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走出自我价值感极低的状态?

我们都需要理解,我不等同于我的成就、外貌、财力……,我的价值在于我是我。

假如我们的全部自我价值由他人或他物所决定,那么我们的自尊心会「以物喜,以己悲」,被肯定的时候就高兴,被否定的时候就痛苦,随着他人或他物而起起伏伏。

曾有人在知乎上问我,自己是不是有双重人格?一方面是别人眼中公认的社交「大神」——大一就当上了学生组织的部长,谙熟学校的各类人物,做项目、办活动、带团队,一切都在周围的人中属于佼佼者,口才也不错,每次做研究项目总是能轻而易举的说服别人请不动的人。

在实验室里也是负责人之类的角色,在演讲口才社里担任二辩,也曾是最佳辩手,各种社团组织,学校组织的面试里,被人称为「面霸」,基本上一两分钟之内就可以 100% 过。朋友也很多,基本上属于社交圈很广的那种人。

可是,这都是别人看到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并不是这样。真正的自己在某些场景中特别拘谨,没有自信,完全不是平时那个幽默开朗、自信满满、思路清晰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恐惧。

这种场景往往是面对一大群陌生而健谈的人,甚至有时候,在一个或者两个陌生人中,甚至在一些关系一般的朋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时而自信满满的在台上侃侃而谈,时而面对众人无话可说的双重人格,让他非常痛苦。

首先,题主没有双重人格。双重人格在临床上是个有些争议的话题。但是没有争议的是,优秀的社交能力和缺乏社交自信、社交恐惧并不矛盾,可以完美地同时存在一个人的身上。相反,社交的不自信和强社交能力可能源于同一个内核:低自尊。

这是什么意思?为了表达的清晰,我为你画了一张「自信的冰山图」:

撞碎了泰坦尼克号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冰山厚厚地掩藏在水面以下。在我们的自信冰山图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社交表现是漂浮在水面之上,能够被所有人直接观察到的。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掩藏在社交力下面的是自信,以及更深处的自尊。

自信指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别人无法直接观测到,但是可以通过你的社交表现作出一些推测。

自尊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在我的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我有多少自我价值,有多值得他人尊重?

自尊感从童年开始塑形,自尊是自信的源泉。如果一个人自尊的评判是「我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我喜欢真实的自己」,那么在这个良好自尊的基础上,这个人可以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度的自信心,从而推动积极的社交表现。

但是一个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一无是处」「不论我怎么努力,我永远都不够好」,或者「只有我成绩好、表现好,别人才会喜欢我,没有人会喜欢真正的我」。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些想法可能像信仰一样根深蒂固、难以扭转。不论 TA 客观上的能力有多强、在别人眼中有多优秀、取得了多少褒奖和证书,这些外界的肯定都无法撼动冰山深处的低自尊。

这一点可能会让亲友们很是费解,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也各种肯定和鼓励 TA 了,为什么仿佛清风拂山岗、毫无用处?

低自尊感的人自己也很困惑、无奈。他们本能的解决之道是进一步地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既然我觉得自己不行,那就让自己行起来」。因此,出于代偿的心理,他们刻意地学习和锻炼自己,获得了相当多的社交知识。

然而,能力的提升也许能让你在某些场景中获得一些自信,但是这并不能真的让你觉得自己足够好、有价值。

相反,因为内心里把社交当作评估和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于是有意无意中给自己定下心理期望,要求自己有很强、至少不差的社交表现,害怕失败,害怕否定。当有社交能力强的人在场时,或者面对自己在意的场合,就会更加地横向比较、患得患失,导致社交动作变形。

我个人认为,向外搜寻更多的社交技巧、更好的社交表现、更优秀的个人成就,不仅仅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更是导致社交焦虑无法真正解决的罪魁祸首。

和你分享一个虚化了个人信息的真实故事。

在纽约大学工作期间,我曾遇到过一个就读于 Stern 商学院的犹太裔学生。他在大二时申请三大投行的暑期实习工作。三大投行都给了他面试机会,但最终都没有录取他。他告诉我他很抑郁,想要跳楼或者吞枪自杀。获得他的授权之后,我打电话给他的父母,父母买了最早的一班飞机过来。

这个学生的母亲是伯克利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父亲是一名成功的进出口商人。会谈中,母亲表示,既然是因为最后的面试不过关而导致失败和抑郁,那就给他请一位专业的面试训练官,帮他提升面试技巧。

以他父母的资源情况,我并不怀疑他们能请到比我们校内的面试训练官更加优秀的老师,但是我否定了这个提议。作为一个天资聪颖的犹太小伙子,他的问题不是面试水平不够高,而是没有学会面对自己,建立真正的自尊感。

学生告诉我,大二时没有进入三大投行的实习生项目,毕业以后就可能无法获得他们的工作 offer,将来也就无法拿到投行的 partnership,也就无法进入华尔街最迅速的上升通道,也就无法……,也就无法给自己的子孙留下遗产(该男生只有 20 岁,暂时单身)。

在他看来,他的全部自我价值来源于自己的成就(以及为子孙创造的遗产)。所以他拼命努力的方向是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外部成就。我想让他和他父母明白的是,他的问题不是成就不够高,而是最核心的「自我价值公式」出错了。

低自尊者眼中的自我价值公式:自我价值 = 外部成就/认可

健康的自我价值公式:自我价值 = 我的性格 + 我的喜好 + 我的经历 + …… (每天早上起床,在与任何人有接触之前,一切让我成为我的东西)+ 外部成就/认可

假如我们的全部自我价值由他人或他物所决定,那么我们的自尊心会「以物喜,以己悲」,被肯定的时候就高兴,被否定的时候就痛苦,随着他人或他物而起起伏伏。

对于这个纽大的学生来说,一次失败的实习申请严重地威胁到他作为人最本质的存在。而对于社交焦虑者来说,别人的一句否定、一个眼神,就足以构成一场对自我价值感的冲击,自尊受到威胁所带来的恐惧感,导致我们在社交中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过度地收缩到自己身上。

这种过分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像放大镜一样审视着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造成社交中的僵硬和动作变形。然后,不佳的社交表现会进一步影响自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之所以很多自信提升的方法效果不佳,或者一时有效,但不能持久,我认为关键在于,只解决了自信层面的问题,没有能改变自尊层面的问题、修正错误的自我价值等式。

我们需要理解,我不等同于我的成就、外貌、财力……,我的价值在于我是我。我无条件地接纳和喜爱自己,我的自我价值并不随着外界的肯定与否而改变,我的价值由我自己决定。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在智力层面理解并赞同这个观点,但在情感层面上很难做不到自我接纳。给你一些建议:

首先,明确目标。自我接纳起源于一个明确的意图。你为什么要自我接纳?你真的愿意自我接纳吗?是什么阻碍了你的自我接纳?

假如你自我接纳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地更加幸福,那么设想一下,一个更加幸福的生活长什么样,会和现在的生活有哪些不同?再问问自己,如果你延续现在的状况,不做任何改变,5 年以后你的生活会是怎样?

如果你更加接纳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你会收获到什么?如果你拒绝接纳自己,是否有别的方法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帮助你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景?

如果没有一个强效的动力来源,我们很难突破那些自我接纳的障碍物。

有的人认为,接纳自己是一种变相的自我放弃、自我放逐、降低标准,所谓的接纳其实是无奈之下的妥协和退缩。我认为,直面真实的自我、看清自己的生活现实,是一件极其需要勇气的事。这种勇气来源于心灵。即使身长八尺,在健身房举铁,擅长搏击,也不代表着具有包容自己的勇气。

假设追求更好的成绩、更美丽的外貌、更优秀的社交技巧能带给你真正的幸福感,为什么不呢?但是如果你已经意识到,对于你来说,外部的成就并不足以填补缺失的自尊,那么拒绝承认这个现实,究竟应该算是维护自己的高标准,还是一种逃避?

此外,接纳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妥协。我们选择接纳是因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放下心里的纠结,放弃和自己较劲,放弃掌握无可掌握的事情,才能最大程度地和自己合作,把时间精力投放在真正有价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否则的话,我们可能会像唐吉坷德一样地努力,但却是浪费精力在进行一场虚妄的作战。

最后,我想请你思考一个我问过很多来访者的问题:你到底需要什么才能不再社交焦虑?

有的人回答我,如果拥有了更强的个人实力,才能在社交中有更多的底气;有的人说,需要更好的社交技巧;有的人说,需要懂更多的心理学,等等。

不论你的回答是什么,请你想一想,我们每天在菜市场看到的那些卖菜的大叔大妈们,可能是小学毕业的学历,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偏低,从未学过心理学,没有经过任何社交技巧的训练,他们又是如何保持社交自信的呢?备案号:YXA1rxmlpjjIjzwrAR1TreLa

添加评论