果真的像网上那样,那么凶地去怼人,尤其是毫无节制地「刚」自己的长辈,其实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这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就必须要尊老爱幼顺从老人,而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老一辈人观点,其实远远没有他们健康来得重要。老人能保持健康和良好的心情,就已经非常好了。

老人的身体本就比年轻人脆弱很多,年轻人着急上火气晕过去的情况尚且不少,更不用说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旦气出一个三长两短,就只能自己承担问题。

当下,互联网民还是以年轻群体居多,可能对照顾老人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时间精力金钱缺乏足够的认知。

我曾经就见过这样的一个情况,一个年轻气盛的儿媳,面对看不顺眼的婆婆,各种研究怎么样「怼到婆婆无话可说」,终于有一天,她在婆媳争吵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相应地,也顺利把婆婆气到了医院,从此需要长期照顾。老公从此辞职,家庭收入直接减少一大半,生活水平更不用说。

对于特殊的群体、特殊的情况顾及说话的分寸并不是单纯地示弱,或者毫无节制地惯着,而是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长远的利益。

尝试几次: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简单点说,就是想好一个需要外界协助的自己想完成的事情、想达到的目标,然后尝试着去为了实现目标,和其他人沟通。

第一次的目标可以简单一点,不要太大,比如自己想买一个什么东西,或者自己需要对方帮什么忙。

这个过程中,暂时先不计较自己受到了哪些委屈,先只考虑自己的目标,反复尝试,一直到实现再说。

按照自己的日常风格即可,不用太纠结自己说的话对不对,即使说错了话,也不要想着放弃或者强迫自己按照另一类人的方式处理。

需要注意的只有两点:

始终铭记自己的目标,不放弃,也不跑题,时刻提醒自己不跑题。

能不发脾气,就不要发脾气。

这个过程并不是纯粹为了锻炼说话的艺术,而是帮助自己树立清晰的思维方式,时刻记住自己到底要什么,同时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提高对不顺利的接受力——再通俗点说,就是变得皮实点,更加的就事论事。

一个不爱赌气、目的明确的人,相比较于其他人,能够更快速、更大概率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太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太多的负面情绪。

很多人之所以产生杠精思维,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他们难以接受外界的不顺利和拒绝。所以在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后,第一时间会想到怎么样解决不开心,却在这个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开始的目的,为情绪所操控。

但其实,会有不顺心不顺利,和自己优不优秀无关,这就是人生的常态之一罢了。

学会不赌气,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锻炼心智的过程,更能提高对日常不顺心的接纳程度,学会接纳那些日常的不顺心,才能更加理解他人的苦衷,最终,慢慢培养起沟通中最重要的素质:换位思考。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伴随着沟通的进步,人们自己也在不断进步。

远离错误的信念,从思维的层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具体的情况解决具体的问题,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意识到自己有上面的问题,不妨尝试调整一下。

相信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一定能感受到身上可喜的变化。

如何有效「说服」老婆,不交智商税?

女生勿入!!!

这是一篇广大男性同胞务必要看的干货文章。

用现实可行、不吹牛、不欺骗老婆、不破坏感情、不抬杠争吵、拥有专业度和实操性的方法,教会大家怎么样让老婆不交智商税。

以天然钻石为例。

不管你是更倾向于黄金、宝石、还是培育钻石,本文都有实操有效的说服方案,直接上手用即可。

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喜欢钻石。

尤其是不少男性,多次和我表示:可以在结婚的时候,送给老婆任何东西,除了钻戒,他们认为这是侮辱智商的物品,不值得购买。

这类话题在网上总是会爆发激烈的争吵,不想买的人认为自己比较理性,想买的人则认为对方专业不够还喜欢说教,甚至会上升到「你是不是不够爱我,缺乏诚意」。

虽然我也经常因为钻戒话题和别人爆发争论,不过客观说一句:相当一部分男性,并没有真的那么坏。他们讨厌钻戒是真的,愿意为妻子付出也是真的。

与其说他们真的不想付出,不如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老婆心悦诚服,甚至有时候还会火上浇油。

一个很典型的,就是「xxx是智商税,没价值」观点。

不想买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