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从前往后做,不要改变常规做题顺序。
• 4.如果遇到棘手题目,看了两遍没有头绪,排除一定错的选项后,标注下来,跳过。最后蒙一个和你花很久做出的结果可能一样。
• 5.看上去会的题目不要图快,要图稳,图做对!
• 6.发现熟题,当生题做。不要总是回忆以前这道类似的题是怎么答的,设问角度一换,材料一变,可能答案会不一样。一切以材料信息为重!
• 7.注意老师临考结束十五分钟的提醒,如果选择题还没填涂,先填好,如果发现自己速度明显比较慢,不要慌,调整考试策略,十五分钟也能写很多字,把剩下题目会做的能拿分的写出来,但剩下的每个题都要做一点,用最少的时间拿下最多的分数。
• 8.发现题目答题区域写错怎么办?尽量看清楚题号,不要写错,万一写错,两条线划掉,再在空白处写下新答案。如果发现两道题位置写反了,而且旁边几乎没有空白了,一定要报告监考老师,老师会告诉你怎么做。这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用慌。但是,不要只是写了两个字「交换」,或者扯了箭头就觉得 ok 了,因为最后阅卷要分割扫描,你画的箭头阅卷老师实际是看不到的。
• 9.万一遇到难题有些慌张,闭目沉思,深呼吸,喝口水,稍微停下来整理一下思绪。
这种状态下,可以这样想:高考遇到不会的题很正常,毕竟平时考试也不见得每道题都会。我觉得难的题目,肯定很多人也不会觉得轻松,只要稳住,尽量拿到一分是一分,可能就会比很多慌乱的人强。
• 10.考完翻篇儿,不对答案不参与讨论。积极准备下一场考试。这一点对下一场考试来说特别重要!
• 11.不要打乱生物钟,平时几点睡,基本上不要变。
• 12.考前失眠怎么办?人生经历大考,紧张甚至失眠也很正常。但如果失眠,你必须坚信,高中阶段你处于人生精力巅峰,哪怕失眠,也绝不会影响第二天的考试发挥。 仍然信心十足去考试吧,加油!
六、彩蛋:地理易混淆的概念
由于概念混淆,导致理解偏差,就会造成选择错选,主观题答题方向偏移。
因此,在考前重申容易混淆的概念还是很有意义的,
重要地理过程和地理原理应该是平时就落实掌握的,
地理概念相对容量较少,考前进行提醒,万一考到就是赚到。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宇宙空间站,人造卫星也算人造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2、光照与热量
光照——一般指太阳辐射强度。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和太阳高度角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大气厚度和密度有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在农业区位因素中,光照对作物花、果实、种子的生长和成熟至关重要。
热量——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比如一个地方夜晚的温度与当地夜晚的保温作用直接相关。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天气状况。
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同样,光照不充足的地方,热量可能丰富,如四川盆地。
3、日界线与 180°经线
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刻为 0∶00 的经线,经度不定,是自然日界线;一条是与 180°经线不完全重合的线,可能是任意的时刻,是人为日界线。由于 180°经线跨过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为了使岛屿保持一致的日期,人为日界线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过 180°经线日期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
4、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 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 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 0;一天随着时间变化,太阳高度也在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地方时为 12 时)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能直射地区,阳光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可达最大值 90°,无直射地区最大值不能达到 90°。
5、地壳与岩石圈
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6、海岭与海沟
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7、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背斜、向斜、地垒、地堑也可以算是地质构造。
地貌构造——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山、向斜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8、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
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这个考得多)、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就主要由于温度的变化导致。
风力侵蚀——是指在气流冲击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的过程,简称风蚀。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9、气候与天气、天气系统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多反映平均状况。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
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气压系统)。
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10、温和、寒冷、低温、凉爽
温和——是指 0 ℃以上的温度,一般在 0 ℃~15 ℃,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温和」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寒冷」。
寒冷——是指明显气温在 0 ℃以下的温度,给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例如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寒冷」,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温和」。
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 0 ℃以上或 0 ℃以下数值不大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温和」或「低温」来描述,不能说「寒冷」。如,杭州冬季「低温少雨」。
凉爽——是指给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我们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常常形容夏季气温,与炎热对立,比如说,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 20 ℃以下。
11、降水与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雹等多种形式。
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霜、雹等。
12、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
13、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
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而气旋、反气旋则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它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14、寒潮与冷锋
寒潮——是自然灾害。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它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一天内达到降温 10 ℃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可称之为一次寒潮过程。
冷锋——是天气系统。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形成大风、降雨、降雪、沙尘暴等天气现象。
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都称为寒潮。
15、高山冰雪融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
高山冰雪融水(冰川融水)——指冰川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该补给一般比较稳定,补给量在夏季达到最大。
季节性积雪融水——指季节性的积雪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由于季节性积雪雪量不大,很快就能融完,因此该补给的最大量往往在春季。
16、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分与水源
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
水能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力资源,多从发电角度考虑,这也是高中最经常使用的内涵。
水分——对大气中的水汽的一种表达,如 2012 年高考描述冰冻葡萄区位条件时,强调了水分充足。
水源——对区域中河流的一种表达,多用于农业区位因素(条件)的描述时使用。如描述宁夏灌溉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时,为水源,因为靠近黄河。
17、土壤、土地资源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常出现在农业区位条件中。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在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如林地、耕地、草地、水域。
经常出现在农业区位条件和工业区位条件中。地广人稀的区域一般可以写「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 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自然增长量——不是自然增长率越大,自然增长量就越大,它还与区域的人口基数相关,如我国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量仍很大。
19、地铁、轻轨与高铁
地铁——修建在城市地下,以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
轻轨——修建在地面,连接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通常不跨省。
高铁——修建在地面,连接不同省区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跨省。
20、春小麦与冬小麦
春小麦——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
21、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往往靠近市场分布,如我国北京、广州城郊的乳畜业,土地集约度非常高,主要产品是牛奶及其奶制品。
大牧场放牧业——往往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对交通条件要求较高,临近港口等,主要产品是牛肉及肉制品。
22、耕作制度、种植方式、土壤耕作方式
耕作制度——狭义:作物熟制;广义:还包括后面两个概念
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作、套作、混作等
土壤耕作方式——指免耕、少耕、残差覆盖耕作法,为减少外力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保护土壤肥力
23、产业类型、农业类型/部门
产业类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农业类型——把第一产业进一步分工,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24、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用地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不同地区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发展的不同农业生产。 如乳畜业。
农业用地类型——指农业土地利用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
25、农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农业结构——农业各部门的比重及关系。
工业结构——一般指某地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或工业各部门情况及比重。
26、集约农业与粗放农业
两者是从按照投入方式将农业进行的分类
集约型农业——通过在单位土地增加劳动力、资金、技术来增加单产。
粗放型农业——通过获得更多的土地来增加总产。
27、地中海农业与混合农业
地中海式农业——地中海气候区,粮食作物大麦小麦,经济作物油橄榄、葡萄、柑橘、无花果等,牲畜主要是养羊和猪,属于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只要既种植植物又养牲畜就可以算,比如基塘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
28、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是第一产业也可以第二、三产业。它是强调技术水平角度,与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不同角度,所以有交集。第一产业中的精确农业,第三产业中的科技研究与交流产业都是高新技术产业.
新兴工业——是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技术、激光、光纤通信、信息技术、机器人、宇航、新型能源、海洋开发、新型材料及生物工程等工业部门。
29、自然资源的分类
从属性上分: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从是否可再生上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0、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枯竭
三者都属于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坏,造成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资源衰竭——是指人类向自然资源开发力度过大,超过其再生的能力,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31、中国四大地区和三大自然区
四大地区——以综合指标划分,按经济与自然差异,分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三大自然区 ——分别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强调各区自然地理特征。
祝大家都学有所成!金榜题名~
备案号:YXA1MB6JkorSxEArDxyH9r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