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美股应该如何入门?

这里我想推荐你看看《戴维斯王朝》这本书,它对于当下股市流行的短线操作的思维,这本书所表现出来的长期历史观是一剂良药。

因为历史从来都是牛熊交替,循环不已,周期往返。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家族祖孙三代的投资故事。投资界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词——戴维斯双击,就出自于戴维斯家族。

通过《戴维斯王朝》这本书,约翰·罗斯柴尔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了不起的真实投资故事,反映了华尔街变迁的上上下下,记录了整个家族投资的前前后后,从最近的经济情况回溯到历史上的无数次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牛熊市转换等等。通过这些,人们可以看到这个家族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所做出的应对。

本书作者是约翰·罗斯柴尔德,他曾与彼得·林奇合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等超级畅销书。他曾担任《华盛顿月刊》和《财富》杂志的编辑。本书的译者是北京金石致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CEO 杨天南先生,他是第一个亲赴奥马哈与巴菲特握手的中国人。他自己出身金融世家,不仅是个金融投资家,还是一位财经专栏作家。

罗斯柴尔德的这本《戴维斯王朝》在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并给读者提供了观看戏剧般的享受,可谓文质彬彬、表里俱佳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老戴维斯,也就是爷爷的传奇一生,也是这本书最大篇幅介绍的地方。

老戴维斯,也就是谢尔比·卡洛姆·戴维斯,1909 年出生于皮奥利亚。旧金山饱受地震与火灾肆虐已达三年之久。华尔街的恐慌情绪令道琼斯指数下跌 32%,跌至 53 点。这时候,J·P·摩根拯救了美国银行体系。1930 年,戴维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他未来的妻子凯瑟琳·沃瑟曼毕业于韦尔斯利学院。两人共读的都是俄国历史。他们对于股市都毫无兴趣,没有受到 1929 年大崩溃的影响。1932 年,戴维斯和凯瑟琳在纽约按照民间仪式举行了婚礼。这时候的股市在底部盘桓,道琼斯指数跌至 41 点。

当戴维斯踏上华尔街这个舞台的时候,整个经济状况依然很糟糕。原本他凭着自己的文凭和才智可以在新闻行业谋生,但考虑到需要独闯天地,在媒体界又看不到前景,在 1933 年戴维斯最终接受了凯瑟琳哥哥号称狂野比尔的邀请,成为一名股票「统计员」,当时「股票分析师」这个术语还没有发明出来。

期间,股票市场出现了 5 年隐形的牛市,这段意外的牛市行情在历史上经常被忽略,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录,充满了无家可归者和失业大军。1937 年,戴维斯从姐夫的投资公司辞职,成了一名自由作家。这时候,股市的隐形牛市结束了,道琼斯指数从 194 点跌至 98 点。

成为作家之后,戴维斯签署了一份合同,内容是思考大萧条的原因、是什么让其延续如此之久以及如何从危机中恢复。现在,这位历史爱好者开始研究经济了。1938 年底,他将手稿交给了出版商,题目是《面向四十年代的美国》。这本书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得到很多好评,也吸引了很多读者,其中包括当时纽约州州长托马斯·杜威,他也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杜威聘请戴维斯作为演讲撰稿人和经济顾问。当戴维斯写《面向四十年代的美国》这本书的时候,离他成为一个全职的专业投资者还有数年时间,但这本书的题目已经为他日后的投资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本书的写作令戴维斯必须要直面 1929 年美国股市的创伤,而与他同时代的大部分人却因受伤太深永远地远离了股市,再不沾手股票。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不一样,戴维斯绝不会让这些令人沮丧的故事影响他迎接经济复苏的热情。对于商业和金融,戴维斯是天生的乐观派,这对于任何一个股票投资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特质。戴维斯意识到,市场过去的糟糕表现不能证明未来也很糟糕。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他相信周期的存在。于是,他的目光越过那些等待救济的长队、令人沮丧的头条新闻、通货紧缩的肆虐,以及国民对于华尔街经纪人和银行家的抱怨和厌恶之声,看到了更远的未来,聚焦于美国财富来源的关键——创新。

1941 年,戴维斯以一种少有的间接方式投资了华尔街。凯瑟琳有 3 万美元的存款——她父亲给每个孩子同样数目的钱,以便他们能购房。戴维斯和凯瑟琳继续租房子住,因为戴维斯认为房子维护费用过于昂贵。他目睹过他的姐夫狂野比尔大把撒钱在公寓和影子广场大厦上,决定不重复这种奢侈浮华。但是 1941 年,这个拒绝花钱买房的人却买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个席位。

这个席位对戴维斯而言并无大用,因为那时候他还没开始做投资。买下这个交易席位的原因,是戴维斯无法抵御 3.3 万美元的廉价诱惑。要知道,1929 年同样的席位标价是 62.5 万美元。对于戴维斯而言,这就像发现了一件有价值的古董在清仓大甩卖。在戴维斯买下纽交所席位一年之后,席位价格继续下跌,最低跌到 1.7 万美元。所以,戴维斯并没有抄到底部,但他买的价位已经足够低。席位的价格在 1946 年回升到 9.7 万美元,到 1994 年 5 月戴维斯去世时,席位的价格是 83 万美元。买东西不多花一分钱,成为戴维斯的标志。

1944 年,杜威重新回到纽约州州长官邸。作为对戴维斯在竞选活动中鼎力支持的回报,他任命戴维斯为纽约州政府保险司副司长。戴维斯在杜威的政治机器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但他在纽约州政府保险司中以直爽感言而著称。每家保险公司都被要求向政府保险司报备公司财报,戴维斯的主要工作是阅读这些文件,他整整有四年时间关注这些报告。如果无法在工作时间完成工作,他会将文件放在陈旧的公文包里带回家阅读。晚上,他会坐在家中火炉上的一张靠椅上阅读。通过阅读大量内部文件,戴维斯成为这种通常认为无聊的行业的专家,他全神贯注于其中的细节。作为一个历史专业出身的人,戴维斯对于保险的研究也是从保险的起源入手

到了 1947 年,38 岁的戴维斯离开州政府公务员职位投身于股市,当年还没有中年危机这个词,他的妻子凯瑟琳回忆当年戴维斯离开安稳的政府体制内岗位时,家人对此的反应是:「他这么做,有点疯狂。」

这个时候道琼斯指数始终徘徊在 180 点上下,这个点位只是 1929 年股市高位的一半。戴维斯知道股票还没有脱离打折的低价命运,道琼斯指数的整体市盈率(PE)为 9.6 倍,股价仅仅略高于账面的净资产。

即便买股票有如此多的优势,大众依旧不买账。美联储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 90% 的受访者反映,他们不会购买普通股。大众「对于股市持有一种集体的怨恨情绪」。但戴维斯已经完全洞察到了经济的上升趋势。美国工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其竞争对手都已经在战争中毁于炮火。美国的跨国公司毫不费力地占领欧洲市场,利润大幅提升。四个旧敌——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日本——已经成为美国的盟友。并且,不要忘了,美国手里还有原子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整个社会释放出来的能量远远大于原子弹,它治愈了延续已久的大萧条。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忽然发现,他们终于有钱买一些非必需品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收银机欢快得记录着销售额的上升,心花怒放的生意人不断扩大店铺的营业面积、开设新的店铺。整个国民经济切换到快速发展的轨道,通货膨胀开始出现。虽然各个行业都在发展,但是他只专注于自己懂的行业,保险业。当时,保险股在华尔街眼中并不值钱,很多保险公司发行的股票都只能在交易所旁边的「柜台交易」。

1942-1947 年,道琼斯成分股的利润翻了一番,但火宅保险公司依然两手空空。戴维斯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提到:「自 1906 年旧金山大火以来,火宅保险整个行业比任何时候都不赚钱。而除此之外的整个商业世界正在享受美国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蓬勃盛宴......我穿的衬衫变贵了、用的煤变贵了、面包变贵了、猪排变贵了。我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变贵了,价格都比二战前翻了一番,唯有与火灾保险公司的股价除外。

戴维斯将保险公司的盈利不佳归咎于公司投资组合中持有的低收益债券。戴维斯在 1946 年对一群行业领袖说,「今天,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投资收益。」尽管表明上看来保险行业缺乏盈利,但戴维斯相信不仅股市总体上有着惊人的上升潜力,保险股则更是在风险极低的情况下具有提供超额回报的机会。虽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会计师培训,戴维斯很快发现保险会计是为了让政府监管机构满意而设置的,而不是为了向潜在投资者提供信息。就像一个金矿矿工去索赔的时候,特别穿着破烂,以避免引起他人的妒忌。保险公司也一样,表现出很可怜的样子。每当一个经纪人卖出一张新的保单,所获得的佣金是首月保费的 120%。这样,每一张新保单的出售,都意味着在保险公司的账面上立刻出现了一项亏损记录。

戴维斯总结出很多不同的经验法则去解释这样的异常现象。他发现,典型的保险公司常常会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保单。保险公司持有的、由债券和按揭组成的固定收益组合的价值,往往高于保险公司本身在股市上交易的市值。如此说来,任何购买保险公司股票的人除了物有所值之外,还能额外拥有公司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保险股的投资者可以收到年化 4-5% 的分红,这相当于广受欢迎的国债收益率的 2 倍。

对于保险公司价值几何的问题,只要拿只铅笔稍微算一算,就可以估计出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价值来。即便抛开单调的公司运营利润,保险公司持有的投资组合也随着债券利息收入和按揭利息收入的不断流入,在以复利的形式快乐地增长。而且保险公司可以先从每个新客户那里收取现金(保费收入),等到索赔或保单到期才会发生支出。保险公司除了坐享价值升值的好处之外,还从社会巨大汹涌的保险需求中收益。例如,购买了新房、新车的新婚夫妇需要三种保险:人寿保险、房屋保险和汽车保险。

戴维斯对于监管的行业了解越多,他越是坚信自己已经发现财富矿藏的母脉。一次又一次,他注意到保险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低于账目资产、分发丰厚的红利,并长期保持复利增长。1948 年,他的老上司兼良师杜威有着极大的胜率赢得总统宝座,戴维斯本来可以随着一起晋升华盛顿高层。但对于戴维斯而言,他对跻身于华盛顿上流社会缺乏兴趣,他醉心于保险业。即便在他监管之下的保险公司并没有被说服将更多的资金转入股票投资,但至少,戴维斯向世界证明了为什么应该讲保险公司的股票纳入投资组合,最终,他还是递交了辞职。

戴维斯下海转向做股票投资,他首先买下了弗兰克·布罗考公司作为运营的根据地,该公司号称是「最悠久的保险股交易商」。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布罗考就为保险股拍案叫绝、擂鼓助威。可惜,时运不济,他的公司摇摇欲坠。戴维斯认为,如果能保留「最悠久」的牌子,他将从布罗考的忍耐力中获益。他换掉了公司名字,将公司更名为谢尔比·卡洛姆·戴维斯公司。他早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买下的席位,此刻排上了用场,他使得戴维斯能够进入交易现场,并具有与华尔街大买家直接进行交易的许可证。

1947 年-1948 年期间,戴维斯数次走访全国各地,寻找物有所值的保险股票。他将自己的观点输出给各种基金会、养老基金、富裕人群,这些工作,布罗考十年期就做过,但收效甚微。他期待着能有人听从他的建议,并通过他的席位进行股票交易,这样他可以赚一些佣金。

「我一直在敲各家的门,大费周章。」戴维斯承认,他在为七家保险公司集资上市做努力,他的公司是承担承销工作的几个辛迪加中最小的。他原本期望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巡回路演能吸引买家,但未能如愿。「很明显」,戴维斯有些愤愤不平,「这个国家死脑筋的储户们根本不想在这类资产上投一个子儿。」

潜在购买者高速戴维斯他们不愿意购买保险股的原因:(1)战争引发「整体的道德缺失」。复原的大兵们会干出纵火和偷盗邻里的事情来,如此一来,保险公司就会被塞满索赔的账单。(2)保险公司刚刚理赔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即 1947 年发生在德克萨斯州市的硝酸盐工厂爆炸案,造成 576 人死亡。保险索赔金额之高、量级之大,很可能引发又一轮的保险公破产风潮。(3)常常被预言的、即将发生的核战争是保险行业的噩梦。想一想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引发怎样的索赔!(4)核电站留下的发射性物质,也会引发巨大的保险索赔。上述这些原因令戴维斯的推销极为失败,但是令人沮丧的路演却起到了「祸兮福之所倚」的作用。

在本杰明·格雷厄姆著名的《证券分析》的续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格雷厄姆写道:「若想取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投资者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自身坚定沉着且积极乐观;(2)投资标的在华尔街并不风行。」顺便说一下,戴维斯热衷阅读格雷厄姆的著作,并钦佩他的观点,还在 1947 年当选格雷厄姆股票分析机构的主席。

戴维斯用他的新的职业生涯践行了上述两条座右铭。如果短视的听众们不接受他的建议,那么索性独自享用。他的工作重点从股票承销和经纪业务,迅速转向自己专注于投资组合。在这个不受欢迎的行业里,他专心转向自己专注于投资组合。在这个不受欢迎的行业里,他专心寻找购买那些基本面稳固且具有光明前景的保险公司股。

通过自己拥有牌照的公司进行投资,这一特点赋予戴维斯周围其他投资人所没有的两个优势:(1)戴维斯通过公司买股票,可以使用更多的融资杠杆,因为美国证监会允许公司比个人使用更多的融资杠杆。(2)公司的融资可以享受更低的利率。

整个 30 年代和 40 年代的股市表现是令人沮丧的,始终是上上下下起伏不定,每一次刚刚上升都会被立即扼杀。但是到了 50 年代,牛市却是经久不衰,买进股票、持有股票这也的行为,又恢复了先前的好名声。在这样的牛市中,即便遇到市场回调,也只是暂时的。1950 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令投资者惊慌失措,但「市场先生」的损失很快就得到补偿。

同样的,1957 年发生的各类事件,像苏伊士运河问题的争吵、苏联将坦克开进布达佩斯,以及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进入太空轨道等,都会引发短暂的恐慌。两次下跌都伴随着经济的短期衰退,但这两次经济都轻松复原了。公司的利润在增长、股票的市盈率在膨胀,投资的游戏可以轻松取胜。1949 年投资到标普 500 指数上的每 1 万美元资金,到 1959 年可以上升到 6.7 万美元,年化回报达到异乎寻常的 21%。在应该持有股票的最佳时候,人们却常常避而远之,这是大众对于股市的典型行为。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股市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弹,戴维斯借此晋身百万富翁之列。

数字可以让人更具有灵感:在 1950 年,保险公司的市盈率仅有 4 倍。十年之后,它们的市盈率达到了 15~20 倍,而且他们的盈利增长到原来的 4 倍。我们假设,在十年前戴维斯以 1 美元持有 1 股保险公司,而十年后,每股的盈利变成了 4 倍,同时每股的市盈率,也就是市场对它的估值也变成 4 倍,于是,他原来 1 美元所持有的 1 股,这时候就变成了 4*4,也就是 16 美元,这就是著名的戴维斯双击。如果再加上通过融资杠杆,戴维斯可以实现三重获利。

戴维斯购买保险股并非一视同仁,不加区别。在他不算太长的政府监管生涯中,他开发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以区分赢家和输家。1952 年,他曾经在纽约保险经纪协会的演讲中描述过这种方法。他演讲的主题是:「你的保险商有多健康?」在字里行间,听众们可以听到如何挑选股票的真知灼见。

他以数字来说明如何发现「一家公司是赚钱机器、财源滚滚,还是捉襟见肘、经济拮据。」这需要了解业内一些广泛使用的会计手法,确定公司是否盈利。他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公司资产赖以取得复利增长的投资组合上。在这里,他将可靠的资产与前途未卜的资产分离开来。他曾经打算投资一家具有明显吸引力的保险公司,但当他发现该公司的投资组合中满是垃圾债券时连忙收手。不久之后,由于一些高风险的垃圾债券违约,这家保险公司倒闭。戴维斯与其擦身而过,毫发无损。

对于自己的持股价值心中无底的投资者,股市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惊慌失措,逃之夭夭。他们衡量价值的唯一指标就是股价,所以,股价一下跌,他们就倾向于卖出。戴维斯具有「恐慌免疫」特质。华尔街行情每天、每周、每月以及每年的上上下下、跌宕起伏,都不会让他改变既定的策略。即便在市场崩溃、士气低落的大跌中,他依然坚定地持有自己的股票,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投资组合的真正价值被市场错估。熊市无法令其恐惧,因为他心中有底。

股票价格的波动是戴维斯所关注的指标中最不重要的指标,但他依然会留意报价单。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陷入「长期的下跌之中」,对他而言,这或许意味着其背后有不为不知的麻烦,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知晓内幕消息的人在抛售他们的股票。「这可能意味着,就像他们曾经提到的《老人河》中的歌词那样,」戴维斯对听众说,「有些人『一定知道一些事』,因此,他不会『静静地流淌』。」

在戴维斯充分了解了一家公司的财务数字后,他会将注意力转向管理层。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会与管理层会晤,询问 CEO 有关公司的每一个方面,从销售队伍到理赔部门,再到公司如何抵御竞争对手,以及赢得新客户的策略等各个方面。

自戴维斯 1947 年开始其投资生涯,道琼斯指数增长了 5 倍,戴维斯亲自挑选的保险公司股票上涨了 200 倍。「戴维斯双击」显示出魔力:保险行业的盈利增长到原先的 4 倍,热心的投资者为此需要付出的价格是 1947 年的 3 倍之多。融资杠杆的放大作用,加上戴维斯非同寻常的选股能力,使投资给他带来的回报就像 40 年后热门的棒球明星和《哈利波特》一样。

戴维斯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潮流的充分把握,而其他的投资者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才打开他们的钱包,着手投资,此时,牛市的大潮已接近尾声。而当时的戴维斯已经不再像熊市中悲观主义盛行时那么热情似火。美国股票早已摆脱了低廉的价格,当看到他曾经便宜入手的、心爱的保险类股票早已不再「便宜」,戴维斯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

戴维斯又一次远远走在了众人的面前。上一次的海外投资热潮归于平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热情的券商经纪推销的拉美债券让美国民众损失巨大。时隔 30 年后,海外股票交易对于华尔街的基金经理而言,依然是一片未知的领域。新兴市场尚未出现,没有全球共同基金,没有按国家区分的投资基金,也几乎没有人谈论关于海外的多元化投资。

这回,戴维斯选中了日本。在戴维斯着眼于日本股票之时,另外三位杰出的美国投资家也在买入日本股票,他们是奥利弗·格雷斯、阿尔·赫廷格、约翰·邓普顿。邓普顿是著名的邓普顿基金的创始人,后来被伊丽莎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这三位投资家每一位都在日本股票上投资超过 5000 万美元。

戴维斯 1962 年从日本回来后,大量买入了日本五大保险公司中的四家股票。戴维斯持有的日本股票很快让他的财富飙升,更使他成为了坚定的国际投资者。随后,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标的,南非、欧洲、远东,甚至苏联。没过多久,戴维斯持有的保险股已经是一个「联合国」,35 家来自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的保险公司股票,成为他持有日本保险股票的补充。随着他持股范围的扩大,他的融资杠杆也在增大。1963 年戴维斯的融资杠杆为 1700 万美元,1965 年为 2200 美元,这一年,他打破了「绝不投资拉丁美洲」的策略,买了 4 家墨西哥的保险公司股,外加 1 家爱尔兰和 1 家南非保险公司股。

当时戴维斯有个朋友,叫理查德·默里,在与一家南非保险公司的 CEO 会面时,还不知道戴维斯已经是这家公司的股东。默里心里想着告诉戴维斯这个最新的发现,但当这位 CEO 告诉他,他们的股票已经上涨了 100 倍后,他有改变了注意。出于好奇,默里问这位 CEO,有没有什么外国投资者早早就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并从这个巨大升幅中获利。对方想了想,说:「实际上,有这么一位,是一个美国人,他叫戴维斯。

1969 年,戴维斯出任美国驻瑞士大使,那时他的净资产在 5000 万美元左右。6 年后,当他返回美国时却只剩下 3000 万美元。戴维斯不在美国期间,他的投资组合交由肯·艾比特管理。但戴维斯并没有因为糟糕的表现而责怪他,因为即便艾比特建议戴维斯抛出股票,他的老板也不会听从他的建议。

1976 年,股票价格很便宜,连巴菲特也说,他感觉就像一个欲望勃发的青年闯入娱乐厅里。当时,市场上到处是廉价的股票,就像戴维斯早先刚刚开始投资保险股那样,那是整整一代人之前的市场景象。1975 年 6 月,戴维斯给他的投资人写了一篇特别报告,如果有人不嫌麻烦地认真阅读,会看到上面写着:「火灾险和意外险行业将迎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通货膨胀尾声后的最大改善,同时火灾险和意外险的收益大增将会重燃寿险股激情。」

在戴维斯投资生涯的后期,他不再局限于自己原先偏好的行业,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行业。整个 80 年代,戴维斯持有的保险组合为他带来了 5 亿美元的新增财富,戴维斯家族的财富完全超越了凯瑟琳的娘家、曾经庞大的沃瑟曼家族的财富。

1987 年美国股市再度出现大崩溃,戴维斯常说熊市会帮你赚钱,现在正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当电视评论员们还在讨论 1987 年是否会是 1929 年大危机的翻版时,戴维斯已经开始兴奋地动手买进。在那个声名狼藉的「黑色星期一」闭市之后,戴维斯的手下沮丧地告诉老板戴维斯,账目已经亏损了 1.25 亿美元。但这个消息并美元让戴维斯动摇。

1988 年 11 月 14 日,戴维斯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富豪榜。《福布斯》显示这位老人家的净资产是 3.7 亿美元,并提到他被推举为传统基金会的主席。1993 年戴维斯得了中风,1994 年 5 月 24 日,戴维斯平静地在家中离世,享年 85 岁。戴维斯留下了一个遗孀、两个孩子、八个孙子和 9 亿美元,这 9 亿美元后来增长超过了 20 亿美元。

接下来,我们要将镜头从老戴维斯身上,转向他的儿子谢尔比,还有他的两位孙子安德鲁和克里斯。

他的儿子谢尔比简直就是他的父亲老戴维斯的翻版,他也在劳伦斯维尔斯中学,也就是戴维斯当时的寄宿学校读书,也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这也是戴维斯的母校。在大学期间也参与了校刊的工作,和戴维斯也是一样。同样也娶了一个富裕家庭的女子,这跟他老爸也是一样。

像父亲一样,谢尔比学的也是历史,同时也学习会计,资产负债表、证券分析等等。谢尔比认为公司领导力的无形价值胜过账面上的有形价值,他绝不会让统计数目的叶片阻碍自己对于树木的观察。

尽管戴维斯父子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很难用融洽来形容。在谢尔比的记忆中,他那极具影响力的父亲,是一个感情冷淡,与人疏远,心不在焉,爱争执的人,而且常常不在家。谢尔比从青少年时代到成人,两个人在表面的礼节之下,却常常是话不投机、意见不合。

在 1992 年的一天,也就是戴维斯去世两年前的时候,戴维斯来到了他的孙子克里斯的办公室,带来了一个能够装下超大尺寸地图的蓝色活页夹,里面是厚厚的电脑打印稿。克里斯打开翻阅,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在阅读爷爷整个职业生涯。里面的资料是按照所投资公司名字字母的顺序排列,记录了整整半个世纪以来的投资损益。

当天傍晚,克里斯就搭乘火车回到了塔克西多公园的家中。他想,无论爷爷是怎么样的真实意图,他觉得他都应该跟他的父亲一起来翻阅爷爷所留下的资料。谢尔比在翻阅这些资料中,他发现其中有十几只股票,都是他曾经持有或者是推荐过的,包括像丰信信托、房利美、还有纽约风险基金,甚至戴维斯还买了他儿子谢尔比自己所发行的基金,但都没有声张。包括像英特尔股票,因为一般来说戴维斯是不会碰科技股的,当时谢尔比向父亲大力推荐过英特尔,但遭到一口回绝,戴维斯说我不相信科技股。在翻阅的过程中,谢尔比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克里斯可以看出,他被感动了,因为这些资料说明,戴维斯在悄悄地采纳他儿子的投资建议。克里斯回忆说,英特尔、房利美、纽约风险基金,这些词对于父亲而言都是他一生都在等待的赞美之词,但爷爷从来都没有亲口说出来。

从戴维斯交给孙子克里斯的资料可以清楚地表明,是什么因素使他跻身福布斯富豪榜。虽然投资的组合超过一千只股票,但是真正让他赚大钱的是 12 只股票。这 12 只股票初始的价值不到 3 万美元,而现在的价值已经达到了 2.61 亿美元。戴维斯获得这笔奖金却用了 50 年的时间。

从 1984 年到 1998 年,整个美国基金的投资回报平均超过了 500%,但投资人获得的回报仅仅是 186%,也就是说有 314% 的收益都在投资人自己的频繁切换中丧失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更多的投资人,当股市稍微上涨一些的时候就获利抛出,而当股市下跌的时候又去割肉。

戴维斯家族一直致力于教育他们的客户,希望能够坚持到底,对于短暂的成功我们不会过于乐观,而对于短期的挫折我们也不会过于悲观。有这样一句话,悲观者永远正确,而乐观者却分享未来。乐观是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不可或缺的特质。

戴维斯另外一个孙子安德鲁,在小学阶段就对股票的热情已非常明显。当他的老师要求同学写一篇关于朝圣者的报告时,安德鲁写了一篇关于梅莫雷克公司的报告。老师对他爸爸谢尔比说,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四年级学生写的公司分析师报告。与之同时,在谢尔比的敦促下,孩子们在塔克西多当地的银行开立了银行账户。每个孩子在帝国储蓄银行的账户里存入了 25 美元,这是他们收到的圣诞礼物之一。从这里,他们学到了神奇复利的第一课。经过六年的高利率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当初的 25 美元已经变成了 50 多美元。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